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冠军总决赛圆满落幕。这一赛事由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发展而来,其中赛制出现了很多新变化,例如:作品呈现特别增设了讲解环节,全面考查了选手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采用技能水平、职业素养、应用价值、团队合作、创新创意等五大统一要素对不同赛道参赛作品进行整体评价,改革将比赛重心从单纯比拼“熟练度”转向了对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查。这一转变背后,体现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领域深刻的政策导向、理论指引和现实要求。
从政策导向上看,党中央高度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将其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其中,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职业教育的支持。因此,全会强调“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为职业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也为人才队伍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
从生产力理论上看,诚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述:“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随着时代发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要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乃至新质生产力,最终仍取决于工人的综合素质和科学技术在工艺上的应用转化水平。特别是科学技术在工艺中的应用,不仅需要技能训练,更依赖于对科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因此,这要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深度融合,使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技能培养,还要合理安排学科专业知识的教学,确保学生既能掌握实践技能,又能理解其背后的原理,具备创新能力。
从现实要求看,中国几乎已经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完善的产业体系,据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国新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我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但是,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正面临高端设备精度不够等“卡脖子”问题,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基础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突出短板。对此,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冠军杨登辉结合自身实践给出了答案:通过反复磨炼技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机器设备精度不足的问题,同时更要不断学习、复盘思考和强化团队合作,以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各种现实困难。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社会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人员”“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人员”和“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等一线劳动者约5.7亿人,占就业人口的87%。职业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面向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劳动者技能熟练度的同时增加培养的“厚度”,赋予其更高的综合性职业素养、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由此,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必将焕发出新的磅礴力量,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