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听障学生因感官障碍,与健听者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基于问卷法、实地观察法、人群互动实验及理论推理的结果,提出了利于该群体社交的微空间设计策略,以改善听障学生的校园社交环境,减少聋健交流的阻碍。
[关 键 词] 听障学生;微空间;校园社交;聋健交流;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5-0169-04
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特殊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高度关注。为推动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2021年颁布了《“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强调“加快健全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当前,针对听障学生的特殊教育更应值得社会关注。据统计,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约2780万,占中国残疾人数的30%以上,其中14岁以下的听障学龄儿童约171万,听障学生数量可观。由于弱听症状导致沟通效率低下,因此听障学生的校园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局限。值得注意的是,该群体并没有明显的外表特征,健听者只有在与其沟通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感觉到沟通的困难。内显的残障特征导致社会对其的关注度受限。听障学生最为迫切的需求是有效、平等的社交和温和、包容的校园空间环境。
除上课教室外,聋人学校的公共空间是听障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场所,这里既可以放松身心,又是与健听者沟通的平台。因此,基于听障学生群体的行为与心理需求,构建健康、舒适的交流空间,帮助听障学生减少聋健交流的阻碍是学校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问题之一。通过设计策略解决相关问题不仅能为听障学生提供健康的社交环境,响应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人性化生活口号,还从新颖的领域实践了关注特殊群体的社会责任,本项研究工作成果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一、听障学生的行为与需求分析
(一)群体的生理状况
听力残疾是由多种因素导致人双耳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听力障碍。听障者日常生活及社会活动中交流阻碍的根源是听觉的缺失。听力残疾的病因较为复杂,听觉系统的衰老、遗传基因、噪声以及疾病等都会导致听障。弱听的症状也有很多种,最为常见的多发病症是感觉神经性耳聋。医学领域将感觉神经性耳聋按严重程度分为三类:轻度神经性耳聋、中度神经性耳聋及重度神经性耳聋。在笔者进行实地考察的聋人学校中,除少数学生属于全聋状态,其余学生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听力障碍。大多数学生通过佩戴助听器改善听力,但仍会有弱听的困扰。
(二)群体的心理状况
为深入了解听障学生的心理状况,笔者在聋人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听障学生的反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积极型,受访者认为客观的阻碍可以激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生活;另一类则为消极型,受访者因为听力残疾有强烈的自卑心理。听障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心理尚未成熟,如没有良好的教育与引导,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在问卷调查数据中出现了一些意义相近的词汇,如包容、关爱、温暖和理解,这些词汇是学生心理的真实映照。
(三)群体的特殊交流行为
在特殊学校,手语是多数学生与旁人进行沟通的首选方式,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可以使用口述的方式交流。为能够向学生有效传递信息,学校在校园里设置了一些设施,比如声像提示铃可以在铃声响起的同时呈现颜色的变化,提示铃显像为红色代表上课,显像为绿色代表下课。教室内也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以提升信息传达的效率。由此可见,听障学生对外的沟通依赖于图像输入输出设备。
从上述听障学生的障碍特征可发现交流是该群体主要的障碍问题。本文就听障学生的社交需求提出无障碍交流微空间的设计策略。微空间设计侧重稳定舒适的声环境、便于交谈的空间尺度、良好视线距离和视角及交流方式的多样性。
二、听障学生微空间的声学环境需求
(一)现有环境的声学空间弊端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校内公共空间及校外环境仍存在高频噪声。部分听障学生对噪声比较敏感,一是高频噪声容易让学生产生头部眩晕的不适症状。二是嘈杂的噪声容易掩盖学生之间交流的声音,造成沟通障碍。
(二)适合听力障碍者的声学空间
听障学生的交流微空间设计应以空间形态和吸声材质为切入点,设计可呈现为小体积半开放式的空间。空间可利用吸声材质构建围合屏风,不仅可以达到环境降噪的效果,还可形成声音的漫射以减少回声,过滤杂音。基于聚音伞原理,微空间吸音屏风的形态可设计为弧形。
如图1所示,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图中人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把另一把伞放在左边图示位置后,在B点听到了手表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像光一样可以发生反射现象,手表声依靠空气在两伞之间传播,“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响度。
声音在传播时,以声源为球心同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空间传播,声音的能量很快分散开,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但根据光反射现象凹面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类比,声音在反射时也能汇聚,使其能量集中,则在能量集中处听到声音的响度便可以增强。①
聚音伞实验证明了弧形可以聚音的现象。聚集声音的优势在于当人的耳部接近聚音弧面所形成的焦点时,听者所接收到的声信息更为清晰、明确,因此这样的微空间构造可帮助还存有声音感知能力的听障学生进行交流活动。
微空间的材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建筑声学的领域中,已有研究证明了部分材质可以很好地过滤噪声。通常来讲,环境音分为低频声、中频声与高频声三个等级,而学校的公共空间声源较为复杂,同时具有高频声级和中低频声级。在微空间设计中,需要对应三项声级选择合适的吸声材质。
三、听障学生微空间的情态分析
(一)听的微空间形态分析
微空间的形态有几项设计依据。首先,应考虑到听障学生的交流活动范围及功能需求。半开放式的空间既能满足声环境的要求,又能提供敞亮的交流环境。其次,环境的形态应取决于空间的尺度要求。为构建轻松、舒适的交流环境,微空间设计由休息座椅组成。
通过校方的反馈得知,在校学生的听力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可感知声音,只有极少数学生无法听到声音。在实地调查中,有发现学生为了听清教师发出的指令,会无意识地将身体前倾。因此,在之后与学生的互动实验中,重点观察了学生交流的视角与坐距。实验主要考查人群交流人数变化对交流视角和坐距的影响。表1为实验的数据。
实验参与者:本人,太原市聋人学校中学部学生若干
人群活动形态见图2、图3。
(二)交流方式的多样化
听障者的交流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常用到的交流方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手语交流、纸媒交流和口语交流。
1.手语交流
听障者通常使用手语类肢体语言进行交流。双手的活动范围集中在人的上半身。因此,交流空间不能阻碍肢体语言的发挥。对于完全依靠手语交流的听障学生,微空间设计应考虑交流者上肢的活动范围,同时要确保视线无阻碍。
不同的手语动作有不同尺度的活动范围。手语中的“谢谢”是用单手伸大拇指,拇指微微弯曲两下。这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手语姿势,仅需要手指产生动作,活动范围较小。而手语“对不起”则需要用到手臂,上肢活动范围较大。该手语的动作表现为一只手五指并拢举于额头部位,然后向下移动并伸出小拇指,在胸部轻叩几下,以表示致歉。
通过上述手语动作的分析可以得出,微空间的设置需考虑到手语动作的活动范围。通过模拟实验及《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中提及的手部动作范围数据得出相应数据。
图4中表示一个坐在工作椅上的成年人(假设平均身高165 cm)手的活动范围。图中各符号表示:A将肘置于身体的一侧,以肘为中心的前臂活动轨迹。B手臂伸直,上肢以肩部为中心的活动轨迹。B′背靠椅背时B的活动轨迹。B″上身前倾时B的活动轨迹。C上身活动,以腰部为中心的活动轨迹。此外,符号“+”表示肩峰点。①
以身高165 cm的坐者为例,手部的横向活动范围为200 mm~800 mm,当手部的动线运转至头部两侧时,手部的纵向活动范围为1200 mm~1600 mm。微空间的设计应参考以上数据。
2.纸媒交流
手语系统存在其局限,并不能将人类语言全部转化。当听障学生谈及某些事物用手语解释不清时,会用纸笔代替手语沟通,用图文进一步阐述本意。纸媒交流的节奏较为缓慢,但信息获取度高。利用纸媒传递图文信息的方式适用于聋健交流,交流空间需提供用于写字的桌台。
为方便纸媒交流,写字桌台应设置合适的高度。桌台还应考虑双向使用以及多向使用的情景。在前期组织的实验中,安排了以考查纸媒交流需求为目的的环节。在此环节中,实验组织者与一位学生面对面地坐着,两人中间隔着一张课桌(高度650 mm~730 mm,桌宽500 mm),然后开始纸媒的交谈。这个距离相对来说比较近,限制了身体的自由活动,并不舒适。两个人完全面对面地对坐,不得不为腿部留出合适的位置。因此,在实际的设计中应当注意协调近距离与身体所需空间的关系。
3.口语交流
部分听障学生的弱听症状较轻,可以进行言语交流,但需要近距离地交谈,因此微空间的交流距离应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声环境的安静程度决定了这类听障学生的对话质量。
相比前面两种交流方式,口语交流对微空间的设计没有过多的要求。口语交流要求微空间能够提供足够舒适的座椅以及具有吸声功能的纵向界面。用于近距离交流的座椅在保证舒适度的基础上,还需设有合适的对坐角度。座椅背部延伸出的吸声立面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吸声立面本身具有处理杂音、完善声环境的功能,同时围合的立面容易让微空间使用者感受到安全与包容的氛围。高立面等同于空间隔断,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隔空间功能,明确空间主题。由于微空间使用者以坐姿的身体状态为主,立面的高度可相应地结合坐者的坐高。一般情况下人的坐高为1400 mm左右(从地面算起)。而微空间的整体尺度约为两个座椅的长度,不超过2 m。立面的高度为1500 mm左右比较合适。围合面的具体厚度还要决定于实际使用的材质。
前面提及听障学生的听力情况虽参差不齐,但大多数学生具有声音感知能力。通过校园调查得知,大多数学生的可听距离为2 m之内。据观察,大多数学生在进行交流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距离基本在1 m到1.5 m。为了使听障学生不受距离的干扰,微空间特别考虑到尽可能拉近对话者的距离,同时不影响身体的自由活动。
(三)微空间的模块组合方式
基于学生聊天行为表征,设计方案利用基本模数归类,尝试以空间模块化组合的方式形成多种组合数量的可能性。模块化的空间组合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这种方式可避免固定空间的限制,提升空间的主观选择性以及利用率。
功能:(1)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座位。(2)模块的多种组合形式可应用于多种使用情景。
使用人数:在课间,学生通常两两成群或三五成群活动,座椅模块要考虑实际使用人数的变化。微空间可由双人座椅及单人座椅组合而成。
形态:为满足听障学生的特殊需求,交流微空间需提供健康、合理的声学环境。高围挡可形成半开放式的弧形空间,既有利于声音的聚集,又能借助吸声材质过滤杂音。
体积:单体座椅的尺度设置除了考虑到人的舒适坐姿所需要的合适空间,还要考虑到围合界面的高度。正常情况下,人的座椅座面高度为400 mm~450 mm,而像沙发这样的软体家具,座面高度就会相对低一些。而座面高度和座深是存在一定比例的。当围挡高度高于坐者的头部时,这时候围合界面起到了过滤杂音,分隔空间主体的作用。同时围挡的总高度为1500 mm左右,原因在于人的一般坐高为1400 mm左右。围挡的存在将坐者归于一个内空间,将外侧的公共空间归于外空间。这样可以恰到好处地为使用者提供舒适的对话空间。
肌理与材质:为了在空间内创造良好的声环境,空间界面需要借助吸音材质的功能。吸音材质种类广泛,根据材质的特征可将吸音材质分类,并且可根据材质密度等特点的不同衍生出对应的吸音指数。描述吸声的指标是吸声系数a,代表被材料吸收的声能与入射声能的比值。人们使用吸声系数频率特性曲线描述材料在不同频率上的吸声性能。按照ISO标准和国家标准,吸声测试报告中吸声系数的频率范围是100~5KHz。将100~5KHz的吸声系数取平均得到的数值是平均吸声系数,平均吸声zFKuXTwkB6D+LRRHnlLxfGKuEVa8v2KMMwD0yFoHhhE=系数反映了材料总体的吸声性能。吸声材料吸声系数越大,吸声面积越多,吸声效果越明显。为了便于比较材质的指数以及挑选合适的空间材质,需结合吸音系数表。在吸音系数表中有许多建筑材料以及适用于家具的材质、形态、密度以及适用方向各有不同。多孔类吸音材质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材质领域。有介绍此类材质的相关文献中提及,所谓多孔材质就是含一定数量孔洞的固体,它是一种由相互贯通或封闭的孔洞构成网络结构的材料,孔洞的边界或表面由支柱或平板构成。典型的孔结构有一种是由大量多边形孔在平面上聚陶瓷多孔材料集形成的二维结构,由于其形状类似于蜂房的六边形结构而被称为“蜂窝”材料。更为普遍的是由大量多面体形状的孔洞在空间聚集形成的三维结构,通常称之为“泡沫”材料。一些学者将多孔材料和泡沫材料视为等同概念。多孔材料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如木材、软木、海绵和珊瑚等。
以上多种组合预先性地满足了听障学生社交组合的变动,可满足大多数交流情景。微空间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休息座椅模块为客体,这样的主客关系也是当今社会所提倡的人性化体现。
四、结束语
适用于听障学生的社交微空间形态应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纵向的弧形围合界面。(2)空间材质为具有吸音功能的多孔材质。(3)产品形态温和、包容。(4)对照社交距离设定空间尺度。听障学生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特殊教育学校公共空间的设计任重而道远。研究中有关微空间设计的内容还不够完善,需要再深入研究学生的行为及心理,组织多次声学实验,比较多种吸音材质,进一步融合材质特性与吸音肌理,以产生更好的空间效果。
参考文献:
[1]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启动实施[EB/OL].(2022-01-25)[2024-09-13].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1/t202201 25_596278.html.
[2] 高桥鹰志,EBS组.环境行为与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剧场建筑设计规范》(JG J57-2016)[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4] 张钰曌,陈洋.基于感官代偿的特殊教育学校公共空间无障碍设计策略研究[J].建筑学报,2017(S2):56-62.
[5] 吴硕贤.建筑声学设计原理[M].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6] 田冰,李若菡.听障高中生与健听人人际关系现状研究:以郑州市Z聋校高中生为例[J].郑州师范教育,2024,13(5):15-19.
◎编辑 马燕萍
作者简介:冯雪琦(1991—),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无障碍设计、情感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