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研究致力于系统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深远影响,并探索其演变趋势。通过多维度考察,该文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在思想、艺术及社会习俗方面奠定了中国近代文化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限制和挑战。其积极影响体现在为近代思想提供智慧源泉、为艺术创作赋予独特魅力,以及为社会习俗注入深厚底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近代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近代文明不断融合,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既丰富了文化内涵,也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该研究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文化的繁荣与进步。
关键词:传统文化;近代历史;影响研究;思想文化;民族精神;中华民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070-04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LIU Xuan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00,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s devoted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ing the far-reaching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dern history and exploring its evolution trend.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investigation, we find that traditional culture not only lay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culture in terms of ideas, art and social customs, but also brings some limitations and challenges. Its positive influence is reflected in providing a source of wisdom for modern ideas, giving unique charm to artistic creation, and injecting profound deposits into social customs. However, the conservative ideas and hierarchy in traditional culture also restrict the social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to some extent. It is worth paying attention to that, since the modern time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have been constantly integrated, showing a new development trend, which not only enrich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but also promotes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study aim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inspiration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better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of social cul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Modern and modern history; Influence research; Ideology and culture; National spirit; The Chinese nation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智慧的结晶,它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时间通常被认为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期间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艰难转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维系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情怀的不竭源泉,也为社会的进步与革新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与精神支撑。因此,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多维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变迁的内在联系,还能为新时代背景下把握文化发展方向、促进文化自信提供历史镜鉴。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艺术形式及社会习俗。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代代相传,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从远古时代走到今天的记忆和智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沧桑巨变,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民族成员的精神风貌。无论是古老的哲学思想,还是精美的艺术作品,抑或是独特的社会习俗,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独有特色。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轨迹和文化传统,这些特色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貌。通过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1]。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影响
2.1 思想文化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积极影响,首先体现在其深刻塑造并丰富了民族的思想文化体系。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家等思想流派,不仅为古代社会提供了治理理念与道德规范,更在近代历史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对社会的思想进步与文化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儒家思想,以其“仁爱”“礼制”和“中庸之道”为核心,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与社会秩序,为近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石。在快速变迁的社会环境中,儒家思想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成为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准则。同时,儒家关于教育与学习的理念,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激励着近代人们追求知识、不断提升自我,推动了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提升。道家思想,则以其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为近代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哲学。在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中,道家强调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成为缓解近代民族压力、寻找心灵慰藉的重要途径。其次,传统民族精神在近代历史中也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在近代,面对外敌入侵、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战。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成为近代历史中最为感人的篇章。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观念也在近代得到了广泛实践。在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人们积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2]。
2.2 艺术文化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艺术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历史的见证,其在近代历史进程中的积极影响不仅体现在对艺术本身的滋养与推动上,更深刻地渗透到社会文化的多个层面,成为连接传统与近代、民族与世界的重要纽带。首先,中华传统艺术文化是构建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基石。例如,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京剧、剪纸等,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在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犹如旗帜一般,让人们牢记自己的民族身份。以京剧为例,京剧脸谱艺术,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品质,红脸代表忠诚正义,这是中华民族推崇的美德。这种艺术形式在近代的传承,让人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使得人们在抵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更加团结一心。其次,中华传统艺术文化是艺术创新的重要引擎。在近代艺术史上,许多艺术家从中华传统艺术文化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例如,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继承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融入民间艺术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推动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发展。最后,中华传统艺术文化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品为例,如景泰蓝、瓷器等,这些精美的艺术品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工艺水平,更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桥梁[3]。通过这些艺术品,世界各国人民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2.3 社会习俗方面
社会习俗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社会的变迁与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社会习俗的传承与弘扬,强化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历经千年仍然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节日不仅是家庭团聚的时刻,更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春节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共享团圆的喜悦;中秋节时,人们则围坐赏月,品尝月饼,寄托对亲人的思念。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仪式,不仅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更在无形中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传统节日习俗也承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任。端午节的赛龙舟,不仅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体育活动,更是对屈原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人们缅怀先人、铭记历史,从而加强对个人身份和家族责任的认识。这些习俗在近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共同维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在社交场合中,传统礼仪礼节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近代社会的交往方式日益多样化,但传统礼仪礼节依然是人们表达尊重和友善的重要方式。见面的拱手礼(在某些传统文化活动中)或者尊重长辈、礼貌待人等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更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4]。这些礼仪礼节让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更加注重礼节和尊重,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2.4 国际交流方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近代历史中推动了国际交流。它不仅增进了中外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还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1840—1949年,尽管中国面临着列强的侵略和内部社会的动荡,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5]。例如,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一批批外国传教士、探险家、学者纷至沓来,他们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吸引,纷纷学习并传播中华文化。如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他翻译了《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成为西方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时,中国也主动走向世界,通过文化交流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1876年,中国首次参加费城世界博览会,展示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传统产品,以及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后,中国多次参与国际博览会,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此外,留学潮的兴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从晚清开始,大量中国青年学子赴日、美、欧等地留学,他们不仅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也将中华文化带到了海外。如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不仅学习了西方文学,还积极向日本友人介绍中国的文学和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这些国际交流活动,不仅让世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也促进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的相互借鉴和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影响的启示
3.1 坚守文化根基,弘扬民族精神
在近代历史的激荡变革中,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动荡与文化冲击。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凸显了其作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柱的重要地位。坚守文化根基,不仅是对历史的深刻尊重,更是对民族未来的深邃洞察。这一根基中蕴含的丰富哲理、道德规范及艺术精髓,是中华民族在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中得以保持定力、砥砺前行的重要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宛如民族精神的摇篮,它深深植根于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塑造了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审美情趣。面对近代历史的种种挑战与困境,正是这些深植于民族心灵的文化基因,激发了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奋斗精神。从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到戊戌变法的维新改良;从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追求,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民族解放斗争,每一次历史的跃进都深深烙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印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成为无数仁人志士追求个人完善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精神旗帜;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启迪着人们在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法家的“法治”精神,则为近代社会的治理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6]。因此,坚守文化根基、弘扬民族精神,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与传承,更是对未来的责任与担当。只有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才能汲取到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
3.2 创新文化传承方式,适应现代发展需求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洪流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推进和全球化的日益加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亟须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7]。这种创新并非简单地用现代元素替换传统内容,而是在坚守文化内核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和创意手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以京剧为例,这一国粹艺术在曾面临观众老龄化、传承断层等困境。为了重焕生机,京剧界积极探索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路径。一方面,通过高清数字化技术,将经典京剧剧目进行录制和保存,不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资料,还借助网络平台拓宽了传播渠道,使更多年轻人能够接触到这一传统艺术;另一方面,现代舞蹈艺术也积极汲取了京剧的精华,实现了跨界的创新融合,催生出全新的艺术形式。在这种融合中,现代舞者们将京剧的身段、手势及表情等表演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舞蹈之中,既保留了现代舞的动感与自由,又赋予了其京剧的韵味与内涵。这种融合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为现代舞蹈注入了新的活力,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又如,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需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传统的书法学习方式受限于师资和地域,但现代科技的介入打破了这一束缚。通过开发书法教学软件和应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线学习书法技巧,感受墨香四溢的艺术世界。同时,书法家们也积极尝试将书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书法作品,深受市场欢迎。这些实例表明,创新文化传承方式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文化领域和实践中。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意手段,可以为中华传统文化找到新的生长点,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8]。
3.3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影响力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上,国际文化交流已不再是简单的文化展示,而是成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指标。对于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文化魅力的中国而言,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无疑是向世界展示自我、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9]。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可以将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传递给世界各国人民,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这种文化的传递不仅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还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让世界看到一个开放、包容、自信的中国。近年来,“一带一路”文化交流项目的成功实施,就是中国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提升文化影响力的生动例证。该项目通过组织各类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还促进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动力。因此,必须继续深化国际文化交流,不断创新交流方式和内容,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连接世界、沟通心灵的桥梁,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繁荣[10]。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扮演了复杂而多面的角色。它是民族精神的根基,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道德准则。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时代的演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正逐渐走向融合,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替代或消解,而是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也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现代文明的成果,从而推动社会文化更加全面、多元和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彦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进路、历史进程及价值展望[J].铜仁学院学报,2024,26(2):1-8.
[2] 杨翰戎.与时偕行:中国近现代文物与历史研究的新探索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8):62-68.
[3] 梁竣淇.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评《中国近现代史专题论稿》[J].中国教育学刊,2022(3):136.
[4] 石褒曼.近现代沈阳历史文化空间形态演进研究[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2020.
[5] 方兰欣,石榕森.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J].学习论坛,2024(6):98-107.
[6] 刘正阳,陈立新,王晓果,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现实困境与时代路径[J].中华武术,2024(9):119-121.
[7] 都宇茜.立足历史学科探讨非遗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天南,2024(4):69-71.
[8] 王凯航.对传统儒学文化的近现代问题的哲学思考[J].新楚文化,2023(14):4-7.
[9] 马越.从中国近现代设计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以服饰为例[J].鞋类工艺与设计,2022,2(4):10-12.
[10]金太军.近现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变革的历史反思[J].江汉论坛,2000(1):78-81.
作者简介:刘璇(2002,7-),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