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读写结合教学中,教师要抓住阅读与习作之间的联系点,让读与写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互相促进的态势。
有些教师习惯把读写结合放在习作练写阶段进行,忽略了学生在最初的字词学习中渗透读写结合意识。实际上,学生识字的对象汉字,本身就是音形义的结合体,学生在识字学习中理解字义时往往离不开运用,这样一来,读写结合的起步就体现在用字上。
比如,《四季》是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儿歌,课文第一句话是“草芽尖尖”。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两个层面引导学生在用字中开展读写结合训练。一是采用图文对照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尖”字的字理(上小下大,会意字),再读读“尖尖”体会叠词的意思;之后,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尖”的东西,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学生可以说出“宝塔尖尖、铅笔尖尖、竹笋尖尖”等;接着,教师让学生以“什么尖尖尖上天”说话,让学生在学习“尖”的过程中运用“尖”进行表达活动。二是让学生对照课文插图读读句子,读出节奏。在读好句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句子中的生字“尖”进行思考:从插图看,“尖尖”是指草芽的形状,除了能够看出草芽的形状,还可以看出草芽的什么?可以怎么说?学生从插图上还可以看出草芽的颜色是绿色的,仿照例句可以说“草芽绿绿”;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图上的草芽还可以从哪个角度来说,学生能够说出“草芽嫩嫩”。从整体来看,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尖”时,不是简单地就字识字,而是引导、启发学生围绕这个字进行说话、用字训练,踏上早期的读写结合之路。
词语既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又是表达情意的基本元素。在指导学生学习词语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这种训练适宜在品析文本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揣摩作者在词语运用上的独特之处,仿照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训练。
比如,《搭船的鸟》写的是“我”与母亲坐船去外祖父家,雨后看见了一只翠鸟停在船头捕鱼的情形。因为“我”第一次看见翠鸟,好奇心促使“我”注意观察,并喜欢上了这只翠鸟;课文最后说:“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句子中出现了两个语气词“哦”和“呢”,主要表达的是什么的呢?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品读,“哦”好像突然明白了,明白了什么呢?原来这只翠鸟同我们一样,也喜欢坐船;“呢”表达的是对翠鸟捕鱼的惊讶与赞叹,有“真是太厉害了”的意味在里面。学生有了这样的体会后,教师可以让他们找一找课文前面句子中出现的语气词,如“啊”“吗”等,想一想它们有什么表达作用。最后,教师出示语气词填空训练:“小马多高兴( ),看,它驮着口袋一下子就跑到了河边( )。哗哗的河水挡住了去路,小马叹了一口气‘( ),要是妈妈在身边多好( )’。当小马蹚过河回头看时,‘( ),原来真的像妈妈说的,要自己试试才知道深和浅( )’。”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需要根据句子的意思进行揣摩,什么样的语气词适合表达相应的语气,既有强化的作用,又体现出创新的意味。
句子作为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在表达实践中处于重要地位,句式仿写自然成了读写结合中比较常见的训练方式。这种仿写通常由基本句式向典范句式过渡。
比如,《枫树上的喜鹊》的第5自然段的结尾就是一个具有典范意味的句子:“我看见喜鹊阿姨站在窝边,一会儿教喜鹊弟弟唱歌,一会儿教他们做游戏,一会儿教他们学自己发明的拼音字母……”这个句式具有多方面的仿写价值,值得教师组织学生训练。比如,省略号表示喜鹊阿姨还在不断地教喜鹊弟弟,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喜鹊弟弟在出窝之前,还需要学习哪些东西才能独自飞到外面生活,把这些内容一一写出来。这样的句式训练,能够充分发挥典范句的作用。
一篇习作是由一个个段落构成的,段落表达清楚了,整篇习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因此,读写结合最需要发力的点就在构段方法的迁移运用上。
小学阶段学习的构段方式有总分式、并列式、承接式、因果式等。其中,最常见也是学生运用最多的是总分式,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构段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发展梯度的。在第二学段的课文中出现的频次比较高,比如,《秋天的雨》中就有多个自然段都是按照总分方式构段的,学生通过多读多练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在第三学段,总分式发展为点面结合的构段方式,比如,《狼牙山五壮士》中,课文承载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了解课文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其中第2自然段就是典型的以点面结合的方法构段的。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该自然段中哪些是描写人物群体的“面”,哪些是描写每一位战士的“点”,梳理自然段中的“点”与“面”是如何结合起来的。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仿写课间活动的场景,注意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构段,体现先总后分的表达特点。
相对而言,在布局谋篇中实现读写结合是最复杂也是最难的学习活动,难就难在学生学习的课文篇章结构属于隐性内容,作者的匠心独运往往不是小学生能理解和把握的。因此,教师需要选择适合学习仿写的篇章结构,组织学生尝试开展读写结合训练。
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结构特点鲜明的课文。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总结文本的结构特点“总分总”,其中的分写按“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表达;如果到此为止,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模仿这一结构写一处景物时,写来写去总是一种简单的“四季歌”,千篇一律,看不出进步与发展。所以,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春夏秋冬”所写的内容特色,即围绕小兴安岭“树木多”这一特点写,写出不同季节里树木的变化内容,而这样的内容是来自作者长期观察的结果。只有明白了这些,学生在习作中仿写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表达。
总之,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抓住阅读与习作之间的多方面联系,从用字、词语、句式、构段、篇章等方面探索读写结合的有效方法,让读写结合得以落到实处且发挥出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