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负荷电流的高安全性直流系统有效性自诊断装置项目》获批了!”国网张家口供电公司青年员工王少博看到团队的创新项目马上就可以实施了激动地说。
近年来,张家口公司高度重视创新工作,鼓励员工全员创新创效,通过创建创新工作室、组织参加青年创新创意大赛等活动,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干事热情。仅2020年到现在,张家口公司就有多项成果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部分成果已运用到实际。值得一提的是,变电运维中心监控班绿垣QC小组的成果“降低监控系统电流遥测信息越限率”,还在第48届国际质量管理成果发布并荣获“金奖”。
从问题走向创新
随着城市快速现代化的进程,张家口公司变电运维中心运行维护的变电站已接近100座,巡视、试验、日常检查、操作等所有工作都必须按规开展,工作量与日俱增,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业务量和人员数量不对称的矛盾也愈发凸显,运维人员经常性高负荷工作。要想不被压跨,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变”。
为此,“王洪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青年员工们提出了“基于负荷电流的高安全性直流系统有效性自诊断装置”的研究,希望通过高安全性的定期自动直流系统自检和蓄电池容量核对来代替传统人工模式,提高站用直流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减轻运维人员的压力。该项目研发成功将大大提升直流系统例行试验和蓄电池容量核对工作的效率。同时,提高站用直流系统的可靠性,保证变电站的安全平稳运行。
“真正的创新就是得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从理论到实践,可不仅仅是做个项目那么简单。”张家口公司变电运维中心黄伟已经做好准备大战一场。
以创新解决现实问题
黄伟硕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入职8年,他从变电站值班员、运维七班(交直流)班长,一步步脚踏实地成长为变电运维一班班长,一次、二次,运维工作他都拿手,此次科技项目负责人就是他。
“这次的项目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不单单是理论研究,所以一定要有可推广性。”
“成本不能太高,要不就没有性价比了!”
......
黄伟接到任务已经是下午六点多了,他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成立专项创新小组,讨论确定新科技项目各种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确定实施方案,可实施,能推广,这给项目研发又提出了新要求,经过各种技术方案的讨论比较,可行性、技术难度、成本等,每一项都必须经过参数收集这个“关卡”。
为了获得准确的运行参数,核算蓄电池容量与放电电流和放电时间的关系,他们跑遍了供区90多座变电站,一边统计各站负荷电流数据,一边联系10多个蓄电池厂家收集蓄电池性能数据。为了得到蓄电池在小电流放电的数据,他们就干脆支起简易床住到变电站,进行小电流核容实验,连轴干20多个小时。
最终经过无数次实验和对比分析,他们摒弃了传统使用放电专用设备进行蓄电池容量核对的核容方式,创新采用了让直流负荷给蓄电池进行容量核对的核容方式,既环保又高效,安全性还高。根据负荷电流、放电时间和放电过程中的蓄电池参数变化与数据库对比分析估算出蓄电池容量和蓄电池寿命。
科技推动运维模式转型
“原来每个站都需要派专人去进行充放电,每站每次需要2人放电3天,现在不需要派人去专门开展充放电和数据采集工作了。”张家口公司变电运维七班班长杨学巍说。
这个项目投入运行后,可完全按照设定的有效性监测周期对直流系统核心部件充电模块和蓄电池进行全监测并将结果保存到本地,将告警信号上传至监控,解决了无人值守变电站需要人工直流系统例行试验和蓄电池容量核对,耗时又费力,而且核心部件充电模块和蓄电池运维不到位以及数据不全的问题。
随着自诊断装置使用和推广,就可预知诊断直流系统运行健康状态和指导性故障点,自动完成数据上报,减小了因直流母线失电而引起的保护失电、开关举动等变电站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降低电池维护人员工作量和维护费用。
“改造升级推广后以110千伏变电站为标准,预估每站每年可节省运维费用约1万元左右。同时直流系统安全可靠性,再上一个新高度、运维效率及智能化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有效减轻运维一线人员工作压力,推动实现运维自动化转型。”张家口公司变电运维中心主任王和说。
同时,这也高度契合了变电站智能运检的要求,为我国直流系统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