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2024-12-31 00:00:00翁云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2期

摘要:“大思政”育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充分调动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力量来培养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必须打破以往思政课“孤岛化”的局面,让政治引导、社会资助、地方资源和课堂教学互融互通,达到教育引导和社会影响相结合的效果。红色文化资源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活教材”。该文旨在回答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之下,地方高校该如何有效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突破传统思政课一成不变的讲述式教学的藩篱,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思政课教育,增强思政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和影响学生,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大思政育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139-05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Local Red Culture Resources into College Politics Courses under the Lar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amework

WENG Yunfei

(School of Jewelry, West Yunn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Baoshan Yunnan, 679100, China)

Abstract: The core issu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how to fully mobilize the forces of the government, schools, society, and other aspects to cultivate reliabl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break the previous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eing "isolated", and integrate political guidance, social assistance, local resources, and classroom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effect of combining educational guidance and social influenc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the "living textbook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ims to answer how local universities can effectively utilize local red cultural resources under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 pattern, break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rigid narrative teaching barrier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dopt various for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hance the vividness and infectious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educate and influence students with people and things around them,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nurturing students silently.

Key words: Overall education and ideological cultivation;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tegr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politics courses; Education

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部署,构建了以全员、全程、全方位为核心的育人理念,打造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大思政”育人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视野出发,旨在助力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实现而提出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战略价值、全局价值、时代价值,明确提出“要讲好思政课,必须打好组合拳”[1]。所以,探讨如何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问题,就是结合现实、结合时代的思考,就是发挥全方位育人的思考,就是更好打好组合拳的思考。

1 大思政育人格局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的重要意义

2021年10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文章《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强调红色资源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之下探讨如何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属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和实践意义。从现实来看,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政课程当中,有利于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合理地利用,让其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优质的教学素材,增强说服力和感染性。从实践来看,地方政府开发的相关展馆、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所有利于开展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来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动。

1.1 有利于丰富地方红色文化的呈现形式,拓宽育人渠道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战胜一切强敌、克服一切困难、夺取一切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地方红色文化也是红色文化的一部分,其蕴含着与红色文化相同的精神力量。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可以动用社会、政府、学校、学生等不同主体的力量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这些主体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兴趣、爱好等不同而整合出不同的文化呈现形式,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同时,也可以发挥高校主阵地作用,学校支持、教师引导、学生开创,建设校园舆论媒体,充分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园中传播运用。通过以上形式展现地方红色文化,有利于拓宽育人渠道,促进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例如,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的学生在地方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下,主动接过接力棒,他们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到司莫拉佤寨、和顺古镇的艾思奇故居等地开展调研,设计制作出很多文创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高校思政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地方红色文化根植于学生心中,同时也不断促进了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2 有利于促进地方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避免断代传承

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教育无论是在指导思想上还是育人目标上都是一致的。在指导思想上,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育人目标上,二者都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和道德、素质等教育,达到培根铸魂的效果[3]。所以,只有将地方红色文化与思政课深度融合,才能弥补目前地方红色文化受众小、传播力和影响力不足、开发力度不够等不利因素。大学生在课堂上了解这些身边人、身边事,激起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学习、传承和发展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才会避免出现断代传承危机。思政课教师要在深入调研中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相关课程的结合点,并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才能增强思政课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才能引导学生关注和认识身边的红色文化,自觉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例如,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的思政课教师正在尝试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具体案例,又如,杨善洲精神、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方面的素材,来强化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通过典型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用可感可触的身边案例,提升理论学习,增强理论认同[4]。

1.3 有利于推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协同发展,激活传承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打造精品展陈,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用史实说话,增强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生动传播红色文化”[5]。所以,增强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也绝非某部分人或某些团体、组织单方面力量能够完成的,它需要广泛吸纳多方的资源和力量,包括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等。

从政府方面讲,地方政府要建设红色文化资源数据库,对各地的红色文献、文物、档案、图片、纪录片、视频及口述资料等进行数据征集、收集、梳理、整合与修复,并进行分级分类管理;要推动地方红色文化数据共享,强化地方红色文化研究。从学校来讲,地方高校要重视对学校属地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引导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并支持思政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在授课时融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也可开设各类地方特色(红色)文化课程,推动地方红色文化走进课堂。从社会来讲,无论是企业还是其他社会团体,都要积极主动地发挥思政的引领作用,积极宣传教育人民学习地方红色文化,弘扬和传承地方红色文化。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之下,各主体之间合作协同,优化红色文化资源配置,形成合力,有利于激活地方红色文化的传承活力。

1.4 有利于提升教育质量和传承力度,做到塑造灵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是立德树人、塑造灵魂的关键一环。所以,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入探索红色教育路径,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范式,才能彰显思政教育的特色和魅力,才能充分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铸魂育人效能,才能有力地传承地方红色文化。只有激励广大高校教师主动作为,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并将其与课堂进行融合,才能让学生入脑入心,代代传承,才能让学生自觉在实践中遵守,规范自己,达到塑造学生灵魂的效果。

2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现状

地方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6]。同时,红色文化也是推动个人发展的精神养分,有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主阵地,只有在思政课教育过程中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因此,高校必须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7]。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在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育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前,先充分剖析和研究当下的融入情况,突破问题,找到融入的路径。

2.1 缺乏实践经验,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开发不充分

首先,地方政府不重视或不知道如何保护和开发,很多红色文化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传承危机,更是无法达到育人和引导人民的效果。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所在的腾冲市为例,当地不重视地方红色文化的开发,对公司承包收取高昂的费用,这不仅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人们学习、宣传、开发红色文化的热情。其次,高校领导和教师不重视,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在高校中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许多红色文化资源中的精神财富、珍贵的历史文献、影像资料及革命遗址等被较少地用于教学实际中。就算是有所利用和思考,但也少有系统的课程设计和深入的探讨。因此,学生接触到的地方红色文化多是表面的讲述和简单的历史事件复述,未能深入地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影响中去。这种现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探索欲,也难以有效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2.2 缺乏科学的融入模式,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在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上,普遍采用的是课堂讲授、专题教育等灌输式的教学措施,这些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忽视了学生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同时,很多高校为了规避上述问题,刻意地在地方红色教育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但依旧无法摆脱单一讲述式的教学方法,缺乏互动讨论、群体合作等教学模式,从而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获取信息的习惯脱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此外,很多高校在教学中未能广泛应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技术,使得教学内容枯燥无味,难以深刻地影响学生。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思考创新地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法,以打破这种被动灌输式教育局面,真正做到让学生爱学,让教师有收获。

2.3 缺乏系统性和影响力,大学生主动学习动力不足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当地政府和人民来说,是足以让其引以为傲的优秀文化传统。但由于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相对零散,当地政府和人民虽想大力宣传和开发,但苦于不知道方法而致使这些资源被闲置或限制。长此以往,导致地方红色文化的关注度降低和系统性研究失位,导致人们和高校学生更加不愿去了解这些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和把握其精神内核。同时,地方红色文化影响力相比于全国性知名文化来说,受众较小,影响力和说服力较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难把控,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部分教师和学生主动学习和研究的兴趣都不高。当然,目前有很多高校已开始注意到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潜力,但缺乏将这些资源和课程实施整合的科学策略。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零散使用使得课程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如若只停留在表面的纪念和宣传,是不能形成稳定有效的教学效果的,还会降低其在学生心中的影响力。所以,只有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深入认识和全面规划,才能发挥其教育价值和时代意义。

3 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分析

一般而言,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无非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技术(多媒体设备和网络)相结合、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学科教学(主题教育和现场教学)相结合、将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编成案例进行情景模仿教学[8]。但是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之下,我们探讨出一种多元化教学模式,实现学校、学生和社会等多方参与教学,增强教学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做到将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一以贯之到高校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以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珠宝学院为例,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各专业通常采用产教融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做到学校的教、学生的学、社会的用相结合,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掌握专业能力的人才。而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下高校思政课建设亦可采用这种结合方式,整合各方力量来培养人和塑造人,让培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兼具爱国主义情怀、正确的“三观”、坚定的文化自信,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1 高校重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首先,地方高校要重视对学校属地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要积极搭建平台,与地方政府或相关组织合作,建立合作研究或共建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以畅通研究渠道。如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于2023年12月在腾冲市清水乡司莫拉佤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其次,地方高校要对传统的思政课课堂进行改革创新。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对思政课教学不重视,只重视专业课教学,导致思政课教学方式停留在传统的单一式教学模式,完全达不到新时代的育人要求。所以,在大思政育人格局之下,高校要充分关注到地方红色文化对学生“三观”的培育和塑造作用,加大资金投入,鼓励高校教师从事地方红色文化方面的研究并将其融入课堂,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的育人潜力,以达到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和影响身边人的效果。

最后,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牵引,开设各类地方红色文化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思政课堂要率先吸纳地方红色文化。在课程设置上,要严格把关审核,并结合学校属地特色和学生特点积极开设以当地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利用有关地方红色文化的讲解、音频、视频、宣传片等进行教学。同时,教师还可借助技术支持使自己的课程走向“云端”,以提高自己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

3.2 学生应主动学习并传承红色文化

部分综合实力较弱的新型本科院校或专科院校,其招收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很多学生厌学、倦学,学习的主动性较差。大部分学生都是被动地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所要求的教学内容,缺乏主动学习和深入学习的意识,导致一些思政课的课后实践作业成果缺乏创新性[9]。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思考。同时,学生也要深刻改变原有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学得进去,有所收获。高校教师在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情况,也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只有让学生主动学习和充分认同地方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将其传承下去,并运用于指导实践。

3.3 开展好社会大课堂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0]“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是“大思政”育人的核心要义。由此看出,大思政育人格局强调将教学空间延展到社会领域,在社会大课堂中进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而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实践育人功能为开展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实践场所和素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功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地方政府和相关组织要主动作为,广开传承和开发渠道,为高校提供合作办学、实践教学、研究基地等平台,为高校学生提供红色研学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社会调研等机会。这样才能让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地方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对接,推动地方红色文化的发展和高校育人的共同发展。高校“思政小课堂”如果能被“社会大课堂”所接纳,就可以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让学生时时受教育、处处受熏陶,润物无声地影响学生的“三观”和成长。

4 结束语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作为属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以上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大思政育人格局下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探索,可知地方高校只有有效地整合和利用这些宝贵资源,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教育的效果。同时,高校也只有更加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建设,充分考虑政府、学校、社会等全方位、多元化教育模式,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整合,才能让学生时时受教育、处处受熏陶,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当然,要做到以上的规划,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我们要继续深化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和挖掘;继续搭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一体化建设平台;继续探索政府、学校、社会等全方位、多元化教育模式,构建起更为全面和更有深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4-16.

[2] 朱书荣,邹思怡,张燕梅.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以八一精神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1):1-3.

[3] 孙晗.体验式教学促进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4):4-6.

[4] 中国政府网.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1-06-26)[2024-11-2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6/26/content_5621014.htm.

[5] 周文彰,史蕊.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弘扬伟大建党精神[N].中国纪检监察报,2021-11-25(8).

[6]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4-10.

[7] 庄美金.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的融合路径研究[J].海南开放大学学报,2023,24(1):59-66.

[8] 曹一宁.新媒体背景下红色文化教育创新发展路径[J].中国文化报,2022-10-14(4).

[9] 蔡文璞,祝小宁.沉浸式教学助力高校思政课改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8):56-58.

[10]“‘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3).

基金项目:2022年度保山高校社科联专项资金项目“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的高校思政课传承红色基因的叙事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BGMS2214)。

作者简介:翁云飞(1992,5-),男,安徽六安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