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迁及时代转向研探

2024-12-31 00:00:00杨淦
理论观察 2024年12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者运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1]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迁趋势表现为管理载体日趋规范化,传媒载体凸显灌输性,文化载体显现生命力,活动载体彰显民族性。汲取这一时期载体变迁的政治性、方向性、人民性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围绕和聚焦党的中心任务,站稳人民立场,在守正创新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转化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

关键词: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422.62;D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2 — 0025 — 04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便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立了“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科学论断,这对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提高革命军队的战斗力、凝聚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中国革命实际,结合不同教育对象的特征创造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探析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迁的历史特质,确证载体变迁的实践原则,揭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心,汇聚力量,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变迁与时俱进的理论诉求和实践要求。

一、一脉相承中的与时俱进:载体变迁的历史特质

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载体的确定和运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载体的运用应为达到某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服务。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获得广大的工农群众,在党的号召下,形成伟大的斗争的力量”[2]这一首要任务,运用并创造了形态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现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传承发展。

(一)管理载体日趋规范化

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管理之中,使教育与管理相配合,以达到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规范受教育者的行为、调动受教育者工作和学习积极性的目的。”[1]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常见的管理类型包括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及生活管理。在组织管理方面,1929年9月,毛泽东领导三湾改编,提出把支部建在连上,使其成为部队的领导核心。依照党的六大决定,1930年3月,党成立中央军事委员会,经过不断健全,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成立。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制度管理方面,中国共产党颁布各类训令、指示、纲要,内容涉及党的工作、军队政治工作、青年工作、对敌宣传工作等各方面。在军队,毛泽东提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34年2月,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召开,“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科学论断得以确立。在生活管理方面,土地问题是农民问题的核心,也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颁行后,经过不断的土地革命实践,1931年11月,一苏大会讨论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提出“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和采用“最有利于贫农、中农利益的方法”分配土地的原则。由此可见,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过程中,逐步确立了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核心,这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趋于规范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不断健全政治工作条例章程,使党和军队的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科学化的发展。

(二)传媒载体凸显灌输性

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是“通过传播媒体向受教育者传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受教育者在广泛接触社会信息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1]土地革命时期,为了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工农群众中的灌输,除了对原有传媒载体的继承外,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新的教育形式。除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等报刊外,1931年11月,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成立,其主要工作内容是编辑出版《红色中华》报和编写“参考消息”。1933年5月,红中社在江西瑞金建立红色中华新闻台,这是党历史上的第一部新闻电台。长征途中,新闻台抄收的新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红军指挥官在向部队作动员讲话时,常引用新闻台抄收的国际新闻,以此鼓舞红军战士的必胜信念。传媒载体形式的不断丰富使教育内容能够被更多工农群众接受,这使得教育的受众群体在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传媒载体的通俗化使教育内容更易被群众理解和接纳,为了增强工农群众阅读党报党刊的兴趣,为适应于“比较落后的女工童工苦力工人农民的文化水平”,中国共产党运用口语表述、图文并茂等方式,不断推动传媒载体的通俗化,使抽象的革命理论容易被群众汲取和吸收。可见,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传媒载体形式,推动教育内容的通俗化发展。

(三)文化载体显现生命力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是“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文化建设中,以此影响人感染人,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文化教育、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思想道德素质。”[1]土地革命时期,我们党围绕群众、军队、干部等不同教育对象开展了广泛的文化教育,克服一切困难,扫除文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引领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关系,这样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通过文化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道路。同时,党不断丰富文艺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包括文学、戏剧、歌曲、美术等表达形式在内的优秀文艺作品,他们带有一定的阶级属性和教育功能。例如,《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等诗词;《打土豪》《年关斗争》等戏剧;《苏区干部好作风》《送郎当红军》等红色歌谣;党报党刊中的漫画、插画和货币、邮票上的工艺设计等美术作品。丰富多样的文艺作品使文化载体显现生命力。中央苏区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在列宁小学和苏维埃大学,均将体育锻炼纳入教学计划,制定早操、晚操等体育训练制度,开展与军事训练有关的体育活动。随着革命根据地的扩张,中共中央成立俱乐部和列宁室,各类体育活动在群众中得到了良好的普及,在“锻炼工农阶级铁的筋骨,战胜一切敌人”的总方针的指导下,苏区各类体育赛事如火如荼,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文化普及教育而提升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素质,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丰富文艺创作形式,并以此为媒介开展宣传思想工作。

(四)活动载体彰显民族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是“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有意识的组织和开展各项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活动之中,使受教育者在活动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1]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土地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1937年清明,中国共产党派代表祭奠黄帝陵,毛泽东撰写祭文,祭文中写到:“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3]在中国革命以阶级斗争为主转向以民族斗争为主的关键转折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将自身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在一起,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党各界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家国情怀。1937年10月,为了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毛泽东在延安陕北公学作题为《论鲁迅》的讲演,弘扬了鲁迅敢于批判封建思想的斗争精神和勇于为国家和民族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和国家特殊节日、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纪念活动或庆祝活动,在重要历史人物、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生辰忌日组织纪念活动,这类活动一般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实践性,教育效果能够较为直观地体现出来,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中华民族文化背景充分融合,使活动载体表现出民族性特征。

二、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载体变迁的实践原则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逐渐确立起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运用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建立起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在《古田会议决议》中提出:“一切工作,在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4]这里的“一切”虽然单指军事工作,但在革命战争年代军事工作即中心工作,毛泽东通过政治建军,确立了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党的领导通过教育载体的建设和发展体现出来。《宣传工作决议案》围绕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问题提出“各级党部必须有专门执行宣传工作的组织”“支部干事会中应有专门负责的宣传干事”等要求。除了不断健全组织机构以确保对宣传工作的领导外,还将党报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党报成为党的纲领和政策的宣传手段。土地革命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坚持党的领导,团结带领广大工农群众夺取革命胜利的光辉范本,“党领导一切工作”是确保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为其后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和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一切政治工作为着前线上的胜利”

1934年2月7日,周恩来在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一切政治工作,要服从整个作战计划;一切政治工作,都要为着前线上的胜利。”[5]这是周恩来对长征时期红军政治工作特点的精准概括,也是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缩影。1931年4月,中央苏区提出在实行反立三路线、反右倾路线、反富农路线等实际工作发生转变的关头,宣传鼓动工作也要实行根本的转变。1936年1月,《中央为转变目前宣传工作给各级党部的信》中将党的策略路线概括为团结和组织一切革命力量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贼头子蒋介石及其统治开展民族革命战争。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也发生了转变,“多多利用一切活动的宣传方式,如各种会议演剧逢场去进行宣传鼓动工作”,运用放木板、放孔明灯等方法深入到白区等。可见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也为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及随后发表的《〈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论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一切宣传工作,应尽可能的群众化”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众化贯穿土地革命始终,中国共产党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不同教育载体,因材施教,提高教育实效。例如,“对于工人阶级的宣传,必须认识重要产业工人中宣传工作的重要,无论在宣传材料的内容上,或是宣传品的发行上,要与之发生更密切的联系。”[2]1936年11月,中共中央提出“根据青年群众自身的经验,采取一切适合青年心理的方法,提高青年群众的觉悟程度,引导他们走共产主义道路。”[6]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注意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早在1928年7月,《宣传工作的目前任务》就提出了对于党的口号的解释与阐明应当与群众的现实需要紧密联系的工作要求。中国共产党真正代表工农劳苦民众的利益,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困难,赢得了千百万劳苦民众的拥护。例如,在失业工人群众中做宣传鼓动时,所宣传的内容关系失业工人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是党鼓动失业斗争的最好时机;组织犁牛站,借贷种子,修路,修堤,供给贫农农具资本,帮助农民的春耕秋收,奖励生产等。在这种“唤起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路线下,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广大工农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构筑起“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

三、转化与创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进路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好运用和把握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的历史经验,持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围绕和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站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人民立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转化与创新,不断提升教育效能,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要求。

(一)持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

中国共产党自土地革命时期确立了对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地位,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核心后,始终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治国治党中的重要作用,迈向新征程,要持续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保证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是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政治素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二是以鲜明的价值导向持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和导向功能。坚持党对新闻传媒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其宣传党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当好党的喉舌。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监管,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出发,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总结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形成高质量科研成果,推动成果普及。三是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进一步建立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发挥管理载体效能。加强相关业务能力的培训,提升党政领导干部的网络评论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抓好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和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良性互动关系,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围绕和聚焦党的中心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应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紧密围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心任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其育人效能,使教育载体的运用与选择服从服务于党的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的现代化也是精神文明的现代化,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基于此,应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和创新,赋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和践行。首先,提升文艺作品生命力。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使其不仅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能反映社会生产生活实际,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心声,从而发挥文化载体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其次,增强社会文化活动活力。如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文化领域便民服务,组织少年儿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学活动,在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同时,不断提升第二课堂育人实效性,大力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建设社区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博物馆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体现在物质的富足,同时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系统学习和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体系,聚焦“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和“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互动,以文化载体创新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站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人民立场

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团结群众,依靠群众,规范群众纪律,宽待俘虏,建立起血肉相连的军民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运用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广泛宣传和发动人民群众,激发了红军战士和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不断赢得群众支持,扩大政治影响,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新的百年,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新的使命,应站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建设人民立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一是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守正创新,使其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发挥以“学习强国”应用程序为代表的主流新媒体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主的数字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加快推进思政课教师数智化教学能力提升,以数智化手段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系统谋划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俱乐部、体育场馆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二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满足其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抓好广播、电视、网络等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和价值追求,提升群众参与感和满足感。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力,组织文艺工作者、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投身文化创作,并为其提供物质保障和政策支持,打造能够彰显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推动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各地文化交流交融,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旅需求。聚焦“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全体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参 考 文 献〕

[1]陈万柏,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39,244,257,

253,248.

[2]李德芳,杨素稳,李辽宁,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料选辑(上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99,108.

[3]童小彪.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65.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2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03.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十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74.

〔责任编辑:包 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