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选择职业本科的学生,到底选择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会遇到哪些情况?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是否符合教学方向?毕业后的学生又在考研考公以及就业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这里处处不一样,但存在希望
张心柒 职业本科大一学生
东北的冬天很冷,2024年的雪下得大。据说学校每年会组织大一新生铲雪。然而雪已经冻成了冰,我又从来没有铲过冰,很难做。为什么明明有铲雪机,学校还要浪费晚自习的时间让我们做这些事?入学以来的这三个月,学校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复杂的不一样。
大二学生带新生查寝时,会安排我们在宿舍楼大门站岗。站了几天,我有点受不了。每有学长路过,他们都会详细地问我们从哪里来、高考各科的分数是多少,并将“这些本科生”挂在嘴边。他们会说出同样的问句:“你干吗来这所学校?”我哑口无言,也不知道应该摆出什么表情,才能挨过那些时间。
后来我才发现,全校有一万多名专科生,而本科生只有2024年新招的几百人。这样的结构让我们这批本科生在学校里显得有些特殊,也让我们有了一些不一样的感受,比如与专科生之间的相处,有时会感觉彼此之间存在一些微妙的距离感。同在机电学院的学长告诉我,他为自己的学校感到骄傲,正是他们一届届学生的努力,让学校成功升格。但他和我却同样失落。不同的是,他为自己是本科学校里的专科身份而难过,而我为自己以过本科线的分数上了大多是专科生的学校感到格格不入。然而,学长不知道的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把公办学校放在了前面,这所职业本科学校是志愿里的第8个,也是最后一个公办本科。如果它不在河南招生,我只有复读和支付高昂的学费读民办两个选择。
职业本科是个新事物,我是首批职业本科生,深感自己正处在某种历史进程之初。除了和校内同学的交流有隔阂,就连和高中同学都有了距离。一方面,校内同样的高数教材和课程,本科与专科的不一样、学院内大一和大二的不一样。另一方面,职业本科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虽然设立的专业名称相同,但专业代码却不同。有学长学姐反映,在一些考公、考编条件限制严格的省份,我们这些职业本科生可能都无法通过公务员考试的报名。即使专业名称相同,教材也都不一样。当高中同学群里在讨论高数题的求解,我却插不上话,看不懂他们学的知识点。对于从小到大习惯了被学校管着学习的我来说,真的要快点转变学习方式和习惯了。
实训课大多在校外的一处基地里进行,那是一栋各类机器设备齐全又先进的、崭新的机电一体化大楼,据说周边很多企业会到那里实验学习、合作交流。我所在的专业,据说在社会上被称为“王牌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很强。在这里上课的节奏紧张,我和同学常常是在12:15下课后,从路边摊买个饭,站在大楼的楼梯间匆匆吃完,顾不得休息就去上课了。不过,目前实训课还未展开,大部分时间还是以理论准备为主。订购的劳保服就快发下来了,我有点期待接下来“真刀实枪”地学本事、练本领。
入学一百多天后,回看初秋时的自己,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走向了成熟。我逐渐理解学校由于教室有限,只能安排学生以天为单位,轮流晚自习,也不再为了八人寝的宿舍条件而失落。它刚刚“长大”成为本科高校,而我也刚刚长大,正要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有时候,我感到现实十分有趣。一边是被学校强制断电的宿舍楼,却有不少学生站着借光学习;一边是灯火通明的图书馆,却满是被占座的空位和用笔记本电脑打游戏的学生。
站在操场发呆时,我想,自己当下能做的是珍惜时间,找到合适的学习方式,把目光从不完善的基础设施转向设备齐全的机电大楼,因为这才是真正能够让我实现专业成长的地方,这里存在希望。
敲了两次“门”,我才进入本科校园
付勇 职业本科大三学生
我是专升本两年制的学生,刚来学校才3个月,紧张的节奏让我还没能好好地感受校园的风景。公办本科,是我在填报升本志愿时选择它的第一原因。因为5分的差距,我没能考上那所拥有硕士点的大学,而被这所职业本科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录取。公办院校学费支出的压力小了许多,我终于能给父母少添些负担了。
一个本科学历能有更多的求职机会,这让我感到未来充满了更多可能。学校的性质是职业本科,校名中带有“职业技术”的字眼,我觉得不太好听。每当别人问起在哪个学校读书,我多少会有点尴尬。但是近两年来,我们学校的高考录取线已经和省内其他公办普通二本高校的录取分数线相差不大,说明大家在逐渐认可它。
9月初入学时,我才知道班主任是河海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学校好多专业课老师也都是从国内各大“985”“211”大学博士毕业的,师资力量足够雄厚。作为一门理论课程,人工智能技术导论的概念让我感到非常难以理解,但专业课老师并不会呆板地照着PPT念,她会讲一些Python的知识并带我们写代码,从而加深我们对概念的理解。老师说,她知道这门课若是纯讲概念,学生就会像听天书一样。我们和老师的距离很近,她真的懂我们。
因为专升本的特点,我们要在两年内学完本科专业四年的课程与实训。一个同样是专升本的学长找我吐槽,当12月份各科期末考试接踵而至的时候,他还要抽出时间准备研究生考试,紧接着1月份又有很多实训课程,这又可能会耽误研究生的复试,他一度感到崩溃,觉得根本无法实现平衡。我提前看到了自己下学期的课表,由于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计算机视觉等相关实训确实特别多,甚至在课时比例上超过了所有课程的一半。机械学院、航空学院的一些专业,实践实训课情况也是如此。据说学校花了重金购置了一批实训设备,比如实训用的大飞机,还有一些地铁、新能源汽车,等等。
虽然很多学生有怨言,但也能理解学校的安排。Python课程老师告诉我们,专升本的学生,毕业找工作时简历尽量不要写“应届本科毕业生”。因为现在计算机行业的大环境不好,一些企业看到“应届”一词就像是“应激”了似的。为了降本增效,企业不想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培养新人了。老师还告诉我们,可以在简历上如实注明“专升本”“在本科期间拿到了相应的学士学位”“达到了用人单位的学历要求”,同时将在校期间做过的项目、实训经验、实习经历等内容丰富一下。这样既有学历又有经验,相对于同类专业的普通本科学生,我们的就业竞争力会更强一些。
或许是幸运,又或许是每个人都背负着同样的学业和就业压力,宿舍的学习氛围很浓郁,舍友的生活作息也比之前在专科学校的舍友健康得多。我们6个人都是敲了两次“门”,通过高考、专升本考试来到这里,已经历过了一次大学毕业,对于校园生活丧失了所谓的新鲜感,加上每天紧张的课程,可能大家都感到很累,到了晚上十一点,就各自休息了。偶尔大家会一起打打游戏来解乏,但不会沉迷其中。两年的时间很短暂,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大家已经成熟了。
一边乐观着,一边也在担忧,我一直在隐隐害怕着未来。网络上有一句调侃我们专业的流行语:“985”“211”以下无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对就读于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能力和学历的要求都非常高。一方面,仅仅上好学校规定的课程,远远达不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我必须利用课后的时间去各个平台自学,比如在慕课听一些名校名教授的网课;另一方面,如果第一学历达不到企业对人工智能的要求,即使继续读这个专业的研究生,要实现对口就业可能依旧很难。
机遇和挑战并存,我常常告诉自己,要在已知和未知的困难中寻找“出口”。专科毕业时,我曾在某招聘平台上投递简历,被一家在当地颇有影响力的企业人力专员拒收了,并建议我换个专业升本、考研。
当我用尽力气考进来,看到了同样迷茫的舍友,他们和我一样,都是就业、考研两手抓。开学第一周,我们不约而同购买了高等数学的备考资料。“反正都是专升本上来的,再读研也不差这几年了嘛。”当一个舍友说完这句话,另一个舍友说,如果考不上,他就换到前端领域,做前端开发。考研与就业的话题,就这样混杂在我们的日常聊天中。
选择职业本科,“赌”一场未来
肖枫 职业本科大四学生
对于我这样一个生活在甘肃偏远山区的普通学生来说,职业本科的出现的确让我心潮澎湃。毕竟如果没有职业本科,按我的成绩只能去上一所专科学校或者民办本科,学费更贵不说,学历的含金量势必也要大打折扣。
2021年是甘肃省开设职业本科院校的第二年,我报考了当地的一所职业本科院校,被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录取。尽管每年的学费比普通本科贵了1500元,但也算值得。不过,当时学校才刚刚升本科,并未形成十分系统的教学范式。虽然我们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实践课外,还会有近一半的理论课,但这样的课程设置并没有让我们在理论课的学习上有足够的突破,反而减少了实训课的锻炼时间和经验。横向对比来看,不管是与专科同学还是与本科同学相比,我们都存在一些经验或理论不足的问题。也正因如此,上一届来学校招聘的企业更多想要的是专科学生,道理很简单:专科学生的人工成本更低,技术更好,要是想招聘学历高的,他们会选择普通本科的学生。
同样混乱的情况还发生在职业本科院校的教师团队构成上。由于我们学校是由专科升职业本科的,学校里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专业属于职业本科的范畴,大多数专业仍是专科,这就使得教师团队的背景比较杂——有的是从其他本科学校挖过来的,有的是原先跟着学校升到本科的,还有的则是从之前独立学院合并到总校的,总之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各不相同,对实训课和理论课的看法不同,在教学的时候也就有所差异。
不过,这些都是我在报考职业本科之前就预想到的情况。经过了三年多的学习,如今的我也来到了大四的关键时期。在面对未来的抉择时,几经衡量后,我选择了考公,但又遇上了职业本科学生当前面临的另一大问题——考公受阻。
在报名国考时我注意到,同一个专业,专科和本科均有自己的代码,在考公时没有限制,而甘肃因为是2018年更新的专业代码,职业本科在2019年才推出,这就使得职业本科许多专业并没有自己的代码。在填报时,我的专业也并不在目录中,还是我在附录里进行标注以及打电话解释了一番才通过的。因为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最终我决定再往西边走,报考了青海省某城市的税务局。现在,我还打算再参加事业编的考试,但仍然因为是职业本科毕业生,我只能考B4sEo4PFVjc3+85LZiaR2NA==类岗位,而专科和普通本科的学生都能考A类岗位。
尽管如此,我仍然算是幸运的一个。据我了解,一些职业本科的其他专业受限于没有专业代码,考公时只能参加“三不限”即不限专业、不限学历(最低大专)、不限户籍或不限基层工作经历的岗位,那些岗位的待遇和保障也会低一些。
相比于考公受限于代码,考研的情况可能好一些。据我的学长学姐们反馈,虽然他们只能考专硕,却能够平等参加研究生考试,并且在初试时凭分数说话。只不过,他们也告诉我,进入复试时大多数都需要向评委们解释一遍“职业本科是什么”,以及重申一遍自己是正规本科,并不因为学校名字中带有“职业技术大学”几个字便是“野鸡大学”。至于在复试中是否会因为职业本科的身份受到歧视,我还不知道,但至少有学长学姐成功“上岸”,也证明了有能力的话,职本升研究生的确是一条不错的通道。
还有一点,不管是对于考公还是考研,我发现相比于普通本科院校来说,我们学校的考试氛围并不浓厚。学校更希望学生毕业后进入工厂,对于考公、考编、考研则并不鼓励。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学生向学校询问专业代码的问题时,就没有得到过积极的回复。从学生层面来说,他们的学习能力可能并不足够应付这些考试,很多人怕自己落入“毕业即失业”的境地,于是早早地找个工作上班,对于学位进阶以及编制体制并不敢“赌”。
的确,“赌”这个字概括了许多报考职业本科学生的心理状态,在考研、考公、求职以及社会的认可程度等方面都是如此。哪怕有许多声音纷纷谈到,未来职业本科学历的含金量将会不断提升,可是我心里知道,前途虽然光明,但仍需要时间去不断试错。以个人情况来看,我没有后悔当时选择报考职业本科,但我也希望,这段“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可以再短一点,让更多选择职业本科的学生能够早一点享受到应有的公平待遇。
职业本科这只“螃蟹”有多香,得吃了才知道
任铭 职业本科毕业一年
在职业本科这条道路上,我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参加高考的2019年,是职业本科推行的第一年,和家人一番商议后判断职业本科是未来的风口,所以在分数出来后,我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广东省某职业本科院校。其实,按照往年的分数档,我只能冲一冲普通本科的二本,大概率只是三本,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职业本科录取的概率更高、含金量更大、学费也更低,对我来说的确是最佳选择。
在外界看来,职业本科在课程设置与教学上应该是实践理论两手抓,但以我所学习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来看,产教融合其实做得并不充分,教材目录和课程安排每一年都在不断修改、试错、试点,下一届找上一届的学生借书都实现不了,学习的科目也相去甚远。没办法,学校在从专科升上来之后,要想实现本科的教学质量,按本科的教学方案执行,势必在最初会经历一番摸索。
四年的职业本科学习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别样的体验。比如,因为我们是首批职业本科生,所以在学校内部的竞争压力比其他院校要小得多,在竞选学生会主席团、入党、评奖学金及其他奖项方面,我都是受益者,这些资源的积累也为我在后来求职时加分不少。
同时,虽然教材几乎每年都在调整,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却没有放松。我还记得,每学期期末都会有一周的时间完全“泡”在建模作业的设计中,那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在机房建模。除此之外,其他的实训类考试也有不少。或许,学校虽然升到了职业本科,但也不希望学生因此丢了实践的本领,老师们在讲课和布置任务时也都十分负责,会寻找知识体系中的“盲区”,还常常陪同学生去机房建模做作业,所以即便每个学期都会“长痛”一次,大家也很少抱怨。
四年的大学生活虽然安稳平和地度过了,但走出“象牙塔”后我才意识到职业本科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的事实。最明显的便是,由于专业代码不同,部分专业的学生无法报考国考和事业编考试。尽管有消息说后续将会补齐这块短板,但至少在这两年仍影响了不少人毕业后的选择。
而对于像我这样选择直接工作的人来说,同样也有属于我们的烦恼。最明显的就是面试时的解释成本,我们需要告知面试官“职业本科的学位证同样是本科学历”。有时解释之后,还会从面试官的眼神中看出来一丝疑虑和纠结,那时难免心里会担忧,为面试结果捏一把汗。
另外,就是求职难的问题。2023年找工作时,我前后花了1个多月的时间,面试了5份工作,最终选择了我现在就职的这家私企。对比其他同学找工作的情况,我已经算是十分顺利的了,所以尽管专业不对口,我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不过,入职后我发现,经过公司培训后同期员工的实操水平相差并不多,我也并没有因为在学校锻炼了部分实操技能而比别人有太大的优势。至于薪资,虽然起始薪资与那些同期的一本学生有差距,但我相信,凭借自己后天的努力也是可以赶上的。
我认为,外界对职业本科存在着一种天然的滤镜,认为职业本科毕业出来的学生在就业方面会有明显的优势。但真实情况是,依据专业、院校以及地域都有所不同。据我了解,来我们学校招聘的有很多是游戏公司,他们就对应聘者的建模能力和美术能力有要求,职业本科肯定比普通本科更有优势;像化工这种王牌专业也会有大国企的定向培养,基本上毕业后就能直升。有了这些保障,一些学长学姐在广东工作了一两年就已经月入过万。不过,相比他们,更多学生的文凭其实并没有那么耀眼,也只是在这个时代负重前行的其中一人罢了。
回过头来看,我的确享受到了职业本科的红利,也吃上了这口“新鲜热乎的螃蟹”。不管是在学历还是在工作机会方面,较以往来看都有所提高,但也实实在在地看到了这一新事物在起步阶段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我注意到,相比往年,职业本科在2024年的宣传力度大大增加,有一些分数段能达到一本甚至更高的学生选择了报考职业本科,并且已经有了一些公认的标杆院校,这都是好事,也助推职业本科未来能够更受重视、更被认可,我也满怀信心,希望这一天能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