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作文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种作文类型,也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作文形式。在习作教学中,难度最大、最具挑战性的当属想象作文指导。要让想象作文能够充分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途径,需要深入探索想象作文的逻辑建构,从实施向度、开发动力、表达倾向三个维度出发,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想象作文水平与语文素养,助力其在想象创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创造无限可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标;想象作文
想象作文要求学生在感知材料的激发与自身能动性的驱动下,运用个人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既有的知识碎片和生活表象进行深加工与创造性转化,并以清晰、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提高其语言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小学三个学段中,新课标对想象作文的要求呈现出逐步深化与拓展的趋势:第一学段侧重引导学生尝试书写想象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意识;第二学段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地记录见闻、感受,并融入想象元素,以丰富表达内容;第三学段进一步要求学生能够撰写结构相对完整、内容较为丰富的想象作文,标志着其想象与写作能力的显著提升。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新课标为第二学段设定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运用口头表达、图文结合等多种方式创编儿童诗与趣味故事,发展想象力”[1],第三学段则强调“学习联想与想象,尝试富有创意地表达”[2]。在学业质量标准方面,针对第二、三学段的学生,新课标详细规定了想象作文的具体评价标准,包括鼓励学生使用精准表现事物特征的词语来描摹形象,特别倡导运用新颖、独特的词汇来描绘想象中的事物或场景,以及通过联想与想象技巧进行故事的创造性续讲或续写。对于第三学段,新课标还特别强调想象作文的丰富性、生动性和趣味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深度思考与个性化表达能力。此外,新课标还对教师的想象作文教学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教师应紧密依托现实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与实例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灵感,进而解决想象作文“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
基于此,习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深入领会并践行新课标的核心理念,积极探索想象作文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有效消解想象习作存在的问题[3],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与想象力的持续发展,使想象作文的教学更加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需求。
一、实施向度:立足教材,融合读写训练
当下,有不少中小学校已开始建构想象课堂与实施想象读写课程,有的甚至还在积极尝试开发想象作文课程,然而,多数探索与尝试仍停留在作文课的传统框架内,缺乏实质性的创新与突破,导致在提升教学可操作性和确保教学连续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进而影响到想象作文课程的有效实施或相关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这些不足中,最突出且最需要注意的是忽视教材的主体地位,盲目进行“另起炉灶”式的想象作文大开发。这种做法存在两方面弊端:一方面,由于校本课程偏离或过度替代统编教材,致使语文课程目标、核心内容及基本要求无法得到充分的实现和有效的落实,进而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未能制定与统编教材紧密衔接的整体规划,想象作文课程的编写在系统性和科学性方面往往面临极大的挑战,难以保证训练效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因此,在构建想象作文课程时,最便捷与可行的途径是以统编教材为基石,以单元语文要素为引领,以习作单元的编排逻辑为框架,主动融入优秀童书、经典绘本、微电影等多元化资源,多维度激发学生的想象灵感和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在想象作文创作中自由驰骋,无拘无束地探索内心世界,呈现其新颖独特、不拘一格的思考与创意。
例如,习作“我的乐园”是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任务,旨在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自己心中最快乐、最喜爱的地方,即自己的“乐园”。教学时,教师可以寻找读写结合点,瞄准单元习作能力训练点[4],以本单元中细腻描绘乡村风貌的写景散文《乡下人家》与抒发内心情感的抒情散文《天窗》为教学蓝本,引导学生运用两篇课文的独特写作手法与表达技巧,通过丰富的想象来改造并重塑自己心中的“乐园”。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提问,如“你的乐园是怎样的?”“它有哪些独特的元素?”“你希望在那里经历什么样的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与表达欲望。随后,引导学生用文字作画笔,细腻描绘出心灵深处那个理想化、梦幻般的“乐园”,畅想那些在“乐园”中追逐蝴蝶、戏水摸鱼、野外探险等充满乐趣与快乐的场景。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跳出传统写作形式的束缚,以不拘一格、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方式,尽情展现自己心中那片独一无二、色彩斑斓的“乐园”。
这种读写联动的训练模式,既与统编教材设定的目标体系高度贴合,又能发挥教材范例的指导价值。鼓励学生以深入阅读为前提,进行富有个性化的创意表达,是将想象作文理念无缝融入单元阅读与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与重构复杂的想象作文课程相比,搭建读写融合“立交桥”更直接、便捷和实用。
二、开发动力:指出问题,唤醒创意表达
建构以统编教材为核心框架的想象作文课程,其核心驱动力源自统编教材中丰富多样的想象元素,它们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引导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作文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飞翔。以此解决想象作文教学的瓶颈问题,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爱上想象作文,并在创意表达过程中体验想象的乐趣。比如,看图作文:通过展示生动的画面,鼓励学生深入观察,依据画面的内容自由想象并撰写作文;听声作文:播放各种声音(如风声、流水声、青蛙叫声等),让学生探索这些声音背后的故事,并据此编织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叙事篇章;词语作文:通过提供一系列词语(如爸爸、公交车、售票员、雨、感激等),激发学生联想能力,要求学生发掘词语间的内在联系,构思出一篇篇富有创意的想象作文。统编教材中精心编排的12篇想象类习作,为教师找准定位、靶向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它们不仅是想象的“专训场”,更是培养学生创意表达的“实战场”。教师应始终坚守创意表达的教学理念,不仅在想象类习作的教学中深耕细作,更要勇于探索,将这一理念融入非想象类习作的教学实践,从而激发出习作教学的无限活力,为学生的习作能力提升注入新的动能。
例如,“我的‘自画像’”是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习作任务,旨在引导学生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全面、生动地描绘自己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及特长等,帮助新班主任快速且全面地了解每一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捕捉并展现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使自己在班主任心中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为此,教师可紧扣“自画像”这一教学主线,引导学生开展深入的自我探索,并借鉴绘画艺术中创意表达的手法,展现个人的独特风采。首先,勾勒轮廓。仔细观察并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外在差异,精心描绘自身独特的外在轮廓,让自己的形象跃然纸上。其次,细节雕琢。细挖自我形象的小细节:哪儿长得最满意,时常收获他人的赞美;哪儿可能有点小遗憾,偶被他人提及……最后,绽放灵魂。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在性格、爱好、特长等方面的核心特质,并通过生动具体的例子证明这一特点,使其鲜活而生动。这一步是让学生展现自己“独一无二”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见,引入想象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表达,提升创造思维[5],促使学生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在更深层次进行自我探索,并以多维度的视角深入挖掘与刻画人物的鲜明特征。在应对想象作文中层出不穷的挑战与难题时,创意表达不仅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应对挑战和解锁难题的能力,而且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也为想象作文课程的构建注入源头活水,激发勃勃生机。
三、表达倾向:体现真实,契合生活常识
不少教师对于想象作文在言语内容构建层面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不但忽视了想象作文应具备的规范性与思想深度,还错误地将“想象”视为一种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的幻想活动,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放飞想象的翅膀”,鼓励学生进行无限制的自由创作。在这样的教学导向下,学生的想象作文常出现胡编乱造、情节突兀、逻辑不连贯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折射出学生对想象作文本质理解的偏差,也暴露出他们在搭建故事情节、组织文章结构以及深化思想内容等方面能力的不足。在想象作文的语境下,虚构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其合法性与必要性不言而喻,虚构不等于虚假或瞎编,而是要在遵循艺术虚构内在逻辑与规律的基础上,追求一种超越现实却又不失真实的艺术效果。这种“真”,虽非现实生活的直接再现,却需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情感共鸣或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思考。因此,在想象作文的创作过程中,学生应当深刻理解并把握这一原则,让每一份想象表达都既是对艺术真实的追求,也是对生活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再创造。换言之,优秀的想象作文应当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同时也是对生活深刻理解与真实感悟的展现。
例如,“神奇的探险之旅”是统编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该习作呈现了多样化的探险场景,包括但不限于茫茫大漠、热带雨林、海中荒岛、幽深洞穴、南极冰川等,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与创作空间。为了成功地构想并完成这次神奇的探险之旅,学生不仅需要构想一个科学合理的探险小队和配置必要的先进装备,更重要的是具备扎实的地理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可能涉及的其他相关学科的事实性知识。这些知识储备是应对习作中预设的“险情”:遭遇猛兽、暴雨侵袭、突发疾病、资源短缺(如断水断粮)、自然灾害(如落石、雪崩)的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比如,要穿越茫茫大漠,学生需要深入研究沙漠的环境特征,包括地形地貌的复杂性、气候条件的极端性、水源的稀缺性与分布规律,以及可能遇到的野生动物种类及习性。基于这些真实且详细的背景知识,学生方能设计出既符合自然法则,又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探险情节。若忽视这些基本常识的积累与应用,所描绘的沙漠探险有可能因缺乏现实支撑而显得空洞无物,难以吸引读者兴趣,更无法触动其心灵,从而产生共鸣。因此,在构思与撰写“神奇的探险之旅”时,学生应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严谨的态度和丰富的想象力,共同编织出一个既神奇又真实的探险故事。
可见,想象作文虽可驰骋于无垠的创意空间,但其构思必须基于坚实的逻辑与科学常识,让想象作文真实自然发生,令人信服。唯有让想象植根于现实与理性的土壤,主人公的奇特经历方能引人入胜,触动读者心弦。想象作文不应只追求奇幻而脱离现实的根基,每一份想象都应当基于对写作对象深入的科学认知。以基本常识和科学逻辑为双翼,想象作文方能翱翔于浩瀚宇宙,振翅高飞,展现出非凡的魅力。
想象是科学和文学艺术得以扎根、萌芽并持续繁荣的深厚基础与肥沃土壤,而想象作文作为语文习作体系中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既是训练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途径,又是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6]。教学中,通过构建逻辑严密的想象作文框架,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紧密依托教材内容,深度融合读写训练,还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创意表达。此外,想象作文还需注重体现真实性,确保学生的想象符合生活常识,从而在放飞想象的同时,保持“发挥”的适度性与合理性。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有效地将想象这一抽象而深邃的思维活动转化为具体、鲜活且富有感染力的文字表达,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迸发出无穷的创造力,尽情探索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林其雨.信息加工写作理论视域下想象习作支架的建构与运用[J].福建教育,2024(23):37-39.
[4]王莉莉.小学语文阅读单元中习作教学的整体架构——以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我的乐园》为例[J].辽宁教育,2022(19):84-87.
[5]姚文晗,张心科.在“感应比类”中构筑审美时空——试论关联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感性思维的培养[J].语文建设,2023(06):7-12.
[6]孙群燕.习作思维:让想象类习作表达更有张力——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习作《故事新编》为例[J].小学语文教师,2024(05):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