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聋人文化研究进展分析

2024-12-31 00:00:00魏雪寒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2期

摘要:聋人文化作为一种特殊且逐渐被认可的文化,在相关研究领域和实践中已取得一定进展,为分析研究现状,并推动聋人文化优化发展,该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以“聋人文化”“聋文化”为关键词,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自1980—2024年有关聋人文化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和总结。发现已有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聋人文化的存在和定义研究、聋人文化的特征和表现分析、聋人文化的作用辨析、聋人文化和教育关系探究及国外聋人文化解析。研究涉及领域较广,主要关注聋人文化和教育方面,但研究深度不足,需要从研究方法的丰富、研究人员的合作、研究深度的增加及视角的拓展等方面开展聋人文化的研究。

关键词:国内;聋人文化;发展;存在;特征;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185-05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eaf Culture in China

WEI Xuehan

(School of Special Education,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China)

Abstract: Deaf culture, as a special and gradually recognized culture, has made certain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field and practice.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af culture, this paper uses CNKI as a platform and "deaf culture" and "deaf culture" as keywords, and adopts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summarizes the literature on deaf cultural studies in China from 1980 to 2024. It is found that the existing researches focu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existence and definition of deaf cultu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deaf culture, the role analysis of deaf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af culture and educ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foreign deaf culture. The research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fields, mainly focusing on deaf culture and education, but the depth is insufficient. The research needs to be carri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enriching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ers' cooperation, strengthening research depth and expanding perspectives.

Key words: China; Deaf culture; Development; Existence;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是认可并发展文化的基石。在群体发展的过程中,聋人作为少数群体,群体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包括手语在内的聋人共享的习俗、禁忌、价值观等得以被认可,进一步发展成为聋人文化,亦是文化自信的体现。聋人文化可界定为听力障碍群体所特有的文化现象,由独特的聋人语言、心理、个性、交往、风俗、艺术、文学、价值观等组成[1]。张宁生认为聋人文化和主流文化如同数学中两个元素交集,既有相交的共同部分,也有不同的、各自独立的部分。聋人文化研究对认识聋人、走进聋人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为聋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提供依据,有助于拉近与国际研究的距离,使聋人群体得到更多的关注,有助于提高聋人自我意识,进一步发扬人本主义理念。笔者对国内聋人文化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分析聋人文化研究的概况,在肯定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以丰富研究成果,推动聋人文化深度发展。

1 聋人文化研究的基本概况

笔者在中国知网平台进行检索,以“聋人文化”“聋文化”为关键词,对国内1980—2024年有关聋人文化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3篇,大致可分为聋人文化的存在和定义、特征和表现、作用,聋人文化和教育,国外聋人文化研究等方面。从文献研究时间来看,2篇是21世纪之前的文章,41篇是21世纪以来的文章;对文献研究方法进行分析,依次使用的研究方法为论述法(16篇)、描述法(10篇)、调查法(6篇)、比较法(5篇)、文献法(4篇)、实验法(2篇);研究者集中在特殊教育学校、高等院校的特教专业的聋人教育工作者和听力语言康复工作者;文献研究视角包括手语及翻译、教育教学、艺术、政治权利等。

2 我国聋人文化研究的内容

2.1 存在和定义研究

关于聋人文化的存在研究,国内研究者普遍认可聋人文化的存在,但只作为文章阐述的一个内容,并没有单独论述或证明。杨轲通过使用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我国聋人文化现状与困境进行研究,发现聋人群体特有且相同的生活方式,反映了聋人文化的客观存在。在证实聋人文化存在的方法上,学者多采用论述和描述的形式,并没有完全“讲数据”“摆事实”。

马晓莉立足于文化角度,认为手语本身是聋人文化存在最具有说服力的表现,陆晴从双语双文化教育目标角度认可聋人文化的存在。刘丹丹指出聋人群体与其他类型残疾人有很大差别,聋人团体意识感强烈,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思想,即聋人文化,而我国有关聋人文化法律方面的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张代治通过问卷调查认为聋人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且受到聋人成长环境、手语习得、现代资讯获取、课余生活及社交范围等因素影响,聋人大学生是推动聋人文化进步的一大主体。

对聋人文化定义的研究和分析比较少,通常是直接引用前人总结出来的关于聋人文化的定义。聋人文化的定义包括内涵和外延,不仅应注重对聋人文化内涵的界定,还应该探究其外延的范围,以便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孙锋认为很多人使用“聋人文化”概念,但是此概念缺乏明确的定义,仅停留在沟通方式、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文化表象的描述上,没有从本质上把握一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2]。刘丹丹从教育学、语言学、政治学等角度对聋人文化进行定义。教育学角度,聋人文化提倡隔离式聋校教育和双语教学;语言学角度,坚持聋人应该使用手语;政治学角度,耳聋是一种特征,是一种普通的个体差异,聋人作为一种社会群体有权利享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3]。申仁洪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界定聋人文化,认为广义上聋人文化是指聋人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聋人群体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如聋人教育、手语及其翻译等;狭义上是指区别于听人的独特文化,聋人群体在其特殊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行为模式、文化心态、互动关系和活动方式,即通常意义上的聋人文化[4]。这个明确给出的聋人文化概念界定,是目前认可度最高的。

2.2 特征和表现研究

聋人文化的特征研究文献相对较少,而且没有明确和统一的说明,仍将聋人特有的语言、经验、态度等作为与主流文化区别的标志。张松柏等将我国聋人文化时代特征概括为基于文化模式的命运观、关于自身语言的全新认识、对聋听共存现状的重新审视。杨轲认为聋人文化的特征是以手语为核心,基本内容是对耳聋的态度和接纳。

从现有文献可看出,聋人文化的表现比较广泛,包括手语、政治权利、手语舞蹈、行为等,研究者基本承认聋人文化最突出的表现是手语这一重要的语言。卢苇等对聋人文化表现的阐述比较直接和形象,认为聋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手语、视觉生活、聋人社区,其中手语是聋人文化的核心,也是聋人文化的象征[5]。申仁洪等对聋人文化表现的总结更为深入,聋人文化表现在对手语语言地位的确认、独特的文化价值观、特有的认知活动、独特的行为方式。

2.3 作用研究

大多数研究者肯定聋人文化的积极作用,极少数研究者捕捉到聋人文化的消极表现。但任何事物都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一种理论都是在不断审视和反思中逐步前进和发展的,聋人文化也不例外,它在为聋人带来权利维护和发展便利的同时,也会存在着边缘化聋人的风险。

黄昭鸣基于目前国情,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大力提倡聋人文化将会对我国聋儿康复与聋九年义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诸如片面强调聋人某些“与生俱来”的所谓文化差异,可能人为地强化听障人与健听人之间的隔阂,有使广大聋童被边缘化的危险等[6]。沈玉林肯定聋人文化的存在和重要性,承认聋人文化对改革以往的教育弊端,促进聋人和谐、自由、平等地生活在多元文化世界中,提高聋人生存价值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7]。黄丽娇认为充分地解读聋人文化对进一步提高聋人教育水平、聋人的经济状况、聋人群体的人权意识和自我意识至关重要[8];卢苇提出聋人文化是聋人群体凝聚力与集体归属精神的重要基石,有助于缔结聋人群体凝聚力,促进聋人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2.4 聋人文化教育研究

国内学界研究聋人文化或者译介有关聋文化作品,大多是为双语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实践证明,聋人文化宜于聋人教育,而聋人在受教育过程中也在聋人文化中成长、发展,聋人教育需要聋人文化的支撑。但仍需要加强对聋人文化与教育关系的研究,为聋人的发展提供更有利、更合适的氛围和方式,通过教育促进聋人文化的发展,通过聋人文化的传播提高教育的质量。

李尚生围绕聋人文化特征和语言教育的文化思考等探讨聋人语言教育,认为若缺少文化学关照,聋人语言教育仍走不出困境;陆晴指出聋人需要适应的双文化是聋人文化和聋人所在国家的主流社会文化,且应是广义聋人文化,但目前侧重于狭义文化。蒋科星通过调查聋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发现超过50%的聋人大学生认同双文化,超过30%聋人大学生认同聋人文化,建议聋人教育教学活动考虑主流教学要求,并贴近聋人文化。

陈芳等通过实证研究认为聋校语文教学主要问题之一是未能引入“聋人文化”,建议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聋人文化知识,并选择符合聋人文化的教学方法。许保生等建议探索手语和书面语的切换方式,以实现聋人文化和主流文化的融合。魏燕珂认为聋人文化显著作用于聋生青春期教育,应引导聋生树立双文化身份,构建双文化教育环境。

郑璇等提出高等教育阶段贯彻双语双文化理念亦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当前高等教育中片面注重专业教育而忽略了聋人大学生的安身立命之本——聋人文化。许多聋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源自未正确认识与处理聋听文化的冲突。重庆师范大学双语双文化实验班利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宣讲聋人文化、开展聋人讲座、课程教学等,将双语双文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学[9],推动聋人文化发展。

2.5 国外聋人文化研究

国内学者对国外聋人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美国、日本聋人文化的介绍方面。对国外聋人文化方面的研究目前局限在通过描述法对成果进行整合分析,尚未借鉴并实践国外聋人文化研究的方法和理念。

2.5.1 美国聋人文化研究

于松梅认为聋人形成亲密纽带关系、孕育聋人文化的重要环境是寄宿学校和聋人俱乐部及加劳德特大学,美国聋人文化是在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发展的,得益于聋界领地与组织。反过来,聋人文化的兴起推动着美国主流文化朝着更加民主、平等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张春兰采用历史法和文献法,认为黑人民权运动推动了聋人文化思潮的出现,是对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回归主流”运动的回应。美国聋文化的实践及其争论包括双语双文化教学的提倡、系列残疾人法案的推动、聋人社区的构建等。现有关于聋人文化的研究包括聋人社区规范、“聋人”的符号学、手语、民族学意义等。而专题研究、历史考察聋人文化从何而来,聋人文化内涵的全面阐述,聋人文化整体实质和局限性的分析等有待深入[10]。

语言学博士威廉·斯托科(W.Stokoe)将美国手语(ASL)以语言身份公布于世,并提出“语言是一种文化系统”的理论,促使美国“聋人文化群落”运动愈演愈烈。申仁洪认为美国对聋人的认知与聋人教育出现了文化取向的趋势。聋人文化的主体是将手语视为主要沟通方式的聋人文化团体,表现形式有独特的社会规范、文化生产和身份认同的不同发展阶段。里根(Reagan)认为聋人文化有六大要素:语言分化、态度性二聋、行为规范、同族婚姻、历史意识和自发性组织网络。对聋人文化知识及其价值、信念的学习是通过聋人同伴习得的,是横向的同伴间传递而非纵向的亲子间传递[11]。

2.5.2 日本聋人文化研究

贺晓星探析日本聋人文化宣言,围绕“聋文化”展开了聋教育的思想、观念、方法、课程及文化与教育之关系等系列探讨,成为社会学,尤其是教育社会学的问题。宣言中指出聋人是指说着日本手语这种与日语不同之语言的语言少数群体,是一种语言的、文化的而非生理的、身体的存在。聋人的世界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问题的本质不在于生理的缺陷而在于文化的差异[12]。后期通过此宣言,学者们从师资、课程、教学等角度论述聋教育实践。

2.5.3 国际聋人文化综述

文英等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认为国际聋人文化研究领域集中在康复、教育、社会科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热点包括聋人文化的出现及其传播,基因检测和人工耳蜗植入对聋人文化的影响,聋人文化对认识耳聋、养育聋儿及聋儿家庭发展的影响,聋人文化对聋人身心健康及其服务的影响;并提出聋人文化传播途径、人工耳蜗植入、听人家庭教育、聋人文化教学培训模式、聋人文化研究等方面的研究展望[13]。

3 总结与展望

3.1 总结

现有文献从聋人文化的定义、特征、表现和作用研究等角度说明了聋人文化的存在。总体来看,在聋人文化及其教育方面研究较少,内容相对缺乏系统性,研究方法单一;国内学者对聋人文化特征和作用的研究有所涉及,但是深度和策略构建尚未探究,研究方法集中于描述法,缺少实证调研。此外,对国外聋人文化状况的研究局限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翻译与介绍,欠缺对聋人文化内涵和实践的探析。基于此,笔者在总结已有XfQbviDd8+NUHKmhfRjXfA==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内聋人文化研究进行展望。

3.2 展望

3.2.1 丰富研究方法

描述法、论述法成为目前聋人文化的主要研究方法,而具有实证特色的比较法、实验法、调查法所占比重较低。对聋人文化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思辨层面或现象的描述,缺少本土的实证性研究。虽然“聋人文化”是一个相对抽象且在发展中的概念,但是仍可以通过调查、访谈等实地研究方法,深入聋人群体内部,分析他们的生活,探寻他们的思想。从聋人内部,以聋人的角度,通过大量的事实和文化依据,以文化理论和界定为框架,用实证方法提供量化研究资料,以促进聋人文化持续性发展。

3.2.2 充实研究人员

聋人文化涉及社会学、语言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当前从事聋人文化研究的多为聋教育工作者和听力语言康复工作者,然而文化与语言、权利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组建包括但不限于语言学工作者、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学者、法学工作者等的专业团队,且聋人学者应主动开展研究。多专业学者形成的复合学科整合模式也将是聋人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如此可以获得多领域的成果,为聋人及其文化的发展提供软件与硬件支持。

3.2.3 拓展特征研究

相对聋人文化其他方面的研究,关于聋人文化特征的研究很少,应该从聋人文化的内涵、外延及表现等方面,通过聋人间的认定和调查等方法,从聋人自身的角度,在文化的范畴内明确指出聋人文化突出的特性,以便使聋人达成内部的自我认定和外部的和谐相融,为聋人搭建有深度的内涵和有广度的外延。

3.2.4 重视作用和教育研究

聋人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未来的研究中针对如何消除聋人文化负面影响应加强探讨,具体到教育上即聋人文化对聋教育的影响,如在其影响下被提出且应用于教学的双语双文化教学法,但聋教育对于聋人来说是否全面且合适,应该通过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聋人文化对教育的效果和改进策略,让聋人文化与教育相辅相成。

3.2.5 探析困境和策略构建

聋人文化的研究文献涉及面广,包括手语、聋人教育、聋人心理等领域及对国外相关研究的引介,但仍无法全面地或以逆向思维分析,尚未提出聋人文化发展的策略体系。例如,聋人文化明确提出聋人群体需要主流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但难以处理好“少数”与“多数”的关系。聋人群体的复杂性和主流社会的态度也使聋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多重困境,应加强对聋人文化挑战的研究,促进其持续性发展。

聋人文化是聋人被尊重的体现,是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聋人文化研究有助于丰富文化研究的成果,推动聋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从研究方法、研究者、研究维度拓宽深化,并与时代发展、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和聋人需求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张宁生.聋人文化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0:6-9.

[2] 孙锋.论聋人文化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2):57-60.

[3] 刘丹丹.聋文化与聋人权利的宪法保障[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11.

[4] 申仁洪,顾俊朴.聋人文化及其对聋人教育的影响[J].现代特殊教育,2014(2):58-60.

[5] 卢苇,张帆.手语与聋人文化自尊[J].文教资料,2014(5):58-59.

[6] 黄昭鸣.“聋人文化”观之辨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4(6):41-44.

[7] 沈玉林.论聋人文化与聋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02(1):19-21.

[8] 黄丽娇.论在中国开展聋文化研究的必要性[J].中国特殊教育,2009(3):38-43.

[9] 郑璇.双语双文化理念在重庆聋人高等教育中的运用[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10):117-118.

[10]张春兰.美国聋文化的起源、内涵、实践与局限性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11-12.

[11]申仁洪.美国聋人文化与聋人教育的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14(3):55-61.

[12]贺晓星.日本“聋文化宣言”:权力政治、社会不平等与文化再生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6(4):78-92.

[13]文英,明秀萍,曾丹英,等.国际聋人文化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现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1(18):50-56.

基金简介: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25-ZDJH-134);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效果提升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SJGLX601);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OBE教育理念下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策略与实践”(项目编号:ZGJG202447B);河南省师范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示范性项目-教师教育类省级优质课程建设项目“融合教育理论与实践”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魏雪寒(1988-),女,河南商丘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