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教育部也将“统筹推进教育振兴乡村工作”确定为工作新目标。文化传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乡村是我国多元文化的发源地,也是极为重要的载体,对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赋能乡村发展。该文首先分析职业本科院校引领文化传承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其次分析在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职业本科院校面临的各种各样亟须解决的问题,最后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根据分析可见,职业本科院校充分发挥自身发展优势,通过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以乡村文化振兴为基本导向,让地方文化有力地传承,并大力促进文化自信。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本科院校;文化传承;乡村文化振兴;教育赋能;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094-04
Research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Cultural Inheritanc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HUANG Liyang
(Nanjing Vocational University of Industry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China)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a major task to achiev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s a long-term systematic project, it requires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of all social forces.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also set "coordinating and recommending education to revitalize rural areas" as a new work goal. Cultural inheritance is the most fundamental, profound, and enduring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country or a nation. Rural areas are the birthplace of China's diverse culture an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carrier,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ultural inheritance. Higher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an also empower rur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leading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 for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various urgent problems that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ac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optimization path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ully leverage their own development advantages, adopt an education model that integrates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ak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s the basic guidance to effectively inherit local culture and vigorously promote cultural confidence.
Key words: High educatio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Cultural inheritanc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Educational empowerment; Optimized path
202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了系统部署[1]。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下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大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这一战略既需要大家在党的领导下保持坚定不移的决心,又需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并提供有力的服务。乡村振兴是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力量,对文化传承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等教育是乡村振兴中的重要角色,职业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能够通过自身发展优势与独特的层次类型,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融入文化传承教育,更好地赋能乡村文化振兴。职业本科院校通过文化传承教育,支撑起乡村振兴战略优秀文化的传承使命,通过职业教育弘扬优秀乡村文化,增强乡民法律意识,推进乡风易俗,激发新型活力,加强生态魅力,加快乡村文明建设[2]。
1 文化传承教育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
“大学和文化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大学对文化的作用和人才培养一样,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功能。”[3]文化对一个区域的政治和经济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同样体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传承文化、弘扬文化、文化产业创新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4]传统文化是广大农民价值理念、行为方式等的缩影,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是重要一环,职业本科院校通过引领文化传承教育,促进乡村文明建设,让乡村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命力。
1.1 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
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和组成部分。由乡村衍生出的传统文化是乡村智慧的集大成者,助推乡村居民交流沟通,加强凝聚力。职业本科院校通过文化传承教育,扎实推进乡村的文化发展及文化产业创新。这类院校的参与,不是实行文化“复古”或者完全“复原”传统,而是通过自身教育形式,围绕文化传承与保护,在不破坏文化本身的情况下,实现文化创新发展,让传统的乡村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同时,能够让乡村及其文化的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保持步调一致,让乡村的魅力充分彰显。最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厚重的乡村文化才能在人民心中扎根并延续下去,大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职业本科院校的来华留学生,他们通过接受文化传承教育,增强其文化传播与交流能力,其文化理念将随着时代发展不断革新,其影响力将极大地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让乡村文化更加灿烂。
1.2 创新文化产业传承模式
高校凭借其科研能力和文化传承教育的先天优势领跑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直接引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就是要将相对抽象的文化意识形态直接转化为具有高度经济价值,实际的“精致产业”。也就是说,要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之中,使它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5]。如美国斯坦福大学,以电子信息行业为龙头,在地区发展的支持下,造就了硅谷,同样硅谷也在文化氛围上塑造了斯坦福,二者相互影响。
考虑到职业本科院校在文化理念、文化产业中的作用,可认为其具有“引领文化建设”的作用。当然,要使这一功能像其他功能一样成为世界高校的经典特征,还需要职业本科院校继续努力。职业本科院校以多种文化实践新方式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广大学生搭建体现乡村历史传承、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实践平台;依托乡村资源大课堂打开教育大空间,组织志愿者深入乡村、街道,用非遗技艺讲述红色故事、举办师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大力提升文化育人实效,让乡村掀起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浪潮。
1.3 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新氛围
职业本科院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引领,充分利用这一隐性教育资源,积极传播、弘扬工匠精神。在进行文化传承教育时,职业本科院校有意识地引入工匠精神的物质载体,引导学生参观彰显工匠精神的文化馆展览馆,能够让学生树立工匠意识。另外,通过文化传承教育,职业本科院校一方面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带领学生“走出去”,参加乡村文化技艺展示活动,使其在实际学习和未来岗位工作中成为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潜移默化地带动乡村群众工匠精神的形成。
职业本科院校积极运用工匠精神的丰富资源,引导和激励学生志愿者掌握知识技能、做精做好服务。通过整合各方资源为乡村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和乡村志愿公益品牌项目的孵化和培育提供平台载体,构建具有品牌特色的乡村青年志愿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乡村志愿服务工作的宣传、表彰力度。职业本科院校可拓展乡村民俗文化博物馆等校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建立了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保证乡村志愿活动的延续性、有效性,培养一批致力于乡村文化振兴的“志愿工匠”。
2 职业本科院校文化传承教育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并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乡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6]。高等教育参与乡村振兴,已大致形成联系紧密、发展稳定的局面,但是职业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新产物,在参与乡村振兴,以及通过文化传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面临多类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持续开展,也限制了乡村迈向现代化的进程。
2.1 乡村人口外流,文化建设参与力量不足
目前,城市、乡村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快,城市的繁荣不断吸引着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从乡村走出去的各类人才很难再回到乡村,乡村的发展状况也很难吸引城市有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人才去参与乡村建设,这就加剧了乡村老龄化,失去了发展活力。文化建设参与的主体力量不足,大大限制了乡村发展的完整性。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 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 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 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 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7]。从乡村人口的流动变化情况来看,城市化的发展正在提速,提速的过程也是吸引乡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的过程。因此,地方职业本科院校在进行文化传承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缺失教育传承主体,文化传承步履维艰。另外,教育水平与教育资源的参差不齐也进一步给地方职业本科院校增加了开展文化传承教育的难度。目前,在乡村的留守人口中,大部分人文化程度较低,乡村建设的参与度不高,导致乡村的本土文化传承力较弱。
2.2 村民文化意识淡薄,文化建设认同感减弱
职业本科院校在文化传承教育过程中,可以将乡村本土文化和传统民间技艺与院校专业教育及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度走入乡村参与建设,但是乡村人口流失,了解乡村本土文化和传统民间技艺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即便有高校的参与,也难以挖掘乡村文化本身的内涵与意义。针对濒临消亡的乡村文化与技艺,高校也难以进行保护与传承。同时,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和冲击,部分村民对本土传统文化和民间技艺的认知不足,导致了代表乡村民俗文化的器物流失或遭到破坏,某些技能丧失了焕发新生的机会。乡村的价值认同变迁也影响着村民的文化选择[8],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向城市迁移,这让其价值认同感更倾向于城市,在这种思潮影响之下,人们更缺乏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兴趣及乡村文化的传承意识。
2.3 乡村产业缺乏,文化建设影响力受限
职业本科院校可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乡村文化建设,但是,乡村整体的产业链不足,缺乏发展资金与先进技术,与当下我国各产业的发展状况不匹配,产出效益较为低下,这些问题导致职业本科院校在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受到制约。乡村文化建设想要有长足的发展,势必需要各类乡村产业的加持,才能打造体系化、持续性的乡村文化产业链,加之职业本科院校的参与,进而促进乡村文化产业链朝着创新、持续、高效的方向发展。目前,随着数字化产业转型,乡村产业发展缺乏内生驱动力,这也大大影响乡村文化建设的着力点。此外,乡村产业的经营人员对产业数字化技术认知不足,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识也薄弱。另外,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和管理,部分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图书室图书品类更新速度慢,选购的图书、电影资料等缺乏面向农村受众的内容,缺乏专业指导培训导致体育器材闲置等[9]。
3 职业本科院校文化传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优化路径
高校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大先生”,要充分发挥其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之优势,积极探究优秀农耕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之要求实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中华农耕文明以时代内涵[10]。针对职业本科院校文化传承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实际困境,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在原有赋能方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
3.1 院校积极培养人才,加大产教融合力度
乡村人口外流,导致文化建设参与力量不足,究其根本原因,乡村资金不足,产业发展受限。因此,面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职业本科院校必须加大对文化传承教育及乡村文化建设教育的投资,有针对性、有条理地进行资金配置,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作为当前国家十分重视的教育形式,职业本科教育要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加强与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之间的联系,进而优化产教融合模式。首先,职业本科院校应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投资力度,职业本科院校应开设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在文化、艺术、互联网、文物等专业基础上挖掘更多实用性专业,为后期人才输出奠定基础;其次,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引导教师开展与文化传承教育相关的科研工作,鼓励教师挖掘更多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思路,进而为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基础;最后,与文化产业企业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文化的振兴。
3.2 拓宽文化传承教育范围,牵头挖掘特色文化
村民对乡村本土文化的认知力不足导致职业本科院校文化传承教育力度大大减弱。因此,职业本科院校应拓宽文化传承教育范围,加大对文化传承教育的研究力度,深度挖掘更多有特色、有内涵、有前景的乡村文化产业,让乡村文化产业能够真正“落地生根”。职业本科院校应鼓励师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将文化产业纳入实践活动的研究方向,培育更多优质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以便为乡村文化振兴发展服务。同时,对于一些有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的项目,政府、企业应同时参与项目的培育、孵化、落地工作,通过扶持职业本科院校学生就业的方式使优秀的文化产业项目转换为实际项目或优质资源,为更好地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奠定基础。
3.3 依据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实施文化传承技能培训
职业本科院校可以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需要,以乡村群众为培训对象,对其开展技术技能、文化生产技能等方面能让其终身受益的技能培训服务,大力构建一个全员、全域、全覆盖的乡村文化产业技能培训服务系统。针对乡村本土文化富足但发展受限的乡村,发挥系统化传承教育的作用,比如结对帮扶,派遣教师带领学生下乡,带着自身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走进乡村,对乡村已有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开发,对乡村现有人员一对一传授理论与技能,让乡村群众掌握先进的理论与乡村文化发展方法,这样将大大提升乡村群众的文化自信,增强其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职业本科院校在教学中面向学生开展文化传承教育,在学生毕业就业时,可引导学生投身乡村文化振兴事业,走进乡村,用自身所学为乡村文化振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职业本科院校在文化传承教育的推进过程中,应以文化为导向,发挥院校文化育人的成效,进而培养大批知农、懂农的乡村振兴建设者。因此,职业本科院校在文化传承教育的过程中,应提升并重视文化传承教育的实施力度与范围,以乡村振兴为基本导向,提升乡村本土文化自信,多方协作,发挥自身优势,让乡村文化产业的生命力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1).
[2] 李明.职业教育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支撑研究[J].现代商业,2018(16):160-161.
[3] 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 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06(Z3):9-11.
[4]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5] 喻静,林孔团.浅析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概念[J].经济研究导刊,2012(30):199-200.
[6] 王朝阳.高职院校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路向[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4(3):64-69.
[7] 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N].中国信息报,2021-05-12(4).
[8] 李修远.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现实掣肘、发展逻辑与战略选择[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11.
[9] 冯庆.高校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9(3):96-105.
[10]韩继伟.地方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使命和路径选择[J].教育文化论坛,2024,16(4):37-44.
基金项目:2024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职业本科院校服务区域发展的作用模型与提升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4SJYB039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丽阳(1996,3-),女,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育经济,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