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类高校专利转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4-12-31 00:00:00李桂真吴瑜峰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5期
关键词:成果转化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摘" 要:该文基于新疆农业大学近年来在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实际情况,深入剖析该校专利转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管理机制不健全、专利转化率偏低、转化能力弱和转化资金少等方面。通过对专利申请总体情况、专利质量和专利转化等方面的分析,揭示高校专利质量作为专利能否得到转化的前提条件的重要性。针对这些问题,该文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完善专利转化政策环境、提升专利质量、完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设立独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等,以全面提升新疆农业大学专利质量,优化考核评价体系,以推动农业类高校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落地。

关键词:专利转化;高校专利;成果转化;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32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5-0039-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work in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prominent problems in the patent conversion process of the university, including incomplete management mechanism, low patent conversion rate, weak conversion ability, and insufficient conversion funds. By analyz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patent applications, patent quality, and patent conversion, the importance of university patent quality as a prerequisite for whether patents can be converted has been revealed. 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policy environment for patent conversion, enhancing patent quality, improving the funding guarantee mechanism, establishing independ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institutions, etc.,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enhance the patent quality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ptimize the examin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transformation and landing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Keywords: patent conversion; university patents;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problem analysis; suggestions for countermeasures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阵地,其专利转化工作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的主要提供者。专利技术转化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1]。新疆农业大学作为以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高校,近年来在知识产权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专利数量逐年攀升。然而,与申请、授权专利总量相比,学校专利转化率仍然较低,成为制约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瓶颈。因此,深入剖析新疆农业大学专利转化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高校专利转化、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新疆农业大学专利转化情况的调研分析,旨在揭示当前高校专利转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高校专利转化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新疆农业大学专利转化情况

新疆农业大学是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的一所以农业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大学。学校主动服务国家和自治区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农业院校优势特色,聚焦科技成果转化,持续优化政策环境,不断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一批成果快速有效转化,助力乡村振兴和自治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校的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授权专利数由2013年的28件,增加至2023年的144件,随着学校知识产权数量和类型的不断增加,知识产权管理服务水平大幅提高,为学校科技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截止到2024年6月,学校共申请专利2 366项,授权专利1 024项,其中,发明专利347件,实用新型专利643件,外观设计18件,国际专利16件。此外为提高学校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有效保护学校的知识产权,新疆农业大学根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政策及文件要求,2023年修订完善了《新疆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了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成果完成人占80%,学校占10%,所在单位占10%,成果收益按学校工资外其他收入发放;在学校印发实施的《新疆农业大学教学科研创新性成果工作量计算办法》《新疆农业大学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中提高知识产权成果及专利转化的工作量,极大激发广大教师参与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促成“新牧4号”紫花苜蓿新品种、“一种植物乳杆菌YL15及其在红酒风味酸奶中的应用”发明专利等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达254万元,各类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横向项目资金超过2.5亿元。尽管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是与申请、授权专利总量相比,学校专利转化率相对较低。

2" 专利转化存在的问题

2.1" 专利转化管理机制不健全

专利数量作为农业类高校教师业绩评审的重要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教师的创新热情。当前农业类高校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仍然以简单的量化形式实施。教师作为学校科研团队的核心,他们的职称和绩效考核主要取决于其所参与的科研项目、出版书籍、发表论文数量等,这类看似科学的量化考核评价机制,虽能以更直观的形式带来工作效率的提升和更有说服力的判断,但忽视了对整个社会发展的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2]。许多教师为了追求专利数量,而忽视了专利的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导致大量专利质量不高,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农业类高校的评价导向,一直以来都以高水平论文为主导,虽然近年来对专利转化的考核赋分有所增加,但指标权重仍然偏低。这种评价导向使得许多教师更倾向于将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中,而不是推动专利的转化和应用。更为关键的是,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由于缺乏明确的激励和回报机制,许多教师对于参与专利转化的积极性不高,转化动力也显得不足。这不仅影响了专利转化的效率,也制约了农业类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2" 专利转化难,转化率低

农业类高校各类科研成果产出尚处于“唯论文”向“四不唯”转变的振荡期,成果仍然以学术论文为主。农业类高校专利最初在立项时注重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因素考虑较少;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农业类高校将专利引入职称评定体系,专利证书的数量被当作考核教师发展的重要指标,却缺乏对专利质量的有效监管,在农业类高校现实生活中集中表现为技术开发盲目、技术开发方式不当、技术成果权属不明、技术开发失败等问题[3]。随着科研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市场需求导向的逐渐凸显,农业类高校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将科研成果与市场紧密结合,以提高成果的实用性和转化效率。这要求科研人员不仅要有深厚的学术造诣,还要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思维,以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另外科研项目的持续性不足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导致了科研成果多为单项,而且限制了其转化市场的空间。在农业类高校中,科研成果的形成往往基于特定的科研项目,但由于经费的限制,这些成果的开发往往只针对生产中的某一单项问题。这种局限性使得后续的科研项目立项变得困难,难以形成成组配套的技术供给,从而极大地影响了科技成果向产业化的转变。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模式下形成的农业类高校科研成果往往成熟度不高。许多专利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与市场上所需的商品化和产业化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直接应用于实际生产中。这不仅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浪费,也削弱了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2.3" 科研成果产出质量与转化能力弱

政府主导和投入仍占据当前科技发展格局的核心位置。而市场主体的参与和投入,如企业等,则显得比较单薄。这种发展模式的失衡,导致市场体系在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方面还不成熟、活力不足、后劲不足。同时,教师的科研工作往往难以直接回应社会的实际需求,使产出的科技成果良莠不齐,很难形成即时推广应用的高价值成果。那些具有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耗费巨大成本的过程,才能转化为真正的产品。而企业往往在市场前景不明朗、投入意愿不高的情况下谨慎应对,这对业绩的转化无疑形成了不小的掣肘。

2.4" 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较少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农业类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却面临着资金匮乏的挑战。政府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投入尚显不足,这使得一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科技成果无法获得及时的资金支持,从而延长了转化周期,甚至导致了转化价值的流失。这种局面无疑是对科研创新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也严重制约了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同样面临重大挑战的还有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中。企业往往对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持保守态度,因为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和有效的融资途径。这种局面无疑加剧了转化过程中的困难,导致许多有市场潜力、影响深远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潜在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也就无从实现。既严重浪费科研创新成果,又阻碍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发展。

2.5" 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与业绩匹配率偏低

科研成果转化是指将科研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转化成新的产品、新的方法、以及新的产业[4]。当前科研成果转化水平与科研表现之间的匹配率显著偏低。尽管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在学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和成就,但这些科研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转化率却远远未能达到预期水平。众多先进的科研成果因缺乏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以及资金支持不足等多重因素,未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这种转化率不高的现象,不仅对稀缺的科研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而且使原本潜力巨大的科研成果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不出应有的影响力,也影响了科研工作所具有的深远的社会价值和潜在的经济效益。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往往对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市场接受度、长远影响等质量指标关注较少,比如论文发表数量、专利申请规模等量化指标过于偏重。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导向,不仅扭曲了科研人员过于追求短期内成果积累而忽视科研工作的长期价值和社会实用性的价值取向,而且还可能造成科研资源的错配与浪费,科研人员的价值取向可能因此被扭曲。

3" 促进专利转化的对策建议

3.1"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

农业类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夯实制度基础,积极制定并推出一系列配套法规和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在资源配置上,农业类高校要把关键要素如资金人才等集中到有显著市场潜力和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项目上来,做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在人才培养上,农业类高校要加大力度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进行培训与投入。把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的培养作为提高学校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培育既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又拥有市场敏锐洞察力的复合型人才,制定相应的专项培养计划。这类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能在专业领域中施展才华,又能对市场需求有准确的把握,从而为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为调动农业类各高校的科研工作者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要出台更多更具吸引力的奖励政策来给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这样使他们在转化过程中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同时也能使科技成果得到最大的利用价值的实现,从而对农业领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并由此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又为农业领域发展带来新动力。

3.2" 着力提升专利质量

农业类高校作为科研创新的重要载体,必须承担好严把专利申请源头的重任,摒弃“重授权,轻质量”的旧有观念,把好专利质量和战略布局关,真正把专利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一以贯之的是以专利成果高效转化为导向的专利申请前评估机制,对每一项拟申请专利都要组织由资深专家组成的评审团进行严格的考核,既要重视专利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对其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进行深入的考察,确保每一个申请都具有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强大潜力,真正做到“用专利来驱动农业科技创新”。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评审团的作用,不断完善评审标准和流程,把好专利授权关。

农业类高校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要积极寻求与第三方专利价值评估机构的合作,借助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为学校的专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保证转化工作的精准高效,进而为今后的转化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同时,农业类高校还要加强专利布局规划,以增强整体专利质量和竞争能力,在规划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市场需求,对专利结构进行优化,形成具有独特优势的专利组合,从整体上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同时,要把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在规划过程中加以解决。对提高专利的质量和价值,以及提高学校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从而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3.3" 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来促进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加大财政投入和资助力度,为校企合作中的专利技术对接提供更为充裕的引导资金;同时也要积极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建立专项资助金以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给予特别支持,对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起到关键作用,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专项资金的分配上,政府需进行细致的管理工作,保证每笔资金都被精确地投入到最具潜力和影响力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去,需要多领域专业人才通力合作共同完成这一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

建立健全包括财政投入、知识产权小额贷款、参股投资在内的高新技术金融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旨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流入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中,为高新技术产品的转化创造更多的投资渠道,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和成本。对于生物育种研究这样的关键领域,应给予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到育种工作中,共同推动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发展。

3.4" 在农业类高校院所设立相对独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5]。成立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配备专业充足的人力资源,确保转化工作的连贯性和高效性。农业类高校要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制度和制度流程,确保转化工作的规范性、高效性,积极借鉴市场化咨询服务机构的成功经验,借鉴他们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另外,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专业队,也是必须高度重视的。在选拔时要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确保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这样一支队伍,对于农业领域的发展,就能更好地支持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注入新的活力。

为增强农业类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在开展科技成果的客观评价与协议定价机制的同时,保证每项科技成果都得到了准确且公正的市场价值评价;同时为技术转移人员营造稳定且大有作为的发展环境,以充分调动技术转移人员的工作热情与创新潜能;为专职和兼职技术转移人才打造一支既专业化又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并定期对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进行专利转化方面的培训,以不断提高其专利转化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持续进行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相关制度,促进农业类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3.5" 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产学研协作是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机制[6]。农业类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重任。要围绕八大产业集群,引导科研人员围绕自治区重点产业,紧密对接国家和自治区的发展战略。科研人员要通过科技创新主动承担引领和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类科研课题,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农业科技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才能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通过深入交流合作,合力攻克自治区重点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在校企合作中寻求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层次的合作;农业类高校也要积极发挥有组织科研的引领作用,通过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

4" 结束语

根据对新疆农业大学专利转化情况的分析,近年来学校在知识产权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专利转化率依然偏低,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问题包括专利转化管理机制不健全、专利转化难度大、科研成果产出质量与转化能力弱,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较少。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如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环境、提升专利质量、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经费投入等。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影响力,更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高校应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专利转化模式,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 梁卫斌,杨茂荣.切实加强省属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利用[J].审计月刊,2023(7):43-45.

[2] 贾雷坡,张志旻,唐隆华.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2022,36(2):309-315.

[3] 王翀.大数据时代高校专利转化问题及应对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23(8):175-182.

[4] 王海龙,朱伽豪.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9(3):123-128.

[5] 姚慧,田梦琦.江苏省科技改革政策对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4):78-79.

[6] 王建梁,刘天雨.澳大利亚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新举措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23(6):52-58.

基金项目:新疆农业大学教研教改项目(2024PTJG057)

第一作者简介:李桂真(1983-),女,博士,讲师,科学技术处科研成果管理科科长。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猜你喜欢
成果转化问题分析对策建议
适应新常态,推动军队院校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传播(2016年16期)2017-01-03 21:15:4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策略研究
我国电力专利成果转化因素分析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定位中的问题分析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探讨
天津市和平区民营科技企业人才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41:40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8:24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