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黄河自然地貌与地域文化对开封画家有着重要的影响。开封画家依托黄河特有的自然风貌,不断挖掘黄河人文自然和历史文化等题材内容,通过写实、表现和写意等绘画语言来表现黄河厚重朴实、气势磅礴、细腻洒脱的形象;同时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深耕黄河文化,强化艺术本体与人文精神的表达,以此挖掘黄河自然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黄河品格,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凸显画家对黄河深厚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黄河形象;美术创作;开封画家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黄河文化博大深邃,内涵丰富,一直以来,黄河都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承载着深厚的文化特质,形成了庞大而完整的文化序列,形成了一个时空交织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文化共同体,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与新时代民族复兴和文化自信主题相契合。开封是黄河沿线城市,其特殊的地理空间和人文环境造就的黄河文化元素被人们不断地诠释,成为广大美术工作者的重要创作素材。本文以开封画家笔下的黄河创作为研究对象,从视觉艺术角度展现新时代黄河流域丰富多彩的人文艺术,探讨黄河题材美术创作的时代语境、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一、黄河文化对开封画家的影响
(一)黄河自然风貌对开封画家创作的影响
自然风貌对画家的影响是自然而直接的,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画家会受到所处自然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积淀深厚的生活素材,从而激发自身创作灵感,创作出极具有地域特色的艺术作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艺术家要关注自然,以自然为师,结合内心的情感与感受,创作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从地理角度看,开封地处华北平原,黄河下游南岸,地势平坦,典型的冲积平原。开封因黄河而兴,也因黄河多次决口改道,饱受威胁;既有“地上悬河”独特的奇观风貌,又有因饱受数次黄河淹城而形成的“城摞城”遗址。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长期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开封画家是黄河流域生活环境的直接体验者和感受者,其创作必然离不开所处的自然环境。黄河自然形态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连绵起伏的黄河塬、沟壑纵横的沟岭地貌都为开封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和无限的创作灵感[2]。
(二)黄河地域文化对开封画家创作的影响
地域文化与美术创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一方面,地域文化是美术创作的重要源泉,画家从地域文化中获得灵感,拓展创作思路,丰富艺术形式;另一方面,绘画创作又是展现地域文化的主要媒介,通过富有地域特色作品的展示和传播,可以让观者了解和认识地域文化,进而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3]。
开封作为黄河沿岸的重要古都,是一个人文历史厚重、文化氛围浓厚的城市。数千年来,开封在被黄河淹没后屡次就地重建,展现出百折不挠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造就了兼容并蓄、丰富灿烂的黄河文化。这里的“黄河故事”生动、震撼、深刻,为画家提供了创作素材。画家们以艺术家的情感和态度,对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打破、重组,将开封黄河沿岸的地域文化融入作品,谱写新时代黄河文化新篇章,彰显独特美学意蕴。
二、黄河题材美术创作的多元化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在毛泽东同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和习近平总书记“讲好‘黄河故事’”的号召下,广大文艺工作者以“黄河”为创作主题,通过多种艺术视角和形式来描绘黄河,讴歌黄河,反映时代风貌。生活在黄河岸边的开封画家,长期受黄河文化的浸润,对黄河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通过手中画笔描绘黄河图景,展示黄河形象,通过典型化的方式升华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传达强烈的民族之情。众多开封画家如谢瑞阶、袁汝波、王圣松、杨海峰、刘艳会、付万全、吴士娟、王顺心、王润华、祁惠民、杨国灿等,纷纷运用不同视角和多元化的绘画语言风格,展现黄河沿岸的开封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巨大变化,使黄河题材美术创作在开封画家的努力下蔚为大观。“喜迎党的二十大——黄河岸边的开封美术作品展览”“大河菊韵 新锐墨香——开封第一届青年美术家作品展”“大河上下——黄河文化主题馆藏美术作品巡展”等高品质的黄河题材美术展览成功在开封美术馆举办,发挥出独特的社会美育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现以国画、油画两种绘画语言形式为例,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开封画家作品,根据绘画风格进行简要分析。
(一)表现风格
黄河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历来是众多艺术家描绘的对象,也激励着开封画家们借用黄河形象表现对家国故乡的深切之情,因此诞生了一批具有象征意义和感染力的表现风格作品。主要有谢瑞阶的黄河组图、徐耕耘的《大河之家》、王顺心的《黄河一号沙船》、王润华的《奔腾不息》、杨国灿的《黄河古渡话今昔》等等,其中谢瑞阶的黄河组图最具代表性。
不断聚焦黄河之水,拓展黄河的文化内涵,丰富黄河的视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黄河水、黄河人、黄河情,是谢瑞阶黄河题材绘画的独特之处。谢瑞阶的黄河题材作品,令人印象最深的是《雨后初晴》《神门放舟》《黄河入海流》《黄河禹门》《中流砥柱》《黄河在前进》《大河上下浩浩长春》等巨幅杰作[4]。谢瑞阶借鉴前人古法,融会西方绘画语言,以“黄河水”为创作主体,打破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对“山”的聚焦,使“水”成为独立存在的主体。他笔下的黄河水或奔腾,或平静,均呈现波澜壮阔之势。如《黄河入海流》,内容积极明朗,笔墨简练粗犷,强调色调对比关系,表现出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壮丽。《中流砥柱》运用大块面浓墨或淡墨以及光影明暗之间的转换突出黄河水的汹涌动势,从而表现出黄河恢宏深厚的韵味。谢瑞阶并不仅仅拘泥于笔墨技艺塑造的黄河的形态,而是更注重黄河形象和品格的塑造,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他以独特的绘画语言和审美追求,探索黄河的文化魅力,开创了黄河题材山水画的新风貌。黄河组图大气磅礴、雄奇壮美,将黄河的大度有容、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形象完美展现,给观者以震撼和奋进之感。
(二)写实风格
通过写实性的绘画语言再现黄河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对黄河进行写实主义描绘是黄河题材美术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感情真挚,画风朴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精神风貌,主要有王宏剑的《天下黄河》、王圣松的《黄河·故道·人家-道口嘴儿》、杨海峰的《黄河岸边》《黄河东流去》《孤柏渡》等诸多美术精品。现以王宏剑《天下黄河》为例进行分析。
王宏剑是地域性明显的画家,也是一位中西文化的创新者,他立足中原厚重而质朴的文化底蕴,使西方油画样式得到本土化转化。他以黄河水和黄河人为创作对象,用厚重、细腻、创新的笔墨语言真切地创作了许多有分量、高品质的黄河题材作品,例如《黄河古驿》《黄河花园口》《天下黄河》《东渡黄河雪无声》等。《天下黄河》画的是黄河岸边平凡的劳动人民的劳动场景,采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黄河地域性与写实技巧完美地融合,画风质朴,风格写实。在构图上,作品场面宏大,从近及远,层次分明,开阔的河面几乎占据画面的一半,从而加强了黄河的宽广和浑厚苍茫,增加画面的空间感、延伸感,这种延伸也使观者自然望向远处,有形的黄河间接通向无限的想象。在色彩上,《天下黄河》画面色调统一,又丰富多变,在黄河的固有色中探索色彩的变化。整幅作品采用大地泥土的赭黄色来表现黄河水和黄河人,突出黄河的独特地貌和劳动人民的质朴,达到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光与影的运用也使画面色调十分微妙。在西方油画中,光与影是写实绘画的色调精髓,但《天下黄河》中,画家用光影来延伸写实表象,用由受光、背光造成的一实一虚、一明一暗来表现画外有画、画犹未尽之意,这极具韵味的光影和色调包含中国传统的审美精神。《天下黄河》善于捕捉普通劳动者生活的瞬间,饱含对乡土的关怀,聚焦风土人情,融入了画家对黄河文化的思考和感悟,通过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表达方式表现出黄河的博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带给人们震撼的力量。
(三)写意风格
还有一部分开封画家并不满足对黄河的表面再现,而是通过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形式,来抒发对故乡热土深深的眷恋之情。这类画家及其作品有袁汝波的黄河系列作品和付万全《黄河源》《黄河塬上》《一曲黄河贯中州》、张富军的《情系黄河》、曾广的《夜雨黄河岸》、李海龙的《黄河之滨》等等,以袁汝波和付万全为代表进行简单分析。
地域文化对艺术家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生活在开封黄河边的画家袁汝波的笔墨风格极具中原特色,他的《黄河明珠开封城》《黄河鼓韵》《黄河人》《黄河之春》《黄河颂》等黄河题材作品,站在劳动人民的视角上创作,以滚滚浪涛的黄河为背景,用劳动者展现乡土风情,用洒脱的笔墨刻画出鲜活自然的人物形象,描绘了黄河儿女的内心活动和精神气质。在他的作品中,水墨写意贯穿始终,情感表达酣畅淋漓,向观者展示了当代劳动人民质朴厚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极大的人文关怀和时代责任感。河南大学美术学院青年教师付万全注重从生活中提炼最富情感的艺术形象,他笔下的黄河优美、灵秀,富有清逸细腻的格调。他善于用传统笔墨形式,同时又突破传统的桎梏,探索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和艺术追求,精心构筑自己心中乡土世界的闲情逸致,《一曲黄河贯中州》《黄河源》《黄河塬上》《黄河之滨——桃花峪》等黄河题材组画立意新颖、章法出奇。组画打破以往传统构图模式和描绘技法,提炼与黄河相关的色彩、元素和符号,将黄河形象进行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抽象化写意和多元构成的形式描绘黄河之滨,采用俯瞰式的观察方式向观者展示黄河沿岸的广袤开阔,运用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效果追求一种大境之美,表现出黄河塬上新的生态环境、文化特征以及情感浸润。
三、开封画家黄河题材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
开封画家的黄河题材美术创作不仅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活力,而且更好地展示了新时代黄河文化的精髓、内涵和价值。
(一)艺术价值
在黄河题材的美术创作中,画家们通过对黄河文化的深刻认识和重新解读,不断吸收黄河元素,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从而形成极具鲜明个性和地域性的作品。他们通过多样的绘画语言以及对黄河文化独到的见解,来表现对黄河的敬仰和热爱,不仅丰富了黄河题材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还使黄河题材的美术创作在艺术语言上异彩缤纷,呈现出鲜明的艺术风格。艺术家以精湛的表现手法和多元化的绘画语言,将自身情感融入创作,诠释黄河形象,使新时代黄河的象征意义被挖掘出来,主题意蕴得到升华;创作手法上,注重传统与当代的契合,将当代艺术理念与黄河元素相结合,拓展绘画理念和创作思路,塑造和重构中国当代形态的绘画语言,从而创作出更具时代感和艺术性的黄河系列作品。
(二)精神内涵
当艺术蕴含精神价值时,艺术的使命才会更好地凸显出来。作为一种文化符号,黄河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文化底蕴。一直以来,黄河作为民族精神被众多艺术家歌颂和描绘。在新时代下,黄河文化和内涵也在不断地延续,艺术家作为时代的参与者、感受者和见证者,置身于时代发展的浪潮,积极投入黄河题材美术创作,通过艺术作品来表现黄河的厚重感、历史感和时代感,肩负起“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使命。深入挖掘黄河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反映时代风貌,成为画家们追求的永恒艺术课题。开封画家依托黄河特有的自然风貌,不断挖掘黄河人文自然和历史文化等题材内容,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深耕黄河文化,强化艺术本体与人文精神的表达,以此挖掘黄河自然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黄河品格,表现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凸显画家对黄河深厚的情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9-10-15)[2024-05-20].https://www.gov.cn/xinwen/2019-10/15/content_5440023.htm.
[2]段玉皎.谢瑞阶黄河题材山水画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21.
[3]黄雪梅.地域文化与高校美术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索[J].知识文库,2023(24):1-4.
[4]王若男.黄河主题绘画时代和风格的演变[J].美术教育研究,2024(2):21-23.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