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我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探索语文教育的改革之路。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开展“公能文新”语文观下的活动课堂研究,在研究中获得启发,更加坚定了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信念。
活动课堂是灵魂的盛宴,是思想的殿堂。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的思想会上升到新的境界。为此,我在《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一课的讲授中设计了如下方案:根据课本的10个单元将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单元进行研读,并按顺序进行课堂汇报。整堂课共分为5大板块,第一板块将带领学生梳理教材文本材料,提炼重点知识,以提升他们的素材整理与筛选能力;第二板块根据文本材料,为学生设置问题与思考,再给出答案、思路、见解,以培养学生的思辨与整合能力;第三板块为举一反三,通过跨学科、多媒介、多样式展现,体现丰富的想象力和学科专业属性;第四板块让学生书写学习心得、反思、研究历程的感悟,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第五板块则让学生们进行小组合作,总结出三条智慧锦囊,组长对本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
从45分钟课堂做起,教育者要带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对家国天下关怀的态度,去承担教育的使命,做启智增慧的传道者,做“新时代大先生”。
“大先生”要讲理念和方法。“大先生”要充分体现高尚的师德,要充分体现团队协作意识、学科领军能力,要丰富教学经验、改革创新精神,要立足推动基础教育优秀人才队伍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大先生”的理念和方法要从一堂堂课中来,从立德树人的育人过程中来。
通过研究实践,我将自己二十余年的教学思考,总结为“公能文新”语文观。“公能文新”语文观在于“公”须得育学生之公德公心,“能”须得育学生之实践能力,“文”须得育学生之人文情怀,“新”须得育学生之创新精神。“公”“能”“文”“新”四大要义相辅相成,要求学生兼备求新为公的志向和品德、实践为公的才干和能力,以及着眼大公、提升大能的求新取向和人文素养。因此,“公”不只是公德公心,还强调公文并存、公而有能、公而求新;“能”不只是才能,还强调为公之能、怀文之能、求新之能;“新”不只是求新,还强调公德之新、才能之新、人文之新,涉及人格之新、教育之新。而这种理念的凝结其实就是在做中提炼,在提炼中践行,在践行中反思,在反思中考证,在考证中总结提升。用直白的语言概括,就是将理念链接课堂,用课堂实践理念。
“大先生”要思践行与探索。“公能文新”语文观下的活动课堂研究,是对语文教育改革路径的一种思考探究,也是对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探索。首先,教育家精神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即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公能文新”语文观将“公能”育人思想融入语文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群之公德和服务社会之能力,将立德树人摆在语文教育的核心位置。其次,教育家精神强调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教师以活动课堂为载体,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通过项目学习、任务驱动、深度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最后,教育家精神追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公能文新”语文观强调“文新”问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以“文”载道,以“新”探求,不断提升语文教育的育人水平。
“新时代大先生”的使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社会发展。以“公能文新”语文观为指导,通过活动课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为社会服务。
新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进步,凝练教育理念,开展教育实践。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为培养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