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标题俄译策略分析

2024-12-31 00:00:00王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2期

摘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使中华文化及其蕴含的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并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和了解。电影是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输出媒介。随着中俄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中俄之间通过举办“俄罗斯电影走进中国”和“中国电影走进俄罗斯”的电影节这一形式来促进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因此,当中国电影传播至俄罗斯电影市场时,俄译中国电影标题的现象便应运而生。该文阐述了俄译中国电影标题研究的现状、翻译策略归类和举例分析,旨在通过数据统计图表的形式说明中国电影标题在俄译时所运用的翻译方法的占比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产生这种占比情况背后的原因,以期促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和中华文化“走出去”。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电影标题;俄译汉;翻译方法;文化内涵;中俄文化

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149-04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Chinese Film Titles into Russian

WANG Qi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rumqi Xinjiang, 830012, China)

Abstract: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al soft power,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inherent values to the world and incorporate them into all aspects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mmunication, thereby increas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s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ilm serves as an important output medium for cultural "going global". With 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the two countries have facilitate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mutual learning among civilizations through the form of film festivals such as the Russian Film Festival in China and the Chinese Film Festival in Russia. As a result, when Chinese films enter the Russian film market, the phenomenon of translating the titles of Chinese films into Russian emerges. This paper expounds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ilm titles into Russian, classifi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conducts case analyses. The aim is to illustrate, through the form of data statistics and charts, the proportion of translation methods employed in the Russian translation of Chinese film titles and, on this basis, analyze the reasons behind such proportions,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promoting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and the "going global"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Film titles; Russian-to-Chines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methods; Cultural connotations; Chinese and Russian cultures

2024 年是中俄文化开启年。2024年10月,中国“俄罗斯文化节”开幕式在北京举行,2025年将在中国举办俄罗斯文化年[1]。在中俄文化交流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电影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中俄文化年的一个主题展览单元,两国通过观看对方国家电影的方式去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实现跨文化的有效交流。2024年8月,“俄罗斯电影展”在北京开幕,同年10月“中国电影节”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开幕。通过观看俄罗斯电影和中国电影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和俄罗斯人了解彼此文化,为促进两国跨文化理解和交流搭建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归纳、整理和数据统计的方法,选取了来自俄罗斯的100部中国电影的俄译标题,对俄译汉的翻译手法和技巧进行综合分析。

1 标题、名称翻译研究现状

对标题、名称翻译方面的问题,译界一直比较关注,而且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目前,对该方面问题的研究,一方面,研究内容比较广泛,如对于新闻标题、报刊标题、广告标题、产品名称、书籍名及其章节标题等的研究。另一方面,研究角度、研究方法或研究视角多样,如翻译特点、翻译原则、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理论、功能翻译理论及模因论视角等。而对影视作品标题翻译问题的研究,也有学者关注,如徐丹(2007年)、李霜(2010年)、孙红梅(2011年)等。总体而言,相对于新闻标题翻译、报刊标题翻译等方面的成果,对影视作品标题翻译的研究仍显不足,或者有所欠缺[2]。本文选取了100部中国电影的俄语翻译标题作为样本,从中分析俄译中国电影标题时所使用的普遍的翻译技巧和方法。可以说电影标题的翻译不单纯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社会现象[3]。其中,电影样本的数据来源取材于俄罗斯的网站[4],电影的上映年份涵盖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的电影作品,其传播度和影响力覆盖了国内外的大众群体,因此在样本数据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所得出的结论也具有较高的信度。

近年来,业界对翻译方法的讨论呈现出一种新观点,即所谓归化与异化之分。学者们对归化与异化的核心定义并无较大分歧;认为规划策略是在翻译过程中向目的语受众靠拢,用目的语受众的语言风格与文化价值进行翻译;而异化策略则相反,是指在翻译时向原文靠近,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风格[5]。寇静雯认为,归化翻译是一种贴近读者、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感受为首要目标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运用归化翻译策略可以降低目标语读者对原作的陌生感,同时也要让译文流畅、与目标语使用者的语言习惯相一致,这样才能让目标语读者对原作的内容有更好的接收能力,使读者有一个良好的阅读感受。而异化是一种以作者为中心,引导读者靠近作者的翻译策略。在翻译时运用异化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文作者的意图,保留原作的意义与内涵,更好地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著名的文化翻译研究学者尤金·奈达曾将文化分为5种类型,即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由于电影是一种文化与商业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翻译标题时有必要将商业因素考虑在内[6]。

通过分析发现,意译法、替换法、省略补充法、转译法都属于归化范畴,而对译法、音译法则属于异化范畴。电影翻译模式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源语言电影在目标文化中的接受程度[7]。

电影名称翻译的目的是让受众不但能够明白影视作品名称的真正含义,而且能够领略到原影视作品名称的独到的风格趣味[8]。

2 中国电影标题俄译策略探究

2.1 对译法

对译指在翻译过程当中能够跨越语言文化障碍,不改变标题的词与句,实现标题的结构对等翻译[9]。例如:《解救吴先生》(《спасти мистера У》,2015),在俄译时译者不改变源语标题结构,即动词+名词结构,俄语标题中 спасти 直译为“拯救”,мистер直译为“先生”,实现了结构对等的翻译效果。具有同样翻译方法的还有中国电影标题《重返二十岁》,俄译标题是《Вернуться в 20》,俄语标题中 Вернуться 直译为“重返、返回”,俄译时没有改变源语标题的词句,同样也达到了结构对等的效果。

对译法在对电影作品标题的翻译上能够给予观众一目了然的效果,使观众对电影的主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和构想。

2.2 替换法

替换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不受原文用词和语法的限制,用译者、读者熟悉的现象或意境替换原来的现象或意境,选择适合于译语读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出原标题的内容、主题或文化内涵。由于语言材料,语义信息的接收者发生了变化,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对有的作品的内容造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因此,原文标题蕴含的美学意义也就可能被掩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使用替换法翻译来实现译文的最佳功能。

通过统计发现,在对中国电影作品标题进行俄语翻译过程中使用了替换法的电影包括:《超时空同居》(2018)俄译标题为《как долго продлится наша любовь?》,直译为“我们的爱情会持续多久呢?”,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来自不同时空的青年男女意外相遇,并在此期间展开了一段合租生活的爱情故事。在俄译源语标题时译者没有直接对源语标题进行对等翻译,而是改变源语标题的句子结构,用疑问句的句式译出,用读者熟悉的意境替换原来的意境,选择了适合于译语读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达原本的内容。继而达到译者对电影内容更好理解的效果。中国电影标题《集结号》(2007)的俄译标题为《во имя чести》,汉语直译为“以忠诚的名义”。这部电影讲述了在解放战争时期九连连长在一次战役中因未听到“集结号”的号角而导致他手下的47名战友战死沙场,为了找到这47名战友战死沙场的真相,他受伤后被敌兵俘获,但依然不放弃寻找他们的尸体,新中国成立后,最终在已经变成矿区的战争废墟下找到了牺牲的战士,并获得了“荣誉英雄”的称号。俄译标题改变了源语标题的语句结构和词义,对译出语进行重新译入,其结果凸显了源语电影的主题思想和内容主旨,对译者而言有助于其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影的主题和内容。

使用替换法翻译电影标题能够准确无误地传递电影的情节主旨,不至于误导歪曲电影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从而实现电影的传达者与被传达者之间能够无障碍地有效地互通。

2.3 音译法

音译法是指直接引用源语标题名称的读音。音译法的应用范围主要是源语国家独有的文化语言元素,如人名,地理名词。比如,《花木兰》(2009年)俄译标题为《Мулан》,源于英译Mulan,俄译时省略了姓氏。花木兰故事最早是出现在宋代郭茂倩主编的《乐府诗集》中的《木兰辞》(又作《木兰诗》)[10]。从历史出处可以看出,木兰是名字,花是增加的姓氏。《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年)俄译标题为《Нэчжа》。 哪吒(nézhā)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梵名译作“那拏天”[11]。

这些电影标题都是中国元素的象征,因此在俄语译文中都采用了音译法,目的是使观众一目了然该电影的主题是关于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代表符号。

2.4 转译法

转译法是指在由另一种目标语翻译的基础上经由第三方目标语再次进行翻译。电影标题《邪不压正》的俄译标题是《скрытый человек》,也是经由英文译名“Hidden Man”转译而来,其汉语释义为“秘密的人。电影标题《南京!南京!》(2009年)俄译标题为《город жизни и смерти》, 也是转译为“City of Life and Death ”,汉语释义为“一座充满生和死的城市”,英语借用了意译的翻译手法来展现电影的主题。

2.5 省略翻译法

省略翻译法是指在源语标题基础上省略部分词类。比如,《西游记之大圣归来》(2015年),俄译标题《Король обезьян》的汉语释义为“猴王”,显然,在俄译时译者省略了出处和副标题。《白蛇:缘起》(2019)的俄译标题是《белая змея》,汉语释义为“白蛇”,通过释义可以看出,译者省略了副标题的翻译。

《西游降魔篇》(2013)的俄译标题为《путеше-ствие на Запад》,汉语释义为“西游记”,从译文可以看出,译者省略了副标题“降魔篇”。

2.6 补充翻译法

补充翻译法是指在源语标题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此类翻译加以补充。比如,《姜子牙》(2020)的俄译标题是《Цзян Цзыя: Легенда об обожествлении》,俄译的汉语释义为“姜子牙:神仙的传说”。

2.7 意译法

指的是不拘于原作的个别词汇和个别修辞手段,就整体而言,做到意义准确、风格一致即可。比如,《你好李焕英》(2021年)的俄译标题为《привет, Мам.》,其汉语释义为“你好妈妈”,译者将原语标题中的专有名词“李焕英”替换成了普通名词“妈妈”。笔者认为,译者采用这一译法的原因是基于对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了解的前提下而进行翻译的,该电影讲述的是一对母女的感人故事,女儿因为一次阴差阳错意外穿越回了小时候,因而有机会再次经历了一遍母亲从恋爱结婚到生儿育女的过程。因此,译者直接点名了电影的主题,使观众对电影主题有了清晰的了解。

综上所述,在对这100部中国电影标题俄译分析后发现,主要运用的翻译方法有对译法、替换法、转译法、意译法、省略翻译法和补充翻译法。现对各类翻译方法中囊括的所有电影的数量进行整理、归纳和统计,以数据统计图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其结果如图1所示。

从对100部中国电影标题的俄译方法所形成的数据统计图表中可以得出结论:对译法在俄译中国电影标题中所占比重最大(37%),其次是替换法(19%)、转译法(18%)和省略翻译法(12%)。而音译法(4%)和补充翻译法(3%)所占比重较小。形成这种占比结构的原因经过以上综合分析可以总结为:①对译法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传达源语的中心思想的目的,不至于在翻译过程中产生歪曲源语涵义的错误。②替换法可以跨越国家之间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的差异而达到理解源语内涵的翻译效果。转译法主要还是基于译入语国家缺乏对源语国家文化的深层次的了解和接受的意愿,从而只能从外国文化引进程度高的国家的语言转译为本国语言。③基于译入语国家的语言思维模式的特点从而对源语翻译作适当省略或者补充。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响译入语翻译方法的原因在于译者考虑到译入语和译出语国家之间文化因素的共性和个性之分;对译法占比最大的原因在于两国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上存在共性,通过对译方法可以使目标语国家的受众群体理解源语国家的文化内涵。而替换法大量运用的原因是基于中俄两国之间在文化理解上存在个性的差异,这表现在上述替换法中所涵盖的中国电影标题的俄语翻译中。而产生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因素,然后才是商业因素。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中俄两国通过电影这一媒介来实现两国的文明互鉴,正是因为两国文化之间存在的共性和个性之别,才使得对电影标题的翻译呈现出上述几种主要翻译方法。此研究对日后中俄两国之间的文化文明互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Более 230 мероприятий запланировано в рамках про ведения Годов культуры России -Китая[EB/OL].(2024-04-11)[2024-09-23].https://culture.gov.ru/press/news/bolee_ 230_meropriyatiy_zaplanirovano_v_ramkakh_provedeniya_go dov_kultury_rossii_kitaya/.

[2] 肖辛格.例谈影视作品标题的翻译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3(3):93-97.

[3] 徐剑波.跨文化交际视角当中的电影标题翻译[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3):176-177.

[4] Борис Иванов. /100лучших китайских фильмов-отбо рные картины[EB/OL].(2023-06-03)[2024-09-23]. https://www.hi-fi.ru/magazine/cinema/top100-chinamovies/.

[5] 温舒.美国电影片名汉语翻译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20.

[6] 黎姿.电影标题的翻译方法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7):413-414.

[7] 韩冰.中国电影片名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交际,2019(8):96-97.

[8] 赵冉昕.浅谈在电影名称翻译中的功能对等理论[J].青年文学家,2013(32):146.

[9] 张建国,吴海波.俄罗斯文学作品标题翻译刍议[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S1):149-150.

[10] 吴保和.花木兰,一个中国文化符号的演进与传播:从木兰戏剧到木兰电影[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1):16-26.

[11]百度百科.哪吒[EB/OL].(2024-09-23)[2024-10-1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3%AA%E5%90%92/35250?fr=ge_ala.

作者简介:王琪(1995,9-),女,锡伯族,辽宁丹东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比较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