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诺:让孩子笑得出来的养育

2024-12-31 00:00:00文文
伴侣 2024年12期

2024年5月,一土教育联合创始人李一诺的新书《笑得出来的养育》正式出版发行。“你上一次和孩子大笑,是什么时候?”书中的这句话直击许多家长的心灵。在现实中,有多少家庭每天上演着鸡飞狗跳的一幕,又有多少家长和孩子痛苦不堪!身为三个孩子的妈妈,李一诺为何还能笑得出来呢?

本文主人公李一诺

家人的言传身教影响她一生

李一诺身上有很多头衔:清华学霸、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物学博士、前麦肯锡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青年领袖、盖茨基金会中国代表等。优秀的李一诺说,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姥爷和母亲。

姥爷经常对李一诺说:“你想干什么都可以,你一点都不比男孩差。”姥爷不仅注重男女平等,还把她当大人一样看待。在李一诺七八岁的时候,姥爷就经常给她讲世界大事,和她讨论时政新闻,培养了她的大局观和思考能力。姥爷是言传,母亲则是身教。李一诺的母亲曾是济南化工厂的员工,在全厂5000人中,她是第一位女工程师。为了争取到去德国留学的机会,母亲每天清晨5点起床,从零开始学习德语。“当时,我并没觉得妈妈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还以为每个人都是这样的。直到后来,我才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妈妈这样积极的心态。”母亲给了李一诺宝贵的精神财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

2010年,李一诺成为母亲后,也用同样的方式影响着自己的孩子。她并没有因为养育孩子而停下前行的脚步,反而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目标更加明确。2010年,李一诺进入全球知名商业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工作,短短几年,她就成为麦肯锡公司的全球董事合伙人。但让人没想到的是,在事业巅峰期,李一诺却自降身价跳槽到盖茨基金会。原来,当比尔·盖茨谈到全球有很多孩子被疟疾夺去了生命时,母性的柔软让她决定为全球的改变做出贡献。

在发展事业的同时,李一诺并未减少对孩子的陪伴。无论到哪里,她都会把三个孩子带在身边。2023年3月,李一诺到日本做访问学者,三个孩子跟她一同前往。对母子四人来说,日本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下怎么在这里生活……”李一诺和孩子们说了三个标准:要吃好,学会用当地的食材做饭;要学会寻求帮助;每个人要安排好各自的生活。一切安顿好后,她便开始忙自己的事情。

尊重孩子是欢笑教育的前提

一天,李一诺突然接到儿子鲁迪和女儿一迪的电话:“妈妈,我们带的钱不够,没办法坐地铁,你快来接我们吧!”“不行,妈妈还要工作,不能去接你们。你们自己想办法,妈妈相信你们可以做到!”李一诺喜欢在生活中锻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她认为这不是为难孩子,而是信任和尊重他们。

果然,鲁迪和一迪最后安全到家。两个孩子兴奋地和妈妈分享自己向他人求助的经历。关于求助对象,他们进行了认真分析:不能找年轻人,年轻人经常戴着耳机不理人;找老人也不行,虽然老人很温柔,但有可能听不懂英语……“我们决定找像妈妈一样的中年女性。”最后,一位阿姨帮他们买了票,他们也真诚地向对方道了谢。“在一个新环境里知道怎么寻求帮助,你们真是太了不起了!”李一诺笑着向孩子们竖起大拇指。

李一诺不仅善于引导孩子思考问题,自己也喜欢思考教育更深层的意义。她认为,现在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物质,而是在家里说了算的权利。于是,在孩子们过生日时,她给孩子们发了12张特权卡。每个月可以使用一次特权卡,孩子们自己决定用特权卡做哪些事情。一天晚上,一迪放学回家没有写作业。李一诺提醒她:“你的作业还没写吧?”谁知一迪却说:“我要使用特权卡,今天晚上我不写作业了,我要做手工。”李一诺想,既然给了孩子特权卡,就要兑现诺言,于是笑着答应了。结果,一迪给娃娃缝了一晚上衣服,玩得特别开心,第二天早上才完成作业。

事后,李一诺思考,假如一迪因为做手工没有完成作业,结果会怎样呢?她做手工获得了快乐,还有了自己掌控时间的自由,创造力也得到了开发,并不比做一次作业的收获小呀!一迪用特权卡换了一次专注做事的体验,李一诺感觉很有价值。家庭不是权威机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和孩子一起在欢笑中使教育得到升华。

李一诺认为,只有让孩子拥有更多自主的权利,他们在面对未来的人生时,才不至于找不到方向。之前在麦肯锡公司负责招聘时,李一诺发现有些年轻人毕业时很迷茫。“他们只知道教育是为了拿到文凭,拿到文凭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教育变成了一种到‘冰山’上体验一番的功利性追求,对生命意义的探究被一带而过或忽视了,”李一诺说,“生命的动力恰恰是‘冰山’下面的东西。”

2016年初,李一诺把儿子安迪送到美国硅谷的一所学校就读。尽管这所学校的学生不到100人,三间教室的面积只有80平方米,但其所提倡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却深受欢迎。“好的教育是激发和保护孩子的特质。”李一诺被这种教育理念所震撼。“根植中国,拥抱世界”,李一诺决定把这种教育理念引入中国。

培养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

说干就干!2016年3月,一土教育在北京创立。李一诺想办一所接地气的学校,让孩子们像小土豆一样在肥沃的土壤里快乐地成长。她希望通过社会创新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学校和以学校为中心的社区,培养“内心充盈的乐天行动者、理性创新的高效学习者”,最终构建起基于社会协作的成全式教育生态环境。

“学校不应该像工厂那样把孩子当成流水线上的产品。教育应该是一个生态系统,以儿童为中心,以孩子的高度去看世界,而非以成人为中心,以成人的规则去要求孩子。”李一诺希望孩子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内心充盈的创造者,教师从疲惫的服务提供者变成有充分职业支持的创造者。她把多年积累的领导力与教育相结合,让教师不仅要完成好教学内容,还要成为更好的领导者、教练和组织者。

推动学生和教师转变的同时,李一诺也不忘推动家长转变。让家长从一个焦虑的服务购买者或焦虑的委托者,变成一个终身学习的同行者。“我们在学校看到的孩子只是一个显示器,主机其实在家里呢!”李一诺认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成人之间的气场。“如何构建成人之间的气场,包括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理顺之后,学习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最初,一土教育组织了一个家长合唱团。之后,一群家长自发组织了戏剧、街舞、书法、厨艺、足球和手工等多个社团。“和拥有共同爱好的家长们一起聊天,就会比较放松。你的问题对别的家长而言也许就不是问题,你还能获得对方的合理化建议。这种交流是很好的减压方式。”一位妈妈说。家长们在一起交流共享、玩乐的同时也实现了合力养娃。社团让大家把因为生活、时间遗忘或深埋内心的东西又找了出来,家长们变得更爱自己了。

“我希望我们的教育是一种社区行为,不是家长交了钱,我们只管服务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能得到成长,从而有能力营造一个对孩子更友好的环境。”从各个方面同时用力,只为培养内心充盈、乐于行动的孩子,这是李一诺一直在践行的办学初衷。只有内心充盈,拥有幸福感和内驱力,孩子才会乐于行动,去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李一诺认为,教育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让孩子为了学习而失去快乐和笑容。

经过8年的发展,一土教育从最初只有幼儿园到设立了高中班,一步步成长起来。“我喜欢‘一土’的大课间!”“我喜欢‘一土’的老师,他们比较温柔!”“长大了,我想去‘一土’当美术老师!”“激发孩子内心的学习自驱力!原来还有这样的学校存在!”“我觉得可以放心地把孩子交给他们!”一土教育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的认可。李一诺知道,仅凭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她写了《笑得出来的养育》这本书,她希望更多家长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找到和孩子快乐相处的方式。

“孩子长大后,回忆起和父母相处的瞬间时能笑得出来,是不是很美好?”李一诺说。正如樊登所讲:“你不必等解决了所有问题才欢笑,反而欢笑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

责编/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