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诗人中,善写边塞诗歌的不多,长期戍边的诗人李益可算其中的代表。李益是陇西人,出生于边塞之地,早年在朝廷为官,后来因为仕途失意,长期在燕赵一带徘徊,他的诗歌常常描写边塞风光,最为擅长的是七绝。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在灵州接受突厥部众投降,灵州也因此被人们称为“受降城”。唐德宗贞元年间,诗人李益进入灵州大都督杜希全的军中幕府。有一天晚上,他登上灵州治所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看到受降城外冰冷的月光洒落在大地上,远处传来凄凉的芦笛之声,不知不觉中,他陷入了沉思。恍然惊醒时,面对眼前所见之景,诗人写下著名诗作《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歌大意是:回乐烽前满地的白沙,受降城外月色凄冷如霜。黄沙在月色的照耀下,发出如雪般清冷的光辉。不知是何处响起了凄凉的芦笛声,一夜之间,戍边的将士人人都在眺望着自己的故乡。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诗歌第一句写诗人登上高高耸立的烽火台眺望远处之景,他看到下方的无边沙丘,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满白雪的荒原。第二句诗中,诗人把视角放置到近处,受降城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照在白沙上反射出如同雪一般的清辉,与首句呼应。沙非雪,诗人写“沙似雪”;月非霜,诗人说“月如霜”。这两处比喻明写边关的凄冷夜景,实则暗喻边关将士们凄凉的内心。与此相对的是,“回乐烽”这处地名则充满了讽刺的意味:对于那些长年离乡在边塞戍守的将士来说,他们与妻儿别离,一个人孤独地驻守在边地,望着空中时圆时缺的月亮,内心又如何能够快乐呢?
诗歌三、四两句则是正面展现出边关将士绵绵的思乡之情。在这凄凉的边关夜色之中,诗人突然听到从远方传来的一曲芦笛。这芦笛之声本就悲凉至极,在荒凉的大漠和凄冷的夜色中,更给人一种难以言说的缥缈怅惘之感。前三句的烘托和铺垫,终于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洪流,他想象着这吹芦笛的人大概也触动了边关所有的将士,远离家乡的他们也一定是彻夜难眠,在这悲凉的芦笛声中纷纷坐起来遥望着窗外的月亮,也思念着自己的家乡。他们肃穆无言,但思乡之情却充斥胸中。诗人结合有声和无声,将边地将士的情感描摹得淋漓尽致。
芦笛声声,满是忧伤,李益在诗中把边地的景色、芦笛的声音、将士的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之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诗歌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含蕴不尽,人们把这首诗歌作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也是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