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模精神对职业教育价值引领的意蕴与路径研究

2024-12-31 00:00:00闫百灵胡柳
理论观察 2024年12期

摘 要:新时代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精神力量。新时代劳模精神具有“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政治品格、“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实践理性、“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社会价值等时代特征。基于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价值引领功能,要把好职教改革方向、构筑职教人才高地和夯实职教发展根基,落实创新技能人才培育的职业教育使命。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多元协同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原则,发挥劳模精神的政治导向价值、道德实践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凸显职业教育的育人底色、职业本色、地方特色,从而,助推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劳模精神;职业教育;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D648.1;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2 — 0055 — 05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培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新时代劳模精神,作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不仅是鞭策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进步的精神力量,更是助力职业教育培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思想力量。发挥新时代劳模精神价值引领作用,对于引导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助力职业教育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一、新时代劳模精神价值引领的时代特征

2020年11月,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精神作出了全面且深刻的阐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新时代劳模精神具有强大的示范引领价值。

“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政治品格。“爱岗敬业,争创一流”不仅反映出劳动者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更体现出劳动者的政治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用“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来称赞劳模。回顾劳模的评选历史可知,党和国家虽然对劳模的评选标准会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作出调整,但始终将拥护党的方针政策,为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作出重大贡献作为评选标准[1],新时代劳模精神也被纳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中。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实践理性。如果说改革开放以前我国评选出的劳模都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品格,那么,改革开放以后评选出的劳模还发扬了“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我国广大劳动群众以劳动模范为榜样,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造,不断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新时代劳模精神植根于党领导人民的长期奋斗伟大实践中,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生动体现,更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时代结晶。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社会价值。“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历届劳模共同坚守的崇高职业道德。1950年至今,国家先后召开过16次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共表彰了34008人次[2]。他们都强调国家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都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进入新时代,劳模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更加需要做到争创一流、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挥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助力营造“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

二、新时代劳模精神对职业教育价值引领的时代价值

“劳动模范是党在社会生产领域遴选树立的典型形象,集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于一体” [3]。在职业院校,培育新时代劳模精神有利于把好职教改革方向、构筑职教人才高地和夯实职教发展根基,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助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劳模精神的政治性有利于把好职教改革方向

新时代劳模精神有其丰富的政治性,主要体现在党和国家对劳模文化的制度构建上,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从规模化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要发挥新时代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更要展现职业教育的使命与担当精神。

(二)劳模精神的先进性有利于构筑职教人才高地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先进性,体现在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旗帜,在促进人的发展、发挥育人功能等方面彰显出极大的价值。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新时代劳模是无数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优秀代表,其身上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正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

(三)劳模精神的群众性有利于夯实职教发展根基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群众性,体现在它是从奋斗在各行各业先进的劳动者中孕育凝练来的,充分展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和国家通过对劳模精神的积极宣传和推崇来增强人民群众对劳模的认同感,进而改善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越来越多的劳模在职教领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从而助力夯实职教发展根基。

三、新时代劳模精神对职业教育价值引领的实施原则

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为了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要求。新时代劳模精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需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性,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多元协同与榜样示范相结合的原则来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

(一)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也应当成为新时代劳模精神对职业教育价值引领的基本原则。新时代劳模精神不仅要在理论上引导职业院校学生运用自身力量“认识世界”,更要在实践中引导职业院校学生通过积极劳动“改造世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职业院校要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4]。在开展劳模精神专题教育时,职业院校不仅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我国劳模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相关理论,更要依托专业实训课通过实践项目来提升劳模精神培育的实效性,并培养出具有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满足国家发展对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业人才的需求。

(二)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这一重要论述,集中阐明了价值观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内在关系,对于职业院校学生,不仅要学习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具体知识,更需要领悟新时代劳模精神的价值旨归。在开展新时代劳模精神知识教育时,学生要掌握其科学内涵,更要明确其内涵背后的建构历程。1950-1960年是劳模精神建构的初期,1950年提出“要把评选劳模形成固定的制度”,党和政府分别于1956年、1959年、1960年召开“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1977-1988年是劳模精神建构的恢复期,由于政治运动的影响,1961-1976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被迫中断,1977年得以恢复并出台一些系列关于劳模评选工作的制度文件。1989-2012年是劳模精神建构的定型期,自1989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召开后,开始确定了每五年评选一次的传统。自2012年至今正式形成了新时代劳模精神[5]。不同时期,劳模精神所强调的示范引领价值有所不同。

(三)坚持多元协同与榜样示范相结合

2023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联合实施“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该联合行动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重点,通过各级工会、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多元协同、分级实施、分类推进,此次联合行动成为发挥劳模精神示范引领作用的“大舞台”。《通知》指出,力争用五年左右时间,联合行动实现在大中小学全贯通,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上实现全覆盖。在大中小学设立劳模工匠兼职辅导员,讲授“开学第一课”、班会课等,开展“致敬劳模交流会”“劳模家长上讲台”等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职业院校开设“劳模工匠大讲堂”,在职业教育活动周期间做好“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进一步强化职业院校的“职业”底色,引导学生成长成材[6]。

四、新时代劳模精神对职业教育价值引领的实现路径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模精神的培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劳模精神的价值提升,应从劳模精神的政治导向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与道德实践价值三个层面拓展其在新时期的时代价值内涵[7]。鉴于这三个层面,并以前文对新时代劳模精神价值引领的时代特征为指导,尝试从劳模精神对职业教育的育人底色、职业本色、地方特色三个方面引领来推进其实现路径,从而,充分发挥新时代劳模精神对职业教育价值引领的作用。

(一)发挥劳模精神的政治导向价值,深化职业教育的育人底色

1.劳模精神嵌入党建,打造育人品牌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职业院校以党建新品牌为抓手,融入劳模精神创建“党建+劳模”联动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要“广泛弘扬劳模先进事迹,使劳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8]。校党委、教师队伍和市总工会等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成立劳模党团支部,积极以劳模精神为主题开展支部活动,充分发挥劳模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党课品牌,培育学生的劳模精神,从而,培养适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党委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根铸魂,创新以“党建+思政”“创新+思政”“德育+思政”为重点的育人模式与品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9]。

2.劳模精神汇入师资,优化育人团队

职业院校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不同专业配备相应的行业劳模。组建以行业劳模和专业教师为主的高技术高素质师资队伍,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的贡献力度,育人团队有效定期开展合作,对于不同专业学生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等精神培育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另外,可以把“劳模精神进校园”活动与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有机结合,以提升教师育人意识与德育能力为核心,进一步提升教师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积极探索实施“新时代劳模文化育人师资队伍建设计划”,目前,聘请了100多位劳模特聘教授、劳模德育导师,积极建设“城建英才”“城建大师”等人才荣誉体系,打造高素质技能型的教学团队,从而,让行业劳模在技能提升、品德塑造和就业指导中发挥品牌示范效应[10]。

3.劳模精神纳入制度,健全育人机制

职业院校根据党和国家关于做好“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的相关政策要求,落实相应的劳模育人实施、管理及评价机制,即各级工会与学校协同配合,结合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与学校实际,在制度层面有效落实2023年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联合印发《通知》上“劳模工匠进校园”实施、管理与评价制度,学校各级行政组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确立具体的、规范性的劳模精神教与学的制度机制,将劳模精神育人教育活动落实在教学秩序环节中并由教学秩序制度来保障执行,弘扬劳模精神,这样才能真正落实落地。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已培养出20多名省级以上劳动模范,以及一批轨道交通行业的大国工匠。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厚的劳模资源,建立劳模文化阵地,汇编劳模成长案例,探索劳模精神育人机制[11]。

(二)发挥劳模精神的道德实践价值,强化职业教育的职业本色

1.劳模精神渗入教材,提升职业道德

劳模精神渗入教材有两种方式,一是劳模参与相关教材编写。聘请高级别劳模和专业教师相配合,组建高水平教材编写团队,共同参与到职业院校校本教材及新形态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和方式弘扬劳模精神。二是以劳模精神为核心编写相应教材。结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作”作为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针对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职业素养,学校可以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出版劳模育人系列教材,或者将不同年代、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劳模影像视频资料嵌入教材中,出版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新形态教材或者数字教材。教材可以从劳模精神育人理论和育人实践两个维度展开。通过对上述教材的开发及使用,增强学生对劳模精神的认知,理解劳模精神所倡导的“职与德”的关系,树立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把身边的劳模作为自己的职业“偶像”。

2.劳模精神进入课程,培养职业能力

学术界通常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课程)、综合素养课(通识课程)和专业课并称为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12]。职业院校可以依托上述“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开展劳模精神的培育,并结合课程自身相关教学内容开展劳模精神宣讲工作。一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责任感与忠诚度等;二是开设以劳模精神为核心的通识课程,主要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主动学习等能力;三是依托专业课开展劳模精神培育工作,注重从实践层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等。通过构建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从而,完善劳模精神育人课程体系,将劳模精神育人课程贯穿学生大学三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助力学生成长成材,为培育一流的劳模工匠奠定坚实的基础。上海城建职业学院面向所有学生开设《劳模精神导论》《走近劳模》《劳模与劳动》等系列课程,上述课程深度结合了劳模史研究、“四史教育”和“形势与政策”等,凸显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引领价值[13]。

3.劳模精神植入课堂,坚定职业信念

目前,职业院校常以主题式或临时性的方式来弘扬劳模精神,其培育效果欠佳,为此,建议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开展专题式和常态化的培育。根据《通知》要求“劳模工匠进校园”分级实施与分类推进。一是职业院校教师在自己课堂上弘扬劳模精神,针对不同年级和专业特色,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培育劳模精神。在大一学生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全国优秀劳模故事,启蒙学生对劳模精神价值的认知;在大二学生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邀请行业劳模来到课堂,讲述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与知识,提升学生对劳模精神价值的认同;在大三学生的课堂上,突出劳模创新性事例,鼓励学生在实习和实践中践行劳模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从而,坚定学生的职业信念。二是定期开设劳模工匠大讲堂,邀请劳模与学生面对面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定期开设劳模工匠大讲堂,切实落实“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除了讲述故事,也可以设置有趣的互动环节,现场展示自己的拿手绝活,邀请现场学生参与其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发挥劳模精神的文化传承价值,优化职业教育的地方特色

1.劳模精神融入文化,打造地方劳模“文化圈”

将劳模精神融入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活动文化中,积极构建劳模地方“文化圈”。一是在职业院校中创设劳模文化校园设施,如地方或本校劳模人物雕像、地方劳模纪念馆等设施,以常态化、隐形化的方式使学生浸润在劳模文化中;二是在校园中设立劳模文化宣传阵地,以劳模宣传橱窗、宣传电子屏幕等为主,对学生进行有意识且有针对性的劳模精神宣传教育活动,从而,提升劳模榜样示范引领的实效性;三是建成以地方劳模为主体的文化景观,形成“一馆、一栏、一廊”和地方元素相融合的劳模文化景观。劳模纪念馆以展示地方劳模或行业劳模为主体,充分发挥地方劳模或者行业劳模的价值引领力。上海市总工会创设上海劳动模范风采馆,《时代领跑者——上海劳动模范风采主题展》展示了上海154名劳动模范的事迹。

2.劳模精神并入基地,构建地方劳模“服务圈”

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展深度合作,一是建立劳模精神地方育人基地,育人基地要将劳模精神与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等方面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各级技能大赛训练基地、各种技术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劳模文化展示基地等,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主动走进校外育人基地,通过参与实践亲身感受劳模工作环境和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和甘于奉献等高贵品质,职业院校将劳模精神培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目前建有24个劳模育人实践基地和1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特聘各行业劳模广泛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14]。二是成立劳模文化地方研究中心,围绕地方劳模产生于发展特色,大力开展劳模文化地方研究,充分挖掘地方劳模的独特品格和育人价值。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共建40个社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思政教育、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活动近50场[15]。

3.劳模精神深入宣传,拓展地方劳模“朋友圈”

一是坚持全媒介联动。学校利用校园网、学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媒介,整理地区不同行业的典型劳模,展示劳模的成长故事和精神品质,支持学生参与相关话题的互动讨论,搭建学生与劳模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的深度联系,让学生通过采访走近身边的劳模感受其魅力。二是打造立体化宣传格局。校内弘扬与校外推广“双向发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频共振”,构建立体化宣传格局,实施精细化、分众化传播劳模精神。三是打造有效的传播策略。为了有效拓展地方劳模的“朋友圈”,从“独白”型传播变为“对话”型传播、从“说教”传播变为“体验”传播、从“显性”传播变为“隐性”传播,实现从“单一媒体、单形态传播”转变为“多媒体、多形态传播”,有效放大地方劳模示范引领宣传效果[16]。

〔参 考 文 献〕

[1]韩承敏. 改革开放40年劳模文化变迁的历史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 (22): 15-17.

[2]李珂,李悦群. 新时代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理念与路径[N].人民周刊,2024-02-01(04).

[3][5]刘佳. 论劳模精神的制度化建构及其发展[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 2022 (01): 30-40.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01022.htm?ivk_sa=1024320u.

[6]全总、cb2e0099a40f93bb0621b1befa739cb363472b867d7591e5c5f57d4e5606cf70教育部联合实施“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2307/t20230721_1070070.html.

[7]刘文,张以哲. 劳模精神培育与价值引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价值引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 2017 (05): 110-111.

[8]习近平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4-29(01).

[9]梁倚嫣.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匠心筑梦 打造别开生面的思政课[N].中国劳动保障报,2024-06-07(02).

[10][13][14] 祝世彬,王梦林. 高职院校劳模精神育人路径探索——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21, 42 (23): 76-80.

[11]吕猛 赵婵娟. 深耕“三全育人” 育新时代“铁路工匠”[N].中国教育报,2023-11-23(08).

[12]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 “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 2020 (10): 52-58.

[15]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把企业“搬进”学生社区 着力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领地,http://www.moe.gov.cn/s78/A12/gongzuo/moe_2154/202210/t20221010

_668619.html.

[16]彭维锋. 以劳模工匠精神推进新时代技工院校思政教育 [J].中国培训, 2023 (01): 11-13.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