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到了中年,最怕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状态?
演员苏菲·玛索曾说:“女人最可悲的,不是年华老去,而是迷失在婚姻和平淡的生活中。”
对一个女人而言,不管到了什么年龄,都应该保持清醒,在岁月的流转中,好好爱惜自己。毕竟懂得爱自己的人,才会被生活温柔以待。
现实生活中,常听有些女性感慨:“结婚这么多年,我努力打理好一切,用心照顾好家人,悉心教育好儿女,几乎包揽了所有家庭事务,到头来却把日子过成了一地鸡毛。”
有多少女人,为了家庭付出了全部,把生活的重心都放在了他人身上,最后却落得个不被理解和不被珍惜的结局,只能独自黯然神伤。
近些年,我渐渐发觉,那些婚后越过越幸福的女人,往往都看清了这3条婚姻铁律。
杨绛在《我们仨》中描述过一个家庭的理想状态:“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好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是和我一同承担,困难便不再困难。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一段好的婚姻关系里,夫妻共同承担起家庭责任,携手处理家中琐事,长此以往,日子才会充满生机。即便这个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因为有彼此陪伴,内心也会像被阳光照耀着。
这段时间,电视剧《小巷人家》热播,两个家庭的相处模式一经对比,便引发全网热议。
黄玲是一个温柔贤惠的女人,自从和庄超英结婚后,把庄家的大事小事都处理得井井有条。教育孩子,她充满耐心,悉心引导,儿女们都被培养得非常有出息。面对丈夫的愚孝和公婆的偏心,她尽力理解和体谅,为了维持家庭的和谐,她忍让了很多年。不管是对于自己的小家庭还是庄家的大家庭,她的付出大家都有目共睹,挑不出什么毛病。
可她多年来所付出的一切,竭尽所能的体贴,在庄家父母和庄超英看来,都成了理所应当。庄家老太太过生日时,黄玲忙前忙后准备了一大桌饭菜,到最后却连上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当她将自己的不满告知丈夫庄超英时,得到的回应却是:“你是庄家的大嫂,是父母眼中的好儿媳,这点小事都过不去?”
直到两个孩子逐渐长大,受尽了委屈的黄玲才意识到:自己的让步和忍耐,以及对庄家所有事务的包揽,不仅没有换来丈夫的理解和感恩,还差点让婚姻走向尽头。
反观同住在一个小院的林武峰和宋莹夫妇,家中大事小事都是有商有量。遇到大事时,一旦涉及利益问题,宋莹都会据理力争,而林武峰也不会把这些难事都交给妻子一个人去处理。宋莹和邻居发生矛盾冲突,林武峰会坚定地维护妻子、支持妻子,并且想出合理的对策去打压对方嚣张的气焰。平日里,宋莹遇到问题也会及时求助丈夫,不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揽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该管的管,不该揽的事绝对不揽。看着为一大家子辛劳不已的黄玲,宋莹还会开导她:“女人得学会好好爱自己,对家人好的同时也别忘了对自己好一点,有些事就交给庄老师处理吧。”不管是洗衣做饭,还是教育孩子,也都是夫妻俩共同承担。结婚多年,他们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夫妻俩的感情也始终如初,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宋莹依然过得洒脱自在。
心理学上有个效应叫作贝勃定律。其中反映出的很典型的人际关系现象便是:一方如果长期接受另一方的关爱,就容易变得麻木不仁,因此不再珍视另一方的付出。中年以后,活得通透的女人,早已懂得爱人要有尺,付出要有度。一个人的付出,永远撑不起两个人的婚姻,更难推动整个家庭向好的方向发展。好的婚姻,从来不是依靠一个人的委曲求全,更不是全凭一个人硬扛。好的家庭,需要夫妻俩在细水长流的日子里,齐心协力书写出最美的篇章。
戴建业教授曾谈到过这样一个观点:“对爱情婚姻万万不可‘胸怀大志’。‘志向’越大,必然痛苦越深;要求越多,必然收获越少。二人世界里,你可以对自己‘高标准’,但不可以对伴侣‘严要求’。”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世上没有百分之百契合的两个人,更没有完美无瑕的婚姻关系。但总有一些人,抱着过高的期望值,怀揣极高的标准,要求伴侣事事按照自己的心意去做,希望伴侣能够变得完美,甚至为了让自己有安全感,而限制对方的自由。企图通过这种方式让婚姻幸福。事实上,期待过多,失望也会变多,从而心生怨怼,最后反倒不利于婚姻的长久,也不利于自我成长。
一直以来,在众人眼里,歌手刘若英都是一副不慌不乱、岁月静好的模样。单身时,她将自己的生活过得悠然自得;走进婚姻后,她也能将夫妻关系经营得恰到好处。
之前,刘若英在书里提到过和丈夫相处的模式:有时候,他们会一起出门,但会走进不同的电影院,去看不同的电影,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她不会干涉丈夫的爱好,更不会干涉对方的自由选择权,他们都能做到对彼此充分尊重。回到家里,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两个人都拥有各自的卧室和书房。拍戏的时候,他们甚至半个月都见不了一面,却不会为此争吵。虽然是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夫妻,她也觉得没必要整日待在一起,更无需太过依恋对方。
结婚十多年,刘若英与丈夫的感情始终很稳定,而她自己也没有因为各种荣誉的加持,而忘记自我成长。她依然会投入自己热爱的事物中,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修炼自己。即使有了孩子,成了母亲,她也会利用闲暇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坚持健身,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记录生活,多多观察身边美好的事物……
《朗读者》里,张艾嘉在谈到婚姻观时坦言:“所有人都是一个人来、一个人去,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所以你必须懂得,我就是我,你就是你,我们不应该把幸福定义为对方给了你什么。”婚姻的本质,终究离不开那句话——不管和谁过,最后都是跟自己过。人活一辈子,唯有先学会把自己的身心打理好,才能有余力在生活里绽放出更多光彩。
作家史铁生说:“世上的一些事,多是出于瞎操心,由瞎操心再演变为穷干涉。”一个人为自己家的事费心,为自己的一方天地劳神,为眼前的柴米油盐奔波,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若是习惯于把心思放在评判别人的对错上,把目光放在审视别人的能力上,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私生活上,那实属不知分寸的“穷干涉”。
不久前,和邻居陈姐在小区里偶遇,结伴散步时听她聊起了她的近况:她跟丈夫结婚多年,感情还算稳定,平时常去看望公公婆婆,和婆婆的关系也不错。但她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好几次因为“逞一时口舌之快”,让在场的家人面露不悦。比如,在饭桌上指点公婆的相处模式不够亲密,在家庭聚会时抱怨婆家某亲戚总找家里人办事……最开始,她觉得这样的“小插曲”也没什么,毕竟都是一家人。可事实并非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通常就是在这些细节中产生的。
前些年,陈姐丈夫的妹妹婚姻破裂,离婚后一直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陈姐认为自己作为嫂子,应该多为小姑子的婚事操心。但在小姑子看来,自从离婚后,她远离了感情中的各种烦心事,避开了无休无止的争吵,她和女儿的生活反倒过得更舒心。但陈姐帮小姑子安排了一场又一场相亲,为其介绍了一个又一个对象。一开始,小姑子还同意去相亲,但后来,就委婉地告诉陈姐,她暂时没有再婚的打算,不用再为她的婚事操心了。可陈姐还是要坚持完成这个任务,由此给小姑子的生活造成了不少困扰。最后,小姑子忍无可忍,回到家大发雷霆,当着公婆的面,责备嫂子爱管闲事,搅得她的生活鸡犬不宁。丈夫也为此和她大闹一场,夫妻俩冷战了很长时间。
在任何关系里,一旦失去了边界感,就容易产生矛盾,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朋友关系如此,家庭关系亦是如此。永远不要因为是一家人,就过度干涉对方,甚至不知分寸地插手别人的生活。人生下半场,与其四处探听小道消息惹是生非,不如收回心思管好自己。多一点自知之明,少一些自作多情,不要再自以为是,过好自己的生活便好。
责编/伊和和
E-mail:yiheh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