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下的文物解读实践与创新探索

2024-12-31 00:00:00胡爱莹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2期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日益凸显。该文通过探讨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利用创新文物解读实践提升公众文化认知与历史理解,阐述了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其是文化传承、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畅想创新性文物解读实践策略,使用多媒体技术、互动式解读方法及跨学科合作与教育项目,引入互动式展览和教育活动激发观众兴趣,以多视角丰富解读内容。强化博物馆社会教育角色,加深公众与文物情感联系与知识理解,传承文化遗产和精神谱系,使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有效地传递给广大观众,进一步促进公众对文物的感知和理解。

关键词:博物馆;文物解读;社会教育;多媒体技术;实践创新;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2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194-05

Exploration of Cultural Relic Interpretation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under the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Museums

HU Aiying

(Jinzhai County Revolutionary Museum, Lu'an Anhui, 2373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museum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use of innovative cultural relics interpretation practices to enhance public cultural awareness and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under the soci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museums. It elaborates o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of museums in social education, emphasizing their role as important places for cultural heritage and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Imagine innovative strategies for interpreting cultural relics, utilize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teractive interpretation methods,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educational projects, introduce interactive exhibitions an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o stimulate audience interest, and enrich interpretation cont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Strengthen the role of museums in social education, deepen the public's emotional connection and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relics, inherit cultural heritage and spiritual lineage, so tha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nformation carried by cultural relics can be more effectively transmitted to the general audience, further promoting the public's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relics.

Key words: Museum;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relics; Social education; Multimedia technology; Practical innova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2015 年1月14日,国务院第78次常务会议通过《博物馆条例》,对博物馆的三大目的做了序次调整,将教育置于首位。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升格成为新课题。文物是博物馆教育载体,传统文物解读方式仅为简单文字说明配以讲解,难以充分展现文物深厚内涵,如何创新文物解读方式,使之更生动,成为博物馆面临的重要课题。

1 社会教育功能下博物馆文物解读实践现状

现代博物馆注重观众参与感,设计互动展览活动,鼓励观众主动探索学习。在文物解读实践中,博物馆设置触摸式屏幕,提供互动问答、模拟考古等环节,让观众在动手操作中深入了解文物知识。部分博物馆开展工作坊、讲座、研学旅行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与观众面对面交流,解答疑惑,进一步激发观众对文物的兴趣。为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博物馆在文物解读中积极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凭借创意包装和故事讲述,使传统文物焕发新生。许多博物馆借鉴流行文化、网络语言等现代元素,对文物进行生动解读,让古老历史故事贴近当代人的生活。博物馆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如文物复制品、文化衍生品等,满足观众购物需求,促进文化传播传承。

2 社会教育功能下博物馆文物解读实践创新的挑战

2.1 传统解读方式的局限性问题

许多博物馆仍采用传统解读方式,如简单静态图片说明,方式虽然直观,但无法深入挖掘文物历史脉络,导致观众无法获得深层次认知体验。其单调性限制文物信息传递效率,削弱观众探究兴趣。

2.2 技术应用与文物解读融合的挑战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为文物解读带来新契机,但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将技术与文物解读内容结合,创造出富含教育价值的展示方式成为待攻克难题。博物馆还需考虑技术引入成本控制、实施可行性及观众接受程度等因素,增加了融合过程的复杂性。

2.3 满足观众个性化解读需求的难题

不同背景观众对文物解读有不同需求,博物馆在提供解读服务时要根据观众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内容定制,提升社会教育效果。但如何精准把握多样化需求,对博物馆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2.4 跨界合作与教育资源整合的困境

博物馆需要与其他文化、教育机构展开有效合作,共同开发教育资源。目前建立的合作机制不科学,各方资源内容深度不足,机构间文化差异和利益诉求为合作带来额外协调难度。

2.5 评估与反馈机制构建的挑战

创新文物解读实践中,建立反馈机制至关重要。现有的反馈流程单调,搜集方式不精准,博物馆很难了解观众真实满意度。很多评估机制为问卷形式,但问卷题目繁多,参观者无耐心回答20—30道问卷题目。部分博物馆反馈渠道隐蔽,没有设置专门意见箱,观众如想反馈只能询问工作人员,且反馈时效过长,信息失真。

3 社会教育功能下博物馆文物解读实践创新的策略

3.1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对于传统文物展示,观众只能远观,难以近距离欣赏文物细节之美。借助高清影像技术,博物馆可将文物细微之处纤毫毕现,带来视觉盛宴,使观众深入了解文物制作工艺。例如,在展示古代画作时,高清影像技术可捕捉到画中笔墨细节,让观众置身于画作创作现场,亲身感受古人艺术匠心。观众还可佩戴VR眼镜,瞬间穿越到文物所处历史时期,亲身体验古代生活文化。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使观众与文物之间建立紧密情感联系。扫描二维码,观众手机会呈现出与文物相关的信息,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为观众提供便捷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强观众与文物之间的互动性。在举办相关展品活动时,可利用投影设备将文物影像投射到墙面、地面,创造宏大视觉效果。让文物以震撼方式呈现,为博物馆展览设计提供更多创意。例如,结合录音设备,博物馆为观众提供原汁原味的文物声音体验。乐器演奏声、历史人物演讲声、歌曲歌谣可让观众真实感受到文物所处历史场景,增强观众感官体验,为观众提供全面历史文化信息。互动式解读改变着观众与文物之间的“画框式”观看关系,注重观众参与体验感,使观众深入理解文物的历史文化。在互动式解读中,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积极参与者。博物馆设计互动环节,如触摸、操作、体验等,让观众亲身感受文物质感,直观了解文物制作工艺。以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以下简称“金博”)馆藏文物为例,可在博物馆设置互动展示区,让观众亲手触摸文物复制品,观察早期革命者使用的武器、枪支。配合专业讲解,观众将了解到人民军队从土枪土炮到武器装备机械化、信息化的巨变,以及革命者从修械到制造、在摸索中实现创新的革命精神。设置奖励性解谜游戏,让观众寻找线索,解开谜题。每位观众都有独特兴趣爱好,博物馆需提供多样互动方式,满足不同观众需求。例如,针对儿童观众可设计寓教于乐互动游戏,让儿童在玩乐中了解文物知识。针对专业研究者可提供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专供众人研讨。注意平衡娱乐性和教育性,保持文物真实感。创新改进互动方式,适应观众需求。

多媒体技术为文物解读提供更多可能,高清影像技术便于观众近距离观察文物细节,从而看到肉眼难以察觉的铭文、图案等。丰富观众视觉体验,加深其对文物工艺的了解。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将文物解读推向新高度。观众可身临其境感受文物历史场景,与文物互动,直观理解文物历史意义。例如,通过VR技术,观众可“身临其境”体验文物原始环境,增强对文物的感知理解,使得历史不再是枯燥文字描述,而是一段鲜活历程[1]。AR技术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叠加虚拟信息,让观众“看到”文物制作工艺等附加信息,丰富观众视觉体验,为其提供全面文物解读,搭配3D建模技术,为文物解读带来革命性变化。使用高精度3D扫描建模,博物馆可制作出文物数字复制品,供观众查看研究,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让更多人有机会亲近文物,感受其独特魅力[2],使观众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探索者,并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搭建沟通桥梁,让博物馆教育功能得到发挥,推动博物馆教育创新发展[3]。传统文物解读方式为“单向”,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互动式解读鼓励观众参与解读过程,提高自身参与体验感。例如,博物馆设置互动环节,让观众在触摸、制作、使用等多种体验中深入了解文物。讲述文物背后故事是互动式解读的重要一环,利用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让观众置身于历史情境中,感受文物背后历史人物事件,增强对文物的理解记忆。互动式解读核心在于“互动”二字,即观众不再单纯接收信息,而是利用触摸屏幕、操作交互设备等方式,主动选择感兴趣内容深入了解[4]。强化观众沉浸感,使文物解读过程更有趣和富有挑战性。观众获得自主选择权,可根据自身兴趣展开个性化学习,深入了解文物价值。促进观众与文物之间的情感连接,在互动中观众需要不断思考、探索问题,锻炼自身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意识[5]。

3.2 跨学科合作教育项目

与学校、研究机构、培训机构等合作开展教育活动,可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借助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尊重。利用文物开展多学科知识融合教育,开发以文物为核心的教育项目。以“红军公田碑”项目为例,学生在金博参观“红军公田碑”,了解文物及历史背景,在老师引导下自主探究人类进入农耕文明后的土地问题,了解世界上各国的现行土地制度,以及新民主主义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和实施成效。

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除培养学生外,还可对社会公众开展教育。在博物馆内,公众可选择“兴趣点”深入研究。公众获得丰富知识经验,同时可促进博物馆、学校和研究机构之间深度交流。各方共享资源、互通有无,共同推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创新。

博物馆文物解读不应仅限于文化领域,还可与自然科学、艺术、社会学等多领域结合,为观众提供全面知识。拓宽观众视野,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金博与梅山第二幼儿园合作教育活动“勋章:铭记和传承的力量”中,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金博馆藏的6枚一级勋章,在老师带领下学习、分析银和金的特性,揭示勋章保存状态,了解文物保存方法;观察勋章图样,知道特定图案的象征意义,进行绘画、泥塑再创作;通过专家教学领悟勋章代表荣誉和力量,并进一步了解我国现行的最高荣誉“五章一簿”。

拉近和文物的距离,挖掘文物的时代意义。在跨学科合作推动下,博物馆教育内容得到拓展,连接历史与现在。传统文物解读单纯关注历史事实陈述,跨学科合作则能将文物置于广泛文化的社会探讨中。丰富教育内容,提升教育质量深度。博物馆可开发出启发性教育项目,如主题讲座、工作坊、互动体验等,吸引更多观众参与社会教育[6]。

观众对文物关注点不尽相同,博物馆提供个性化解读服务[7]。例如:博物馆设置多个主题展区,让观众根据自身兴趣选择参观路线;提供在线预约讲解服务,让观众在参观中随时提问讨论;借助数据分析优化解读内容,分析观众参观数据、反馈意见等信息,明确了解观众兴趣点,针对性完善解读内容。个性化解读核心在于“量身定做”,与传统“一刀切”式解读不同,个性化解读充分考虑观众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差异。博物馆具备强大的内容策划能力,分析观众行为数据,精准了解观众需求偏好,为其提供个性化解读服务,真正落实“因材施教”教育理念,为不同观众群体提供量身定制解读服务,可有效传递历史文化知识,提升观众文化素养。增强观众与博物馆之间互动联系,让观众感受到博物馆关怀服务,积极参与博物馆各项活动。当观众根据自身兴趣需求选择解读内容时,其学习过程主动深入,有助于理解知识,激发自身创新思维[8]。

3.3 个性化解读路径设计

个性化解读路径设计核心理念在于“以人为本”,博物馆深入了解观众需求,设计出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解读路径。例如,为青少年观众设计富有互动性的解读活动,借助触摸体验方式,让其在轻松氛围中了解文物文化内涵。实施个性化解读路径设计时,博物馆注重创新实践,注重观众参与体验感,开展互动活动,例如,让观众投票选择解读主题,观众参与文物复原等,提升观众归属感,培养观众对文物历史热爱之情。关注社会教育深度广度,针对不同年龄段观众,设计不同难度的解读内容,确保适合每位观众的认知水平。

个性化解读路径设计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博物馆根据观众反馈优化调整,建立反馈机制,收集观众建议,以便改进解读路径设计。借鉴上海博物馆“古代青铜器个性化解读之旅”,青铜器是我国古代文明重要遗产,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信息。但传统静态展示方式难以充分展现其深厚历史底蕴。上海博物馆决定设计个性化解读路径,帮助观众深入了解青铜器制作工艺、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满足不同观众需求。上海博物馆对观众进行细分,如学生群体、历史文化爱好者、专业研究者等。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对应导览内容,如:为学生群体提供寓教于乐动画导览,通过生动动画和简洁明了解说,引导学生了解青铜器制作技艺;为历史文化爱好者提供专业导览,详细介绍青铜器历史背景、文化意义。博物馆定期邀请青铜器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开展讲座交流活动,为观众提供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博物馆采用故事化解读方式,配合生动叙述进行情景再现,将青铜器背后的神话传说呈现给观众,使其感受到古代文化魅力。

3.4 社交媒体平台利用

社交媒体平台为博物馆提供与观众直接互动的窗口,借助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博物馆实时发布展览信息、文物背后故事等内容,迅速抓住观众注意力。观众在视频下方评论点赞,与博物馆互动交流,形成一种双向动态教育模式。博物馆上传高清图片,展示文物细节之美,搭配短视频介绍文物制作工艺,带领观众“云游”博物馆,让观众足不出户感受到文物魅力,提升观众学习体验。所有资料均可免费下载,观众下载后可在设备中随时查看,利用碎片化时间感受文物之美,避免以往欣赏文物只能到博物馆的时间、空间限制[9]。

社交媒体平台还可为博物馆收集观众反馈、优化教育内容、分析观众评论留言,使博物馆及时了解观众需求、兴趣点,优化其教育内容,以观众为中心,提高博物馆教育针对性;助力博物馆开展线上教育活动,如线上知识竞赛、文物猜谜等活动,为观众提供深层次学术交流平台;为博物馆带来品牌宣传机遇,社交媒体营销活动可提升当地博物馆影响力,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感受文物魅力。

3.5 创新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模式核心在于打破常规,以开放多元方式引导观众学习探索。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宝库,拥有丰富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模式,进一步激活相关资源,使之服务于社会教育。例如,金博开发了“叙事性”的教育模式,以历史文物、历史事件、传统节日为主题,整合馆内资源,创作“剧本杀”。现有剧本《博物馆奇幻夜》《闪闪红星》《出现吧,年兽(低幼版)》。这些剧本游戏结合了角色扮演、推理、互动演绎、团队合作等多种元素,或向青少年讲述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或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性,引导孩子们了解和思考,给孩子们的现实生活一些启示。

“探究式”教育模式是博物馆创新教育的重要方向,在此模式下,博物馆鼓励观众提出问题、寻找答案。与其他文化机构共同开展教育活动。例如,与学校合作开展“文物进校园”活动,将博物馆文物教育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历史知识;与社区合作举办“文物知识竞赛”等活动,提升社区居民对文物认知兴趣。以博物馆社会教育中的“学校教育”为例,相关人员可借助市场调研访谈,明确学生和教师对MR教育模式需求的期望。在部分学校试点测试,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优化教育模式。根据试点测试结果,调整完善教育模式。混合现实教育模式创新与开发为博物馆文物解读带来新可能性,搭配VR和AR技术,成功提升我国群众学习兴趣。

3.6 优化现有反馈评价机制

优化反馈评价机制核心在于精准捕捉观众真实感受,传统反馈方式如问卷调查或意见箱,虽然可收集到一定信息,但其存在严重滞后性,所得出的结论过于片面。需构建动态实时反馈系统,有效分析观众在参观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如观众停留时间、互动频率、表情变化等,准确判断观众对文物解读的接受程度。使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观众口头反馈深度挖掘,提炼出有价值的意见。打破传统“自上而下”评价模式,转向“自下而上”参与式评价。

观众成为评价参与者,设立观众评审团,开展线上线下互动讨论等,鼓励观众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加深观众与博物馆之间情感联系,使当地群众将博物馆视为交流学习平台,互动参与感增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对反馈数据深入分析,博物馆可明确了解观众对哪些文物解读内容感兴趣,哪些解读方式更受欢迎,针对性调整自身展览活动。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良好沟通能力,主动收集观众反馈并及时作出回应;具备数据分析解读能力,从海量反馈信息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洞察[10]。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博物馆作为文化和教育机构,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其社会教育功能也日益受到重视。对文物解读实践创新探索为这一功能深化注入活力,通过尝试革新,让“沉睡”文物重新焕发生机。作为珍贵文物守护者,博物馆肩负传承弘扬文化、传播其伟大精神的重任。创新解读方式,让文物背后故事生动展现,使观众直观了解历史、感受文化。丰富博物馆展览内容,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在后续发展中,博物馆将致力于文物解读实践创新,结合观众实际需求,打造出精彩多元的文物解读项目,加强与各界合作交流,共同推动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拓展深化。

参考文献

[1] 董朝晖.创新,让博物馆社会教育与时代同行[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257(14):80-83.

[2] 赵娟.办好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8):100-103.

[3] 纪迪.“苏湖教法”对当代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启示:以苏州碑刻博物馆为例[J].博物院,2023(2):99-103.

[4] 崔淑萍,栗明伟,熊英飞.应然·实然·适然:博物馆社会教育开展的三维考量[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0(4):79-82,87.

[5] 余莹博.基于线上线下融合的博物馆社会教育模式探索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252(9):75-78.

[6] 王琴.新时代溧阳市博物馆社会教育与传播工作开展策略[J].办公室业务,2023(13):60-62.

[7] 边静.面向高中生群体的博物馆教育活动开发路径研究:以天津博物馆“天博课堂”为例[J].中国博物馆,2023(2):115-120.

[8] 苗蕾.博物馆社会教育的项目策划和创新性思考:以临沂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252(9):63-66.

[9] 薛丹.浅谈新时代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创新性改革[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263(20):100-103.

[10]施旭.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探索与实践:以长春博物馆实践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14):74-77.

作者简介:胡爱莹(1989,11-),女,安徽金寨人,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利用专业教育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