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提出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锤炼学生的思辨精神,是“思维发展”这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化。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思辨性阅读的文本类型大致可以分为单元整组、单篇样式、整本书阅读。这三种类型的文本组合成一个整体,共同呈现思辨性阅读学习任务群的课程内容。随着学段上升,文本中的思辨内容由浅入深,理性思维要求逐级增加。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要求,利用合适的思辨素材,引导学生开展教学活动。
比如,《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课后第3题:说说为什么“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这道题既能让学生深入感受王戎善于思考的形象,又能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四年级学生一般会回答:道旁的李子如果是甜的,一定被人摘完了,所以王戎认为“此必苦李”。表面上看,这样的回答没问题,然而从逻辑推理上来看是不严密的,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判断。甜的李子,人们会摘;酸的、无味的李子,人们也可能会摘;只有苦的李子,人们才不会摘。所以,王戎在仔细观察和严密推理后,才得出结论:此必苦李。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追问:道旁树上的李子是苦的,起初人们并不知道,开始一定有路人尝过,可是后来路人为什么不去尝也知晓那李子是苦的呢?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进行比较分析,对问题和事物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统编教材中有很多思辨性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好这些素材,适当补充一些思辨性阅读材料,引导学生思考“我与生活”“我与自然”“我与社会”“我与科学”的关系,从形象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发挥不同文本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开展思辨性阅读教学,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具体的活动任务,让学生置身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思辨训练。
比如,《田忌赛马》的课后习题中呈现了齐威王与田忌赛马的对阵图,让学生标画对阵情况,根据对阵图解释孙膑为什么让田忌这样安排马的出场顺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孙膑把田忌请到一边,悄悄地把赛马的策略告诉了他”进行补白教学,让学生尝试扮演孙膑,借助对阵图,把孙膑告诉田忌一定能赢的策略讲出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问题驱动,激发主动探究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围绕文本展开深入对话,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设置充满思维含量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活动。
以教学《草船借箭》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核心问题:“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必备条件有哪些?你认为这次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请从文本中找出依据,表达你的观点”。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文本,提取、梳理有效信息,有条理地分析诸葛亮借到箭的必备条件,以文本中的依据证明诸葛亮借到箭不是偶然的,而是早已料到的,深刻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巧搭支架,培养高阶思维
高阶思维的培养,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搭建支架,既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突破学习难点,又能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
以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对于圆明园毁灭的原因,文章没有写清楚,但是学生却很想一探究竟。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拓展阅读资料,搭建学习支架,组织学生阅读、交流,说一说圆明园毁灭的原因。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
又如,《落花生》中有一个关键句——“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体面”是什么意思?“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要不要“讲体面”?“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不该做什么样的人?教师搭建的问题支架,层层剥笋似的帮助学生理解了“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差别,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深入地领会了这句话的含义,为准确把握本文的主旨打下了基础。
(三)关注异常,培养理性思维
思辨性阅读的本质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捕捉看似矛盾而实则逻辑通畅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活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以教学《穷人》为例,针对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教师可以抓住“温暖而舒适”,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写桑娜家温暖而舒适的环境呢?针对第8—11自然段桑娜的心理描写,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桑娜抱西蒙孩子的时候“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回到家后却犹豫了呢?这样的问题支架,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助力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
(四)多元质疑,培养批判思维
思辨性阅读指向的是一种深度反思,强调对学生辨析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思维能力。
以教学《牛郎织女》为例,很多学生都对王母娘娘棒打鸳鸯、拆散牛郎织女的行为感到气愤。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如果不进行点拨,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锻炼。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出批判性问题:牛郎织女被王母娘娘拆散,难道身为天庭成员的织女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她明明知道,她不能与凡人结婚,为什么还要违反天庭的规章制度呢?王母娘娘的行为,应该理解为“秉公执法”才对啊!这样的质疑,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学生各抒己见,在辨析中形成共识:无论是凡间的牛郎,还是天庭的织女,都是两个不同世界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代表,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过着幸福的生活,正代表了底层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总之,新课标视域下的思辨性阅读教学,教师要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从教材中挖掘思辨资源,提炼思辨话题,或者补充相应资源,聚焦思辨阅读与表达,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为学生思维的有效发展助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