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节奏鲜明、结构完整、谱曲优美等特点,蕴含着一定的音韵美、语言美、艺术美、文学美。以美学为立足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可以凸显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助力古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关键词:美学视角;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作品类型丰富多元,词句精练。伴随着音乐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古典诗词与现代音乐艺术的融合进程逐步加快,不仅形成了全新的音乐艺术形式,还为古典诗词的发展提供了助力。巧妙灵活地使用音乐艺术,结合古诗词的音韵美、语言美、艺术美、文学美,进行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可以凸显古诗词具备的美学特点,为受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与艺术感悟。
一、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
艺术特点
(一)情感美
情感美是影响艺术作品表达的关键因素。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并且其在情感表达与呈现上具有委婉的特点,与现代歌曲作品直接表达情感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区别和差异[1]。例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作为李清照的经典词作,主要表达作者对丈夫的思念,她先以一句“红藕香残玉簟秋”营造环境和氛围,衬托情感,接着以“花飘零”“水自流”表现自己内心的哀愁。苏越是著名的音乐制作人和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其基于对这首古诗词情感美、意境美的综合考量,创作了歌曲《月满西楼》。歌曲节奏和旋律相对较为轻松、缓慢。作曲者使用现代音乐艺术表现李清照对丈夫的想念以及离别的情感。比如在“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中,作曲者使用舒缓的旋律充分展现李清照与丈夫离别时的伤感,赋予古典诗词歌曲一定的情感美,使这首歌曲的传唱度明显提升。
(二)语言美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炼句、炼字,强调使用凝练的诗词展现作品的意蕴、情感。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以极具审美性、文学性、内涵性的诗词为歌词。创作者使用各种不同的音乐创作技巧,赋予歌曲深刻的意蕴、悠远的意境、典型高雅的词调等,极大地提升了诗词艺术歌曲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突出了歌曲的语言美[2]。例如,古典艺术歌曲《关雎》使用双声叠韵的模式,体现了诗词美、语言美等。比如:使用双声叠韵的模式演唱“辗转反侧”词句,展现了主人公因为思念而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的状态;使用双声形式演唱“参差荇菜”词句,从侧面表达了主人公的思念情感;使用叠韵的模式演唱“窈窕淑女”词句,描绘了女子美丽善良的形象。此外,古典诗词平仄格律严谨,句式结构简单,韵律高低错落,声调抑扬顿挫,不仅能够吟诵,而且能与现代音乐艺术相结合,赋予音乐一定的错落美,满足大众对于艺术的追求,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和能力,让更多受众意识与感知到诗词文学的歌词美、语言美[3]。
(三)旋律美
旋律美主要是由节奏、速度、字音、伴奏等共同组成的,要想掌握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就必须加深对旋律美的认识。一是节奏。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曲调创作层面,通常参考与借鉴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即五声调式,恰当融合作曲技法、节奏等,体现节奏的对立统一、严谨等特点,赋予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一定的节奏美[4]。例如,古典诗词歌曲《春晓》使用了四分音符和双八等形式,其中“少”字主要使用长音的技巧和方法处理,通过搭配长短节奏,赋予词句吟诵的特点,符合大众的音乐艺术需求。二是速度。音乐的速度对于歌曲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不同速度的表现力各不相同。比如,慢速可以表达悠闲、回忆等,中速可以进行叙事、抒情,快速可以赋予歌曲热烈、欢快等情绪。古典诗词具有十分突出的叙事性、抒情性等特点,所以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通常使用慢速、中速的音乐速度,借助缓慢的音乐节奏,赋予诗词意境美、韵律美。例如:作曲家赵季平在创作歌曲《关雎》的过程中,使用56的速度和八分音符,展现主人公的深情;作曲家黎英海在歌曲《春晓》的创作中,使用46的速度与八分音符,表达主人公的情感。三是字音。在创作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过程中,主要使用一字对长音、一字对多音、一字对一音的技巧和手法,以展现古典诗词歌曲的旋律美。四的伴奏。古典诗词伴奏类型丰富,可以营造与建构出不同的场景和画面。比如,在创作《登鹳雀楼》这首诗词歌曲时,作曲家加入了反琶音、琶音等钢琴伴奏技巧和方法,营造了江河奔流、情景交融的环境氛围[5]。
(四)声腔美
声腔美是舞台艺术、听觉艺术、音乐艺术的升华,也是声乐艺术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主要由音质美、音色美、行腔美等组成。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创作过程中,作曲家通常使用独特的审美方式和技巧来诠释诗词歌曲的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凸显古典诗词艺术作品的美学研究与探索价值。同时,诗词艺术歌曲演奏风格多元、演唱技巧丰富,许多演唱者将戏曲与原生态唱腔相融合,使歌曲唱腔具有十分显著的声腔美、古典美等特点[6]。例如:在演唱古典艺术歌曲《清平调三章》的过程中,演唱者使用了京剧唱腔,让歌曲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在演唱艺术歌曲《锦瑟》中“五十弦”这一乐段中,演唱者主要使用了润腔的方法,利用松弛的演唱腔体和发声模式,借助起伏流畅的声音,呈现了歌曲的诗情画意,赋予歌唱语言和语调一定的民族特点,进而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演唱成效。
二、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
演唱策略
(一)利用多样演唱方式,赋予歌曲一定的审美艺术
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演唱方式和手段,将吟唱、流行音乐演唱、民间戏曲等有机整合,赋予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显著的声腔美、语言美等特点。例如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水调歌头》,演唱者不仅可以使用民族声乐风格进行演唱,还可以巧妙灵活地使用新时代流行或经典的音乐风格进行演唱,既要让听众感受到词曲背后隐藏的意境和韵味,又要展现出演唱者深厚的演唱功底。比如,音乐家邓丽君在演唱歌曲《水调歌头》时,使用了温柔多情的语言语调,以纯净如水的声音展现了悠远绵长的意境,为听众带来了温暖、柔和的审美感受和体会。再如,在演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时,演唱者可以使用现代流行音乐的节奏和音调,将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与古典诗词中的情感有机结合,让听众感受到现代情感与中国古典诗词的深度融合美。
(二)借助不同语言技巧,展示作品多元风格
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风格具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在歌曲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使用各种不同的演唱技巧、演唱方式,从而全面展现歌曲的风格[7]。一是严格遵循字正腔圆的原则。古典诗词讲究音调、声韵,因此演唱者的吐字、咬字形式与传统常规的发音技巧、发音状态有一定的区别。在保证吐字、咬字精准清楚的基础上,需要科学合理地融入歌曲情感,使用各种不同的听觉艺术、声音和语言艺术,展现作品的风格与特点。例如,在演唱《春晓》这首歌曲时,演唱者需要使用装饰音技巧,赋予歌曲独特的风格。比如:在演唱“春”字时可以改变常见的平声调,模仿诗词吟诵的特点,加入滑音技巧;在演唱“晓”“少”字时,也可以使用滑音技巧,让诗词作品的风格与语言特点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二是有机整合“声、字”。演唱者要巧妙灵活地使用腔体共鸣技巧和稳定的气息,精准、高效地处理演唱过程中的“收声、吐字、归韵”等,保证发音腔体流畅圆润、声音线条完整、节奏和谐稳定。比如,在演唱《春晓》的过程中,针对“处”“春”等字,演唱者在演唱前需要适当放松舌头,将字头快速咬住,并将韵母适当延长,让其能够归韵。此外,在中间位置使用“哦”字过渡,通过轻柔缓慢地唱出“哦”字,表现怜惜和感叹,赋予歌曲演唱一定的行腔美、语言美,让诗歌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
(三)处理情感表达,引发观众共鸣
中国古典诗词歌曲作为十分重要的艺术,其在情感表达和呈现方面比较委婉、含蓄。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科学合理地把握每一首作品的情感,掌握古典诗词隐藏的深刻内涵,对声乐作品产生全新的感悟和体会,并使用各种不同的演奏方式和旋律,精准表达、呈现作品情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春晓》这首古诗词中,作者使用“落花”“风雨”“啼鸟”等词,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对家国安危的感叹和担忧。在歌曲演唱之前,演唱者需要深刻感知与体会诗人的惋惜和感叹,并灵活使用不同的演奏模式和情感处理手法,以更准确地表达歌曲中的情感。比如:在歌曲A段的演唱过程中,情感起伏相对较小,演唱者可以使用弱音的模式演唱,利用感叹的语气将“哦”字呈现出来,并再次酝酿情绪,快速、高效地表达下一句的情感;在B段的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重复展示后两句诗词,区别A段无奈、感叹的情感表达模式,使用惆怅、茫然的情感表达模式,丰富歌曲内涵,提升歌曲吸引力;在歌曲最尾端的“pp”位置,需要合理控制音量和情感波动,避免完全释放声音,使用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针对尾声位置的同音,使用弱音技巧进行反复处理,并在弱音处理结束后,继续使用高八度的演唱技巧,将逐步消失的意境与画面呈现出来。总之,要想将歌曲情感韵味、情感内涵完美演绎出来,演唱者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手法,将情感流畅、完整地表达出来,展现出歌曲的意境美,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
(四)控制演唱气息,诠释作品思想内涵
中国古典诗词作品的语言文字、节奏词调等具有律动性、韵律性的特点,对于演唱者的气息控制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演唱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身的气息控制能力,艺术化处理演唱气息,展现诗词的韵律、节奏、内涵,不断提升演唱效果。同时,不同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风格有一定的区别,演唱者不可随意控制气息,而是需要根据古诗词的风格、情感基调,以及起伏变化的旋律线条,巧妙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气息,从而全面、准确地诠释古典诗词的思想内涵。例如,在演唱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春晓》时,演唱者需要掌握歌曲具备的古典美、意境美等特点,科学合理地处理和控制气息,让歌曲风格具有协调统一的特点。比如:在演唱中低声区域时,演唱者需要确保演唱气息平稳过渡;在处理声音强弱时,演唱者需要结合歌曲的情感基调控制气息。同时,需要合理控制声和气,巧妙灵活地使用渐强渐弱的记号和方式,将动静结合、美丽的春天画面呈现出来,让演唱气息具有浓厚、悠长、绵延的特点。值得注意的是,在利用“半声”的技巧和方法演唱《春晓》的过程中,演唱者需要加强对气息、音量的控制,综合考量自己的演唱经验,根据古典诗词的律动和节奏,对换气的气口进行把控;演唱前需要深呼吸,并将气口均匀地分配给每一个音,让作品声音动听、气息流畅,确保声音与气息互相协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三、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体现了现代音乐艺术与古典诗词的有机融合,具有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旋律美等特点,深受广大听众关注和欢迎。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综合考量古典诗词的特点和情感内涵,科学合理地使用不同的演唱技巧、演唱方法以及情感表达手段,体现古典诗词的艺术特点。
参考文献:
[1]苏玲芬.独具东方韵味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J].中国教育学刊,2021(2):138.
[2]潘幽燕.美学视域下声乐表演的演唱技巧和能力提升研究:评《声乐艺术探幽》[J].社会科学家,2021(4):171.
[3]邬裕婷.“古韵新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J].西部皮革,2018(21):101.
[4]蔡坪利.古诗词歌曲《秋窗风雨夕》与《枉凝眉》的艺术特色[J].艺术评鉴,2023(8):180-184.
[5]刘丽艳.声乐心境意象下的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美学追求:以歌曲《长相知》为例[J].四川戏剧,2018(8):99-102.
[6]邵悦涛.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青玉案·元夕》的艺术特征与演唱分析[J].名家名作,2023(29):13-15.
[7]覃兰叶.戏曲唱腔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运用:以《峨眉山月歌》《春花秋月何时了》为例[J].当代音乐,2020(9):98-100.
作者单位: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