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推动职业教育贯通发展

2024-12-31 00:00:00王一涛
教育家 2024年52期

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变革,“专—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是现代职教培育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专—本—硕—博”的升学路径已经基本打通,但人才选拔重学术轻技能、人才向上衔接路径狭窄等问题依然存在,亟须优化职业教育人才的选拔和评价体系,拓宽人才向上衔接通道,全面提升职业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专—本—硕—博”三大贯通节点仍存在学术倾向

专科和职业本科之间的贯通路径。目前,“中专—大专”“大专—本科”“中专—本科”的专本贯通升学体系逐步形成,然而,专科和职业本科之间的贯通路径仍不完善,存在“专—本”升学比例不高、升学招考标准偏学术化等问题。以江苏省为例,笔者分析了江苏省六所职业技术大学及应用型本科院校2024年的招生情况后发现,六所本科院校招生方式主要包括普通高考(生源为高中生)、普通专转本(生源为高职毕业生)、五年一贯制专转本(生源为五年一贯制高职毕业生)、职教高考(中职毕业生)等。从六所院校的整体录取情况看,普通高中生源占比77.4%、普通专转本生源占比13.9%、五年一贯制专转本生源占比4.0%、职教高考生源占比4.7%。可见,在职业技术大学及应用型本科院校录取生源中,职业院校生源占比依然较低。六所院校中,职业技术大学招收职业院校生源的比例最高,达到了10.98%,其次是两所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办学质量较高的公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职业院校生源的比例最低。从招考方式来看,中职、高职学生升入职业本科院校需要参加江苏省统一的入学考试,考试科目主要为语文、数学、英语、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等,虽然六所院校在“专—本”招生过程中对技能大赛获奖(省赛一等奖或者国赛二等奖)、退役士兵等毕业生有政策倾斜,为部分技能突出的学生和退伍士兵增加了升学机会,但是整体来看,理论考试分值占比大于技能考试分值占比,招考学术化倾向明显。

本科和专硕之间的贯通路径。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到“十四五”末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分析江苏省六所应用型本科及职业本科院校2024年本科和专硕贯通的路径发现,专硕占招生总人数的比例为70.73%,学硕比例为29.27%,专硕的招生规模较大、增长较快。然而,专硕与学硕的升学考试方式趋同,考生都需要参加全国研究生笔试统考,考试内容为政治、英语、专业科目等。调查显示,普通本科高校的学生相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或者职业本科高校的学生,在专硕招考录取中更有优势;应届毕业生在招考录取中比有实践经验的考生更有优势,反映出我国专硕招考录取的学术化倾向。此外,职业技术大学本应是职业本科学生最主要的升学路径,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大学的数量少、建设层次不完善,我国51所职业技术大学均无硕士、博士层次招生资格。

硕士和专博之间的贯通路径。2024年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指出,博士学位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申请人应在学术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专业学位申请人应当在专业实践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分析江苏省具有博士招生资格的6所高校的博士招生简章后发现,学术学位博士和专业学位博士招生的要求趋同。以“申请—考核”博士资格认定为例,两类博士的入学标准中均对英语水平有要求,并且均要求取得一定的学术成果,包括作为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参与重要科研项目、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等。比较来看,具有较强学术背景的学术硕士比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专业硕士在博士升学考试中更有优势。调查还发现,在6所本科院校中,有5所学校仅招收全日制博士,即使是专业博士也要求全日制学习,只有一所学校的个别专业招收非全日制博士,这大大限制了有实践经验和职业能力的在职考生的入学,也与专业博士培养专业实践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偏差。

“专—本—硕—博”贯通培养存在学术倾向的原因

一是从培养能力来看,我国高校对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不足。职业技术大学具有承上启下人才贯通培养的优势,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大学数量不足、层次不高,在职业教育贯通升学与人才培养的道路上难以发挥作用。应用本科型高校的专业设置与招生计划以学科为划分基础,课程体系与课程规划缺乏顶层设计,与职业发展联系不紧密,课程的实践性、职业性明显不足。学术背景的教师多,职业型、应用型师资力量薄弱。此外,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不够通畅,导致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不足,专硕和专博有“低配版”学硕和学博的倾向,类型化特征不明显。

二是从教育评价角度看,高等教育领域内重知识掌握、重论文、重课题的学术性评价方式,同样影响技术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博士生(包括专博)和硕士生(包括专硕)的遴选中,以论文、课题等为代表的学术成果仍是主要依据。在“指标性”成果评价与考核的导向下,各层次职业教育院校不断推动学校师生合力朝着学术的方向发展,偏离了人才培养职业化和应用型的方向。

三是从人才选拔的成本和效率来看,在三个贯通节点中,文化课成绩、论文成果的量化和招考标准更易统一,而且表面上更加公平。而综合性、应用性及情境化的技能招考方式,需要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评价或者需要借助数字技术进行评价,招生成本更高。

“专—本—硕—博”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优化路径

增加职业教育供给,完善多层次贯通式的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加快推进职业技术大学建设,在发挥职业技术大学培养技术技能型本科层次人才优势的基础上,探索职业技术大学培养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新路径,发挥职业技术大学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其次,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扩大应用型本科院校招收中职、高职学生的规模和比例,完善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招生方式、规模和培养模式。再次,在专硕、专博学生的选拔过程中,应降低对其学术的考核权重,加大对其应用能力的考核权重。在培养过程中,以职业需求为导向,重视产、学、研、用相结合,切实提高专硕、专博的应用型能力。

改革职业教育招考与评价体制。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对于职业院校和应用型高校的评价要扭转过于重视论文、课题的学术性倾向,淡化对专硕、专博论文发表的要求,重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从院校层面来看,要强化“招生—培养—毕业”各环节的职业和应用导向。完善职业教育的升学考核指标体系,优化考试科目、完善考试内容、降低文化课和学术性评价权重、强化复试功能、实施综合评价。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强化基础课和行业实践课的融合,注重实操性课程建设,采用案例教学、专业实习等形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产教融合协同人才培养。推动产教双主体育人,探索“专—企—本”“本—企—硕”等多种形式的长学制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建立行业、产业部门参与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准入标准及监测评价机制。校企共同搭建基于岗位素质要求和岗位工作过程的“双证书”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教培一体、工学交替等方式,确保协同育人的基本条件与成效。建立健全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校外导师制度,完善行业导师聘用标准,充实行业导师库。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牵引,探索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的订单式培养、项目制培养,重构校企育人双导师队伍。鼓励企业开展多样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比如,吉利汽车集团积极探索企业内部的研究生培养,在企业内选择部分优秀的本科生,按照研究生培养的方式对其进行培养。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能够实现学术性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平衡,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研发和管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