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科教融汇作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关键途径,对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分析了科教融汇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包括提供创新资源与环境、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激发创新活力与潜能等。同时,指出了当前科教融汇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教育体系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产学研用融合不够深入以及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教育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以及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等培养路径,以优化科教融汇的机制,更好地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关 键 词] 新质生产力;科教融汇;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35-0045-04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已成为推动国家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1]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生产力发展的新形态,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融合知识、技术、人才等多元要素,形成高效、协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2]在此背景下,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即科教融汇,成为培育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路径。科教融汇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创新,更是教育体系与科技创新体系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它要求在教育过程中,既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又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而传统教育模式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诸多局限,因此,本研究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发展视域下科教融汇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与路径,以期为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参考,同时为我国教育改革与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二、科教融汇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提供创新资源与环境
科教融汇的核心在于整合科技与教育两大领域的优势资源,为拔尖创新人才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体系。首先,前沿科研项目是创新的源泉,它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接触最新科技动态的机会,还鼓励他们参与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而锻炼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先进实验平台和高水平科研团队则是实践创新的基石,它们为学生提供了进行科学实验、技术研发的必要条件,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科教融汇所营造的开放、包容环境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至关重要。这种环境鼓励自由探索,尊重不同观点,容忍失败,为人才提供了敢于尝试、勇于突破的心理安全网。
(二)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一的学科知识已难以满足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科教融汇通过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壁垒,促进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知识背景,还使他们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跨学科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参与跨学科项目,学生可以学会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有效沟通,这些能力对于未来的科技创新和职业发展都至关重要。
(三)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科教融汇注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开设前沿课程、组织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4]前沿课程通常基于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行业动态,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领域内的最新进展。而创新实践活动,如科研项目、创业竞赛、企业实习等,则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锤炼自己的创新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四)激发创新活力与潜能
科教融汇通过构建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激发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活力与潜能。科研项目基金和科研成果奖励是常见的激励手段,它们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和荣誉认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个性化培养方案和国际交流机会则为学生提供了更加灵活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深入研究和学习。此外,科教融汇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组织创新讲座、研讨会、创新工作坊等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创新思想和成功案例,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创新欲望和动力。
三、当前科教融汇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尽管我国教育体系在近年来不断改革,但在科教融汇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跨学科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尤为突出。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下,学科之间的界限依然分明,跨学科课程往往只是表面上的拼凑,缺乏深度和广度,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科研实践平台的建设也显得滞后。高校和科研机构虽然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整合和共享机制,这些资源往往散落在各个角落,难以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此外,产学研合作的紧密程度有待加强。目前,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停留在浅层次的项目合作上,缺乏深度的战略协同,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创新生态。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实践教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环节却显得尤为薄弱。实验教学资源不足是首要问题。由于资金投入有限、设备更新缓慢等原因,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条件难以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生难以接触到前沿的科研设备和技术。另外,实习实训机会也有限。由于企业对于实习生的接收能力有限,加之实习岗位的竞争激烈,许多学生难以获得足够的实习经验。同时,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也不足,尽管高校和科研机构举办了一些科技创新竞赛和活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这些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都有限,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产学研用融合不够深入
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是科教融汇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的实践中,产学研用融合不够深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往往停留在项目合作的层面,缺乏深度的战略协同和资源共享。这种松散的合作关系难以形成持续稳定的创新生态,也难以推动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同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也不够完善。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许多科研成果难以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问题也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也影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四)创新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创新文化氛围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我国的创新环境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但在一些地方和高校中,科技创新仍然被视为“副业”,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其次,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评价和奖励机制也存在不合理之处。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创新性,也制约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此外,科普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目前,我国的科普工作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型活动和节日中,缺乏持续稳定的宣传和教育机制。这导致许多公众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理解不足,难以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四、新质生产力发展视域下科教融汇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完善教育体系,推动科教深度融合
1.优化跨学科课程设置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单一的学科知识难以满足解决复杂问题的需求。因此,优化跨学科课程设置成为提升人才综合素质的关键。这要求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打破传统学科壁垒,鼓励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如设立生物信息学、环境经济学等跨学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同时,通过举办跨学科讲座、研讨会等形式,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跨学科课程的实施,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使其具备从多角度审视问题的能力,为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加强科研实践平台建设
科研实践是连接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桥梁,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高校应加大对科研实践平台的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室和科研中心,配备先进的科研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探究,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竞赛也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如“挑战杯”等赛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还能在团队协作中培养其沟通能力和领导力。
3.深化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5]高校应主动寻求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这种合作模式不仅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资源,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同时也为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实践基地和市场需求信息,有助于科研方向的调整和科研成果的实用化。更重要的是,产学研合作为学生提供了接触行业前沿、了解市场需求的机会,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明确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可以进一步激发各方合作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
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必须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验教学条件。一方面,增加实验教学设备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实验技术,确保实验教学的硬件设施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另一方面,改善实验教学环境,优化实验室布局,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验学习氛围。同时,鼓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研究和改革,探索新的实验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增加实习实训机会
实习实训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为了增加学生的实习实训机会,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实习实训的顺利进行。同时,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实习实训项目,使学生在实习实训中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此外,加强对学生实习实训的指导和管理,选派有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导师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同时,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表现进行客观评价,确保实习实训的质量和效果。
3.支持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造力,必须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活动。一方面,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竞赛,如科技创新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创意的舞台。通过竞赛的激励机制和选拔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提供科技创新基金等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的研究和开发。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提供科研经费等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支持他们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同时,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和推广,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通过举办科技创新讲座、展览等活动,扩大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三)深化产学研用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
产学研用融合的核心在于打破行业界限,实现知识、技术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为此,必须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协同创新的优势。联盟内部可以共享科研成果、市场信息和技术人才,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此外,开展联合研发项目也是深化合作的有效途径。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提出研发课题,高校和科研机构则依托其科研实力进行技术攻关,共同推动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在此过程中,应加强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管理和评估,确保合作项目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建立项目管理机制,明确合作各方的责任和义务,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同时,通过定期评估项目进展和成果,可以及时调整合作策略,提高合作效率。
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是产学研用融合的最终目的,也是实现科技成果价值的关键环节。为了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必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首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成果的展示、交易和转化提供便捷渠道。平台可以汇聚各类科技成果信息,为需求方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同时,通过平台进行的交易和转化过程可以更加透明和规范,降低转化风险。其次,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政策可以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权益分配、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等,激发各方参与转化的积极性。此外,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监管和评估,确保科技成果转化的合法性和规范性。通过建立监管机制,可以对转化过程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防止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同时,通过评估转化成果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及时反馈转化效果,为后续的转化活动提供参考。
(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1.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
科技创新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6]因此,必须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提高全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理解。首先,政府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为科研活动和技术开发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包括增加科研项目的经费拨款、设立科技创新基金等,以确保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源进行探索和研究。其次,制定科技创新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这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和推广,通过媒体、展览、会议等多种渠道,展示科技创新的成就和价值,提高科技创新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
2.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学术氛围是激发创新思维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学术氛围能够促使学生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不断探索未知领域,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为了营造这样的氛围,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来校交流,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学术经验。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还能激发他们的学术兴趣和创新思维。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活动和论文发表也是提高他们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科研项目、撰写学术论文,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掌握研究方法和技术,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科普宣传教育
科普宣传教育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科普宣传教育,可以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和创新理念,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例如,可以开展科普讲座和展览,向公众介绍科学原理、技术应用和创新成果;可以制作科普视频和动画,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还可以组织科普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科学传播和科普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此外,学校应将科普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科普课程、举办科普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媒体也应承担起科普宣传的责任,通过报道科技创新成果、介绍科学家的事迹等方式,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五、结束语
科教融汇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环境,促进了学科交叉与融合,还强化了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激发了创新活力与潜能,并逐步形成一个多方参与的创新生态系统。然而,当前科教融汇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不断优化科教融汇的路径和机制,以更好地服务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未来,随着各方主体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探索,科教融汇必将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吴越.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新质生产力: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J].天津社会科学,2024(5):103-113.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J].支部建设,2024(8):4-5.
[3] 胡蕙芳,奚康.科教融汇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基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视角[J].职教论坛,2024,40(5):20-26.
[4] 洪成文,张峰铭.大学实现科教融汇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4(2):59-64.
[5] 马廷奇.一流学科建设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3-10.
[6] 余东华.新质生产力的中国特色与世界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24(5):95-102,113.
◎编辑 尹 军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学创新团队(2023cxtd171)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唐晋(1982—),女,汉族,安徽含山人,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