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学历案是一种体现学生如何学会的教学设计,它完全基于学生的立场,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达到学会为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学历案让学生在深度学习中经历学会的过程,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笔者围绕学历案的核心要素学习目标、学习过程、评价活动,谈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学历案设计策略。
任何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学目标都是需要列入第一位考虑的对象。学历案设计同样需要考虑学习目标的设定,让学生明白学什么,也就是弄明白本次学习活动的目的地在哪儿。
首先是结合课文特点与学段要求分析。教师可以从新课标中的相应学段学习要求中找到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小学阶段是按照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四个方面分条列出学习活动要求的,这些要求既是提纲性的,又是针对不同学习内容提出的。教师需要结合课文特点与学段要求,确定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这里的课文特点主要是指文体特点,毕竟在新课标中,不同文体的学习要求是有区别的,相同的文体在不同学段又有梯度上的区分。以古诗类课文学习为例,第一学段以“浅近古诗文”为学习对象,以“诵读”为主要方法,以“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为学习目标;第二学段在学习对象上强调了“优秀古诗文”,要求“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古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其次是结合单元要求与学情特点分析。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以双线组元,一篇文章成为一篇课文后,被编入具体单元中承载学习任务,既体现人文主题方面的学习要求,又落实语文要素方面的学习目标。值得注意的是,在分析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学情因素,即学生对这一语文要素涉及的知识、方法等的把握程度,也就是找到学生在这一课的学习起点与发展空间。
比如,学习《花钟》一课,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观察与发现”,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有“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教师需要分析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的方法,还有后续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再结合泡泡提示语的要求,就能明白学生在本课中要学习的重点目标是:对关键语句进行适当调整,使之能够有效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一是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二是对第1、2自然段中的关键语句进行观察、思考,找到调整关键语句的方法使之能够用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三是体会用不同方法表达鲜花开放的妙处,进行仿写。其中,学生经历的字词句等多项学习均指向语言运用,观察、发现与调整关键语句指向学生的思维能力,仿写学习指向学生的审美创造。
在确定了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后,教师还需要设计学习过程,让学生明白自己如何才能达成学习目标。在学历案中,学习过程的设计一般包括资源与建议、课前预学、课中学习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而具体过程则是由系列学习活动组成的。教师应以语言学习活动为抓手设计学习活动,渗透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资源与建议。学历案中的资源与建议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成目标的资源、路径等,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导学图”的功用。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资源与建议是缺失的,导致学生对一篇课文、一堂课要学什么、为什么学感到茫然;学历案强调资源与建议,能够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明白所学习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还会让学生明白学习中的困难与克服困难的方法,也就是学习的重难点与突破策略。
比如,学习《司马光》一课,学生可以跟着教师诵读文言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群”“众”在课文中的异同,最后还要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故事。
其次是课前预学。与传统的课文预习比,学历案的课前预学既有明确的任务安排,又有相应的学习提示;教师常常以预学单的形式呈现。学生通过课前预学活动的实施,能够看清楚所运用的学习资源、学习方法以及取得的成效;教师通过对学生预学结果的了解,可以从中找到学生的学习起点、存在的问题,为课中学习提供教学方向和需要突破的关键内容。
比如,学习《观潮》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课前预学任务:一是朗读课文(不少于三遍),注意难读难写的生字,摘录课文中出现的描写观潮、大潮的词句;二是搜集钱塘江大潮的多方面资料,选择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初步整理;三是重点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注意描写的画面感。这些预学任务,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学习本课的愿望,还有对本课学习目标的初步感受,能够为后续的课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是课中学习。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展的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每一个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与学习目标匹配;这些学习活动必须是问题导向或任务型的,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清楚自己需要做什么和怎么做。当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往往需要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
仍以学习《花钟》一课为例,教师根据上述学习目标设计课中学习任务:任务一是归类认读,学习字词,这是指向学习目标一的;任务二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是指向学习目标二的;任务三是细读课文第1—2自然段,探寻调整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大意的方法,这还是指向学习目标二的;任务四是精读感悟,学习表达,这是指向学习目标三的;任务五是学习总结,拓展延伸,这还是指向学习目标三的。
学生经历学历案的学习,教师需要通过开展评价活动,才能知道学生学得怎么样。这样的评价设置是学历案的组成部分,具有嵌入式的特点,意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标准,再对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进行对照评价;评价活动有机地嵌入教学过程中,用来判断学生具体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以便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改进教与学的进程、方法,凸显及时评价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实现核心素养目标引领下的“教学评”一体化。
比如,学习《桂花雨》一课,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具体的评价标准:一是认识生字“箩、杭”,掌握“懂、兰、箩”等10个字的写法,理解“至少、完整”等词语的意思;二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体会作者留恋童年、思念家乡的真挚感情;三是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抓住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这样的评价任务是基于学习过程设计的,与具体的学习目标相对应,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后,可以自主开展学习评价活动,既重视语言运用的学习评价,又关注人文主题的落实情况。
总之,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学历案设计,需要教师加强核心素养和学历案等理论学习与实践,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进行语文深度学习。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强师工程)、教育科研重点项目“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学历案线上线下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ZQJK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