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间作研究进展

2024-12-31 00:00:00张丽华黄自德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8期
关键词:关键因素应用前景

摘 "要:茶树间作是一种可持续的茶园管理方式。该文综述决定茶树间作模式的关键因素,茶树间作对茶园气象因子、土壤营养含量、茶园病虫害和茶树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对茶树间作的应用前景进行讨论和展望。

关键词:茶树间作;间作模式;关键因素;间作效益;应用前景

中图分类号:S571.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08-0035-05

Abstract: Tea intercropping is a sustainable way of tea garden management. In this paper, the key factors determining tea intercropping model, the effects of tea intercropping o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soil nutrition content, tea garden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tea yield and quality were reviewed,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ea intercropping was discussed and prospected.

Keywords: tea intercropping; intercropping model; key factor; intercropping benefit; application prospect

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部,是一种生长在亚热带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中的伴生树种,它在长时间的漫射光生态环境中成长发育,逐渐展现出对阴暗、湿润和酸性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生态特性。然而,不少茶园,尤其是新开垦茶园或幼龄茶园,往往覆盖面小,地表裸露面积大,光照过强、空气湿度过低,生态系统单一,对光、温、水的调控能力差,茶树生物量不足而导致茶叶低产劣质。在这些地区,建立高产优质的茶园,适宜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除在小地形条件上选择以外,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茶园覆盖遮荫或与其他树种间作。覆盖遮荫和间作对茶树产生的作用都是同样的,都是为了满足茶树耐荫、好湿、怕晒的生长特性,间作的林木叶子对茶树发挥遮荫的效果。间作是运用群落的空间多层结构原理,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相隔一定的株行距栽种 2 种或 2 种以上的作物,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产生物种相互依赖和共存的关系,使有限的资源和空间得以充分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1-2]。

茶树具有喜湿耐荫与根系较浅的特点,是茶园间作的基础,因此,在充分发挥茶树作为中心树种优势的条件下,人为引入多种与茶树具有生态位互补的植物进行间作,使茶树和间作树种在微域条件下充分生长[3]。通过合理地选择间作植物,使得茶树从空间结构上同这些植物一起形成二层林冠的种植模式,改变光、温、水、热的气象因子关系,给茶树生长提供较为接近原生优良环境的条件。茶树与间作植物之间协同生长,有利于实现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4]。

研究显示,幼龄茶树,特别是新生茶苗的生命力还比较脆弱,对恶劣环境耐受性差。此外,新茶园地表裸露面积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调节水分、光照、温度的能力较差,这对于苗齐苗壮不利。然而,在幼龄茶园中间种一些作物,加强地表覆盖度,不仅增加经济收入,还可以有效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例如,可以降低地表温度,提高土壤含水量和空气湿度等,从而对茶苗的生长发育有利[5]。

1 "决定茶树间作模式的关键因素

茶树间作模式包括茶木间作、茶草间作、茶花间作、茶肥间作和茶牧草复合型等多种类型,其中最主要的类型是茶木间作和茶草间作型。

1.1 "树种选择

本地乡土树种是茶树间作树种的最好选择,同时还要选择病虫害少,与茶树无共同病虫害,且不与茶树产生竞争,争肥争水的树种。间作树种的主杆分枝部位要较高、冬季落叶,在当地种植生长良好并能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树种,如落叶乔木油柿树、香椿树等。这些树种枝叶有很大的伸展度,以产生较好的遮荫作用。松树、桂花树、杉树是较适合的隔离带树种。同时,注意调节茶园的光、热、气、水等气象因素,可通过整枝或修剪来达到。一般间作树木高度应控制在2 m左右,主干留3~4条侧枝向周围不同方向伸展,每条侧枝留2~4条分生壮枝,郁闭度控制在30%~40%,这样保证光照充足,又能产生很好的遮荫效果,在茶树行间套种绿肥,梯壁留草。这样有利于保护好害虫天敌的生存场所,提高生态茶园的保肥蓄水能力[6]。

对幼龄茶园,可实行茶粮或茶蔬间作,如间作水稻、蔬菜、花生。豆科作物可增加茶园土壤含氮量,可选择绿豆、蚕豆、黄豆和豌豆等。鲜采茶叶含铅量可在林茶间作或者生态茶园不同栽培模式中得到有效降低,且间作树种树冠覆盖率越高、茶园与公路距离越近,该效应越显著,研究结果表明,降低茶园遭受汽车尾气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公路边茶园间作林果树。由于游客对茶叶的无公害要求更高,这种模式也可以作为一种生态旅游茶园的调控技术[7]。

1.2 "种植密度

茶树与间作植物之间,能产生互补作用,以二者生长发育达到最佳状态时,间作树种密度最为关键。由于茶树从空间结构上讲是矮层植物,所以间作树种种植密度仅能按茶树所接受的透光率进行调节。树种不同而间作树种的密度也不同:如丽水山区,以450 cm 作为一种植带进行幼龄茶园和吊瓜的间作。在茶树的种植中,每一种都采用3大行作为种植带。在大行中,采用双行丛栽的方式,丛与行之间的距离为25 cm,而大小行之间的距离则分别是150 cm和40 cm。每一丛中都会种植2株茶树,通常的种植密度约为7 000株/667 m2;吊瓜的株距通常为450 cm,而行间距为600 cm。对于1~2年生的吊瓜,块根的种植密度通常约为50株/667m2。为了增加果实的结实率,园区的边缘可以种植3~5株传粉吊瓜的雄性植株。为了满足当地高品质茶叶的生产需求,茶树最好选择早生或特早生的无性系优良品种,这是实现高效的基础[8]。

南方茶叶产区生态环境较好,气候适中,光、温、水、热丰富,多数是丘陵地带,海拔较低。进行梨茶间作,重点在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种植密度影响间作的植物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从而对茶树产量和品质起制约作用,还关系到机械化的操作问题。种植密度过小不能发挥间作的效果,种植密度过大会导致林下茶叶缺少光照。间作的密度也与光照、水分和土壤条件有关。一般而言,土壤较为贫瘠,植株生长矮小,间作密度大些;土壤肥沃,植株生长健壮,树冠较大,间作密度小些。总的来讲,28~42株/667 m2的种植密度较为适宜。此外,冠幅的大小也很重要,可以根据树的高度确定冠幅的直径大小,随着树的高度增加,枝叶的伸展空间也会相应地保持较大的冠幅直径,否则就会减小。保持冠幅直径的基本原则是要同时考虑到茶叶的生理需求和梨树结果枝所需的光照强度。基于梨树的高度差异,可以将梨树冠幅直径的保留分类如下:当梨树的高度达到5 m时,冠幅直径维持在1.6 m;在梨树高度达到6 m的情况下,其冠幅的直径仍然保持在2 m的范围内;梨树的最理想高度是7 m,而冠幅的直径最好保持在2.5 m为宜[9]。

2 "茶园间作效益

2.1 "茶园间作对茶园气象因子的影响

2.1.1 "光照强度

茶园内间种林木,使茶树冠层可以减少太阳的直接辐射,同时受风力作用的影响,搅动林木枝叶不断地变换方向和位置,从而形成大量的散射光,大幅度减弱茶园内的光照强度。 在同一天内,从8点到20点的不同观测点,每2个小时测量一次,取其光照强度平均值,得出结果:林间茶园蓬面、叶层下、地表的观测值分别是纯茶园的69.14%、48.92%和28.22%,表明间作减弱光照强度,林间茶园和纯茶园的光照强度从上到下呈现递减的趋势,依次为树冠蓬面、叶层下、地表。丘陵地、山地林间茶园的散射光,分别占总辐射量的37.63%和45.6%,比纯茶园多7.5个百分点[10]。茶林间作模式中选择的植物种类直接影响到光照强度的大小。植物叶子较大的间作种类,比叶子小的更有效降低光照强度,也有较好的防风效果,还可以有效调节茶园温度和土壤湿度。减少茶园热量与水量的交换,对茶园中的水蒸气压有一种提升作用[11]。

2.1.2 "温度

在夏秋季,可以有效地降低茶园温度的方法是利用37%、61%、80% 3种遮光率的遮阳网进行覆盖。定位观测结果显示:遮光率越高,平均空气温度越低;茶树叶面平均温度分别比对照茶园低2.9、5.4、6.2 ℃。茶园温度日变化观察值,在一天中,各处理在中午13:00时温度差异最大;茶树平均叶面温度随着遮光率升高而降低[12]。

2.1.3 "地温和土壤水分

通过栗茶的间作,土壤的水分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在夏季,密集的冠层能够储存大量的雨水,这在强降水条件下有助于减少地表径流,从而使更多的水分能够渗透到土壤中;当雾气弥漫时,树木上的雾滴会落下,产生微小的降水,确保雾后的树木能够长时间维持高湿度环境。当空气在森林中流动时,由于板栗的树冠造成的障碍,其功能与为茶树提供保护林是相似的。茶树的理想生长温度是22 ℃,而其最高和最低的临界温度分别是45 ℃和15 ℃;关于平均气温,春季时,位于上层的栗树冠层能够显著降低湍流和风速,但这也妨碍了茶树上下冠层之间的热量交换。因此,栗茶间的种植园相较于裸茶园有更快的升温速度和更高的温度,这对茶树的早期发芽是有益的。在夏天,栗树的遮阳功能使得栗树茶园的净辐射减少,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高温对茶树的负面影响。冬季,土壤与空气之间发生热交换,地表产生长波辐射,但都受到栗树的落叶覆盖而有效地减弱,有利于土壤保温[13]。茶稻间作茶园,由于水稻的遮荫效果,茶园的表层和5 cm深度的土壤温度比单独种植的茶园低2.2 °C和0.7 °C,而5 cm和1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则分别比单作茶园高出3.3%和1.2%,有利于茶树的生长[14]。单作纯茶园是人为剥离了茶树生长的原生环境而形成的,生长环境单一,抗逆性较低。为了营造符合茶树生物特性的生态系统,就要对单作纯茶园的生态条件进行改善,通过比较覆盖遮荫和间作在提高茶园空气湿度和土壤水分含量的效果可知,采用覆盖和遮荫的方法不如采用间作方式。这是因为茶叶生长所需的土壤水分较高,而茶树需要大量的水分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间作植物不仅在夏季高温环境下表现出强烈的蒸腾作用,同时其茎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空气水分截留能力,从而防止茶园内部水分流失,但南北向覆膜遮荫比间作更能有效地降低光照和温度[15]。

2.2 "土壤营养含量

间作模式有利于土壤营养含量的增加。在茶豆间作模式下,将生长至盛花期的豆科作物翻压还田,显著增加了茶园土壤酶活性和pH。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但土壤速效磷例外。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在茶树-接种根瘤菌大豆处理时比单作茶树增加97.87%,茶树-接种根瘤菌绿豆间作比单作茶树增加136.63%,说明间作接种根瘤菌绿豆比间作接种根瘤菌大豆效果更好。与未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相比,间作同一种豆科作物的茶园土壤中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在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时都更高,但土壤有机质例外。在茶园间作豆科作物,并将豆科作物在盛花期翻压还田,这些措施方法均能有效缓解茶园土壤酸化,进而改善土壤营养成分。茶树次级代谢物产生在茶叶口感及香味形成过程中作用明显,尤其对间作接种根瘤菌的豆科作物效果显著[16]。土壤重金属含量升高,会造成土壤环境的恶化。研究表明,枇杷、杨梅、柑橘3种茶果间作模式的土壤养分均高于单一茶园,而土壤重金属含量和pH则低于单一茶园,间作使土壤重金属含量降低,提升了茶叶的品质。间作茶园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儿茶素含量较低,酚与氨基酸之比较低,有利于绿茶品质的形成[17]。在采用间作方式种植的茶园里,每1公顷的落叶如果按照平均每12平方种植一棵遮荫树的密度来计算,可以为土壤提供5 t的有机物,这相当于每1公顷土壤中氮素增加了77 kg[18]。通过对茶园土壤的分析,发现与单作茶园相比,间种沉香的茶园土壤中N、P、K含量略有下降,但其有机质含量却有了显著的增加。特别是与野花椒共同种植的茶园土壤中,N、P、K和有机物的含量增长最为显著,分别为12.7%、22.9%、17.4%和7.2%。在与香樟树共同种植的茶园中,土壤中的速效钾含量提升了8.4%,有机质含量增加3.8%。这说明林茶间作对于改善茶园土壤性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中的有机质不仅是构成土壤微粒结构的关键元素,而且也是评估土壤肥力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大量的营养元素,如N、P、K等,这些元素与植物的产量有着紧密的联系。间作的一个显著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壤中的营养成分。通过作物的间作,可以实现作物根系分泌和残体分解物质在土壤养分状态下的活化,这有助于增加作物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从而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收入方面起到显著的作用[19]。

2.3 "茶树间作对茶园病虫害的影响

间种芳香植物罗勒和紫苏在幼龄茶园中,能减少小贯小绿叶蝉和绿盲蝽的数量,与茶树单作区相比,增加茶园中瓢虫(1.6倍)、草蛉(9.0倍)、寄生蜂(1.4倍)和蜘蛛(3.3倍)等天敌的数量[20]。当茶蚕在不同的茶树间作模式中取食为害茶树时,花生-茶树模式中茶树生成的次生代谢物的含量最为丰富(58种),其次为花生-茶树-玉米模式(53种)。这类次生代谢物的主要功能是吸引天敌,并起到警觉及趋避害虫的效果。在茶树单作和花生-茶树的种植模式中,醛类和脂类化合物是茶树总挥发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吸引害虫和天敌的功能。而在玉米-茶树和花生-茶树-玉米的种植模式中,醛类、醇类和脂类则具有吸引害虫和天敌的效果。研究表明,与花生-茶树-玉米模式相比,花生-茶树模式具有更强的化学防护能力[21]。茶园间作广金钱草有利于增加土壤动物,对照组存在的类群有5个目,间作组存在7个目,并增加有益土壤动物单向蚓目的蚯蚓、蜘蛛目的狼蛛等动物的数量,有利于减少害虫如甲虫幼虫、蝗虫幼虫等的生存,降低茶小绿叶蝉成虫数量(63%)和幼虫数量(54%),降低常见杂草发生数量(降低幅度为79.78%)[22]。

2.4 "对茶树产量、品质的影响

试验表明,乌龙茶鲜叶咖啡碱和茶多酚含量在遮荫处理下明显降低,随遮荫程度的加大,茶多酚含量随之下降。遮荫显著降低粗纤维含量,明显提高氨基酸含量。遮荫处理后,鲜叶中的成分含量会发生变化,这对茶叶的优质品质形成是有益的。成品茶的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与新鲜叶子的含量相一致。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鲜叶与成品茶在酚氨比、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等方面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说明成品茶品质的优劣很大程度上由鲜叶质量的好坏来决定[23]。在炎热的夏天,由于气温高而湿度低,这对茶叶的质量产生了显著的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茶叶的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而茶多酚的含量则相对较高,这导致了茶的味道偏苦,价格也偏低,从而影响了其经济效益。经过遮荫处理之后,茶叶中的水分浸出物和氨基酸的含量有了明显提升,而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则明显下降。与未进行遮荫处理的茶园相比,茶多酚的含量下降了1.27~1.55个百分点,这明显地减少了酚氨的比例。通过增加水浸出物,茶叶的口感得到了提升;氨基酸含量的增加有助于增强茶叶的鲜味;而降低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则能有效地减少茶叶的苦涩口感。经过遮荫处理后,茶叶的主要品质成分发生了上述变化,从而实现了降低茶叶的苦涩味,同时增加茶叶的鲜醇度的综合效果[24]。在茶园种植芳香植物罗勒和紫苏,茶树的生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促进,并有助于培养幼龄茶园的树势和树冠,增加茶叶的产量。此外,这种间作方式可以改善茶叶的品质,降低茶叶中苦味物质咖啡碱和茶多酚的含量,使可溶性糖和儿茶素的含量得以提高,芳香植物的香味使茶叶带有香气的特色[25]。

2.5 "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在贵州松桃县,黔花生四号与幼龄茶园间作种植,每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纯收益达到520.46元。全县的花生间作总产值达到了2 404.87万元,平均每人增收超过300元[26]。当在茶园中种植白三叶草时,白三叶草会迅速地生长并形成一个地膜覆盖层,这为其他杂草提供了一个荫蔽的环境,导致其缺乏必要的养分,从而抑制了各种茶园中恶性杂草的生长,可节约田间除杂草和管理成本537元,提高直接经济效益110元/667 m2/年,增加了647元的综合经济收益。同时,还能改善茶叶品质,减少农药使用量和化肥用量。如果贵州省安顺市的3 333.3 hm2茶园选择使用白三叶草间作来替代传统的人工除草方法,那么每年的综合经济收益可以达到3 235万元;如果安顺市的2.64万hm2的茶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每年都有可能产生显著的经济收益2.588亿元[27]。茶稻间作经济效益在安徽省的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得到了证明,以水稻产量为基准,5年以下的幼茶园每公顷可生产3 300 kg稻谷,从而增加2 300元以上的纯收入[14]。在梨茶间作模式中,每年茶叶纯收入为3 500~4 000元/hm2。从平均角度看,每一棵梨树每年的收益大约是10元。间作吊瓜是一种利用空间与时间结合的立体农业栽培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和品质。因此,与纯茶园相比,间作茶园的年均收益在4 500~5 000元/hm2之间,这比纯茶园高出25.2%~28.5%[28]。同时还可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在茶园之间种植吊瓜后,第一年的生产成本基本能够被回收,到第二年便有可能实现盈利。每年每亩土地的净利润大约是4 000元,未来每年每亩的净利润有望超过5 000元,这无疑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益处[8]。在海拔550、740和860 m左右不同海拔地区的茶园中,花生是最能促进茶苗生长的作物,其次是马铃薯。然而,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间作马铃薯比间作花生经济效益更高。茶树是一种长效作物,合理间作可以有效地促进茶树的丰产结构,实现以短养长的生态效益[29]。

3 "结束语

茶树间作是一种可持续的茶园管理方式,能够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和环境污染,同时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降低生产成本。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增强,茶树间作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茶园管理方式,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茶树间作还可以与其他生态农业技术相结合,如有机农业、土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形成一种多元化的茶园管理体系,提高茶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茶树间作还可以应用于茶园的生态恢复和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的复原能力和抗逆能力。

但是,茶树间作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难点,如不同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不同地区和环境下的适宜种植植物种类和数量也需要针对性地确定。间作对茶园机械化操作不利,间作套种以后,可能会带来其他树种的病虫害等问题,这些难点需要加强相关研究,完善茶树间作的技术和管理体系,以推动茶园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本营,陈圣宾,李永庚,等.间套作种植提升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J].生态学报,2013,33(14):4505-4514.

[2] DUCHENE O,VIAN J F,CELETTE F. Intercropping with legume for agroecological cropping systems: complementarity and facilitation processes and the importanc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a review[J]. Agriculture,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2017,240:148-161.

[3] 梁涛.我国生态复合茶园建设研究进展[J].茶业通报,2005(2):62-63.

[4] 沈亚骏.茶林间作与茶园生态维护研究[J].福建茶叶,2018,40(1):20-21.

[5] 吕小营,欧阳石光,张丽霞.山东新建茶园间作花生与春玉米的效应比较[J].山东农业科学,2011(8):29-32.

[6] 刘善红,季立婧.浅析浙西南生态茶园建设技术[J].农业与技术,2017,37(7):113-114.

[7] 胡维军,连之新,刘学才,等.崂山风景区公路边林茶间作对茶鲜叶铅含量的影响[J].山东林业科技,2006(5):30-31.

[8] 瞿云明,江永跃.丽水山区幼龄茶园间作吊瓜模式及效益分析[J].特种经济动植物,2008(5):34-35.

[9] 陈孝政.梨茶间作种植密度与树体定型分析[J].南方农业,2015,9(21):55,57.

[10] 明平生.茶林间作对茶园生态的影响[J].茶叶通讯,2003(4):26-29.

[11] 张怡,杨静,李海燕.乔木林间种茶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分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6):159-160.

[12] 肖润林,王久荣,单武雄,等.不同遮阴水平对茶树光合环境及茶叶品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6):6-11.

[13] 王恒明,吴凌志,周茂山.栗茶间作对北方茶树生长及绿茶产量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5(2):139-141.

[14] 黄义德,王竞.南方丘陵山区茶稻间作的技术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研究[J].茶业通报,2001,23(4):12-15.

[15] 吕小营.山东新建茶园不同间作及覆盖遮荫效应比较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16] 段玉,邢弘擎,刘国栋,等.茶树-绿豆/大豆间作对茶园土壤和茶叶品质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22,45(3):511-520.

[17] WEN B, ZHANG X L, REN S,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nutrients, heavy metals and tea quality in different intercropping patterns[J].Agroforestry Systems,2019,94(3):963-974.

[18] 陈强,黄碧玉.生态茶园建设与茶叶绿色食品开发[J].福建茶叶,2001(1):33-34.

[19] 孙云南,梁名志,夏丽飞,等.不同间作物对茶园土壤养分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1):149-153.

[20] 张正群,田月月,高树文,等.茶园间作芳香植物罗勒和紫苏对茶园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J].茶叶科学,2016,36(4):389-395.

[21] 吴婷婷.间作对茶树物理和化学防御特性的影响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20.

[22] 李煦红,农红秋,蔡晓怡,等.茶园间作广金钱草的综合评价[J].广东茶业,2022(5):25-30.

[23] 张文锦,梁月荣,张方舟,等.覆盖遮荫对乌龙茶产量、品质的影响[J].茶叶科学,2004(4):276-282.

[24] 唐颢,唐劲驰,黎健龙.高温干旱季节茶园覆盖遮荫的综合效应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8(8):26-29.

[25] 孙京京,朱小元,罗贤静丽,等.不同遮荫处理对绿茶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5,42(3):387-390.

[26] 杨胜和.幼龄茶园间作花生综合配套技术推广实践[J].中国茶叶,2012(3):24-25.

[27] 宋攀,王启权,肖家学,等.安顺市山地生态茶园间作白三叶草技术和效益探析[J].南方农业,2022,16(17):70-72,76.

[28] 陈昌辉,王媛,唐茜,等.梨茶间作茶园生态效应及效益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4):1446-1449.

[29] 罗湘洁,李国林,林茂,等.不同海拔3种间作作物对幼龄茶苗生长的影响及经济效益分析[J].耕作与栽培,2017(6):22-24.

猜你喜欢
关键因素应用前景
论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关键因素与控制策略
民办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关键因素指标体系研究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58
无线通信技术电网通信探讨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21:30
信息技术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单片机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LED集鱼灯在远洋渔业的应用前景探讨
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
简析住宅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简析建筑工程节能检测的关键因素
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关键因素
特产研究(2015年1期)2015-04-12 06:3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