乡村振兴背景下赣州茶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2024-12-31 00:00:00刘辉邱麟惠钟正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茶产业赣州产业发展

摘 "要:近年来,赣州把茶叶产业作为农业首位产业和富民产业来抓,依托自然资源优势,走出一条质量安全优质发展的茶旅产业振兴的路子。该市在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生产能力薄弱、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专业人才、发展后劲不足、品牌建设薄弱和市场占有率偏低等问题,该文在此基础上探讨赣州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策略,进而探寻一条乡村振兴发展道路。

关键词:赣州;茶产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8-0106-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Ganzhou has taken the tea industry as the first industry in agriculture and the industry of enriching the people. Relying on the advantages of natural resources, Ganzhou has found a way to revitalize the tea tourism industry with quality, safety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The city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in tea planting, processing and sales, but it is also faced with some problems, such as weak production capacity, low technical level, lack of professionals, lack of stamina for development, weak brand construction, low market share and so on.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tea industry in Ganzhou, and then explores a way to revitalize the countryside.

Keywords: Ganzhou; tea industr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中国越来越重视乡村产业的发展。《中共中央 国务院做好2023年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实现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是我国重要的乡村决策部署,为中国农村发展提出了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吸引技术型人才,着力打造乡村产业,通过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茶叶产业是我国特色优势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承担着支撑茶区经济、满足健康消费、稳定扩大就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1]。对于茶产业发展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四川、安徽、福建、贵州等茶业发展大省,主要涵盖茶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建议、品牌建设、茶旅融合一体化等方面,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各有不同。杨进华等[2]从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经营模式等方面分析了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做法经验,从茶业技术、茶园建设、茶叶产销等方面提出建议。付润华[3]对四川茶产业发展现状展开研究,从主体培育、品牌建设、科技支撑、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建议,促进四川茶业高质量发展。刘婷婷等[4]运用钻石模型分析法对贵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茶叶品牌建设、引进先进技术、加强文旅合作方面提出建议,探索出具有贵州特色的茶业发展之道。关于以茶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现状,罗志伟等[5]以广东省紫金县的茶产业为例,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茶业的数字化构建过程,关注数字技术如何推动乡村的社会和空间组织转变。朱恒霄等[6]对湖北省茶旅融合发展路径展开研究,对比国内外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方法,从产品创新、 营销方法创新、人才建设提出具体建议。涂惠龙[7]以修水县茶产业为例,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策略,从整合产业、创新理念、加强物流合作、培育技术型农民等发面提出建议。

赣州种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唐朝,至今已有千年之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茶产业发展进入利好时期,不仅有技术支持,还有政策帮扶。2023年,赣州政府下发的《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赣南高山茶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持续提升高山茶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才能带动乡村振兴,本文在总结赣州茶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赣州茶产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了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该市茶产业种植规模、生产销售情况、茶产品研发等方面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分析研究,提出有利于赣州茶产业发展的建议,希望为今后赣州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1 "赣州茶业发展现状

1.1 "主要优势

赣州茶产业发展蓬勃兴旺,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对茶叶育种、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为赣南茶叶实现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除此之外,赣南茶业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赣州地处于丘陵地带,位于北纬30°黄金产茶带,属于季风湿润气候区域,海拔高度为200~2 061 m,森林覆盖率达76.23%,区内山高林茂,光照充足,为赣州茶叶发展造就了天时地利的宜茶环境。区内山地面积300万hm2,土壤富硒含锌,硒元素达0.27~0.86 mg/kg、锌元素达52.3~60.9 mg/kg,产出的茶叶是稀有的富“硒”茶[8]。赣南高山(硒)茶不仅茶色清澈,饮后甘醇润喉,而且具有养生保健功能。赣州茶企秉持“环境无污染、种植无公害、监管无盲区、制作无添加”的“四无”理念发展茶产业,产出的绿茶不仅含硒,还具有“香高、味醇、色翠、汤绿、形美”等特质,堪为茶中珍品,早在明朝就列为贡品。

1.2 "基本概况

在“十三五”期间,赣南地区茶园面积逐步扩大。如图1所示,茶园面积逐年低速缓慢增加,不盲目扩张,以减轻生态承受力,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和谐,始终坚持健康有序科学的发展原则,以绿色生态发展为核心,在确保基本种植土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越性,加快对农业产业的创新发展,以茶产业稳步健康发展为目标,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收获。目前全市有茶园面积19.46万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年产量5 025 t,年产值10亿元,推广种植龙井43、安吉白茶、黄金芽等10多个优良品种,生产绿茶、白茶、红茶、黄茶等多类产品,产品销往北京、上海、香港、广州等地,并远销美国、德国、日本等。截至目前,赣州已培育规模茶企96家,其中省级、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6家,打造了馨阳岭、益香园等一批知名富硒茶基地,大力发展绿色有机茶生产,多个产品获中国有机茶、AA级绿色食品认证。

图1 "2010—2020年赣州地区茶园面积

1.3 "生产销售情况

2021年,全市茶叶年产量5 045 t,上犹县茶产量2 614 t,茶园规模和产量均占赣南地区茶产业的“半壁江山”,见表1。赣州着力打造2个茶叶主产区,以上犹县为中心,崇义县和大余县形成西部茶叶主产区,宁都县、兴国县、会昌县形成东部茶叶主产区。目前,上犹县拥有茶叶种植面积10.75万亩、总产值4.41亿元,荣获“全国茶业生态建设十强县”“全国茶业百强县”等国字号荣誉。依托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园村通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村90%的农户建起了大小不一的茶园,仅茶叶一项,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 3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村。此外,该公司还带动附近乡镇产业振兴,在上犹县7个乡镇建起29个茶叶生产基地,带动5 800多户农户从事茶叶种植管理和生产加工。

表1 "2021年赣州各县区茶叶产量

数据来源:赣州统计年鉴。

1.4 "茶旅融合

茶产业作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型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自然会促使相关的制造、包装、物流、民宿和器具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发展,茶饮料、茶保健品都逐渐发展起来。赣州以“茶”为媒、以“游”为体,按照产业生态化、茶园景区化、景区特色化的思路,融合茶文化、奇石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种元素,做足做活“茶旅融合”文章。精心打造“茶香之旅”,着力建设集茶叶种植、茶体验、茶观光于一体的茶园基地,打造了园村、油石嶂、梅岭嶂等一批茶叶休闲体验基地,建成多条茶旅融合精品旅游线路,助推乡村振兴。此外,当地的高端企业定制客户通过众筹等方式,与当地茶农合作,将茶基地“可视化”,以提升茶叶品质,并树立了良好的园村茶品牌形象,这种合作模式不仅助力了乡村振兴,还打响了“中国名茶之乡”的美名。

2 "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生产能力薄弱,技术水平较低

作为传统的农业产业,茶产业在规模化生产中需要科技力量的扶持,当前虽然有专门的茶叶研究机构,但是针对茶叶研究的专项投入比较少,专项技术人才匮乏,高精技术研究较少,主要是依靠茶企自行展开,赣州茶企业规模参差不齐,大部分企业盈利能力有限,无法设立专项资金,难以对茶叶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导致部分茶园生产能力薄弱,以家庭作坊为主,缺乏成套的专业设备,没有专门的制茶技术培训,主要依靠人工经验,加工模式落后。茶产品多以制茶为主,茶食品和茶饮料等衍生产品开发不够,茶叶精深加工能力不足。

2.2 "缺乏专业人才,发展后劲不足

茶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人才对茶叶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赣州地区茶产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是初、高中学历,专业化程度、生产能力都有限,缺乏相应的技术培训,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茶产品深加工人才配备不足,茶产品深度开发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价值偏低,导致农村大多数青年选择外出务工,从事茶产品专业服务人员以中老年为主,人才队伍年龄偏大,后备力量不足,制约了茶叶产业的发展。除此之外,茶企管理水平有限,只有少数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其他主要以家庭式作坊为主,分工不合理,存在一人承担种植、采摘、生产、销售等多项工种现象,生产效率低下。同时茶产业公共服务、技术推广、培训体系等机制不健全,存在缺人、缺经费、缺技术等问题,低水平服务不能满足当前茶产业的发展。

2.3 "品牌建设薄弱,市场占有率偏低

近年来,赣州茶企一直注重品牌建设,在提升茶叶品牌影响力上下功夫,也在国内许多知名比赛中赢得奖项。但是,大部分茶企是小农模式,没有注册实体商品,没有品牌,品牌宣传远远不够,只有少数龙头企业设立专门的专卖店或者直营店,配备了专业的销售人员,其他中小茶企、农民合作社仅限于本地销售,销售渠道不畅通。在线上营销方面,赣州茶企发展缓慢,缺乏专项资金投入,未能与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大型电商平台建立合作,仅通过抖音、快手等热门短视频平台开设直播带货,但效果不太理想,没有专业的拍摄团队,其拍摄的短视频创意不够,不能为品牌带来一定的流量,很难通过引导消费者,从而获得潜在客户,不利于后期的产品转化率。

3 "对策与建议

3.1 "引进茶产业人才,增强内生动力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支持,根据人才的经验和能力,给予合理的薪资待遇,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人才提供舒适、安全、有发展前景的工作环境,包括完善的设施和先进的设备。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为人才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强自信心和职业竞争力。通过提升茶产业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加入[9]。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企业文化,让人才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通过各种途径推广茶文化,提高社会对茶产业的认知度和关注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这个领域。为人才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配套服务,如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解决其后顾之忧。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机会和支持,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推动茶产业的升级和发展[10]。

3.2 "提高技术水平,完善茶业产业链

茶叶质量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高度重视茶叶质量管理,深入实施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大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力度。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开展茶叶产品标准化生产,创新茶业多种经营模式,按标生产、规范管理,推进茶叶全程标准化生产,摆脱目前赣南茶叶加工技术落后、结构单一的局面;切实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改善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品质,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创新性茶叶产品和服务,加强产品研发,开发多元化茶产品,延长产品产业链[11]。根据现代农业经济发展要求,结合赣州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打造一支敢创新、会经营的队伍,强化质量技术基础,普及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加强质量控制和质量创新,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茶叶供给。

3.3 "提升茶园品质,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

同样是种茶,种法早已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已经由原来的人种天养,转变为科技带动,实行土壤改良、品种普查、科技推广,加快茶叶种植向专业化、生态化转型升级[12]。采用农业物联网监控设备,在茶叶科技方面,要积极推广现代化茶叶生产技术,如无公害茶叶生产、有机茶叶生产等[13]。这些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提高茶叶品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茶叶生产的可持续性。此外,还要注重茶叶品牌建设。通过举办茶叶文化节、开展茶文化宣传、推广“茶旅融合”等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前来品尝和购买。新技术新模式会让赣州茶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4 "茶旅融合一体化,助力乡村振兴

赣州地区茶叶种植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可以依托茶产业发展基础,按照“产业生态化、茶园景区化、景区特色化”思路,大力发展“茶产业+旅游”,融合茶文化、客家文化等多种元素,着力打造一批集茶叶种植、制茶体验、茶园观光、研学旅行于一体的茶园基地,注重品牌宣传,提供优质服务,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附加值,有效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培育茶旅+民宿、茶旅+研学、茶旅+康养等茶旅融合新业态,提升打造一批茶旅融合的美丽休闲乡村、田园综合体(精品农庄)和星级休闲乡宿[14]。同时,积极引导茶产业与示范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三产融合项目建设等相融合,形成具有浓郁赣南高山茶特色的项目建设格局。深入挖掘赣南茶文化,将茶文化融入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宋城文化、阳明文化和富硒文化,传承好赣南采茶戏、客家擂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赣南茶文化故事以茶旅融合发展为契机,进一步完善文旅配套设施,拓展茶旅消费场景,推动茶旅产业资源深度融合,把“小绿叶”做成“大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添新活力[15]。

4 "结束语

赣州地区茶文化底蕴浓厚,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茶业助推乡村振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对乡村旅游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即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助推茶旅融合将会大大推动乡村旅游和茶业资源共享、协同进步、融合发展,助力乡村各项事业有序发展,真正让茶山变成金山银山,让茶农切实享受到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双重红利。通过引进茶业专项人才,提高技术水平,提升茶园品质,加深茶旅融合,进而促进茶产地乡村振兴和茶业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最终实现赣州茶业的振兴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武雅娇,岳海静,向欢欢.乡村振兴视角下舟山普陀佛茶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对外经贸,2022(2):48-51.

[2] 杨进华,张军.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中国农技推广,2023,39(11):10-12.

[3] 付润华.四川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J].茶业通报,2021,43(2):51-52.

[4] 刘婷婷,程琦.贵州茶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探究[J].现代食品,2022,28(19):39-41.

[5] 罗志伟,何慧妍,王敏.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数字化农业空间构建与实践——以广东省紫金县茶产业为例[J].热带地理,2022,42(8):1324-1334.

[6] 朱恒霄,刘洋.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茶旅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3(4):43-47.

[7] 涂惠龙.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以修水县茶产业为例[J].现代农机,2023(2):29-31.

[8] 明家琪,骆振营,罗雪飞,等.赣州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茶叶,2020,42(1):51-53.

[9] 余冰洁,张晓娇.乡村振兴背景下信阳市茶产业振兴研究[J].山西农经,2023(17):119-121.

[10] 林坤玲,闫颖慧,李华洁,等.基于乡村振兴的大新县苦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J].福建茶叶,2023,45(9):43-46.

[11] 李阳,陈静,薛彤云,等.福安茶产业创新升级研究[J].中国茶叶,2023,45(8):65-71.

[12] 陈银.安溪县茶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3.

[13] 汪旋.信阳市茶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22.

[14] 金晨昊.江西靖安县白茶产业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武汉轻工大学,2022.

[15] 应浩,江琼芳,王敬涵,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J].茶叶通讯,2023,50(3):405-412.

猜你喜欢
茶产业赣州产业发展
赣州最最美
心声歌刊(2019年4期)2019-09-18 01:15:30
赣州就业扶贫“251”模式成榜样
赣州港开通两趟中欧班列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29
赣州:“1+100”为青年办实事 做青年贴心人
中国共青团(2017年4期)2017-06-05 14:58:26
宣城市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和建议
浅析恩施州茶产业发展的优势与战略
“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新常态的思考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科技资讯(2016年18期)2016-11-15 20:48:02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浅析以恩施旅游业助推茶产业的发展途径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