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成果导向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护理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满足医疗行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以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评价标准缺少科学性、教学资源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实践教学与临床需求不完全匹配等。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建议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体系、加强教学资源与临床资源的对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优化实践教学模式,以便有效提升高职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护理教育;护理专业;成果导向式;人才培养;医疗行业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5-0053-04
一、引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技能型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在公共卫生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护理行业面临的人才压力显著提升。高职护理教育作为培养中基层护理人员的重要途径,必须适应这一社会发展趋势,而成果导向式教育理念顺应这一需求的发展方向。然而,当前高职护理教育的成果导向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培养质量的提升,所以探索适合高职护理专业的成果导向式人才培养策略,不仅对推动护理教育改革具有现实意义,还对医疗行业的人才供给和服务质量提升具有深远影响。
二、高职护理专业成果导向式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高职护理专业的成果导向式人才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首先,与传统的理论导向式教育相比,成果导向的培养模式更强调实践应用,这就使得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直接运用于具体的护理情境中,培养他们在真实环境中的应变能力。其次,在这一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仅是通过笔试考核理论知识,而是通过一系列真实任务的完成证明其实际能力,这种教学方式设计了大量与临床实际相似的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动手操作的熟练程度。最后,成果导向式的培养强调反馈改进,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会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及时反馈,指出其操作中存在的不足,并给予改进建议,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稳步提升,最终能胜任临床岗位的实际工作。
(二)满足医疗行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
高职护理专业的成果导向式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具备明确岗位能力的学生,其培养目标与医疗行业的实际需求高度一致。成果导向式人才培养通过针对行业需求设定详细的学习成果,使培养过程更加符合临床工作中的具体要求,比如护理岗位涉及患者基础护理、急救处理、康复护理等多项技术操作,而这些正是高职护理教育中通过成果导向明确的培养目标。此外,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参与校内实训和医院实习等环节,亲身体验护理工作中的各种场景,这些实践经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术水平,还使他们在面对患者时更有信心,能迅速融入医院的工作中[1]。再者,由于高职护理专业的教育目标是针对性地培养实用型人才,成果导向式教育的实施能更加有效地为医疗行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护理人员,满足医院对高质量护理的需求,从而有利于整体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成果导向式人才培养在高职护理专业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一,成果导向式教学中的目标明确性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每个学习阶段需要取得的成果,这种清晰的目标帮助学生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并有意识地去弥补自己的不足,不仅有助于他们在护理操作中的学习,还培养了其应对未来复杂职业环境的学习习惯。第二,在成果导向的培养模式下,学生需要在不断的模拟实践中主动寻找提升的空间,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自我驱动能力,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超越基础要求,而在各种情景下进行模拟操作,学生能逐渐掌握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成果导向式培养通过强调学习成果的不断改进和反馈,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这种反馈机制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帮助他们不断总结经验,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导向学习能力。
三、高职护理专业成果导向式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标准缺少科学性
高职护理专业的成果导向式人才培养在评价标准方面存在科学性不足的问题,这一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一,评价标准缺少明确的量化指标,导致在实际评估过程中,教师很难精确地衡量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这使得评价带有较大的主观性,最终影响培养质量。第二,评价标准普遍存在过于笼统和模糊的现象,尤其是在操作技能评估中,缺少具体的步骤和细节要求,导致评估结果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第三,评价体系中的标准不具备适应性,不同学习阶段的评估没有相应的差异化设计,导致学生在早期阶段的学习成果与后期的评估标准相同,从而使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求。第四,评价体系过分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操作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的评价重视程度不足,这种偏向理论的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实际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展示,从而使评价结果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第五,评估方式过于单一,往往采用一次性的考试或者操作展示,而缺少持续性的评估,导致评价结果无法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情况,忽视了学习成果的积累和动态发展。第六,评价的反馈机制不完善。学生在被评估后往往得不到具体的反馈,导致他们无法明确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阻碍了学习目标的达成。第七,评估内容与实际工作场景中的技能要求存在偏差,这种评价标准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导致评估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受到严重限制,从而无法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供真实的评价依据。
(二)教学资源与实际需求脱节
高职护理专业在成果导向式人才培养中面临着教学资源与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一,教学内容设计与临床实际存在显著差距,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临床实践中的真实需求,导致教学内容无法全面覆盖临床护理所需的具体技能和应变能力。第二,教学设备与实际临床环境差异较大。现有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未能有效模拟真实的临床场景,导致学生在学校中的实践训练无法达到在实际工作中对设备的认知和操作要求,从而影响学生的技能转化能力[2]。第三,校内实训机会不足。现有的教学安排未能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学生在校内的学习体验缺少真实情境的支持,无法通过反复的练习建立稳定的操作技能和信心,导致学生在面对临床实践任务时的经验和操作熟练度严重不足。第四,临床实习机会的安排不合理。实习安排通常缺少对学生个体需求和成长阶段的考虑,导致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所接触到的工作内容与其学习阶段不匹配,无法有效地将课堂学习与临床实践进行结合。第五,理论课程资源丰富且师资配置相对完善,但实训课程的资源配置明显不足,尤其在动手操作所需的材料和工具方面存在短缺,这种资源配置的失衡,导致学生实践操作机会受限,从而削弱了他们对知识的应用和转化能力。第六,高职护理课程多集中于基础护理,而对老年护理、康复护理、重症护理等专科护理的内容涉及不足,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多元化护理人才的需求,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面对复杂的临床护理任务时准备不足。
(三)教师专业能力有待提升
在高职护理专业成果导向式人才培养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有待提升,这对教学质量的保证产生了直接影响。第一,部分教师缺少临床护理的实际工作经验,主要以学术理论背景为主,缺少足够的实践经历,导致他们在进行实践操作教学时,无法提供充分的真实案例和实践中的有效经验,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内容缺少与实际临床工作的直接关联。第二,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方面能力不足。成果导向式教学要求教师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但部分教师仍然习惯于以传统的理论授课为主,教学形式单一,由于缺少对现代教学方法的了解和应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深刻理解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无法充分参与到以成果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3]。第三,教师评价学生成果的能力存在不足。成果导向式培养需要教师具备准确评价学生技能和学习效果的能力,但部分教师缺少科学的评价工具和标准,对学生实践操作的评价缺少客观的量化指标和标准化的评价流程,严重影响了评价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导致学生学习成果得不到准确反映。第四,部分教师缺少持续学习和与行业最新进展的对接,导致教学内容停滞不前,与临床实际脱节,造成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内容相对滞后,无法满足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现代化要求。第五,指导实践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临床操作技能和敏锐的观察力,以便能够准确识别学生在操作中的不足并及时给予改正,但部分教师的实践指导经验不足,无法有效监督学生的操作过程,也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第六,成果导向式教学强调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但部分教师缺少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无法有效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来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导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缺少创新性和科学性。第七,成果导向式教学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相支持,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团队常常缺少沟通和协作的时间和机会,导致教学方法的改进和课程内容的优化难以通过集体智慧来实现。
(四)实践教学与临床需求不完全匹配
在高职护理专业的成果导向式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与临床需求存在不完全匹配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受到限制。第一,实践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导致学生在实践课程中学习的操作技能和临床技术未能完全契合当前护理岗位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学生在临床场景中不能有效应用所学技能。第二,当前的实践教学大多集中在基础护理和常规护理技能的训练方面,忽视了对突发情况和急救技能的专项训练,这种局限性导致学生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缺少应对策略和处理经验,无法在临床环境中及时做出有效反应。第三,实践教学中使用的设备与实际临床工作中的设备存在差异,导致学生在进入实际工作岗位后需要重新适应新的设备操作,从而使学生的技能转化存在障碍,进而影响实践效果。第四,实践教学中的操作环境与真实临床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实训室的设计往往无法完全模拟医院的工作情境,缺少真实的患者互动和真实的病房环境,学生在实践中缺少与患者交流和与其他医护人员配合的机会,这种教学环境的局限性导致学生在临床实践中缺少综合能力的训练,无法形成对实际护理工作的全面认知。第五,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主要基于教师的观察和特定技能的操作评估,而临床工作中的绩效评估更关注对病人的整体护理效果、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水平,由于两者之间评估标准不一致,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的内容无法完全符合临床护理工作的综合要求。第六,由于实训资源的有限性和教师数量不足,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反复操作和练习,导致其技能掌握不够熟练。第七,实践课程往往仅注重对单一操作技能的训练,而缺少对患者护理全过程的系统化教学,这种片段化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护理工作中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缺少整体性的理解,从而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将各环节的护理技能综合应用到患者的整体护理中。
四、高职护理专业成果导向式人才培养策略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评价体系是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通过系统化的评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达到专业能力的标准要求,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临床工作环境。第一,评价标准包括操作技能的掌握、临床判断能力、协作能力等,以便保证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另外,引入分层级的评价体系,以便保证评价具有针对性。第二,实践能力的评估不应只依靠一次性考核,而应通过多元方式进行,才能保证评价结果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例如,过程性评价应贯穿整个学习阶段,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模拟训练及临床实习中的表现,记录其学习进步和操作熟练度[4]。第三,为了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可以借鉴临床护理中的标准操作程序(SOP),制定详细的评估细则,将每项护理操作的步骤具体化,以便减少主观评判对学生评价的影响。第四,结合信息技术,构建基于数据分析的评价工具,如建立学生技能学习数据库,记录每次评估的结果,从而为每位学生提供精准的改进建议。第五,评价体系的建设还需保证反馈环节的有效性,为此评价后的反馈包括对学生现有表现的具体描述、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建议。
(二)加强教学资源与临床资源的对接
为了培养具备高度实践能力的护理人才,教学资源与临床资源的有效对接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要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才能保证学生在校内获得的知识与临床实际相互结合,从而减少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第一,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为此要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将教学资源和临床资源进行整合,以便保证学生所学内容与临床操作紧密结合,从而逐步减少课堂与临床之间的脱节。第二,将临床护理中的真实案例纳入课堂教学,并邀请临床护理专家参与教学设计,从而保证教学内容始终与临床护理的实际需求保持一致。第三,将临床操作流程融入实验课程中,通过模拟场景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便使其能在学校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流程。第四,学校为了实现资源对接,要加强实训室的建设,这样学生在校内进行技能训练时就能与临床操作环境相符,从而减少进入实际工作环境后的适应期。第五,学校要加强教师的临床参与度,鼓励教师定期进入医院参与临床实践,以便保证教学内容能反映当前临床工作的实际需求,从而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三)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成果导向式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通过系统性培训、持续学习、实践参与等措施,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以便其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以及教学需求。第一,组织教师参加临床技能培训、进修项目、护理相关的学术会议,从而提升其专业能力和临床经验。第二,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法培训,学习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问题导向学习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教学评估体系,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效果。第三,学校可以提供关于评价标准制定以及科学评估方法的专项培训,让教师掌握如何构建量化指标、如何设计不同学习成果的评估方案、如何在评价过程中给予有效的反馈,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师的评价能力。第四,教师需要具备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为此学校可以设立专项的教学研究基金,鼓励教师结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以便提升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第五,学校可以定期安排教师与行业专家进行交流,参与医院的护理活动,以便更加了解护理行业的实际情况,这种对行业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上对接实际需求,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
(四)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护理技能,实践教学模式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调整,这样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临床实战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胜任未来的护理工作。第一,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需要充分引入情景模拟训练,因为情景模拟能通过设定多样化的护理情境,让学生在受控环境中练习处理复杂的临床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5]。第二,学校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建逼真的临床环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进行多样化的护理操作,以便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减少在面对真实临床环境时的紧张感。第三,在安排实习过程中,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匹配不同的临床任务,这样既能保障学生在实习中获得足够的实践机会,也能及时获得来自两方面的反馈,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第四,优化实践教学要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教师示范,还要引入基于问题的学习(PBL)等方法。第五,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后,要及时给予具体而详细的反馈,以便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操作中的不足之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护理专业通过科学的成果评价体系、有效的教学与临床资源对接、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优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子璇.高职院校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C]//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中国钢协职业培训中心.第13届钢铁行业职业教育培训优秀多媒体课件活动系列研讨会——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高质量发展之路论文集.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2024:35-37.
[2] 赵敏,辛俊池,赵彬,等.高职护理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23,25(9):33-37.
[3] 陈璟,吴慧.现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基于广东部分大中城市居家养老供需现状的调查[J].职业,2023(16):91-93.
[4] 张伟,易淑明,夏雪中,等.基于行业需求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23,41(16):11-15.
[5] 孙水英.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下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中国培训,2020(11):65-66.
◎编辑 栗国花
①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医学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与‘四史’教育融合创新研究”(批准号:21CSZJ58)。
作者简介:李文杰(1979—),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通讯作者: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