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策略

2024-12-31 00:00:00张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2期

摘要:红色文化是强省建设的根本所在和题中之义。甘肃红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红色文化资源亦丰富多彩。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质教育资源。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蕴含着巨大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该文客观地评析了当前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存在的困境,因地制宜地提出保护开发利用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新思路和新路径,包括扩大文化宣传推广力度、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体系化、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等,以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

关键词:甘肃;红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文化强省;策略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103-06

Strategy for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in Gansu Province

ZHANG Na

(School of Marxism, 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China)

Abstract: Red 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and essential aspect of building a strong province. Gansu's red culture has a long and profound history, and th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also rich and colorful.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precious spiritual wealth and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passed down by revolutionary predecessors.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ansu'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contain enormou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value. This article objectively analyze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in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ansu'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proposes new ideas and paths for th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Gansu's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cluding expanding cultural propaganda and promotion efforts,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and technical talents, realizing the systematization of red cultural resources, using red cultural resources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ppy and beautiful new Gansu, and continuously creating a new situation of enriching the people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ansu.

Key words: Gansu Province; Red culture; Red 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Cultural powerful province; Strategies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1]挖掘和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探索红色文化历史,传承红色文化精神,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已成为人民一以贯之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迄今为止,甘肃省的红色文化作品琳琅满目,红色歌曲唱响陇原大地,红色收藏被民众广为接受,红色展览随处可见,红色纪念活动蒸蒸日上,红色旅游欣欣向荣,吸引大量游客纷至沓来。甘肃省在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方面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深入挖掘探讨,以提出行之有效的保护开发利用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策略,进而推进甘肃文化发展。

1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价值

红色文化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深远持久的感召力。甘肃是红色文化资源充裕的大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上大力保护开发利用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价值。

1.1 引导人民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人民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未来,人民理想信念的坚定是一个国家坚不可摧的前进动力。“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2]红色文化资源是引导人民树立坚定理想的重要载体。甘肃的革命博物馆、党史馆、纪念馆、烈士纪念馆、革命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能够让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历史鲜活起来,对引导人民树立红色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进入新时代,保护开发利用好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是强国、强省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撑,也是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应有之义。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为坚定理想信念、开展“红色教育”活动提供了最生动的素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甘肃省数十万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展示了甘肃人民努力拼搏、勇于牺牲奉献、坚贞忠诚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充分发挥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榜样模范作用。以为国家而战、为民族而战、为历史而战的任来保、朱贵、张明远等甘肃革命英雄,留下了宝贵的革命遗址和文学作品,再现了革命年代原有风貌,让人们在观瞻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获得精神滋养,领悟革命先辈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借助甘肃红色文化素材向人民昭示彪炳史册的长征精神、会宁会师精神、南梁精神、红西路军精神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从精神层面促使人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人们熟知革命和英雄的故事,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引导人民从小树立红色理想。人们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得以铭记中国共产党艰辛的奋斗历程和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面对新形势下国外意识形态和敌对势力的渗透,保护开发利用好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人们汲取奋进力量。

1.2 优化甘肃产业结构,推动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

保护开发利用好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对优化甘肃产业结构、助推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文化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经济发展领域亦有一席之地。“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3]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甘肃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以保护开发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为契机,利用红色文化题材的故事、书籍、歌曲、影视剧、景点、纪念馆等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品牌的商业娱乐活动,可带动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和一些衍生文化产业链的延伸,从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南梁红色景区的建设为乡村旅游带来了新机遇,该景区的建设为荔园堡村的发展按下冲刺“加速键”,使得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十三五”期间,甘肃省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1.4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过35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4]。甘肃省文化旅游业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无形中也促进了甘肃地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日益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亮点[5]。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甘肃走出了一条以文化传承创新带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路。加快推进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研发与生产领域的深度融合,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有助于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为甘肃经济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无限可能,从而对甘肃经济平稳向上发展有一定推动作用。

1.3 坚定甘肃人民文化自信,增强甘肃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6]甘肃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甘肃人民挺直腰板、自信地讲好甘肃红色故事,传播好甘肃文化奠定了思想根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甘肃人民以淳朴善良、正直勇敢的精神风貌创造了甘肃独有的红色文化。深入挖掘革命先辈们崇高的革命精神,因地制宜地保护开发利用好甘肃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对甘肃民众坚定文化自信和提升文化凝聚力颇有益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只有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省博物馆、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场所的红色文化宣传及展览对游客有一定吸引力和感染力,为讲好中国故事贡献甘肃力量。例如:甘肃省博物馆、两当兵变纪念馆、南梁革命纪念馆、红军长征会宁会师旧址、兰州白塔山革命遗址、天水四渡赤水纪念馆等红色景区,以及红军长征、腊子口战役、摩天岭战役等红色记忆走向世界,充分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对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和增强国际社会认同大有裨益。总之,保护开发利用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提高甘肃人民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对甘肃人民增强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自强发挥巨大作用。

2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现实困境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在给甘肃人们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还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尴尬困境,影响其作用的充分发挥和体现。

2.1 甘肃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影响力亟待提升

文化的广为流传是建立在其宣传力和影响力之上的。由于甘肃经济水平相对落后,使得甘肃省在宣传红色文化方面瞻前顾后,造成了甘肃红色文化宣传力度不够[7]。主要原因有:一是甘肃省独特的地理位置。甘肃省地形狭长,东西横跨1 600多千米,导致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星散,部分红色文化资源潜能挖掘的后续跟进不够,宣传信心大打折扣。二是品牌意识不强。甘肃各部门在宣传过程中并未真正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导致宣传效果不理想。三是开发模式单一,缺乏新意。与江西、陕西、河南等文化宣传大省相比,甘肃部分地区的红色文艺创作生产较为落后,吸引力不强,红色文化呈现方式停留在简单的图片、实物展示和视频解说阶段,沉浸式体验的红色产品有限,难以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

2.2 甘肃部分红色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还需加强

甘肃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异,诸多红色文化资源大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和农村。特别是甘肃省临洮县崖下集镇、平凉泾川县、陇南文县石鸡坝乡等地区经济落后,物质条件较差,缺乏基础设施的支持,道路不畅,服务设施不完善,对其保护开发利用带来不便。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红色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甘肃部分农村地区的交通食宿不便、电力供应不稳定,造成红色文化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吃住行玩”产业链。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难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满足游客的需求,阻碍了更大范围游客的到来,致使自发学习参观该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人较少。

2.3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专业人员相对匮乏

专业型人才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科技的异军突起,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呈现形式要求更高,需紧跟互联网发展步伐,要求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要有专业性、学术性、技术性、实践性,还要具备使用VR、AR等技术的能力[8]。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每一环节都需专业型人才进行专业的管理与保护,要对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做到如数家珍,全面深入了解具体文物的理论阐释、历史渊源、发展历程等。但目前由于甘肃对红色文化的研究力量分散、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重视不够,红色文化研究学术理论不深,学理支撑和话语权不强,部分红色地区的导游和解说员编写的解说词不能充分体现景区的红色文化内涵,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同时存在老中青结构比例失调,人才断档现象,后备人才短缺。另外,由于甘肃经济较落后,本地人才外流,外省人才不愿来。红色文化资源相关技术人才匮乏对甘肃红色资源在保护开发利用、红色基因传承过程中所需宣讲、策划、创意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及其作用发挥带来了不利影响。甘肃一些地方的红色文化相关机构对红色文化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人稀缺,缺乏对专业人才的重视。

2.4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关系处理不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9]如何在保护开发利用三者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实现保护开发利用的共赢,既能够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完整性和原有面貌,又能够实现其价值的发挥,当前是一个迫在眉睫并亟待解决的大问题。由于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力度不够,各区域之间、不同资源类型之间存在保护开发利用处理关系不当问题。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需要保持其原汁原味和历史价值,但同时也要进行有益的开发利用,对甘肃来说有一定难度。为进一步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得到保护,需深入挖掘和再创新,解决甘肃部分地区对文物重保护轻开发利用、轻保护重开发利用等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3 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策略

创新是强省建设的动力源泉,是全面建设幸福美丽新甘肃的重要法宝。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没有现成的经验模式可套用,其发掘利用本身是一项创新型举措,需加强顶层设计。

3.1 丰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载体,扩大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红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开展学习教育的优质资源和鲜活教材[10]。首先,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激发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活力,形成具有高科技支撑、大数据平台及智能化引导的红色文化科技平台。在红色文化传播方面,打造“互联网+革命文物”新模式,拓宽红色文化展示及弘扬渠道。通过微信、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发布甘肃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馆的宣传信息,图文并茂地呈现相关资源和素材,以便更多人全面了解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背后的红色故事。甘肃人要自觉做到对本省红色文化资源的了解,成为甘肃红色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同时,努力学好多媒体技术,用科技创新赋能文化传承。甘肃红色文化宣传可学习借鉴最近爆火的《黑神话:悟空》这个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国产3A游戏大作,创新性开发体现甘肃艺术风格的游戏,实现甘肃红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和沉浸式体验吸引更多人关注甘肃红色文化,让甘肃红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其次,发挥甘肃红色文化的教育功能,唱响红色教育主旋律。学校是红色文化宣传的主阵地,学校红色文化思政教育工作可采用理论教育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悟甘肃红色文化的力量;利用高科技赋能红色文化来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以红色文化为载体,构建红色文化教育长效机制,确保红色文化教育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长期有效地落实,使甘肃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得到广泛普及。

3.2 培养引进用好高质量人才,促进红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

红色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联动发展需要人才蓄势赋能,人才是影响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程度的关键因素,甘肃对更高层次、更专业化的红色文化管理人才需求强烈。

一是注重人才培养,发挥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高校要培养具备扎实红色文化素养的古迹修复、讲解和管理人员,成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坚实生力军。

二是引进相关红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的专业人才,推动甘肃红色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强强联合。首先,在全要素配置的基础上,需要核心技术人才巧妙构思创建红色文化类型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孵化培育一批红色旅游文旅企业;支持红色景区、博物馆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创新开发文创产品。其次,由红色文化专业团队依托红色旅游景区、博物馆等资源发展研学旅游,培育红色研学旅游目的地,推出一批红色研学旅行基地。如庆阳市华池县将南梁精神与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窑洞文化相结合,通过课程式设计、体验式设计和研学式设计,打造全新的民俗文化精品项目和区域红色旅游品牌。最后,让全面综合性人才积极推进红色旅游与健康、养老、中医药的结合,打造一批红色文化类型的中医药康养旅游示范区和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例如,充分利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盛产的中药材改革创新产业发展品牌化,推动红色旅游观光与其联动发展。

3.3 全面挖掘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实现甘肃红色文化资源的体系化

甘肃保护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需在资源认识、建设提升、学习教育、打造精品方面上下功夫。首先,全面挖掘和系统整理甘肃的英模人物、纪念馆、遗址等红色文化资源,做到耳熟能详。其次,加强对甘肃红色阵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造升级,保护红色文化遗迹。实施俄界会议旧址、哈达铺会议旧址、会宁会师旧址、高台西路军等长征红色纪念馆品牌化和数字化升级项目及文化旅游示范区。把兰州建成西部旅游大环线重要枢纽站、国家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国际丝绸之路黄金段,打造国家长征文化公园代表性纪念馆和展示基地。再次,整合推出甘肃特色红色文化的精品课程,打造沉浸式红色文化课堂,将教育与感受、理论教学与实践体悟相结合。最后,整合甘肃红色视听资源,开展红色旅游演艺,如红色经典歌曲、影视作品、歌舞剧等,通过共同推介、联票制度、引进制度等方式进行整合利用实现资源的体系化。

3.4 打造甘肃红色文化产业,助力甘肃乡村振兴

保护开发利用甘肃红色文化资源可为新时代新征程甘肃文旅融合工作指明发展方向,为甘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根本遵循。

首先,以乡村文化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根据甘肃的地理人文优势,深入挖掘开发利用甘肃民俗、传统技艺、自然景观等乡村红色文化资源,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总基调推动甘肃农村经济面貌焕然一新。毛泽东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1]大力推进甘肃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创新开拓甘肃农村文化产业,让当地村民参与其中,发挥其主体性作用。农村产业通过广泛吸纳甘肃农村劳动力,带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解决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为夯实甘肃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经济基础,以确保甘肃农村贫困人口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创新发展甘肃乡村文化产业将对推动甘肃乡村经济发展、促进甘肃农民增收大有裨益。

其次,重视甘肃农村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推动甘肃红色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和扩大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农村地区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消费,可带动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甘肃农村地区的乡情农情,大规模系统性地挖掘并销售蕴含甘肃农村独有的红色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和手工艺品。例如:利用甘肃地区特有的美食带动其相关产业链的纵横延伸。甘肃定西被誉为“马铃薯之乡”,马铃薯是甘肃的特色美食,它既可以作为农副产品在全国范围内销售,可精加工处理成薯条和宽粉等,以新的农副产品形式进行销售和推广,也可根据马铃薯的形状精心设计成相关的毛绒玩具进行文创产品售卖。通过深入挖掘农村各地区的特色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促进相关制造业的发展,还可延长产业链,推动乡村食宿、交通、通讯、商贸等服务业向好发展,从而扩大红色文化资源覆盖域。

再次,发挥乡村引领示范作用,使乡村旅游与红色旅游协调发展。坚持文旅齐头并进发展,要找准甘肃农村红色文化发展定位、突出甘肃农村的文化特色,把甘肃特有的精神风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地的旅游业结合起来,营造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经典旅游村镇、农家乐、精品民宿等,方便游客打卡、参观、体验别有一番韵味的风土人情。如充分保护开发利用甘肃的传统古村落,创新古村落红色旅游模式和旅游品牌的融合互嵌。在甘肃乡村旅游重点村中推出一批以红色旅游为特色的示范村,为其他村提供学习和借鉴。同时不断改善农村的交通、饮食、住宿条件,补齐甘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利用甘肃村落的特色文化和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吸引客流量,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追寻民俗记忆,使游客获得极佳的满足感和体验感。利用古村落遗址凸显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助力美丽乡村建设,为推进甘肃乡村红色旅游发展提供动力引擎。

最后,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彰显绿色生态文化发展理念,实现甘肃乡村生态振兴。绿色生态文化发展理念要求红色文化资源在得到保护的同时,也要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让甘肃的革命老区换新颜,打造山青、水绿、天蓝、干净无污染的绿色环境。树立甘肃乡村红色资源品牌效应,走红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打造乡村产业文化品牌的可持续建设。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甘肃应勇立潮头,重点保护甘肃偏远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聚焦建设美丽新甘肃[12]。可将自然生态环境与红色文化资源紧密交织,形成独具一格的红色文化标识,打造甘肃省红色资源品牌。同时,激励广大群众投身生态文化文明建设,为甘肃乡村文化发展增添新活力、注入新动能,开创甘肃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总之,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3],面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甘肃省各部门应竭尽全力贡献甘肃力量,让文物在保护中开发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得到保护,灵活运用多种形式让红色文物“火起来”。

4 结束语

在甘肃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保护开发利用好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源头上积极主动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弘扬和学习他们的丰功伟绩,让红色文化薪火相传,焕发亮丽的色彩。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们汲取力量的不竭动力和源泉,需统筹好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不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批示精神,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4-9.

[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J].理论学习,2016(8):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68.

[4] 韩洁.新时代,陇原大地上的红色愈加鲜亮[N].中国文化报,2023-02-15(1).

[5] 渠长根.红色文化概论[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7:245.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03.

[7] 沈晓雯.新时代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路径探析[J].发展,2024(3):84-88.

[8] 郝桂荣,杨昊霖.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2):35-37.

[9]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10]丁欣辉,李三祥,杨芳琴.红色文化融入甘肃农村中学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基于助推理论视角[J].甘肃教育研究,2024(12):84-86.

[1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12]陈晓玲,张家媛,周娜.坚定文化自信 繁荣甘肃特色优秀文化[J].文化产业,2023(17):82-84.

[13]人民日报评论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4-02-09(5).

作者简介:张娜(2001-),女,甘肃定西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