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研究

2024-12-31 00:00:00陶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2期

摘要:新课标强调文化意识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认同、理解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意识。目前,广西的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偏重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不对教材的人文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利用的情况,及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文化意识薄弱;文化的融入方式生硬,学生的文化浸润不足;评价体系陈旧,文化实践教学滞后等问题。该文认为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可以采用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师资建设、创新教学模式、设立多维评价、营造校园文化等路径,以促进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知识的学习、建构与迁移,实现文化的认同、传承和传播,激发文化创新。

关键词: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素养;文化意识;高中英语教学;文化融入;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118-05

Study on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al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Guangxi Ethnic Minorities into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TAO Lin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Guangxi, 537000, China)

Abstract: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emphasize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reflecting the core quality of English subject. 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s helpful to enhance students' awareness of identification, understanding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a's minority culture. At present,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in Guangxi generally lays emphasis on consolidating students' language foundation, does not deeply dig and utilize the humanistic connotation of textbooks, and the teaching model is not varied and teachers do not possess strong cultural awareness. The way of cultural integration is stiff and students' cultural infiltration is insufficient. The evaluation system is obsolete, and the cultural practice teaching lags behind.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ross-cultural competence can be achieved by integrating teaching resources, strengthening teachers' cultural awareness, innovating teaching mode,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setting up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and creating campus culture, so as to promote students' learning, construction and transfer of minority cultural knowledge, realiz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inheritance and transmission, and stimulate cultural innovation.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Guangxi ethnic minorities; Core literacy; Cultural awareness;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Cultural integration; Cultural education

全球化不仅加剧了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紧张,也使得文化同质化趋势愈演愈烈,本土文化被边缘化的风险逐渐提高。在这种趋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褪色”或消失,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议题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文件的颁布体现了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规定,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文化意识培养旨在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多元认知和批判性思维,形成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正确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使学生具备跨文化认知,形成跨文化思维、态度和行为取向。

文化意识的培养不能局限于英语国家文化的教学,更应该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中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有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然而,目前民族地区的高中英语教学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相对不足。这不仅影响学生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理解和尊重,也导致学生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更限制了高中英语教学的创新性发展。近年来,课程思政对如何在外语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提出了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如何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创新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模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基于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本研究探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价值意蕴,并寻求有效的实施路径。

1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价值意蕴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既是英语课程提质增效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需要,更是对外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需要。

1.1 拓展课程空间,推动教学创新

民族文化教育和英语教学的融合可以极大地拓展课程空间,如通过利用网络文化教育平台、整合区域文化教育资源、开展社区文化实践教育等途径,不断增强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与可选择性,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与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为了实现课程空间的拓展和延伸,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教学创造力,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丰富化、优质化的教学素材。比如,打破教室的物理空间限制,利用特色区域民俗文化、民族历史等资源,开发多样化的课后服务课程,推动学校与社区携手开展文化实践教育课程。这不仅能实现学校课程资源的全面拓展与文化元素的全方位覆盖,也能推进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转化利用,使民族文化教育渗透至课后及课外的实践教学时间段,使教育影响延伸至学校教育之外。借助网络文化平台,可以实现线上和线下结合,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并重,使教学内容变得多样化,课堂趣味性得以提高,充分激发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2 塑造文化品格,促进思维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学习,而是以文化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提升思维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文化品格涉及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力、跨文化交际能力[1]。民族文化教育和高中英语教学的融合可以引导学生增进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尊重和理解全球文化多样性,这种文化理性能够帮助学生避免文化狭隘或偏执。通过开展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课前展示活动、阅读讨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在认知、理解、分析、应用、评价及创造等方面的技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文化感知力和思辨力;鼓励学生用英语讲述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历史等,能促进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并将文化价值观内化为思想、外化为行为,从而塑造文化品格。

1.3 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内在灵魂[2]。当前,大部分高中英语教材内容是以英语国家文化为主线,偏重西方文化知识的灌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植入较少,导致“中国文化失语或失势”的尴尬局面,部分中国学生的文化自觉性不强,文化自信也亟待提高。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是英语课程的重要职责和使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策略性地引导学生去认知、理解、认同及传播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英语拓展教学,提供更加系统、深入的文化学习和体验机会,帮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可以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族地区特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扩展英语教学活动的实践空间,为培养地区跨文化人才和传承本土文化提供支持。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文化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阐释少数民族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传统文化精神,为实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和对外传播打牢基础[3]。

2 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广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如壮族山歌、铜鼓文化和饮食文化,瑶族的舞蹈和刺绣,京族唱哈节和侗族吊脚楼等,这些文化精髓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在广西高中的英语教学中,这些民族文化元素的融入情况并没有达到预期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1 教学模式单一,文化意识薄弱

广西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融入仍然采取机械、单向的灌输模式,倚重教师的讲授和演示,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部分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较薄弱,局限于语言知识点的讲授和练习,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探讨。设计的教学活动与本土文化关联不强,或浮于表面缺乏文化内涵,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与学习体验。在教材使用方面,部分教师拘泥于教材中的既定内容,未对教材做出有效延伸,课堂教学呈现碎片化、形式化和浅层化,缺乏整体性、特色性和系统性。

2.2 融入方式生硬,文化浸润不足

英语教学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旨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但更重要的是文化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跨文化教育,学生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际和思辨能力。当前,广西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入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手段单一,讲课方式生硬、机械,教学环节流畅性不够、融入效果不佳,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和多元性。多数教师选择在单元导入、词汇讲解、课文解读及练习环节对涉及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简单介绍,未设计教学环节实现英语知识和文化教育的有效融合,也未预留课时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教学设计未挖掘文化内涵,教学环节衔接性差或过于零散,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影响较小,学生的文化浸润不足。

2.3 评价体系陈旧,实践教学滞后

广西高中英语课程的考核评价指标单一,仍以语言知识、语法知识及语言技巧等为主要内容,针对文化学习的评价与考核缺失。应该打破以书面考试评价为主的局面,不过分强调教育考核的选拔功能,要体现“因材施教”和“因地育人”,重视学生的文化能力考核,发挥评价的反拨功能。在文化实践教学层面,大部分学校虽然有组织学生参观文化景点、观看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等实践活动,但缺乏统筹规划,过程流于形式,短时间内学生无法真正体会到少数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3 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

英语不仅是一种语言媒介,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渠道,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主阵地之一。为了实现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高效传播,广西高中的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实践路径。

3.1 整合教学资源,挖掘文化内涵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可分为“自然性”地域文化和“民族性”地域文化,包括地理环境、民族艺术、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民族体育、服饰礼仪等[4]。为了将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中英语教学,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与上述文化资源的内在关联,借助网络平台、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实地调研来拓展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首先,从教材内容出发,积极挖掘教材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结合点,寻找相关的主题和话题。例如,教授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类主题时,可以引入壮族的三月三歌节、瑶族的盘王节、京族唱哈节等,让学生用英语介绍这些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及传承现状,引领学生挖掘其文化内涵,丰富文化体验,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再如,学习“Food and Culture”这一主题时,可以鼓励学生学习制作广西少数民族的代表性美食,如壮族五色糯米饭、桂裔瑶族油茶、侗族酸三宝、会仙回族板鸭、彝族坨坨肉、京族盆菜、苗族的百草汤、毛南族的环江香猪、仡佬族的豆腐果、水族的鱼包韭菜等。其次,在讲解自然生态和环境主题的课文时,可以引入桂林的喀斯特地貌、资源丹霞地貌、金秀瑶族的生态保护伦理思想等,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和文献资料,让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理解万物平等、和谐共生、互惠共荣、天人合一的生态哲理。再次,积极开发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的英语资源。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把握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尊重民族教育的特点,彰显教育与民族特点的契合度,增强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校本教材编写要彰显民族文化取向,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欣赏、保护、传承的角度,甄选并改编民族传统、民族景色、民族代表人物、历史事件等适合编入教材的内容。民族文化传承和校本课程的结合是一种正向反馈,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最后,教材的使用者要引导学生去认知、理解、认同及传播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教材的使用者自身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结构与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通过体验驱动、语境拓展、活动递进、主题牵引等策略,组织和开展文化活动,将民族文化融入教学和实践,让学生有效生成文化知识,形成文化意识[5]。

3.2 落实文化育人,加强师资建设

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必须遵循以“化”和“育”为主线的教育理念,教学和管理都应充分落实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为教师开展文化教育提供支持。教师是文化教育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对学生的文化浸润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相关部门可以对英语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教育理论和技能等进行系统培训,指导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教学反思和改革等,促成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教学体验[6]。其次,教研组应引导教师积极展开“如何教文化”的探讨和实践,通过教研交流、主题讲座和课堂示范等切实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最后,教师要自觉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把如何融入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文本解读、活动设计、课后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设计的基点,拓展和挖掘文化主题,进行中西民族文化对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3 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方式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文化融入要实现有机融入而非生搬硬套。高中英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法,突出语言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寓意,避免单向传播文化知识,采用情境式、双语式、沉浸式及互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培养学生的文化感悟力、理解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课程设计应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内化文化,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能强化文化熏陶。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当前广西高中英语教学可以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抓手,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载体、以交流为目的的宗旨,打造课上、课下一体化、立体化的完整文化学习链条,让文化渗透于教学的每个环节。积极推广研学探访、市场调研、观摩体验等实践教育模式,赋予学生参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机会,如竹竿舞、投壶壮鼓、旱地龙舟等;观摩并参与非遗工艺的展示与学习,如唱山歌、制作五色糯米饭、竹编、芒编、刺绣、织锦、打油茶、吹芦笙等,以亲身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也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

3.4 设立多维评价,提升育人成效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7]。评价民族文化育人效果,需要基于知识、能力、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等分项建构多维评价,反映出真实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效果[8]。要建立动态化的形成性评价机制,便捷实时地反馈学习效果。提倡推行评价主体多元化,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体现对学习过程的追踪。发挥过程性评价的诊断性学习作用,促使教师和学生自我反思,调整教法、学法和节奏,提高育人成效。在评价目标设定时,既要考量评价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要着重考查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英语语言能力的听、说、读、写、译考核上增设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以考促改、以考促学,激励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增加对文化实践活动的评价,应注重多元价值取向,强调实践过程而非结果,以构成性、发展性的评价为主,评估实践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合作性、实操能力和创新意识[9]。

3.5 营造校园文化,激发文化创新

广西各地的高中还应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根据市区县域居住的主体少数民族,建设突出该民族文化特色的双语校园文化景观。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校园设计和整体架构,做好校园建筑、景观、文化设施等的双语翻译,营造良好的以文化人的氛围。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积极开展主题活动,比如,举办壮族山歌双语演唱比赛、瑶族故事英文戏剧大赛、民族文化故事英语诵读大赛、民族卡通形象设计比赛等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再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方式有效提高育人成效。例如,可将比赛活动中的优秀作品在校园橱窗进行展示,并上传到校园官网进行推广,以作品为媒介,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还可以增设微博转发或点评抽奖、网络投票等环节,增强推广活动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高中英语教师应适当延伸教学范围,拓展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教学空间,鼓励学生参与文化综合实践活动,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解读、呈现和传播民族文化。“00后”是“数字原住民”,鼓励他们借助数字媒介来诠释少数民族文化经典,更能激发其对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传承发展文化的使命感。教师应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的数字潜能,拓展文化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如参与数字文创设计大赛、拍摄少数民族文化主题短视频及景区摄影作品[10]。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广西高中英语教学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时代需要,是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需要。教师要充分理解培养学生少数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性,积极开发和利用本土的民族文化资源,继续探索文化育人的教学路径,提高学生用英文表达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的能力,赋予学生用英语讲述或者传播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故事的机会,增强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张珊.中国外语教育的文化自觉[J].外语教学,2017,38 (2):7-11.

[3] 方治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24.

[4] 李美莹,李君.民族文化类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中国民族教育,2019(6):25-27.

[5] 孟凡,李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科书跨文化交际主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10):62-67.

[6] 袁毓.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文化意识的调查分析[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7] 石小燕.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课程育人路径研究[J].海外英语,2023(22): 144-146.

[8] 陆道坤.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20(10):16-22.

[9] 李玉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0):165-167.

[10]柴伟博.“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高中英语教学落实文化意识的探讨与分析[J].海外英语,2024(14):175-177,212.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广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价值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ZJY1385)。

作者简介:陶琳(1989-),女,广西桂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和文化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