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数学“阅读与思考”课程实践探索

2024-12-31 00:00:00王伟赵洁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4年10期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摘 要]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是初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也是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重要目标。“阅读与思考”课程是初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针对初中数学“阅读与思考”课程,采用“读、研、悟、写”四位一体的“留白创造式”教学模式,通过留白赋予学生广阔的思维与探究空间,以实现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进而培养数学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初中数学:“阅读与思考”课程;“留白创造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 "G633.6 " " " "[文献标识码] " "A " " " "[文章编号] " "1674-6058(2024)29-0018-03

初中数学“阅读与思考”课程,围绕数学问题及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同时感受数学文化。此过程中,学生的感官直觉、注意力等多种因素积极活跃,且通过阅读和探究,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培养创新意识与能力。因此,“阅读与思考”课程是初中阶段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初中数学“阅读与思考”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中,我们课题组聚焦核心素养提升和拔尖创新人才培育,探索构建了“读、研、悟、写”四位一体的“留白创造式”教学模式,旨在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开辟一条有效路径。

杨辉三角作为中国古代数学的瑰宝,在数学思维和数学文化方面独具魅力。在初中阶段,它作为“阅读与思考”的材料内容呈现;在高中数学教材中则专门设置了“杨辉三角的性质与应用”探究课程。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阅读与思考”中的杨辉三角的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利用“阅读与思考”课程促进初高中教学衔接,进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一、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数学“阅读与思考”课程教学实践

(一)课程内容及教学重点

“杨辉三角”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阅读与思考”栏目的内容。从数学史的角度来看,贾宪的发现比帕斯卡早600年左右,杨辉比帕斯卡早400多年,这彰显了我国古人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智慧与辉煌成就。杨辉三角是二项式乘法的一个特例,在初中阶段被视作整式乘法的进一步推广及特殊化,它具体表现为指数为正整数的二项式定理系数表,即[(a+b])n([n=1],2,…,6)展开式各项系数的排列。这种排列是二项式系数在三角形中的一种几何体现,展现了数与形的离散结合。基于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初步认识杨辉三角,从“式”和“形”两个角度发现并理解杨辉三角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杨辉三角的数学史;

(2)发现杨辉三角的代数特征和图形特征。

2.教学目标解析

目标(1)达成标志:能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了解杨辉三角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和成果,拓宽视野,增强文化底蕴,并激发学习兴趣。

目标(2)达成标志:①能从“式”的角度理解杨辉三角的运算原理,从“形”的角度把握杨辉三角的元素特征及相互关系。②能正确写出[(a+b)6]的展开式,并用整式乘法验证。③发现[(a+b)n]展开式中[a]和[b]的指数规律,以及这些指数与[n]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能初步用符号和语言描述公式的结构特征,能从“式”和“形”两个角度观察、比较并抽象出一般规律,但在从两个多项式相乘过渡到多个多项式相乘时仍感到困难。教学关键在于深入理解杨辉三角的结构特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杨辉三角的结构特征,并能准确写出[(a+b)6] 的展开式,以及发现[(a+b)n]展开式中[a]和[b]的指数规律及指数与[n]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

1.读——任务驱动,自主阅读

让学生独立阅读“阅读与思考”栏目中的材料,并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梳理材料,明确材料分为几个部分,并概述各部分主旨。

任务二:列出材料中提及的数学家,并按历史时间顺序简述杨辉三角的发展过程。

任务三: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对杨辉三角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汇报,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阅读,要求学生依托材料,运用已有认知经验完成任务。鉴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命题、公式、法则等常有独特理解,教师给予学生创造机会,鼓励他们表达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让学生主动陈述,促进其深度参与知识建构,从而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

2.研——深入思考,解构知识

任务四:思考解决阅读材料中的问题,确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巧。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乘法,知道了初中主要研究的是多项式相乘,其中完全平方公式适用于两个相同多项式相乘。那么,对于相同多项式相乘,应如何计算呢?接下来,我们通过观看一段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发展史的视频(时长2分钟)来了解数学家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结构化思考,使学生深入理解整式的乘法。问题的解决基于整式乘法运算原理的应用,而杨辉三角作为特殊情况,展示了两个多项式相乘到多个多项式相乘的推广。通过学习杨辉三角,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多项式相乘的规律和原理。

任务五:探索二项式展开过程的困难与杨辉的整理工作。

教师:二项式在展开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杨辉做了哪些整理?他的意图是什么?我们不应急于应用现成结论,而应从问题本身出发,沿着贾宪和杨辉的探索路径进行深入探究。

(1)在阅读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解决二项式展开式问题的困难?

(2)请写出([a+b])n([n=0],1,2,3)的展开式,并观察各项字母及指数系数,看看随着[n]的变大,[a]和[b]的指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的指数与[n]有什么关系。

(3)请写出([a+b])4的展开式,并结合之前的结果,观察分析各项中字母的指数、项数以及系数的特点。

总结规律:①杨辉三角每一行的数字分别对应多项式每一项的系数,这些系数是按照字母[a]的降幂顺序依次排列。②在多项式的展开式中,各项字母的指数之和始终等于多项式的次数。同时,首字母的指数由大到小排列,且随着多项式次数的增加,项数也相应增多。

(4)请尝试运用所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a+b])6的系数,并展开二项式。最后,利用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

(5)为什么杨辉三角呈现为三角形?它为什么不是矩形或其他图形?

在学生完成任务并汇报后,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和完善。

设计意图:结合阅读材料,提出具体的探究任务,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发现新知创造有利条件。在此过程中,观察、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方法是数学发现的重要途径。通过运用这些合情推理方法,学生能够有效解决阅读材料中提出的问题。

3.悟——思维延展,探索发现

任务六:结合杨辉三角的代数式和图形特征,思考有哪些发现,并谈谈个人发现及思考路径。

小组探究活动流程:

(1)小组成员各自开展独立探究。(5分钟)

(2)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完善观点,并撰写小组研究报告。(10分钟)

(3)各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全班进行互动交流与评价。(5分钟)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力求发现多样化的数学规律。教师从位置关系与细节特征两个角度出发,对学生的发现进行点评,并总结归纳探寻数学规律的有效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针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任务七:联想有关杨辉三角的延展问题。

学生围绕杨辉三角展开联想,提出以下延展问题:(1)杨辉三角的上方有何数学构造?(2)为什么杨辉三角中的数都是整数?(3)若考虑三项式,应如何分析与处理?若指数涉及分数,杨辉三角的规律还能继续呈现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联想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探究欲,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4.写——迁移运用、数学习作

【题1】图1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发现的,称为“杨辉三角”。“杨辉三角”中有许多规律,如它每一行的数字正好对应了([a+b])n(n为非负整数)展开式中[a]按次数从大到小排列的项的系数。例如[(a+b)3=a3+3a2b+3ab2+b3]展开式中的系数1、3、3、1恰好对应图中第四行的数字。

(1)请认真观察此图,填空:

①[(a+b)4]的展开式中,各项的系数分别为 " " " " " " " " " " " " " ";

②[(a+b)8]的展开式中,第四项的系数是 " " " " " " " " " " " " " " " "。

(2)请利用“杨辉三角”中的规律,计算:[25-5×24+10×23-10×22+5×2-1]。

【题2】融合初中数学“阅读与思考:杨辉三角”和高中数学课程中关于杨辉三角的内容,结合自身的学习体验,撰写一篇题为《杨辉三角面面观》或《邂逅杨辉三角》的文章,文体不限。

设计意图:结合日常数学作业和数学习作,丰富作业形式和内容,有效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数学语言理解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数学“阅读与思考”课程实践反思

(一)课程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阅读与思考”课程作为人教版教材中的选学部分,归属于“综合与实践”范畴。本课程以杨辉三角为媒介,引领学生深入探究图形中蕴含的数字规律,通过“以读导思,以思促阅”的方式,使学生的“阅读”与“思考”同步进行、相互促进。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不仅促进了新旧知识的有效融合,还推动了关键知识的迁移与运用,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

(二)课程聚焦“留白创造式”教学模式

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数学“阅读与思考”课程,聚焦“读、研、悟、写”四位一体的“留白创造式”教学模式。此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着重构建学生思维的系统性框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三)课程为初高中衔接提供了一种新方式

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初中数学“阅读与思考”课程旨在寻找初高中知识与思维方法的自然衔接点,选取适宜的“阅读与思考”材料,通过系列课程推进初高中衔接。在此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概括、归纳、类比、转化等高阶思维活动,学会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初中数学“阅读与思考”课程不仅为初高中衔接提供了一种新方式,还是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路径。

(四)课程为跨学科融合提供新范式

“数学+”跨学科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新范式,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观念、方法和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有效迁移。问题情境的设置是跨学科学习的关键,我们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探索了“数学阅读材料+任务”的教学模式。特别的,我们依托HPM(历史与数学教育)问题背景材料,结合具体任务,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与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出具有应用能力、学科融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 " 参 " 考 " 文 " 献 " ]

[1] "栾功,肖宝莹,莫培权.强基计划背景下“双向—五维—交互”中学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3(2):36-39.

[2] "何强.初中阶段数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识别与培养[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3(1):16-21.

(责任编辑 黄春香)

猜你喜欢
拔尖创新人才初中数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32期)2016-11-19 16:02:03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0:03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9:50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7:00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5:36
论拔尖创新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养成
成才之路(2016年27期)2016-09-30 16:09:02
高校交叉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2期)2016-09-22 16:30:46
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18期)2016-07-08 16:43:36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