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科学指引。连续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正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实基点。儒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与“天下大同”的理想信念是儒家政治哲学的精髓要义。儒学政治伦理的主旨即仁政,仁君行仁德而治国平天下是自古士人的向往。当今在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社会层面就要将马克思主义人民性历史观同儒家仁政理念相结合。推动以民本和大同为轴心的儒学仁政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仁政;民本;大同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2 — 0040 — 06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求我们聚焦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蕴含历时态与共时态双重向度的复合文明”①,当今文明交流互鉴与本土文化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以重估与发扬。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和“大同”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融合,以期为我国现代社会文明建设提供深厚的历史智慧与哲学启示。“民本”与“大同”作为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承载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理想政治模式与社会治理智慧。“民本”观念源于先秦儒学,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治国理政应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如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一观念体现了古代士人对“保民而王”的追求。而“大同”理念则源自《礼记·礼运》中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想社会构想,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以及社会整体的公平正义,它是儒家对乌托邦式理想社会形态的描绘,对中国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与哲学意蕴。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形成的一种既深植于民族精神土壤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型文明形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②,儒家仁政思想以其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政治伦理观和社会治理模式。在现代语境下,儒家仁政主张的德治、教化、公正等原则,可以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性、社会公平正义等理念相互呼应,共同服务于人民福祉提升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挖掘儒家“民本”与“大同”思想的内涵及其在历史演进中的实践价值,探讨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可能性与现实路径,以此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过程中儒家仁政底蕴的独特作用与崭新意义。通过这样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底蕴,也为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富有启示性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导向。
一、儒家仁政理念的内涵
儒家仁政思想源远流长,根植于中国早期的农耕文明与宗法社会之中,其滥觞可追溯至文王、周公与孔子。“行仁政,爱民力,是王道政治的基本理念。”①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出“仁者爱人”,倡导以道德教化和礼乐制度治理国家,初步构建了仁政的思想框架。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认为统治者应具备仁德,实行德治,关注民生,进而实现“庶之、富之、教之”的社会治理目标,这是儒家仁政思想的直接起源。继孔子之后,孟子对仁政思想进行了深化和发展。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理念,强调仁政的本质是行仁爱于民,主张统治者必须通过推行“制民之产”“省刑罚、薄税敛”等政策来保障人民生活,实现民心所向、天下归仁的理想状态。且他曾直言:“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梁惠王上》)将仁政作为强国的手段。荀子则在继承和发展儒家仁政思想时,注入了法治元素,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理念,将仁政与礼法相结合,既注重道德教化,又强调法律约束,使儒家仁政思想更为丰富和完善。他还说:“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不苟》)诚就是由仁而成己成物,强调君子通过仁政就能治国平天下。秦汉以后,儒家仁政思想经过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及宋明理学家的进一步诠释与实践,融入到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支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总的来说,儒家仁政思想起源于先秦时期,经历代儒家学者的发扬光大,不断演进与发展,始终围绕着“仁者爱人”与“政者正也”的核心价值,强调以道德教化和合理施政关爱民众,以德治国,追求社会和谐,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构成了中国传统主流政治哲学的底色。
仁政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仁义礼智信”,儒学以仁、义、礼、智、信为伦理道德基石,这种五常观念构成了社会治理和国家秩序的重要原则。受启蒙话语影响,现在大家提起“三纲五常”难免嗤之以鼻,其实它们是有很大正面价值的,如其“体现了‘类’的公正、‘阶级公正’并具有合理的道德结构”②等,“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也是仁政的根本。“仁者爱人”就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应建立在互相尊重、关爱和帮助的基础上,统治者实行仁政,就是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关注民生疾苦,实现社会公正与和谐。“义”是行为准则和社会正义的体现,要求个人行事合乎道义,统治者则需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制定政策、行使权力,确保社会公正,维护公共利益。“礼”作为儒家规范社会行为和等级秩序的重要工具,在仁政中起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关键作用。统治者通过实施礼仪教化,可以稳定社会秩序,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并以此来培养公民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智”则是指智慧和理智,对治国理政而言,意味着统治者需要具备明智决断和理性施政的能力,以智慧治理国家,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信”强调的是诚信和信誉,它不仅是个人修身立命的基础,更是维系社会信任、巩固政治稳定的基石。在仁政实践中,统治者必须言行一致,恪守承诺,才能赢得民心,稳固政权。儒学仁政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理念,既体现了个体道德修养的要求,也构建了社会治理的理想框架,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价值内核。
二、中华传统文明中的民本与大同
儒家民本理论,作为中华思想史上的瑰宝,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③,中国的民本理念萌芽可以上溯至周朝“敬天保民”的思想,《尚书》中周武王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体现了视人民与最高神圣存在“天”的统一。后来孔子“宪章文武”,将周朝重民的传统加以深化。孔子虽然未曾明确提出“民本”一词,但其核心理念“仁”已然蕴含对人民基础性地位的尊重。他说过:“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使民如承大祭”(《论语·颜渊》)等,表现了对人民相当的重视。他倡导以道德教化和仁政治理国家,强调统治者的责任在于关爱并提升民众的生活福祉,这构成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初步框架。孟子则对儒家民本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建构与深化阐述。他明确提出“民贵君轻”的口号,将人民置于国家和君主之上,首次确立了人民在政治哲学中的主体地位,并详细诠释了仁政的具体内容,主张通过保障民生、减轻赋税、实施教化等措施实现王道,使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和完善。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先贤的民本观念,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警世名言,凸显了民众力量对政权稳定的重要性。他主张礼法并重,说:“故学也者,礼法也。”(《荀子·修身》)将道德教化与法律制度相结合,从而使儒家民本思想在实践层面更具操作性和约束力。秦汉以后,董仲舒借助“天人感应”理论进一步强化了民本思想的神圣性,而宋明理学则通过心性论与工夫论,将民本理念收归于理与心,抽象内化为个人修身与社会治理的共同原则,使得儒家民本思想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与发展,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伦理和治国理念。民本思想自先秦以来,历经诸子百家的争鸣与发展,从最初的伦理关怀到后来的哲学建构,始终坚持以民为本,重视民众权益和社会公正,体现了儒家哲学对于人性尊严和社会和谐的深切追求,成为中华传统政治观的一个主干。民为邦本这一论断已然是几千年来中国士人的共识,也是中国发展经久不衰的一个文化基础。
儒家关于“大同”的论述是儒学思想体系中关于理想社会构建的核心理念,其在对人性本质和社会秩序的深刻洞察与积极探索方面极具价值。“继承发扬儒家的大同思想,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展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的自信”①。儒家大同理想源于《礼记·礼运》篇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一段。其中描绘的大同世界是一个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人民和睦相处,社会公正无私,充分体现了儒家对于和谐共生、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的追求。此篇托孔子之口而言,孔子虽未必真正说过这样的话,但他的仁爱之道和德政主张确实是构成了大同理想的社会伦理基础。他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强调通过道德教化实现人际关系和谐,这与大同理想中的人人和睦、社会有序有内在的一致性。孟子则进一步丰富了儒家大同理想的内涵。他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推恩观念,认为人可以由对自己父母子女的爱推扩到外界,即“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还提倡仁政以保民养民,希望通过实施道德教育和合理政策,达到“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境界,这是儒家大同理想在实践层面上的具体体现。后来董仲舒通过信仰于天的宇宙观,赋予大同理想以神圣性和必然性,认为君主应遵循天道,实行仁政,最终就可以实现“天下一家,中国一人”的大同愿景。再到宋明理学家如朱熹、阳明等人,则在心性论的基础上,将大同理想内化于个体修养与社会治理之中,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内外兼修的大同理想。总之儒家大同理想的起源与发展,反映了儒学从早期的政治关切到后期的基于心性哲学的内圣外王追求,是一个由共同体叙事到个体叙事又返归落实到共同体叙事的运思,这一理想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社会公正和谐的价值目标,是儒家深厚人文精神的展现。天下大同是自古以来我们的向往,在新时代中也将融于共产主义理想继续成为我们的信念。
儒家民本思想与大同理想的有机融合,构成了儒学中关于最好政治探索的中心哲学脉络。这一融合体现在对个体价值的尊重、社会秩序的构建以及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之上。儒家民本思想以孔子“仁者爱人”的理念为核心,强调民众是国家的基础和根本,主张君主应以德治国,行仁政,视人民福祉为首要政务。孟子继承并发扬了这一观念,提出民贵君轻的著名论断,明确将民众的地位提升至国家存亡的关键层面,民与天下是统一的,他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离娄上》)这是民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重要体现。儒家的大同理想描绘了一个公正无私、和谐有序的理想社会状态,其中包含了对全体社会成员平等权利和共同幸福的追求。大同世界中的个体不仅得到充分的发展,且通过道德教化和社会制度的设计,实现人与人之间、阶层之间的和睦共处,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高度和谐。民本思想与大同理想的融合集中体现在儒家对社会治理模式的构想上。在儒家看来,通过实施仁政,满足民生,才能逐步接近大同社会的目标。只有当统治者切实履行其道德责任,保障民众的基本权益,才能使社会走向公平正义,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民本是大同的基础,大同是民的大同。故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大同理想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支撑、互为表里的政治哲学体系。它们在历史演进中不断丰富与发展,共同构成了儒家深刻的社会观、政治观,是儒学独特的政治智慧与理想主义精神的和合。
三、仁政思想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了文化繁荣与文化强国的重要性,而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正要落脚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上,这就需要我们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其中儒家仁政理念作为中国政治哲学的重要基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与儒家民本主义精神高度契合。“只有仁政的治理才能够得到人们的支持。压迫、欺凌、动乱、恐怖、贫穷、污染、腐败等等, 都是与仁政王道相悖的。民之所望者不过仁道的治理。”①儒家主张“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强调民众是国家的基础,仁政的核心在于关注民生、顺应民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体现了对传统仁政理念的继承与发扬,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时刻把人民的需求放在心上,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建设,增进全体人民的福祉,提升社会公正和民生保障水平。更进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倡导的和谐社会观是对儒家“和而不同”理念以及大同理想的现代化阐释。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强调以道德教化为基础,注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这正是儒家“为政以德”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同时,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旨在实现全社会的共同进步与发展成果共享,从而不断接近儒家所追求的社会大同理想状态。并且,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亲民务实工作作风,亦深植于儒家仁政实践之中。儒家倡导君主应身体力行,躬身践履,体察民情,施政以爱民惠民为核心。这一理念在新时代被转化为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确保政策制定与实施能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除此以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倡导关注人类命运的全球治理观,呼吁各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也是儒家天下观念与仁政理念在全球层面的延伸与发展。最后回到儒家,儒学讲求“协和万邦”,强调天下一家的大局意识和仁义之道在国际关系中的运用,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不谋而合,都旨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实现全人类共同发展和繁荣。可以看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巧妙地融入并升华了儒家仁政理念,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有力指导思想。儒学仁政思想的价值观、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相协调,在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能实现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想,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哲学高度上的指导。当今大同理想可供我们借鉴的核心内涵包括公平正义、共享发展、和谐共生及全球治理等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同理想呈现出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和谐共生关系:一方面,大同理想的公平正义观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上,力求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这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也是中华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大同理想的共享发展理念推动着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倡导全球治理中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中华民族对和谐共生世界的深切追求,体现了现代文明发展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因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大同理想不仅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成为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迈向更高境界的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为世界文明对话与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真诚信仰‘大同’理想,并能把‘大同’理想付诸实践的是中国共产党人。”②中国共产党就是为实现“天下为公”的共产主义“大同”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现代发展与价值构建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尤其在文明论视阈下其重要作用更为突出。“世界上从来就不会有全人类的共同的文明,文明就如植物一样应该是多种多样的。”③中华文明要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必须在传统文明的基础上发展,不能同化于西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和提炼儒家仁政智慧和大同信念,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儒家文明论的核心理念“天人合一”包含着“仁爱”与“和谐”的普世价值,它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以人为本、民惟邦本,这一思想在新时代被赋予了人民至上的新内涵,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不仅体现了对传统儒家仁政精神的坚守,更是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指导原则。儒家还倡导德法并举、以德治国,与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强调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性,既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道德教化引导全社会崇德向善,从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这种治理模式正是对儒家文明论中“明德慎罚”“以德服人”理念的当代解读和实践应用,对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再者,儒家对领导者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也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扬。儒家提倡贤能政治,要求领导者具备高尚情操和亲民务实作风,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高度一致。新时代党员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宗旨意识,坚持人民立场,践行群众路线,做忠诚干净有担当的高素质干部,这是对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的现代表达,也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推进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依托。最后从国际关系角度看,儒家“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全球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深厚的政治哲学底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治理观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各国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追求和平与发展,这正是儒家文明论中“和而不同”理念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动实践,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复杂问题提供了一种富有东方智慧的方案。当今是后冷战格局下文明冲突的时代,儒家文明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其内在价值与现代社会治理、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全球治理理念深度交融,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有力推动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进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现实意义。儒学作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在文明论视阈下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纽带,更是面向未来的智慧源泉,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儒学有机整合,就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撑和文化动力。
四、结语
仁政理念一直在儒家学说中占据重要地位,实现天下大同是儒家孜孜以求的最终目标。为了实现大同理想,儒家推出了民本思想作为其政治哲学的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也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就包括儒家民本智慧和大同信念。“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出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①新的文化生命体依然要发展传统文化,儒家倡导“仁者爱人”,强调以仁爱之心施政,视人民为国家的根本,这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相契合。儒家认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和重视,这一理念在现代社会治理中转化为全面深化改革、增进民生福祉的具体实践。大同理想则是儒家社会理想的最高境界,追求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理想社会状态,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等目标高度一致。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擘画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质上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儒家大同理想的现代化诠释与发展。因此,儒家的仁政哲学及其蕴含的民本思想与大同理想,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不仅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滋养,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它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始终坚守人民立场,不断推动社会公正进步,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包容、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文明社会。儒学仁政的思路与逻辑可以且应当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理论支撑和中国共产党应对时代课题的智慧源泉,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以文明论来充分审视世情,准确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科学定位中华文明,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以此稳步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理论支持。
〔参 考 文 献〕
[1]康宇.儒家“五常”的道德优势及其当代意蕴[J].求是学刊,2007(03).
[2]韩星.儒家核心价值体系——“仁”的构建[J].哲学研究,2016(10).
[3]戴兆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孟子仁政理想的理论关联[J].学术界,2017(10).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0.
[5]王伟光.崇高的理想 不懈的追求——论从“大同”社会理想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05).
[6]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06).
[7]段菲菲,车玉玲.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文明论内涵及其当代启示[J].求是学刊,2022(06).
[8]袁祖社.以文明观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新世界观意义[J].浙江社会科学,2023(01).
[9]艾四林、陈钿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建构的三重维度[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2).
[10]刘同舫.以唯物史观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J].哲学研究,2023(03).
[1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式现代化面对面[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
[12]刘建军.“世界观和方法论”概念考辨[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3(05).
[13]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01).
[1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15]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16]孙正聿.怎样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知识生产的理论思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6).
[17]许士密.“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J].探索,2023(06).
[18]黄力之.习近平文化思想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思想的重构[J].理论与改革,2023(06).
[19]曾楠.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08).
[20]靳诺.以新的文化使命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红旗文稿,2023(18).
[21]孙聚友.儒家大同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J].东岳论丛,2016(11).
〔责任编辑:侯庆海,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