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就学费用与资助调查报告

2024-12-31 00:00:00魏建国周森朱琼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年8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

摘要:研究生资助调查的几组数据值得关注:学术学位博士生、专业学位博士生、学术学位硕士生、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就学总费用均值分别为45001元、48641元、31705元、35136元,就学总费用中位数分别为41700元、44967元、29240元、31780元。四类研究生获得助研津贴的比例分别为77.2%、69.0%、59.1%、51.7%,获得父母支持的比例分别为57.4%、61.0%、91.2%、91.1%,获得贷款的比例分别为13.2%、13.8%、20.9%、22.3%。四类研究生的私人分担比例分别为30.8%、37.3%、64.5%、70.0%。可以看出,我国的研究生资助已经形成了博士生与硕士生相区别、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有差异的资助格局。对目前我国研究生资助的现状概括如下:非贷款类资助对学术学位博士生的支持力度尚显不足;硕士生的私人分担比例已经达到相当水平;研究生资助存在学科不平衡问题;地方高校的研究生资助系统性地弱于中央高校。基于上述调研结果,对我国研究生资助政策提出了系列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资助;就学费用;学术学位;专业学位

作者简介:魏建国,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 100871;周森,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871;朱琼,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助理教授,北京100871。

研究生教育对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研究生资助是研究生教育财政支持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我国对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进行改革,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建立起了拨款、资助、收费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随后,财政部、教育部对研究生资助政策进行了调整。根据《关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的通知》(财科教〔2017〕5号)的规定,从2017年春季学期起,提高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内的全日制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其中:中央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到不低于13000元。根据《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通知》(财教〔2021〕164号)的规定,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12000元提高至不超过16000元。研究生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应优先用于支付在校期间学费和住宿费,超出部分可用于弥补日常生活费。

2020年7月29日,我国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指示。随后,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就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进行了部署。其中,在“完善条件保障”部分,特别提到了“改革完善资助体系”。可以说,2013年建立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为我国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和新时代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已有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政策,特别是资助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022年,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生资助课题组”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资助政策的完善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在梳理相关文献、政策的同时,重点开展了研究生和导师问卷调查。本调查报告拟对此次调查中有关研究生就学费用与资助方面的发现予以全面呈现。第一部分为调查样本基本情况,第二至七部分为主要调查发现,第八部分为调查结果总结,第九部分为政策完善建议。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基于分层随机抽样法,本次在线问卷调查在博士生层面共抽取64所高校,其中中央高校49所,地方高校15所;在硕士生层面共抽取107所高校,其中中央高校60所,地方高校47所。参与博士生问卷调查的高校位于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与硕士生问卷调查的高校位于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计回收博士生问卷26839份(其中专业学位博士生1513份,学术学位博士生25326份),学术学位硕士生问卷81122份,专业学位硕士生问卷85587份,导师问卷18681份。经清洗后,博士生问卷有效样本为22911份,学术学位硕士生问卷有效样本为67174份,专业学位硕士生问卷有效样本为68169份,导师问卷有效样本为18639份。表1—3呈现了调查样本在院校类型、区域、学科等维度的分布情况。

二、关于研究生就学费用水平

本报告将就学费用区分为学费、住宿费、基本生活费(包括伙食费、日用品费、通讯费、网络费、服装费、往返路费)、基本就学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基本生活费、学习用品支出、通勤费、电脑手机移动硬盘等跨年度使用物品支出)、就学总费用(包括基本就学费用、参加学术会议支出、参加培训班辅导班支出、考试报名费、实习额外支出、娱乐休闲费、其他支出等)进行描述统计①。

(一)校内住宿和校外自租的研究生就学费用情况

表4呈现了校内住宿和校外自租的研究生就学费用情况。从校内住宿研究生来看:学术学位博士生的基本就学费用的均值为38707元,中位数为36500元;就学总费用均值为45001元,中位数为41700元。专业学位博士生的基本就学费用的均值为40817元,中位数为38825元;就学总费用均值为48641元,中位数为44967元。学术学位硕士生的基本就学费用的均值为28817元,中位数为26800元;就学总费用均值为31705元,中位数为29240元。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基本就学费用的均值为31229元,中位数为28520元;就学总费用均值为35136元,中位数为31780元。

(二)校内住宿研究生分维度的就学费用情况

1.院校类型

表5是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研究生就学费用情况。对于不同类型高校的研究生而言,中央高校研究生的就学费用都要高于地方高校的研究生。

2.区域

表6是各区域的研究生就学费用情况。对于各类研究生而言,就读于东部高校研究生的就学费用基本上是最高的。

3.学科门类

表7是各学科门类研究生就学费用情况。学科差异在就学费用方面体现得没有在办学成本方面那样明显,就学费用的学科差异并没有清晰的规律可循。

值得注意的是,在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各学科就学费用差异方面,就学总费用均值最高的是经济学,为48624元,最低的是工学,为33159元。学费差异可能是其中主要的驱动因素。经济学的学费均值为20864元,工学则为8912元。按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来看,仍然如此。在此基础上,我们针对所有学科的研究生按照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对学费进行了统计(见表8和表9)。结果发现,两类研究生的学费水平在不同学科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具体而言:在博士生方面,工学的两类博士生的学费水平几乎没有差别,除了均值略有差别外,中位数都是10000元;

而医学存在差别,均值差2500多元①。在硕士生方面,两类硕士生学费差额最大的是经济学,均值差额为12816元;其次是管理学,均值差额为6642元;排在第三位的是艺术学,均值差额为4122元;差额最小的为工学,均值差额为982元;农学和医学的差额也不大,均值差额分别是1332元、1327元;其余学科的均值差额多在3000~4000元。理学、工学、医学、农学的专业学位硕士生学费的中位数都为8000元,和学术学位研究生完全一样。

三、关于现行资助对研究生就学费用的满足程度

(一)考察总资助对基本就学费用和就学总费用的占比情况

对于四类研究生,总资助(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助研、助管、助教、学费减免、住宿费减免、住宿费补贴、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其他奖学金、其他助学金等非贷款类资助)均值占基本就学费用均值的比例分别为80.6%、70.2%、40.4%、34.1%,总资助均值占就学总费用均值的比例分别为:69.3%、58.9%、36.7%、30.3%。具体而言,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总资助、基本就学费用、就学总费用的均值分别为31185元、38707元、45001元,总资助占两类就学费用的比例分别为80.6%和69.3%。对于专业学位博士生,总资助、基本就学费用、就学总费用的均值分别为28642元、40817元、48641元,总资助占两类就学费用的比例分别为70.2%和58.9%。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总资助、基本就学费用、就学总费用的均值分别为11640元、28817元、31705元,总资助占两类就学费用的比例分别为40.4%和36.7%。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总资助、基本就学费用、就学总费用的均值分别为10634元、31229元、35136元,总资助占两类就学费用的比例分别为34.1%和30.3%。

总资助占两类就学费用的比例也与院校类型、区域、学科有关。就读中央高校的占比一般高于就读地方高校的占比。除了专业学位硕士生,东北地区的占比都是最低的。在学科层面,文科类的占比相对低,而理工类的占比相对高。以学术学位博士生为例,哲学的占比最低,为60.5%,理学的占比最高,为84.3%。其他类型研究生也存在类似的格局。

(二)考察依靠资助(助学贷款)完成学业的研究生比例

本报告将各类型研究生全部学生(校内住宿学生)的基本就学费用、就学总费用的中位数设定为就学费用的基准值,将每个研究生获得的总资助、“总资助加助学贷款”分别除以上述两个费用的中位数,如果比值大于等于1,就认为该生依靠相关的资助能够完成研究生学业。最后,统计比值大于等于1的研究生数占全部学生数的比例,将该比例近似认为是依靠相关的资助完成学业的研究生比例。

根据上述标准,完全依靠资助、完全依靠资助和贷款完成学业的学术学位博士生的占比分别为28.7%和31.4%。对于专业学位博士生,两个占比分别为21.9%和24.1%。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两个占比分别为2.2%和5.4%。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两个占比分别为0.9%和3.2%。

分维度来看,就读中央高校的占比也是高于就读地方高校的占比。除了专业学位博士生,东北地区的占比都是最低的。在学科层面,以学术学位博士生为例,哲学的占比最低,管理学的占比最高,理学、工学与管理学比较接近。

(三)考察资助(助学贷款)占就学费用比例的四分位数

该维度主要考察现行资助(助学贷款)水平对50%研究生的就学费用满足程度。就全部研究生而言,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总资助占基本就学费用中位数比例和就学总费用中位数比例的中位数分别为75.6%和66.2%,意味着总资助对50%学生的基本就学费用和就学总费用的满足程度达到75.6%和66.2%以上。总资助加贷款占基本就学费用和就学总费用中位数比例的中位数分别为80.5%、70.5%。对于专业学位博士生,四个比例的中位数分别为69.5%、60.0%、73.8%、63.7%,略低于学术学位博士生。硕士生则远远低于博士生。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四个比例的中位数分别为39.0%、35.7%、44.8%、41.0%。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四个比例的中位数分别为35.1%、31.5%、42.1%、37.8%。

分维度来看,就读中央高校的研究生的四个比例的中位数也是高于就读地方高校的研究生。除了专业学位博士生,东北地区的四个比例也是最低的。在学科层面,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农学四个比例的中位数最低,文学、历史学、教育学、法学、经济学和农学接近;管理学四个比例的中位数最高,理学、工学和管理学接近。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历史学四个比例的中位数最低,工学四个比例的中位数最高,理学和管理学与工学类似。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法学的前两个比例的中位数最低,历史学的后两个比例的中位数最低,医学四个比例的中位数最高。

四、关于私人分担比例

本报告将父母支持、亲友支持、实习或兼职收入、贷款等经济来源均值占总经济来源(非贷款类总资助加上父母支持、亲友支持、实习或兼职收入、贷款等)均值的比例界定为私人分担比例。对于全部研究生,四类研究生的私人分担比例分别为:30.8%、37.3%、64.5%、70.0%。分维度来看,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占比要高于中央高校。东北地区的占比在四类研究生中都是最高的。在学科层面,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哲学比例最高,理学比例最低。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艺术学的比例最高,工学的比例最低。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经济学的比例最高,工学的比例最低。

五、关于助研津贴

四类研究生获得助研津贴的比例分别为77.2%、69.0%、59.1%、51.7%,均值分别为11868元、13961元、3517元、3454元。分维度来看,中央高校研究生获得的助研津贴比例更高,均值也更高。特别是在硕士生中,差别更为明显。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而言,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助研津贴获得比例分别为69.0%和53.1%,均值分别为4733元和2559元。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而言,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助研津贴获得比例分别为62.6%和45.4%,均值分别为4595元和2547元。从区域层面来看,在四类研究生中,东北地区的获得比例都是最低的。从学科层面来看,文科类的比例和均值较低,理工类的比例和均值较高。以学术学位博士生为例,哲学比例最低,为41.0%,均值也最低,为4811元;历史学比例为46.5%,均值为8725元;文学比例为54.2%,均值为6334元;工学比例最高,为82.5%,均值为12532元;农学比例为81.4%,均值最高,为14283元;管理学比例为77.4%,均值为10799元;理学比例为76.0%,均值为11948元。从中位数来看,哲学只有2000元,历史学为3000元,文学为3500元,与之相对应,理学为8100元,工学和医学为10000元,农学为7200元。

六、关于父母支持和亲友支持

四类研究生获得父母支持的比例分别为57.4%、61.0%、91.2%、91.1%,均值分别为17979元、21637元、18402元、20636元。四类研究生获得亲友支持的比例分别为14.5%、14.4%、20.2%、21.9%,均值分别为8796元、14458元、5191元、5956元。

从院校类型来看,除了学术学位博士生的亲友支持外,就读地方高校的研究生获得父母支持、亲友支持的比例更高。在区域方面,东北地区获得父母支持的比例都是最高的,分别为66.7%、75.0%、94.1%、93.6%,均值也是最高的,分别为19812元、26792元、19900元、21202元。在区分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情况下,东北地区获得父母支持的比例仍然是最高的。在学科方面,与助研津贴呈现的状况恰恰相反,理工类获得父母支持、亲友支持的比例较低,而文科类的比例较高。例如: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理学获得父母支持比例最低,为53.3%,均值为16512元;哲学获得父母支持比例最高,为71.2%,均值为17104元。在区分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情况下,仍是如此。例如:对于就读中央高校的学术学位博士生,理学获得父母支持比例最低,为53.6%,均值为16813元;哲学获得父母支持比例最高,为70.1%,均值为15864元。

七、关于贷款

四类研究生获得贷款(校园地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商业贷款)的比例分别为13.2%、13.8%、20.9%、22.3%。从院校类型来看,地方高校的研究生贷款的比例更高。

在区域方面,与父母支持的情况相反,除了学术学位硕士生,对于其他三类研究生,都是东北地区获得贷款的比例最低。除了专业学位博士生中部地区比例最高外(23.7%),对于其他研究生,都是西部地区获得贷款的比例最高,学术学位博士生的比例为18.8%,学术学位硕士生的比例为27.2%,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比例高达29.8%。在分区域考察就读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情况下,就读中央高校的学术学位博士生,西部地区获得贷款的比例高达19.4%;专业学位博士生,西部地区获得贷款比例高达31.6%。在就读地方高校的学术学位博士生中,中部地区获得贷款比例最高,为20.9%。就读地方高校的学术学位硕士生,西部地区获得贷款比例为28.2%;专业学位硕士生,西部地区获得贷款比例为29.2%,都是同类比较中比例最高的。

在学科方面,各类研究生贷款获得比例的学科特色体现得并不是很明显。例如: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文学获得贷款比例最低,为6.3%,哲学获得贷款比例最高,为23.5%,而文学和哲学都属于人文学科大类。值得注意的是,理学、工学的各类研究生的贷款比例并不低。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理学、工学获得贷款比例分别为12.4%和14.3%。对于专业学位博士生,工学获得贷款比例为13.8%。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理学和工学的贷款比例分别为24.0%和19.5%。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理学获得贷款比例最高,为29.7%,工学、农学和医学的相关比例分别为22.7%、22.7%、27.2%。就读中央高校的研究生中,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理学和工学贷款的比例分别为11.3%和13.5%;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理学和工学贷款的比例分别为20.3%和17.1%;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理学和工学贷款的比例分别为20.0%和20.2%。

八、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资助已经形成了博士生与硕士生相区别、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有差异的资助格局。对于四类研究生,总资助均值占就学总费用均值的比例分别为:69.3%、58.9%、36.7%、30.3%,表明非贷款类资助在博士生资助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完全依靠资助完成学业的研究生占比方面,四类研究生的比例分别为:28.7%、21.9%、2.2%、0.9%。博士生的比例远高于硕士生,而学术学位略高于专业学位。在现行资助水平对50%学生的就学费用满足程度方面,对于四类研究生,总资助占就学总费用中位数比例的中位数分别为66.2%、60.0%、35.7%、31.5%。博士生和硕士生也存在明显区别。在私人分担比例方面,四类研究生的比例分别为30.8%、37.3%、64.5%、70.0%,则更加直观地表明,博士生更依赖非贷款类资助完成学业,而硕士生更依赖父母支持、贷款等经济来源完成学业。

在对现有资助格局予以描述呈现的同时,基于调查数据分析结果,下文将总结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生资助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非贷款类资助对学术学位博士生的支持力度尚显不足

在2023年完成的《完善研究生投入政策研究报告》中,我们提出,学术学位博士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因此,对学术学位博士生应实行以政府支持为主的重点保障原则。从上文列举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非贷款类资助对学术学位博士生的支持力度还是不够的。首先,有相当比例的学术学位博士生须获得父母支持、亲友支持完成学业。学术学位博士生获得父母支持的比例为57.4%,均值为17979元;获得亲友支持的比例为14.5%,均值为8796元。在有些情况下,比例则更高。例如:就读于东北地区中央高校的学术学位博士生获得父母支持的比例高达66.7%,均值为19812元;获得亲友支持的比例为17.1%,均值为8414元。而就读于东北地区地方高校的学术学位博士生获得父母支持的比例更是高达83.9%,均值为23775元;获得亲友支持的比例为21.6%,均值为9111元。在学科方面,即使是获得助研津贴较高的理学,获得父母支持的比例也超过50%,为53.3%,均值为16512元;获得亲友支持的比例为15.0%,均值为8869元。而哲学获得父母支持的比例最高,为71.2%,均值为17104元;获得亲友支持的比例也最高,为22.6%,均值为12645元。其次,有相当比例的学术学位博士生须获得贷款支持完成学业。在学术学位博士生中,有13.20%的研究生获得贷款(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商业贷款),三类贷款的均值分别为12387元、12478元、26227元。在有些情况下比例更高,如对于就读西部地区中央高校的学术学位博士生,贷款比例高达19.40%。

(二)硕士生私人分担比例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根据本报告界定的指标,学术学位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的私人分担比例分别为64.5%和70.0%,远远高于两类博士生的30.8%和37.3%。这一点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进一步印证。首先,超过90%的硕士生须获得父母支持完成学业,同时,还有相当比例的硕士生须获得亲友支持。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获得父母支持的比例为91.2%,均值为18402元;获得亲友支持的比例为20.2%,均值为5191元。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获得父母支持的比例为91.1%,均值为20636元;获得亲友支持的比例为21.9%,均值为5956元。在有些情况下比例更高,例如:就读东北地区高校的学术学位硕士生获得父母支持的比例高达94.1%,均值为19900元;专业学位硕士生的比例为93.6%,均值为21202元。其次,有相当比例的硕士生须获得贷款完成学业。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有20.9%的学生获得贷款,三类贷款的均值分别为11182元、10899元、9381元;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有22.3%的学生获得贷款,三类贷款的均值分别为11938元、11612元、20161元。在有些情况下比例更高,例如:西部地区高校的学术学位硕士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生获得贷款的比例分别为27.2%和29.8%。

(三)研究生资助中的学科不平衡问题

研究生资助中存在明显的学科不平衡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以学术学位博士生为例,从本报告界定的几个指标来考察,以总资助占就学总费用均值的比例来看,哲学的占比最低,为52.9%,理学的占比最高,为73.2%。以总资助占就学总费用中位数比例大于等于1的学生数占比来看,哲学的比例最低,为12.0%,理学和管理学的比例最高,为30.6%。这意味着就读哲学的博士生只有12%可以依靠非贷款类资助完成学业,而理学和管理学的博士生则超过30%。以非贷款类资助占总经济来源的比例来看,哲学比例最低,为53.4%,理学比例最高,为72.9%。也就意味着哲学有更高比例的经济来源是由私人承担的。

再以获得父母支持、贷款、助研津贴的情况予以印证。在获得父母支持方面,理学获得父母支持比例最低,为53.3%,均值为16512元;哲学获得父母支持比例最高,为71.2%,均值为17104元。在获得贷款方面,哲学获得贷款比例最高,为23.5%,理学、工学获得贷款比例分别为12.4%和14.3%。在获得助研津贴方面,哲学比例最低,为41.0%,均值为4811元;历史学比例为46.5%,均值为8725元;文学比例为54.2%,均值为6334元;工学比例最高,为82.5%,均值为12532元;理学比例为76.0%,均值为11948元。哲学的中位数只有2000元,史学为3000元,文学为3500元,理学为8100元,工学为10000元。

从上文列举的一些指标来看,相比于理学,哲学系统性地处于弱势地位。这种状况可能主要是由与科研经费多寡密切相关的助研津贴所导致的。

(四)地方高校研究生资助的特殊问题

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硕士生培养的主力。从2011年开始,地方高校硕士生在校生数就超过50%,地方高校在硕士生的规模扩张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地方高校在培养博士生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地方高校研究生资助面临的特殊问题也值得进一步关注。

从本报告界定的几个指标来考察,从总资助均值占就学总费用均值的比例来看,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占比分别为69.2%和69.6%;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占比分别为40.6%和34.0%;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占比分别为32.5%和28.8%。除了学术学位博士生占比相当外,地方高校的占比均低于中央高校。

从依靠资助完成学业的学生比例来看,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占比分别为30.4%和21.7%;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占比分别为4.0%和1.1%;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占比分别为1.8%和0.4%。地方高校的占比都低于中央高校。从现行资助水平对50%学生的就学费用满足程度来看,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比例分别为67.1%和60.0%;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比例分别为41.0%和32.1%;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比例分别为34.6%和28.3%。地方高校的比例也都低于中央高校。

从非贷款类总资助占总经济来源的比例来看,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比例分别为69.6%和67.2%;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比例分别为39.1%和33.0%;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比例分别为31.7%、28.9%。地方高校的比例也是低于中央高校。从上述几个指标都可以看出,地方高校的研究生资助系统性地弱于中央高校。

再从获得助研津贴、父母支持和贷款的比例状况来考察中央高校与地方高校之间、地方高校内部存在的差异。从助研津贴来看,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比例分别为78.5%和71.7%,均值分别为12262元和10088元。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内部,东北地区比例最低,为39.0%,均值为3894元;东部地区比例最高,为84.5%,均值为11220元;均值最高的是西部地区,为13256元。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比例分别为69.0%和53.1%,均值分别为4733元和2559元。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内部,东北地区比例最低,为32.8%,均值为2726元;东部地区比例最高,为68.8%,均值为3035元。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比例分别为62.6%和45.4%,均值分别为4595元和2547元。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内部,东北地区仍然比例最低,为23.5%,均值为2847元;东部地区比例最高,为60.6%,均值为2987元。

从父母支持来看,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比例分别为56.8%和59.7%,均值分别为17965元和18037元。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内部,东部地区获得父母支持比例最低,为48.4%,均值为16383元;东北地区获得父母支持比例最高,为83.9%,均值也最高,为23775元。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比例分别为89.3%和92.4%,均值分别为18657元和18252元。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内部,东部地区获得父母支持比例最低,为88.2%,均值为19103元;东北地区获得父母支持比例最高,为92.8%,均值为18586元。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比例分别为90.1%和91.7%,均值分别为22656元和19849元。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内部,东部地区获得父母支持比例最低,为89.2%,均值为24364元;东北地区获得父母支持比例最高,为93.2%,均值为19975元。

从贷款来看,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获得贷款的比例分别为12.5%和16.2%。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内部,东部地区获得贷款比例最低,为15.1%;中部地区获得贷款比例最高,为20.9%。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学生获得贷款的比例分别为17.6%和23.0%。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内部,东部地区获得贷款比例最低,为15.2%;西部地区获得贷款比例最高,为28.2%。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学生获得贷款的比例分别为19.8%和23.6%。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内部,东北地区获得贷款比例最低,为17.1%;西部地区获得贷款比例最高,为29.2%。

九、关于研究生资助政策完善的若干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研究发现,对我国研究生资助政策的进一步完善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在既有资助格局基础上逐步优化调整

上文提到,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生资助已经形成了博士生与硕士生相区别、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有差异的资助格局。这一既有资助格局体现了研究生教育的特色,与美国等研究生教育发达国家的做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未来的政策调整应在坚持这一既有资助格局的基础上,逐步优化调整。

(二)对学术学位博士生进一步提高非贷款类资助力度

鉴于学术学位博士生对于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应以非贷款类资助为主。目前,尽管和其他三类研究生相比,学术学位博士生更加依赖非贷款类资助,但是,非贷款类资助对学术学位博士生的支持力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美国的相关统计 ,全日制硕士生和专业学位博士生主要依赖贷款资助,学术学位博士生主要依赖非贷款类资助。在全日制学术学位博士生中,主要依赖贷款的学生占25%,而主要依赖非贷款类资助的博士生高达75%;全日制专业学位博士生则完全相反,主要依赖贷款的博士生占到将近80%,而主要依赖非贷款类资助的占20%多一点。可以看出,学术学位博士生和专业学位博士生所主要依赖的资助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上文的分析结果,只有不到30%的学术学位博士生是完全依靠非贷款类资助完成学业的,对于50%的学生,非贷款类资助可以覆盖就学总费用的66.2%以上,也就是说,有另外50%的学生,非贷款类资助覆盖就学总费用的比例在66.2%以下。目前,父母支持、亲友支持、贷款等支持方式都占了一定的比例。在财政增速放缓、财政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未来在提高学术学位博士生非贷款类资助力度方面,普遍提高国家助学金标准等做法不太现实,应及时抓住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的历史契机,主要通过科教融合的途径、以提高助研津贴的方式予以解决。更为重要的是,科教融合与学术型博士生的培养模式密切相关。科教融合在学术学位博士生培养模式、学生资助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发挥竞争和激励作用,而这是普遍提供的国家助学金等资助方式所不可能具备的。

(三)审慎对待硕士生的资助问题

本次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父母支持、亲友支持、贷款等私人支持方式在硕士生完成学业方面已经发挥了主导作用,私人分担比例超过60%,专业学位硕士生达到70%。有90%以上的硕士生获得父母支持,均值都在2万元左右,20%以上的硕士生获得亲友支持,均值都在5000~6000元左右,有20%以上的硕士生获得贷款,均值都在1万元左右(专业学位硕士生商业贷款均值超过2万元)。而硕士生的就学总费用在3万元左右。尽管和美国相比,依赖贷款资助的比例并不高,但是,我国存在高达90%以上的父母支持,这是值得政策调整时高度关注的一个现象。硕士生作为法定的成年人,不应该由父母来承担他们的就学费用。因此,对于硕士生资助,须慎重对待目前的私人分担比例问题,如果继续扩大这一比例,学生家长的承受力可能会成为一个问题。与此相关的是,在资助政策没有跟进的情况下,对硕士生的学费调整也须慎重对待。未来,应该提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对硕士生培养和硕士生资助的支持力度。同时,应进一步发挥助学贷款的作用。让研究生对自己的就学费用负责,而不是通过父母支持、亲友支持的方式。

(四)大力推进科教融合对研究生资助的支持

科教融合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研究生资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本次调查,学术学位博士生、专业学位博士生获得助研津贴的比例分别达到77.2%和69.0%。即使是硕士生,助研津贴的获得比例也超过50%,学术学位硕士生为59.1%,专业学位硕士生为51.7%。这表明,科教融合在我国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已经初露端倪。

未来应推进科教融合顶层制度设计,让科教融合成为特定学科研究生资助的主导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是推进科教融合顶层制度设计的重要机遇期。和2013年研究生投入机制改革时相比,我国的研发经费、特别是高校研发经费发生了重大变化。2014年,我国的研发强度是2.02%,首次突破2%,2022年为2.54%,跨过了创新型国家2.5%的基线,2023年则为2.64%。在全国研发投入大增长的背景下,高校研发经费也在高速增长。2013年,高校的研发经费是856.7亿元,2022年则高达2412.4亿元,是2013年的2.82倍。近年来高校研发经费增长进一步提速,2017—2019年的研发经费年增长率分别为:18.1%、15.2%、23.2%。2020年受疫情影响,降低为4.8%,2021年又增长至15.8%,2022年为10.6%。

和全国高校研发经费的高速增长相适应,课题组2021年调研的高校最近三年科研经费的增长也非常快。以2020年和2018年的科研经费相比,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的比值都高于1;有6所高校的比值高于1.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比值高达1.80,从2018年的7.66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3.77亿元;西北工业大学的比值为1.62,从2018年的24.34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9.47亿元。高校如此大体量的科研经费表明,通过科教融合支持研究生教育是有很大潜力的。

应该抓住当前的重要契机,进行科教融合顶层制度设计。修改和完善相关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突破目前仅通过给研究生发放劳务费的形式支持研究生教育的做法,应强调科研项目经费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特殊地位和极端重要性,除了劳务费,应该明确规定科研项目经费还可以通过助研奖助学金(助研津贴)、学费补贴等形式支持研究生教育。

(五)进一步发挥产教融合、助学贷款在研究生资助中的作用

产教融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经济支持。根据本次调查,专业学位硕士生获得实习报酬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各类研究生,有11.0%的研究生获得专业实习报酬,有5.9%的研究生获得就业实习报酬,均值分别为8715元、9442元。与之相对比,学术学位硕士生获得专业实习报酬和就业实习报酬的比例分别为2.2%和4.0%,均值分别为7895元、8459元,比例和额度都低于专业学位硕士生。这些报酬形式与产教融合应该有密切的关系。这也表明,产教融合在专业学位硕士生资助中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发挥产教融合在研究生资助、特别是专业学位研究生资助中的作用,让产教融合为专业学位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各类研究生中,都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获得助学贷款。与此同时,超过50%的博士生获得父母支持,超过90%的硕士生获得父母支持。从法定成年人人格独立、自主负责的角度而言,研究生不应该继续由父母为其分担就学费用,在没有其他经济来源的时候,可以寻求助学贷款。与此相关的问题是,未来对助学贷款政策还须进一步调整。原则上来说,目前的助学贷款只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而对于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研究生在获取助学贷款方面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根据本次调查,对于学术学位博士生,在申请校园地、生源地助学贷款未获得批准的原因中,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方面要求的分别占到61.8%和56.4%;对于专业学位博士生,前述两个占比分别为61.8%和56.4%;对于学术学位硕士生,前述两个占比分别为49.1%和47.3%;对于专业学位硕士生,前述两个占比分别为55.2%和46.8%。鉴于此,对于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研究生而言,在贴息、利率等方面,可以实行与目前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贷款相异的政策,从而使得相关研究生更容易获得贷款,同时也降低政府的财政压力。

(六)积极应对哲学等文科基础学科研究生资助面临的特殊问题

在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本质上具有学科偏向性。有些学科的研究生由于学科局限而很难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获得经济支持。上文关于学术学位博士生资助状况的讨论表明,哲学系统性地和理学、工学等有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有可能是由学科间科研经费的差异造成的。由于获得助研津贴的机会有限,或者即使获得助研津贴,额度也不高,使得就读哲学的研究生只能寻求父母支持、亲友支持、贷款等方式完成学业。这种状况的长期存在不利于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学术学位博士生的培养。而相关学科对于国家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哲学等文科基础学科研究生资助面临的特殊问题,应该积极应对,而不应该消极放任。在大力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促进理工科等学科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同时,应该注意到哲学等文科基础学科的特殊性,采取特殊的政策予以应对。未来,在哲学等文科基础学科,应重点发展学术学位博士生教育,采取本硕博贯通、硕博连读、直博等贯通式培养模式,走“小而精”的道路。对这部分研究生,采取倾斜性支持。例如:在现有的博士生资助体系下,对于学业奖学金是按照生均10000元、70%的学生数进行财政拨款的。可以考虑对于哲学等文科基础专业的博士生,给予更高比例的拨款。

(七)须关注地方高校研究生资助中的特殊问题

地方高校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硕士生培养中,早已占据了半壁江山。上文的分析表明,和中央高校相比,地方高校的硕士生资助处于系统性的弱势地位。就读地方高校的硕士生,获得更低比例的助研津贴、更低额度的助研津贴,更高比例的父母支持、亲友支持、贷款。而在地方高校内部,还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东北地区获得父母支持的比例最高,而西部地区获得贷款的比例最高。更大比例的私人分担很有可能会影响到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因此,须关注地方高校、特别是特定区域地方高校研究生资助的特殊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也和院校层次、区域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特定区域地方高校在相关方面往往不占据优势。未来,对于私人分担比例过高的地方高校,应该建立预警机制,对于相关高校,在增加招生指标时应该慎重考虑。

致谢:感谢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特聘副研究员朱蕾娜为本调查设计抽样方案;感谢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科研助理周娟、毕建宏和北京大学医学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仲彧欣为本报告提供数据分析。

(责任编辑" 黄欢)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
外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就业意向调查报告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我校6个项目入选福建省2016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基因分析
大学(2016年4期)2016-04-09 06:39:06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职业技术(2015年8期)2016-01-05 12:16:44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西部理工科院校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略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评估信息的采集与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