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视域下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的路径研究

2024-12-31 00:00:00费冬明
理论观察 2024年12期

摘 要:共同富裕视域下,城市社区经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其中也包含着社会治理问题。浙江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的有效路径,推动“强社惠民”改革。海宁作为浙江的一个缩影,先后出台两大方案有效助推“强社惠民”集成改革,其中海洲街道和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在街道和社区经济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截然不同却富有成效的发展模式。“认知—产业—资源—制度”是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的秘钥,其中“认知”是前提,“产业”是支撑,“资源”是关键,“制度”是保障,从“四位一体”模型分析,海宁这两种模式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共同富裕视域下要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须加强“认知”、做强“产业”、统筹“资源”、完善“制度”。

关键词:共同富裕;社区经济;强社惠民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2 — 0088 — 05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社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单元和有形载体。从可感知层面看,生活富裕、精神富有、环境宜居、社会和谐、公共服务普及普惠等,都在社区层面得到体现。然而能呈现共同富裕成色的问题,如开放式小区物业管理怎么保障?养老与托幼“一老一小”怎么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强有力的社区经济作为支撑。浙江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赋予了城市社区经济新的内涵。2022年5月浙江省城乡社区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探索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的有效路径,推动“强社惠民”改革,为社区治理、社区养老、社区环境、社区服务提供支撑,让社区居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进而提升共同富裕的成色。

一、理论基石:城市社区经济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城市社区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包含着社会治理问题。共同富裕视域下,城市社区经济的变革必定会伴随着社会治理的创新。

(一)城市社区经济的基本内涵

在当前已有研究里面,城市社区经济的类型、发展方式、特点、基本结构等有着较为清晰的界定。城市社区经济的类型,城市社区经济从发展目的来看,分为自济型和发展型;从性质的角度分公益型和营利性;从产业结构看,分社区服务型和都市工业型;从依托对象看,分政府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1]。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方式,城市社区经济是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的产物,以各种社区服务业为主,实行市场化、企业化、网络化的运作方式[2]。城市社区经济的特点,城市社区经济具有地域性、社会性、经济性[3]。城市社区经济的基本结构,龙昊廷等将城市社区经济的基本结构分为产业结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利润分配机制[4]。

共同富裕视域下,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方式正在发生变革。《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中提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社会领域改革全面深化”,2022年浙江城乡社区工作会议要求全省“探索形成城市社区(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模式”,成为“强社惠民”集成改革目标任务之一。因此,在浙江高质量推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城市社区经济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城市社区经济具有经济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可以概括为基于这个城市社区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结合,具备市场经济和社区治理的功能,以实现最优资源配置为手段,并通过良好地运行促进社区内部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经济活动总称[5]。

(二)共同富裕视域下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就是要让人们普遍过上美好生活,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的目的和意义也在于此,是强化基层治理、优化居住品质、提升群众满意度、幸福感的重要载体和抓手。

1.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样板”的内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而“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且“社区是城市治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社区治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而发展城市社区经济可以引入更多元的社区治理主体,扩围社区治理“朋友圈”,提升社区治理效能[6]。可见发展城市社区经济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是增进民生福祉、打牢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前沿阵地”的创新举措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而“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承载体。而发展城市社区经济可以以创新手段推进社区集成服务提档升级,进一步聚焦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7]。可见发展城市社区经济是增进民生福祉、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兴领域。

3.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是推进共同富裕、打通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引擎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同时指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社区数量多、覆盖面广,发展城市社区经济可以以市场盘活社区资源和资产,在社区层面创新公共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拓宽社区自我造血渠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8]。可见发展城市社区经济是推进共同富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二、案例分析:浙江省海宁市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的两种模式

浙江省海宁市在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先后出台《现代社区建设“十大改革”“十四大行动”专项工作方案》《海宁市社区服务用房建设管理实施意见》,两大方案有效推动“强社惠民”集成改革,为街道、社区盘活资产、资源,推进社区集成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提供了科学指引。其中海洲街道和硖石街道西山社区在街道和社区两个不同层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形成了截然不同却富有成效的发展模式。

(一)海洲街道建“强社惠民”公司壮大社区经济

海宁市海洲街道是主城区四个街道之一,共有社区20个,小区140多个,常住人口近14万人。2021年海洲街道强社公司——海宁市潮富社区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探索现代社区“强社惠民”建设新路径、新模式,把“强社”的改革红利转化为“惠民”的务实举措,在“强社惠民”集成改革工作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1.整合资源强公司

潮富社区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潮富公司)以“直接经营、资产盘活、服务创收、合作运营”等方式建强公司。依托社区资源主抓资产运营、文化传媒和物业管理“三大产业”,先后对街道内20个社区配套用房进行了摸排,根据用途和权属,结合社区需求,建立了资源清单,整理可用资产,通过资产运营实现公司营利;通过市场调研排摸,拟定文创板块宣传物料类、印刷类、活动类运营方案,推动文化传媒产业发展;通过成立物业公司,接管辖区内多家小区物业,如白漾里、冯高墩小区、海洲街道文教中心、海洲街道街道办事处及便民服务中心多个物业管理项目,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实现公司良性运转。

2.兜底服务惠民生

坚持“惠民反哺”原则,将公司盈利用于普惠性公共服务及居民公益事业支出,让各方力量和要素资源成为社区惠民服务的重要补充和有力支撑,创造社区经济收入,兜底百姓服务难题,提升城市社区建设水平。海洲街道之前存在很多开放式的老旧小区,居民多为中等收入以下群体,转为封闭式小区之后,潮富公司“惠民反哺”,以低廉的物业费接管小区,用公司盈利补贴小区物业费不足问题,以白漾里小区为例,物业费仅为0.3元每平方米,每户每年几百元的物业费不足以支撑物业公司的日常开支,通过承接政府部门、国有企业项目反哺老旧小区物业。通过社区咖啡项目,筹集公益资金,服务“老、弱、病、残”和儿童,如在梨园社区稳步推开咖啡特色公益性项目。

3.高效治理解难题

现代社区的目标是打造“舒心、省心、暖心、安心、放心”的幸福共同体,潮富公司不仅做好物业服务,更重要的是协助社区做好社区治理工作,在服务、治理、安全等方面精准发力,解决诸多社区治理难题。通过物业人员有效调解老旧小区邻里纠纷问题,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小事“不出楼道,不出小区”;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垃圾分类、交通安全、反诈骗等宣传活动;积极组织“敲门行动”,关爱老旧小区中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健康安全问题;安装小区入口门禁道闸,保证小区居民自用停车位的同时,实现对外来车辆的有效管理;及时拆除屋顶老化太阳能设备,解决小区地势低洼地带积水问题。

(二)西山社区聚社会资源搞活社区经济

西山社区的模式与海洲街道不同,通过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党群阵地为根基,团结社区内有效资源,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培育团队,壮大项目,做强社会公益,做实社区服务,提升社区品质,使社区居民获得幸福感、荣誉感、归属感。

1.建立平台筹集资金,有力解决社区“供血”问题

建成启用4300方的西山幸福家园党群综合体,培育引进托育、医疗、食堂、超市等社区经济体,资产性收入健康可持续。创新设立“反哺资金账户”,每年提取纯利润不少于10%投入公益项目,培育、壮大、反哺社区经济,探索社区经济变“外部输血”为“自我造血”。

在社区内成立海宁爱心联盟,通过联盟党委积极链接成员单位资源和慈善救助平台,以基金、公积金等方式,众筹资金,聚沙成塔,筹建起用于保障综合党委各类公益服务项目开展和爱心成员服务积分兑换的“公益公积金”,以及针对重病家庭医疗救助的 “919爱心基金”两个“金库”,为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2.聚集资源实施项目,有效解决社区治理难题

西山社区有力地聚集各类社会资源,形成党群阵地将包含红色物业、爱心联盟等社会组织,潮乡家园、同心心力等阵地,老年食堂、咖吧、超市等休闲服务场所,有效服务社区居民,尤其是社区“一老一小”。实施社区托幼、养老中心等一老一小公益项目,为社区内的老人小孩提供日托服务,解决幼儿园前儿童照看难、老人平日吃饭难等问题;实施运动家、医疗服务站等健康运动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运动辅导、一站式医养服务,提高社区居民身体素质的同时实现了医养结合;实施紫薇管家服务中心、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大管家驾驶舱”等服务项目,服务小区居民日常的同时,实现对新居民有效管理;实施慈善爱心项目,为癌症患者募集救助资金,化解因病至贫难题。

3.完善制度规范运营,有序解决社区发展困境

西山社区建立运作机制,积极发挥海宁爱心联盟作用,规范化推动社区经济发展,解决社区发展难点堵点。日常运作制度,建立“1+X”微信群,即1个党员志愿服务联盟总群,多个志愿联盟分群,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信息互通机制,抓好微公益、微心愿。议事会商制度,建立联盟联席会议制度,由联盟综合党委成员和联盟相关负责人组成,商议活动方案、执行操作等具体事宜。工作保障制度,设立“公益公积金”,依法向市内外关心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团体和个人募资设立专项公积金,隶属于硖石街道党员关爱基金账户管理。项目督导制度,联盟综合党委建立服务项目督导机制,由服务牵头部门专业人员、高级社会工作师、资深志愿者担任项目督导,对服务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实效性评估,在项目前期开展志愿者业务培训,为项目运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以案释理:“认知—产业—资源—制度”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的秘钥

城市社区经济要发展壮大,认知、产业、资源、制度等关键要素不可获缺,认知是发展城市社区经济的前提,产业是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的支撑,资源是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的关键,制度则是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的保障[9]。从以上两个案例看,四要素都具备了,并各有侧重。

(一)“认知”是前提

认知是政府、社区、企业等主体对发展城市社区经济的认识。在共同富裕视域下,从政府层面看,政府对于城市社区经济发展问题上认识是非常深刻的,清楚只有解决社区“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有效推动共同富裕,因此希望通过发展壮大社区经济,破解社区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从社区层面看,社区对于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出现认识不统一的问题,尤其是一些缺乏资源的社区,习惯于上级财政支持,存在“等靠要”思想,加之社区本身工作繁忙,没有精力考虑发展经济问题;从企业层面看,企业在利益驱使下,一定是希望发展壮大社区经济,但社区经济壮大的目的在于反哺社区居民,非政府性企业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从以上两个案例看,相关城市社区经济主体对于认识方面都很深刻,海宁市政府先后出台方案和意见指导下级单位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海洲街道则通过成立国资公司,坚持“惠民反哺”,解决企业只追求利益不注重公益的问题;西山社区在积极搭建发展社区经济平台的同时,有效聚合社会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社区经济。

(二)“产业”是支撑

城市社区经济所涉及的产业,既包括营利性的,也包括非营利性的,主要有租赁业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教育、养老、托幼、公益项目等等。产业是城市社区经济的重要支撑,没有产业则很难发展壮大,当前各地社区相关产业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处于市中心的社区基于有利的比较优势,不仅不缺产业,而且还能轻松发展壮大;一些较为偏远且老旧的社区,缺乏发展壮大社区经济的比较优势,产业发展势头乏力。同时,产业发展要有合理的规划,应当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进行布局,并不是产业发展的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要让产业最贴合辖区民生需求,能有效解决辖区内的民生问题。从以上两个案例看,海洲街道从街道层面统筹辖区内社区经济相关产业发展,以资产运营、文化传媒和物业管理为主要产业,兼顾公益性项目,为街道财政支出、社区工作减负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一般物业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西山社区的产业以租赁业务为主,解决社区治理“钱从哪里来”这个问题上,西山社区租赁收入只是其中一部分,来自爱心联盟会员的捐赠资金占了一定比重。

(三)“资源”是关键

城市社区经济所涉及的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三类,“人”既包括直接从事社区经济相关工作的人员,也包括参与社区治理的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财”既包括各级财政可支持社区经济发展的专项、补贴,也包括辖区内各社区可统筹调集的资金,以及社会捐赠的相关基金;“物”既包括了辖区内发展产业所需的店面、综合体等固定资产,也包括辖区外可利用的“飞地”固定资产。要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人”“财”“物”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实际在各地发展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社区都具备应有的条件,特别是一些城市“老”社区、偏远社区,往往缺乏“财”和“物”,但一些因城市扩面而形成的拆迁社区,往往“财”和“物”都很富足,这就需要因地制宜,从更高一级政府层面去统筹好“财”和“物”,实现资源的合理分配,真正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从以上两个案例看,海洲街道就是通过街道层面统筹辖区内可利用资源,成立“强社”公司,实现均衡“惠民”;西山社区则是有效地利用了自身的“财”和“物”,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这一“人”的特色资源,有力地推动了社区经济的发展。

(四)“制度”是保障

要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必须构建起完善的制度体系,包括了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等等。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明确街道层面、社区层面、公司层面的职能与职权,有效发挥街道在向上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向下统筹协调分配资源的作用,提升社区在精准服务社区居民、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能力,增强公司在创收营利、反哺社区居民的意识。构建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城市社区经济中所涉及的“人”“财”“物”进行监督,既防止公司经营不规范、以权谋私等经济问题,也防止利益分配、资源分配等方面的不公平问题。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从业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推动城市社区经济的良性发展。从以上两个案例看,海洲街道的潮富公司从公司层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制度和章程,但从街道层面看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制度体系;西山社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但西山社区集聚了众多社会资源,从社区层面看,这是推动自身发展的优势,然而从街道层面看,过多的社会资源集中在一个社区,势必对辖区内的其他社区产生影响,因此还需在街道层面构建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从而更好地统筹协调好资源,促进辖区内所有社区的良性发展。

四、提升进路:共同富裕视域下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的对策建议

海宁的两个案例分别从街道层面和社区层面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社区经济的发展,但从“认知—产业—资源—制度”的分析模型看,这两种模式都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共同富裕视域下要发展壮大城市社区经济,笔者认为必须加强“认知”、做强“产业”、统筹“资源”、完善“制度”。

(一)加强“认知”,夯实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基础

要充分认识发展城市社区经济是城市社区实现社区层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加强党的领导,在党建统领大格局下发展城市社区经济,以追求民生和治理的社会效应最大化为大前提,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紧抓城市社区经济主体的党建工作,强化党建引领在各个环节的渗透作用,把准方向。厘清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工作的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的全流程、全链条职责和分工,并且加入工商部门作为强社公司成立前后的重要支撑部门,加入金融办作为大额项目的咨询部门,加入税务部门作为强健财务体系的指导部门。加强对社区相关工作人员培训,提升对城市社区经济的全面认知,尤其是提升发展城市社区经济的根本目的的认知。制定《城市社区经济工作推进方案》,坚持“尽力而为”,按照试点先行、基础夯实、攻坚破难、稳进提质四个阶段,绘制行动作战图,稳步推进;坚持“量力而行”,针对不同资源禀赋的社区,规划个性化发展路径。

(二)做强“产业”,浇筑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柱子

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域发展,鼓励有条件、有基础的街道先行先试,及时总结做法经验,推动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发展经验、成熟品牌进行复制推广,推动全域统筹共建;鼓励社区居委会根据自身实际作为主体单独或者抱团设立强社公司,公司参照国有企业建立公司章程、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经营范围。通过加强政策支持快速发展,给予社区相应的政策支持,确保社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调动社区主体的积极性;在用房保障方面,用于社区民生服务、公益类项目租用的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闲置资产,经社区申请,在履行相应的决策程序后可给予租金免除或减免等支持政策;在设施建设改造和后续运行方面,市、镇街道两级财政资金给予资金补助,项目培育初期给予一定的项目经费支持;在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享受与居民同等价格收费政策。

(三)统筹“资源”,架起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大梁

摸清辖区内“财”和“物”两大硬资源。运用大数据建立街道、社区、相关市级部门、各国资平台、金融机构、业委会等多方共建“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共享平台”,对全市社区现有闲置的国资、物业、项目、信息等资产资源状况进行深入排摸和更新,合理设置平台使用权限,完善社区公共设施和资产资源“驾驶舱”;摸清辖区内“人”这一软资源,梳理辖区内党员、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社区服务关键人员信息,建立可参与社区服务人员数据库。找准需求确保“资源”精准应用,社区要加强调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梳理出辖区内居民最聚焦的个性化“急难愁盼”需求清单,结合查询“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共享平台”适配需求;绘制社区服务地图,精准落实社区服务人员,及时有效地解决居民最聚焦的“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四)完善“制度”,盖好城市社区经济发展的屋顶

全面完善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全链条的各项制度,如完善强社公司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范围、收入分配,发展城市社区经济避不开明确市场主体问题,成立强社公司的缓冲模式可帮助社区规避一定的经营风险,公司的职能在市场视角下更为全面、账目也更为清晰;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优化成本管控、财务规范,正确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城市社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完善运营监管制度,压实红线底线、监督链条,防止出现经济问题和分配不公平问题;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健全绩效导向、指标体系,以发展城市社区集体经济取得的社会效应,作为社区绩效考核、社区工作人员晋升的重要加分项目之一,同时在市级、街道层面设立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基金,对社区与社区工作人员给予专项奖励。通过全面完善制度,以制度管好人、事、物,使城市社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规范、有序,确保城市社区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蔡建波,昌业云.城市社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7(03):67-69.

[2]沈冠辰,苏立影,段络天.我国城市社区经济发展定位、规划及政府角色研究[J].科技智囊,2021,297(02):32-39.

[3]徐承红,林敏.我国城市社区经济:框架、挑战与提升进路[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65(10):103-114.

[4]龙昊廷,龙海波.新时代城市社区商业特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0,808(21):34-36.

[5]贺建军,毛丹.社会嵌入与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社区的经验证据[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05):188-204.

[6]颜德如,孔庆茵.我国社区服务的定位、国外经验借鉴及其完善的基本路径[J].理论探讨,2018,202(03):148-154.

[7]刘奕.从资源网络到数字图谱:社区养老服务平台的驱动模式研究[J].电子政务,2021,224(08):40-51.

[8]盛强,武静芬,荣毅龙.社区商业活力的空间韧性——北京胡同区空间治理对比研究[J].城市问题,2021,313(08):83-92.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