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艺术视域下档案史料活化研究

2024-12-31 00:00:00柴双超范桂红王嘉宁
理论观察 2024年12期

摘 要:在档案史料开发利用中结合艺术理论,既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让文字活起来”和坚持“艺术性”的新思考,也是对传统档案史料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革新。本文归纳了中西方档案学界对档案艺术的理论内涵,在档案艺术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艺术可以拓宽档案的界限、促进档案范式的发展、为档案史料注入情感价值、深化档案史料的历史叙事意义,并提出重视情感价值、寻求多元融合、探索公民策展、数智技术赋能四个档案史料活化的路径。

关键词:档案艺术;档案史料;档案活化

中图分类号:G2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2 — 0135 — 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重要指示,多次在讲话中提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1],要求将红色资源“用心用情用力保管好、管理好、运用好”;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2]。激活档案史料,运用档案艺术让档案史料“活起来”、“说出来”、“动起来”,不仅是对传统档案史料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革新,也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实践。

一、档案艺术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案例

(一)档案艺术的理论内涵

学界已对档案艺术理论的逻辑起点、理论内涵、发展脉络、实践案例等进行了研究。冯雪在《当代视觉艺术中的档案文化渗透现象及其对档案的影响》[3]一文中通过分析了西方当代哲学家、艺术家们打破传统档案学与档案理论研究的边界,在艺术创作中渗透档案文化的实践,并阐述艺术对档案的扩展与推动作用。张丹在《档案艺术的兴起、影响与启示》[4]一文中阐释了作者对于档案艺术的反思,在分析档案艺术为档案工作带来积极影响与可能引发的不利因素基础上,揭示档案艺术给予档案工作、档案学的多项启示。王露露等人在《档案艺术的理论背景、实践案例及影响》[5]一文中较为系统的阐释了档案艺术的兴起与档案艺术的理论内涵,并通过档案艺术实践案例分析,阐释档案艺术的发展给档案领域带来的影响。

综述以上档案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档案艺术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后现代主义批判性思维流入档案领域,从而引发的对档案的批判与反思的结果。档案艺术的逻辑起点起源于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对档案诞生本质的反思,他认为档案是为了对抗人类记忆中的遗失、消逝、遗忘和无序而诞生的。之后经过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延伸,提出了“档案热”思想。2004年美国艺术批评家豪·福斯特(Hal Foster)在《档案冲动》(An archival impulse)中首次提出“档案艺术”(Archival Art)这一概念,他认为档案艺术是实践活动中对于历史信息(包括发现的照片、文本或者物品)的重新布局,使原本碎片化的、无序的档案变为建立新的情感联系的有序化记忆的过程。[6]

(二)档案艺术的实践案例

以档案为基础的艺术创作在20世纪50年代西方国家就已广泛出现,之后档案艺术这一创作思想也开始在中国的艺术作品中显现出来。美学教育家刘受益先生创作的油画《民国时期的前门外大街》取材于反映民国风俗的一系列照片档案,创作者将反映各行各貌的多张照片进行重组,运用艺术的手法融汇于一幅油画作品中,使作品更加细腻丰满。[7]百集微纪录片《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超越档案史料上的文字叙述,运用后现代叙事手法,重构了历史故事,以更具温度的方式呈现革命先烈的鲜活故事,该纪录片是在当代视觉传媒中运用档案艺术的具体实践。[8]

近年来,档案管理部门也贯彻新发展理念,搭建连接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桥梁,开展档案文化创意开发。济宁市档案馆开发了《济州三章》长卷伴手礼、《古济州赋》软笔描红字帖、《尼山铭》小夜灯等30多种档案文创产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档案飞入寻常百姓家。成都市城建档案馆打造的首个档案文化IP“城兰stBu+iXXN9w+3S4UvjLFWA==”大熊猫,用档案文化宣传的形式,彰显成都城市发展活力。中国档案学会已连续组织了两届档案文创作品展示评比活动,为档案文创作品提供交流平台,推动档案文化创新性发展。

二、档案艺术对档案史料活化的影响

(一)艺术拓宽档案的界限

在档案学理论研究中,档案既界定了档案的范围,也揭示了档案对人类社会的根本作用和价值体现。新改版的档案学教材《档案学概论》(第三版)对档案如下定义:“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9]。相比第二版,新定义改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对档案的价值功能的凸显;二是拓宽档案的形式;三是将档案的本质定义为历史记录。也就是说,符合以上三方面的都可称之为档案。

艺术来源于生活,它不仅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档案作为艺术创作思想、过程、价值体现的历史记录,有着重要的文化、教育、交流等人文社会价值,艺术档案已成为我国档案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从档案艺术的理论内涵可以分析出档案艺术的本质是对档案信息的重组,那么这种重组过程本身也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过程,也是有价值的历史记录,也符合档案的定义。现代档案艺术已经突破了传统人们对档案载体与媒介的认知,档案艺术可以是一张纸上面有意义的符号,是一件技艺精湛的艺术品,是一座伫立古寨中的古楼建筑,甚至是留下斑驳痕迹的战争遗址。档案艺术使传统档案定义的界限得以延伸,丰富了档案史料资源体系。

(二)档案艺术促进档案范式的发展

受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影响,档案学发展经历了档案范式的转变,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Terry Cook)将档案学的发展历程归纳为四个范式:证据、记忆、认同、社会/社区。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新的档案学理论,如档案记忆观、档案与身份认同、档案多元论、档案情感价值、社群档案等。同样,在后现代主义的思潮下,德国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口号,强调艺术活动的主体是“人”,是特定的民主环境下的社会主体,他的这一口号反映出对于人作为社会主体具有表达思想和情感基本权利的一种认定[10]。其实,后现代主义下,无论是档案界还是艺术界,都呈现出一种多元、融合、共存的社会大同思想。

档案记忆本就是人类共同的记忆,它不应该只关注主流群体的声音,边缘群体也是社会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档案艺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艺术创作中常常涉及到社会非主流思想的表达。因此,档案艺术是档案记忆观思想理论的补充与完善。此外,档案艺术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与传统档案管理主体不同,档案艺术主体并不是专业的档案管理者,而是艺术家。将艺术家们融入档案管理主体,构建以艺术家为主导、档案工作者为辅助的参与式档案管理模式,是后现代视域下社群档案理论的具体实践。总之,档案艺术促进档案范式的发展以及新的档案学理论的形成,而新范式、新理论也会反过来指导档案艺术实践,为档案史料活化打开了全新的思路。

(三)档案艺术为档案史料活化注入情感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下,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属于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艺术不仅是美的诠释,更是情感的抒发与共鸣的桥梁,这种对于人的心灵上的触动与慰藉,是艺术赋予人类的情感价值之一。

从西方档案艺术的理论认知范畴来看,档案蕴含着损失、衰退、遗忘、无序,是零散碎片式的记录,档案艺术必然是以个人记忆和社会记忆为架构,对档案史料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与重组。在这个过程中,档案艺术通过重新的编排、构建及有序处理,建立起档案史料与个人记忆的情感连接,实现物质化的档案史料与非物质化的个人情感的共鸣,使档案史料具备情感价值。而与传统档案史料活化方式相比,档案艺术并不把档案史料当做了解过去的绝对依据,而是将其视为历史探索的方向、历史叙事的坐标,它并不是单纯的述说历史,而是经过艺术解析,重新塑造历史。换言之,档案艺术就是为了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而生的再造过程,那么档案史料活化中情感价值的作用便不言而喻了。

(四)档案艺术深化了档案史料历史叙事意义

档案是历史的记录,开发利用档案史料也是人们利用档案史料进行对历史叙事的过程,即再现过去的过程。根据杨光等在《记录媒介演进与历史叙事的变迁》一文中的阐释,媒介的演进会推动档案叙述话语的改变。档案媒介经历了从以文字为媒介、以图像为媒介到以二进制代码为媒介的演进。二进制代码是一种将传统文字、图像、声音等媒介包容在一起的复合型媒介环境,它可以调动主体的各种感官系统,以更加丰富的维度去重现过去[11]。尽管二进制代码融汇了多种媒介,但档案艺术所主导的视觉文化是数字时代最为突出的文化倾向,在再现过去的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档案史料历史叙事的意义。

我们可以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案例中体会档案艺术在历史叙事中的特殊意义。在纪念馆里伫立着两面特殊的墙,一面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一面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这两面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动的墙,因为这两面墙上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变化。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最初长42米,刻有3000个遇难者姓名,随着档案史料的挖掘,不断有新的遇难者被发现,这座墙也逐渐在延长。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照片墙上一共陈列有1213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照片,其中1113张是从南京档案馆调出的已经离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黑白照片。随着时间的流失和自然规律,每当有一位老人去世,他(她)的彩色照片便会在这座墙上失去色彩,变得灰白。

三、档案艺术视域下档案史料活化路径

(一)重视情感价值,活化档案史料社会形象

档案史料社会形象即社会领域对档案史料的认知定位与价值评价,活化档案史料社会形象就是从思想意识层面改变对传统档案史料的僵化认识,激发人们用全新的视角重新定位档案史料的功能与价值,构建更加科学的档案史料价值形态。[12]档案史料价值形态是一个多元的综合评价体系,人们已经从社会管理与发展的需求角度去评判档案史料的价值,缺忽视了社会中“人”的价值需求。将情感价值纳入档案史料价值评价体系,是档案艺术赋予档案史料活化的灵感来源,也是档案史料活化的思想动力。

首先,重视情感价值要以情感为纽带,拓宽档案史料用户范围。基于档案艺术视角下的档案史料活化,必须打破档案史料用户以社会管理和历史研究为主体的刻板印象,充分利用艺术的普遍性以及与人类情感的共鸣,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档案史料,挖掘潜在客户,为档案史料活化注入动力。其次,重视情感价值要以情感为导向,深入挖掘档案史料蕴含的情感因素,激发公众的身份感、认同感、触动感,将情感价值的实现作为档案史料活化的目的,打造满足人的情感需求的档案史料精品。再次,重视情感价值要树立科学的社会记忆观,关注社会边缘社群,用情感建立起社群用户与档案史料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

(二)寻求多元融合,活化档案史料主体范围

档案史料活化是一项具有动态性、复杂性和关联性的系统工程,所以档案史料活化便要活化主体范围,明确主体职责。首先,搭建研发主体的合作平台。将高校、科研院所的各学科、各专业的专业研究人员、项目和资源整合,开展档案史料合作研究,形成更加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指导档案史料活化实践。其次,构建传播主体的联动机制。除了加强传统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宣传机构的共建外,还应结合时代背景,推动与影视、出版、旅游等产业合作,推动档案史料商业化发展,实现社会与经济双重价值。再次,改革受众主体的参与模式。在档案史料宣传工作中,开展开放式、互动式的交流活动,创造更多机会让社会公众参与档案史料活化过程,让公众建言献策,发挥群众力量,可以进一步激发受众主体的热情,加深对档案史料的文化理解。

(三)探索公民策展,活化档案史料参与路径

档案史料活化的目的是打造出公众喜闻乐见的档案史料精品,而公众的参与度是评价这一目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纵观档案史料研究成果表现形式的演变历程,也正是将公众的参与度纳入档案史料工作评价体系的结果。最初档案部门、历史研究人员进行的档案编纂及研究报告,很少有社会公众的参与。之后随着传播媒介改变而出现的档案史料图片影音作品,开始吸引部分公众的关注。而应用现代技术而开展的各类档案史料展览、虚拟展厅等,符合大众趣味,引来大批观众。然而,虽然公众参与的范围在扩大,但这种参与仍然是被动式参与,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公民策展是一种将展览受众前置,让公民参与展览概念构思、作品筛选、展览布局以及活动执行等过程的策展模式[13]。目前在艺术和文博领域已有公民策展的成功案例,如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构建的“Deep Viewpoints应用”数字平台,用户可以在平台上通过文本、音频、视频等形式对艺术品进行解读,而用户提供的个性化解读将作为艺术品介绍中的一部分呈现给其他用户,促进了用户间的对话和对艺术品的理解。档案史料活化中探索公民策展模式,可以突破传统展览中公众走马观花似地的游走于各个展厅、蜻蜓点水式的观看展览内容、被动式接受文化输出的参与路径。通过让公众直接的参与到策展的各个过程,可以深化公众的主人翁意识、促进档案史料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加深公众对档案史料的文化理解。

(四)数智技术赋能,活化档案史料价值形态

档案史料载体形态表现多样,除了传统纸质档案外,还有很多实物档案,如照片、影音资料、墓志石刻、编钟、简牍等。数智技术赋能下的档案史料活化,需要融合计算档案学的现代计算机技术手段和档案艺术中信息重组理论内涵,对档案史料价值进行激活、重构与释放。

数智技术赋能档案史料活化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数字化层面,利用计算机和数据采集系统,将传统档案史料载体上所记载的固化僵硬的符号内容转换成计算机可识别的信息,不受地域空间限制,可以在计算机上相互传输,形成元数据,激活档案史料信息价值。第二是数据化层面,利用数据处理方法,将原本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为结构化数据,并将大量的、离散的、杂乱的元数据进行清洗、转换、集成,完成数据的分析和整合,形成知识,激活档案史料知识价值。第三是数智化层面,在数字化与数据化的基础上,运用云计算、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使计算机继承人的逻辑而不断进行自我修改与重塑,打造智慧化档案史料资源建设平台,激活档案史料智慧价值。[14]

四、结语

档案艺术为档案史料研究注入新鲜活力与灵感动力,也给档案史料研究带来机遇与挑战。深化档案艺术视域下的档案史料研究工作,档案工作者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强与艺术家的沟通交流,深化档案艺术的理念,挖掘档案中的艺术价值,学习艺术中的审72aaMbt8ca5nLXdyEEEPo5hv1T2WhhcowXh0vHNHNKo=美表现,促进档案与艺术领域合作,推动档案史料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参 考 文 献〕

[1][2]习近平: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B/OL].[2024-04-15].https://www.

gov.cn/yaowen/liebiao/202404/content_6945341.htm

[3]冯雪.当代视觉艺术中的档案文化渗透现象及其对档案的影响[J].档案学通讯,2018(02):42-46.

[4]张丹.档案艺术的兴起、影响与启示[J].档案学通讯,2022(03):21-29.

[5][6]王露露,郑晓丹.档案艺术的理论背景、实践案例及影响[J].档案学研究,2022(06):71-79.

[7]刘鹏.档案照片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素材--赏析刘受益油画作品《民国时期的前门外大街》[J].北京档案,2014(06):44-45.

[8]陈蝶.后现代叙事观下档案纪录片叙事研究——以《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为例[J].档案,2024(07):64-69.

[9]冯惠玲.档案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6.

[10]倪志琪.当现代公共艺术相遇博伊斯——论当代文化语境下的公共艺术[J].装饰,2016(01):140-141.

[11]杨光,奕窕.记录媒介演进与档案历史叙事的变迁[J].档案学通讯,2019(04):19-27.

[12]阳光.档案史料的活化与民族叙事的创新[J].档案与建设,2024(01):37-43.

[13]刘媛媛.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活化与开发的新路径:公民策展[J].山西档案,2024(01):79-82.

[14]金燕,王祎,马骏等.计算档案学视域下档

案文献资源活化的技术路径研究[J/OL].情报科学,

[2024-07-30].https://link.cnki.net/urlid/22.1264.G2.

20240729.1541.011.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