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4-12-31 00:00:00姜晨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2期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不可磨灭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素养教育可以丰富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有助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怀的新时代人才。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的路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从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文学与艺术、职业精神与家国情怀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素养;高校;学生;素养教育;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135-04

Exploring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ultural Literac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JIANG Chenlong

(Public Security College, Nanjing Police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Abstract: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the root and soul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n indelible cultural gene flowing in the blood of every Chinese.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ultural literac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an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literacy education, enhance students' cultural literacy and moral qualities,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romot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enhance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meet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help cultivate new era talents with profou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national sentiment. Therefore, exploring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ultural literac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from multiple aspects such a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nd ethical morality, literature and art, professional spirit and patriotism, and proposes a path for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cultural literac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ultural literacy; Universities; Student; Literacy education; Path exploration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思想,这些都可以成为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要资源,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接触到更为广泛和深刻的理论知识,拓宽其文化视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和道德支柱,将其融入高校文化素养教育,有助于增强教育的文化底蕴,提升教育的品质和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如儒家的“仁爱”“礼仪”“中庸”等价值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其高尚品德。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脉,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可以促进其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英雄人物等,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素养教育,有助于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在传承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解读和实践应用,可以推动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优势,坚定文化自信,从而在国际交流中更加自信地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通过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提升其国际竞争力。本文从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文学与艺术、职业精神与家国情怀等多个方面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的路径[1-4]。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内涵

1.1 哲学思想与伦理道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涵盖了儒、道、法、墨、兵家等多个流派,以及阴阳五行、理学等多个领域。这些思想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以仁爱、孝顺、礼仪等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和谐共处,以及个体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至今仍对人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产生深远影响。《庄子》则以奇幻的寓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道家思想的精髓,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淡泊,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等观念,对于调节个人心态、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法家思想强调法治、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法家思想中的法治理念,对现代社会的法治建设仍具有借鉴意义。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中医、天文、历法、地理等多个领域,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力量,它们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推动了宇宙的发展变化。五行学说则将宇宙万物归纳为金、木、水、火、土5种基本元素,它们之间相生相克,形成了宇宙间复杂而有序的运行规律。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也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老爱幼被视为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这一观念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和对晚辈的关爱,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和社会关系。诚信和友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伦理观念,诚信意味着言行一致、守信用,友善则强调待人接物要和善、友好。这些品质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具有重要作用。自强不息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个人努力的肯定,人们被鼓励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目标。

1.2 文学与艺术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人生、爱情等的感悟和追求。诗词文化以唐诗宋词为代表,以美感、艺术性和意境为核心,表达了人们的情感和思考。古代散文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等,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优美的文笔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书法艺术以汉字为基础,强调笔画、结构和字体的美感,注重笔墨之功和书法家的个性表达,书法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绘画艺术包括山水画、人物画等,以意境、气韵、构图等为重点,强调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绘画艺术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还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戏曲艺术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俗、人民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集唱、念、做、打为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表演形式、音乐、舞蹈、服饰、脸谱等元素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通过戏曲,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国的历史、哲学和道德观念。戏曲剧本往往以历史事件、文学作品为蓝本,通过演绎故事、塑造人物,传达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价值观。明清时期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均以宏大的叙事、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性,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1.3 职业精神与家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强调“敬业乐群”,即对自己的职业充满热爱和尊重,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工作中。例如,“庖丁解牛”的故事,展现了匠人通过长期实践达到技艺精湛、游刃有余的境界,体现其对职业的专注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言必信,行必果”的理念,要求人们在职业活动中保持诚实守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许多手工艺人通过长期的实践和创新,掌握了精湛的技艺,如陶瓷制作、刺绣、书法等,这些技艺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礼仪规范,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礼仪和礼节,这些礼仪规范不仅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也展示了职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强调团队协作与和谐共处,在现代职业领域,团队协作是实现共同目标的重要保证。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职业操守要求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坚守原则、廉洁奉公,如古代官员的“清正廉洁”理念,对现代职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学无止境”,鼓励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在现代职业领域,持续学习是保持竞争力、实现职业发展的关键。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志存高远”理念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的职业目标,在职业规划中,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规划是实现职业成功的重要前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源自《礼记·大学》,强调个人修养、家庭治理、国家治理和天下太平的递进关系,要求个人先通过修身齐家来完善自我和家庭,进而参与国家治理,最终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源自北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体现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源自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和文化的深厚责任感和使命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源自顾炎武的《日知录》,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对国家的兴衰成败负有责任[5]。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的路径

2.1 明确融入目标,营造宣传氛围

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的全过程,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估反馈等环节。在融入过程中注重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通过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校园内设置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雕塑、壁画、文化长廊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鼓励各班级根据中华传统文化主题进行布置,如悬挂古诗词作品、摆放传统工艺品等。利用校园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开设中华传统文化专栏或节目,如历史讲坛、文化访谈、传统艺术表演等。制作传统文化纪录片、专题片,通过校园公共大屏播放,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活动预告、成果展示等内容,扩大传播范围。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短视频平台账号等,定期发布相关内容,与粉丝互动[6]。

2.2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建设

基于课程整合理念,寻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现有课程之间的契合点,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例如,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在文学课程中引入经典文学作品等。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开设专门的文化素养教育课程,如选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供学生选择,系统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构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包括价值课群、学理课群、学术课群、艺术课群等,满足不同学生的文化需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在文学、历史、哲学等专业课程中增加相关内容的讲解和讨论,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目和案例,如《论语》《孟子》《史记》等,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时代性,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解读和阐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语文课堂、历史课程、艺术课程等传授传统文化知识。开设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如书法、国画、戏曲、茶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鼓励教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的新模式和方法。引进具有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7-9]。

2.3 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反馈机制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现实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学习体验。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提前预习课程内容,课堂时间则进一步讨论、解决问题和深化理解,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和培养批判性思维。安排学生分组学习不同部分的内容,然后与其他小组分享,以形成完整的知识拼图,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习。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营造一种鼓励开放沟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和教师都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和展示,如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定期评估反馈机制的运行S2gflfExNpbi/pvQOdIWNnH1JBCI9nhYLvmIqXP6WWs=效果,包括反馈的收集量、分析准确性、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等。根据评估结果对反馈机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2.4 组织社会实践,开展志愿服务

组织学生欣赏和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如戏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尝试学习一些传统技艺,如剪纸、刺绣、陶艺等,学生通过亲手制作,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匠心。博物馆作为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人类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重要机构,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参观博物馆展示珍贵的文物、艺术品和历史遗迹,直观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鼓励学生成立相关社团和组织,如国学社、书法协会等,为他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利用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举办庆祝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灯会、包粽子、赏月等,让学生在节日氛围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氛围和内涵,定期举办中华传统文化展览,如书法展、国画展、传统服饰展等,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组织中华传统文化工作坊,如剪纸、编织、泥塑等,让学生亲手制作,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如文化调研、“非遗”传承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与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文化古迹等单位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10]。

3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中不可磨灭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它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艺术、科技发明等,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传承民族精神与文化基因,保持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素养教育可以丰富高校文化素养教育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增强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符合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有助于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怀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欣.国学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教学的路径探究[J].汉字文化,2024(11):50-52.

[2] 赵鲁华,孙慧,苏春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的路径探索[J].高教学刊,2024,10(14):79-82.

[3] 钱可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融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4(8):111-114.

[4] 叶春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路径分析[J].华章,2024(8):120-122.

[5] 孙晓惠,许静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探赜[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4):84-87.

[6] 甘晓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文化育人中的实践应用[J].学周刊,2024(22):163-166.

[7] 白冬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育人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24,37(3):10-12.

[8] 史小平,郭婷.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构建策略探析[J].时代报告(奔流),2024(6):71-73.

[9] 田文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路径探析[J].新传奇,2024(23):79-81.

[10]赵君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24.

基金项目: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长江文化融入公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以长航公安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24SJSZ0054)。

作者简介:姜晨龙(1988-),男,江苏如东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