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双链”互哺式研究生学术训练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24-12-31 00:00:00王学基严有旭王淑佳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年11期
关键词: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

DOI: 10.16750/j.adge.2024.11.003

摘要: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针对以往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学术训练的不足,宁波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在构建研究生学术能力体系的基础上,搭建“五环双链”互哺式核心学术训练课程体系,以“三结合”为依托打造多元学术训练特色载体,并以“四融通”为引领创新多重交互科研学习方式,重点提升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养,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能力;互哺式课程体系;课程改革;研究生教育;旅游管理

作者简介:王学基,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学术副院长,副教授,宁波 315211;严有旭,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研究助理,宁波 315211;王淑佳,宁波大学昂热大学联合学院副教授,宁波 315211。

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以“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为任务目标,开展新文科建设,要求人文社科研究生培养对接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国家和社会急需的高层次文科人才。

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和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与高层次文科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鸿沟日益增大。当前,文科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论文选题缺乏创新性、写作规范性堪忧、成果质量不高等问题[1-2],反映出其学术能力的不足。其中,旅游管理作为缺乏母学科依托、强调实践经验与多学科理论融合的典型新文科专业代表,探索其研究生学术训练课程体系改革能够为国内文科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提供普遍经验。宁波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基于中外合作办学优势,积极打造新文科和中外合作研究生培养模式示范,构建并实践“五环双链”互哺式研究生学术训练课程体系,以期在提升旅游管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同时,助力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并保障高层次高质量人才供给,对我国文科类研究生培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旅游管理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

1.培养目标有所偏离

只求写出论文满足毕业要求,不求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切实提高是目前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中较为普遍的问题。例如,为了帮助研究生尽早写出论文、完成毕业要求,许多导师会直接从自己的课题中抽出一个部分当作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并为其做好研究设计。这种做法虽然有助于加快论文写作的进展且便于导师指导,但错失了在选题和制定研究设计的过程中培养研究生学术敏感性和学术探究力的机会。这一现象充分反映出目前旅游管理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面临着培养目标偏离的问题。

2.学术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

学术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求解问题再到回答问题的系统过程,要求系统地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敏感性、学术探究力和学术表达力。当前,旅游管理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目标的偏差进一步导致了培养缺乏系统性的问题。例如,在培养过程中,往往只关注论文写作而忽视了实地考察和学术交流等环节。如果不深入田野就很难锻炼从现象中提炼学术问题的学术敏感性;如果不参与学术交流就很难在学术意见的交锋中锻炼学术表达力。新时代卓越人才培养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要求不止于会写论文,旅游管理研究生学术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系统的学术训练。

3.缺少学术训练的平台和载体

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依靠课堂,而是需要多元化的训练载体,比如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田野工坊、论文工坊等。目前旅游管理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仍然缺乏除课堂以外的平台和载体,学术训练仍然以在课堂上讲授理论为主,如果不通过多元化的学术训练载体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研究生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掌握将只是停留在表面,无法将其内化、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因此,如何为研究生提供丰富的学术训练平台和载体无疑是研究生学术训练课程体系改革的必答题。

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宁波大学旅游管理学科课程体系改革以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层次新文科人才为根本目标,以特色化、国际化、专业化人才培养理念为引领,建设“五环双链”互哺式核心学术训练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以旅游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学术能力体系为理论依据,以“四融通”多重交互科研学习方式和“三结合”多元学术训练特色载体为支撑,其总体思路框架如图1所示。

1.构建旅游管理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能力体系

学术能力培养是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灵魂,研究生课程改革应回归其学术性和研究性的本质属性[3]。在横向维度,认知过程理论[4]有助于基于“发现问题—求解问题—回答问题”的学术研究过程构建旅游管理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能力体系(见图2)。在纵向维度,研究生学术能力是由若干子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体系[5-8],可进一步分成核心能力和支撑能力两个层次。其中,核心能力层的学术敏感性、学术探究力和学术表达力,成为旅游管理研究生学术能力的三个硬核要素与学术训练的三个关键点[8]。学术敏感性是发现与凝练问题的能力,是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基础组成,要求其在学习与科研过程中常存问题意识,强调掌握文献处理能力、积累研究经验和开阔理论视野;学术探究力是科学设计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是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关键支撑,强调研究生掌握多元研究方法,具有论据分析与逻辑推导能力及创新意识;学术表达力是规范写作与表达沟通能力,是学术活动关键链环、科研能力价值体现和学术素养重要构成,强调研究生准确选用学术概念、清晰表述思维与观点及自觉遵守学术道德。此外,学术目标规划、研究过程管理和研究应变能力构成学术支撑能力。上述能力构筑了过程化和层次性的旅游管理学术型研究生学术能力体系。

2.建设“五环双链”互哺式核心学术训练课程体系

从发现问题到求解问题再到回答问题的学术逻辑对旅游管理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一系列学术核心能力和支撑能力提出要求,与之对应,学术训练课程体系的改革也要瞄准学术研究全过程对研究生核心以及支撑能力的要求,打造全过程、链条式、理论与实践互哺的学术训练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外高质量硕士生教育的一些共同特征和共有课程内容[3,9-10],宁波大学旅游管理学科进一步在旅游学术研究理论性、实践性及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特色上,构建“五环双链”互哺式核心学术训练课程体系(见图3)。其中,第一条链为核心课程链,属于“第一课堂”,包含“学术前沿—文献阅读—研究方法—论文写作—成果表达”五个关键环节;第二条链为配套课外学术训练,属于“第二课堂”,构筑“学术讲座—读书会—田野调查—论文工坊—学术会议”五个环节,它们与核心课程链的五个环节一一对应,构成了“五环双链”中的五环。“双链”之间的互哺关系体现在第二条链是核心课程链五个环节的有效补充,两条链各自的五个核心环节相互对应、相互支持、相互补充,与发现问题、求解问题、回答问题的学术逻辑相对应,旨在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敏感性、学术探究力、学术表达力三项核心能力,全面助推旅游管理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塑造与提升。

3.“四融通”——“五环双链”互哺式课程体系的学习方式

突破以往单一导师制和满堂灌的课堂学习方式,在中外合作办学框架下,以“四融通”为引领

创新多重交互的科研学习方式。①“中法双导师融通”是在中法合作办学框架下,中方和法方两位导师在中法两地学术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写作中进行双重指导,有助于帮助研究生培养跨文化、国际化的学术视野。②“理论与实践融通”是基于旅游学科理论与实践兼顾的特殊性,培育旅游管理学术学位研究生既掌握理论问题导向的基础理论和分析工具,又要以实践问题为导向、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如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健康中国等)开展学术训练。③“线上与线下融通”则是充分利用当前新技术集成,在深化线下面对面教学与研讨传统方式的同时,通过云端实时协作、在线资源和经验共享,实现全时段、跨时空的交流与学习,有效提高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积极性与效率。④“导学与自学融通”则是通过建构师生间的学术共同体,在强化导师与研究生一对一、全方位、多维度深入交流的引领式导学的同时,组织不同层次、年级研究生共同参与的研讨式学习,提高研究生自主学习、主动反思与互助互促的能力。

4.“三结合”——“五环双链”互哺式课程体系的特色载体

学术课程体系改革离不开学术训练载体建设。“三结合”学术训练载体能够为学术训练提供空间、对象、工具、平台,使研究生多渠道、多维度深度参与研究实践,促进研究生将所学课程加以转化。①国内与国外结合。充分利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英法双外语和中法双校园优势,整合中法两方教育与科研资源,鼓励研究生在第三学年前往法国昂热大学或其他海外高校学习一年,有助于他们研习国外社会科学经典,拓展国际视野。②校内与校外结合。学院自建的数字文旅(大数据)工作室与智慧化研讨室等构成研究生开展学术训练的日常空间与工具载体,校外共建的实践基地和长期追踪的多案例地则是研究生开展田野训练的社会场域与实践载体。③项目与会议结合。传统研究生培养以参与导师科研项目为主,而本次改革开创性地在学院下辖研究机构专设研究生个人科研项目,激励研究生科研兴趣并鼓励其参与完整的科研项目研究过程;此外,专设资金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相关高级别学术会议,鼓励研究生走出去展示研究成果、交流观点、启迪思想,同时让研究生积极参与学院各类学术会议的筹办、组织与志愿工作,从而培育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

“五环双链”互哺式研究生学术训练课程体系改革内容集中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课程师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五个方面。

1.课程设置:强化核心课程链的内涵建设

遵循“弥补衔接、注重核心、加强多元、提升能力”理念,依托“五环双链”互哺式课程体系,重视前沿交叉、创新方法与社会实践,建设层次递进的高质量、多元化课程组合。①学术前沿课程。“旅游管理前沿”课程对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旅游地理学等旅游研究学术分支及城市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主要旅游研究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前沿进行解读。课程旨在使研究生掌握旅游管理学科各分支领域学术发展脉络和最新动态,熟悉前沿理论和经典著述,从而找到研究方向和兴趣,为后续学术训练和研究选题打下基础。②文献研读课程。“文献检索与经典导读”课程主讲文献检索、分析、评述方法规范及中外经典文献导读,旨在帮助研究生在掌握文献和数据检索基本方法基础上扩展对英文文献的阅读理解能力,并进一步扩充旅游研究文献积累。③研究方法课程。“案例研究方法”课程聚焦社会科学领域定性研究方法,“管理调查与统计”则旨在传授定量研究方法的基本范式及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技能。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基本方法论范式和具体操作指导相互补充,培育研究生具备能够独立开展旅游研究的能力。④论文写作课程。“旅游研究论文写作”涉及从选题到成文全过程,详细讲授选题要领、论文各部分写作规范以及应遵从的学术伦理道德。不仅使研究生了解旅游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撰写的程序和要求,还能系统性提高其论文写作的实操能力、规范性与质量。⑤学术表达课程。“科研训练与专业外语”通过比较中英法旅游研究论文写作范式、介绍旅游研究类国际期刊及投稿流程、训练学术外语表达规范以及多语言学术汇报,帮助研究生全面提升学术外语(英语+法语)写作及报告能力,从而能在国际学术活动中展示学术成果并进行学术交流。

2.课程资源:推进第二课堂的持续开展

在“第一课堂”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构筑持续性、周期性、各年级混合的“第二课堂”系列学术活动作为补充性课程资源,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互动,共同助推研究生核心学术能力提升。其中经典品牌活动包括如下:①各年级第一学期的“旅行的意义”系列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或活跃的青年学者带来专题讲座10场,在扩展研究视野、追踪研究热点的同时,形成对既有研究生培养团队师资的扩充及为研究生引荐未来深造的导师资源。②各年级第二学期的阅读研讨会。每周组织研究生就经典著作与最新学术文献开展阅读研讨会,由研究生轮流主持及分享并进行师生研讨。在轻松氛围中活跃研究生思维与提升表达能力的同时,逐步在讨论中趋近自己的研究选题。③一年级暑期的田野调查营。田野调查是运用和检验所学的重要环节。在研究生一年级的暑假,由专业导师组织并带队在若干案例地开展专题调研,走进田野与社会实践所学理论和方法,并为学术论文及学位论文收集初步数据。④二年级寒假的写作集训营。利用研究生二年级的寒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相结合的论文写作与互评,针对性地对论文各部分进行解剖式诊断和修改,最终形成一篇较为完整、规范乃至达到期刊投稿水平的学术论文。⑤三年级的3MT比赛与国际学术会议。3MT比赛即3分钟论文演讲比赛,要求三年级研究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准备学术海报和进行现场汇报答辩(中英或中法双语版本),组织专业导师进行评议并提出论文修改建议及表达提升建议。鼓励和资助三年级研究生参与国际会议,如本单位主办的中欧国际旅游研讨会、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旅游高等教育研讨会及其他高水平国际会议,进一步为其提供国际化交流与展示平台。

3.课程师资:搭建跨学科中外师资团队

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训练优质课程建设需要高水平师资支持,而课程体系更需要师资团队的协作。发挥中法合作办学优势,组成由中国、法国和希腊等国内外学者构成的多元文化背景国际化教学团队。同时,从旅游管理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特质出发,请管理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专业背景的指导教师从不同视角向研究生展示旅游管理多学科前沿。此外,师资团队根据各自所擅长的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共同设计具有前沿性、创新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大纲,讨论和构建课程衔接,共同开展教学与考核评估,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实施和课程效果提升。

4.课程教学: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

在课程体系改革中通过多种途径强调课程教学理念更新与教学方法创新、多元化。①引入OBE教学理念与模式。基于“学生为本、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11],关注研究生能力提升,以能力为成效导向,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培养研究生探索和解决问题能力,从“指令型”导师真正成为“指导型”导师。②实施“前展—中固—后拓”式教学。课前研究生预习相关学习资料,如精读1篇权威期刊文献并批注阅读笔记,课中师生与生生之间展开深度研讨与小组汇报以巩固理解与掌握,课后依托学习社群进行线上线下拓展教与学,实现持续性指导与扩展性学习。

5.课程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与管理制度

研究生学术训练课程体系不同于一般专业课程,不适于以考试或者仅提交书面成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需要更为科学且完善的评价体系与考核策略。其核心原则为强化过程、弱化考核,强化形成性评价、弱化终结性评价。一方面,重视研究生平时课堂参与和互动;另一方面,要求研究生运用所学理论与方法,在最后一堂课以个体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和交流,落实引导研究生真正参与课程各个互动维度的教学理念。同时,优质教学实践需要有效的制度保障,教学团队以集体审议、平等参与的模式共同开发群体本位的研究生学术训练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运用规范的教学手段,构建面向旅游管理学术学位研究生的专业性学术训练体系,以实现学术训练的系统性和多层次发展。

四、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

在上述改革思路的指导下,通过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宁波大学旅游管理学科已初步建成“五环双链”互哺式核心学术训练课程体系,并获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打造了一批学术讲座和学术会议品牌,为研究生进行学术训练提供了丰富的平台。自2017年以来,学院“中法联合大讲堂”跨学科系列学术讲座已举办51场,邀请了来自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法国蔚蓝海岸大学等国内外高等教育与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举办专业知识与行业前沿讲座,帮助研究生拓宽学术视野,丰富行业认知。此外,自2013年以来,学院持续举办中欧国际旅游研讨会和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旅游高等教育研讨会。其中,中欧国际旅游研讨会由宁波大学、法国昂热大学、中国地理学会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等机构联合举办,第十一届研讨会将联合罗马尼亚地理学会、雅西大学等单位在罗马尼亚雅西市举办,该国际会议已经成为中欧国际旅游和遗产研究的品牌会议,学院研究生积极参与其中,充分锻炼了其非母语学术表达能力。得益于此,学院研究生平均每年参加学术讲座场次在10场以上,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在3次以上。

另一方面,学院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显著提高,对专业和学科的认同感显著增强。近五年,研究生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导师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地理研究》和《旅游学刊》等SSCI和CSSCI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6篇。同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96%的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体系使自己得到了充足的学术训练,90%的研究生认为受益于这一课程体系,自身学术能力较之前有显著提高,52%的研究生产生了在旅游管理领域继续深造的想法,50%以上的研究生希望出国深造读博。

参考文献

[1]""""""" 李润洲. 研究生辩证思维的缺失与彰显——以教育学学位论文写作为观察介质[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3(9): 8-14.

[2]""""""" 于博. 研究生论文写作中的问题意识缺失与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6): 16-24.

[3]""""""" 李贵, 邹光明, 王兴东. 学术素养导向的研究生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 高教论坛, 2019(4): 112-115.

[4]""""""" SOLSO R L, MACLIN M K, MACLIN O H. 认知心理学[M]. 邵志芳, 李林, 徐媛, 等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5] 施春宏. 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发展与培养[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3): 8-15.

[6]""""""" 廖湘阳, 朱会芳. 人工智能时代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重构——基于莫拉维克悖论的思考[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2(8): 13-20.

[7]""""""" 陈凡. 文科硕士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和培养路径[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1(7): 59-64.

[8]""""""" 胡军华, 郑瑞强. 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约束性因素与促进机制[J]. 教育学术月刊, 2020(12): 74-80.

[9]""""""" 王红雨, 闫广芬. 如何提升研究生学术写作素养?——台湾大学写作教学中心研究生学术写作训练的经验与启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0(1): 53-58.

[10]""""" 胡春平, 刘一心, 郝永亮, 等. 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吉林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9): 56-60.

[11]""""" SPADY W G. Outcome-based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982, 26(2): 123-143.

(责任编辑" 周玉清)

猜你喜欢
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7期)2016-11-15 22:37:33
一种旅游管理教学板的设计
科教导刊(2016年25期)2016-11-15 18:24:34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3:10:28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性的缺失与对策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03:23
旅游管理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23:07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6:18:54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2:20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0:05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