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视角下岭南文化语篇意义的动态构建

2024-12-31 00:00:00陈玉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32期

摘要: 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正确理解岭南文化内涵、促进其对外传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该文以系列纪录片《广府春秋》为研究对象,从多模态隐喻视角出发,结合空间映射和概念整合理论,探讨了多模态隐喻在语篇意义构建过程中的表现形式、作用机制和价值意义。研究发现,多模态隐喻融合了语言、图像、声音和动作等不同模态因素的特性,通过模态间的协同和互动,动态构建了《广府春秋》纪录片的语篇意义,丰富了岭南文化语篇的意义表达,增强了岭南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为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今,需要综合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更好地运用多模态隐喻进行岭南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岭南文化;《广府春秋》;多模态隐喻;语篇意义;动态构建;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026-05

Dynamic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Lingnan Cultural Discourse from a Multimodal Metaphor Perspective

—A Case Study of the Documentary Series Memoirs of Canton

CHEN Yulia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45, China)

Abstract: How to appropriately understand the deep connotations of Lingnan culture and promote its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going global" and "telling China stories well" is a topic worth exploring. Taking the documentary series Memoirs of Cant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study, based on spatial mapping and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ies, analyzes the forms, working mechanisms and roles of multimodal metaphors in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Lingnan cultural discourse. It finds that by integr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modal factors such as language, pictures, sounds and actions, multimodal metaphors dynamically assist in the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Memoirs of Canton through the synergy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modalities. This enriches the expression of Lingnan cultural discourse and enhances the appeal and dissemination of Lingnan culture, providing new channels and method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Lingnan culture. In the era of rapi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sively utilize advanced digital technology to better employ multimodal metaphors in the dissemination of Lingnan culture.

Key words: Lingnan culture; Memoirs of Canton; Multimodal metaphor; Discourse meaning; Dynamic construction; Cultural dissemination

在数字时代,话语意义的构建不再局限于语言,而是扩展到图像、声音等非言语模态的运用。每一种模态都涉及多种符号,例如,视觉模态常包括文字和图像,而听觉模态通常指声音和音乐[1]。所有模态都具有意义潜势,能为相关话语的意义构建做出贡献,促进读者对话语的认知、理解和解读。这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众所周知,由于文化差异,单纯用语言将丰富而含蓄的中国文化呈现给异域受众绝非易事。因此,多模态成为一种理想的文化传播模式,针对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的人,可运用更多的互动符号和交流工具。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之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纪录片以其“承上启下”的功能——“承上”为传承历史、记录历史,“启下”为拓宽视野、传播文化——成为诉说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文化中国”形象最直接、最生动的渠道[2]。系列纪录片《广府春秋》以其精美的画面、深刻的历史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元素,为研究岭南文化语篇的意义构建提供了一个绝佳案例。多模态隐喻超越语言和文本,将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模态形式整合到意义构建中,能更好地满足人们表达意义,传达思想,传播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抽象概念的需求,为深入理解岭南文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有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多模态符号如何通过跨域映射和概念整合,构建多模态隐喻,呈现和传播岭南文化中深刻的思想、价值和文化精髓,促进岭南文化语篇的意义构建。

1 多模态隐喻构建、阐释和解读的理论基础

1.1 空间映射

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即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3]。借此对应关系,源域的某些特征、结构和关系被投射到目标域上,使人们能够用熟悉的源域概念来理解抽象的目标域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概念隐喻理论为多模态隐喻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表明隐喻可在不同模态中出现,且具有相似的认知机制。多模态隐喻即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它集合了声音、图画、语言、动作等多种模态,可分为静态多模态隐喻和动态多模态隐喻[4],或平面多模态和立体多模态隐喻[5]。静态或平面多模态隐喻涉及图像、色彩、构图、语言文字等视觉符号,动态或立体多模态隐喻则诉诸影像和声音,涉及拍摄角度和方式、切换节奏、音乐及有声话语与图像的配合等多个层面。与传统单模态隐喻相比,多模态隐喻具有多模态性、动态性、交互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空间映射理论能帮助确定多模态隐喻涉及的不同模态所代表的源域和目标域。不同模态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可以通过空间映射建立联系。例如,图像模态中,描绘暴风雨中大海波涛汹涌的画面可作为源域。语言模态中,“人生充满挑战”这句话可以暗示人生是目标域。通过空间映射,将大海在暴风雨中的状态映射到人生状态上,形成多模态隐喻。利用方位概念也能进行跨模态映射。广告海报中,上方明亮的区域展示着成功人士的形象,下方阴暗的区域呈现普通人的生活。通过方位映射,“上方”代表着成功和优越,“下方”代表着平凡和普通,传达出隐喻意义,即努力奋斗可使人从平凡走向成功。而在音乐和舞蹈的多模态组合中,高音部分可映射到兴奋、积极的情绪状态,而低音部分可映射到沉稳、内敛的情绪状态,通过音高的高低方位丰富了隐喻的表达。具体的实体也能在不同模态间进行映射。例如,动画短片中,勇敢的狮子形象可以映射到语言模态中描述的“勇敢的领导者”;狮子的勇敢特质通过图像模态展现出来,与语言模态中的概念相呼应,形成多模态隐喻。宏伟的古老城堡可映射到文学作品中描述的“坚固的信仰”;城堡的实体形象和其象征的坚固性与文学中的抽象概念相连接,为多模态隐喻提供了丰富内涵。

1.2 概念整合理论

映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常规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机制,但无法揭示语言运用和媒介应用背后的实时意义构建过程[6],这进一步促使语言学家探究隐喻现象背后的认知过程,特别是隐喻的意义构建与推理机制。吉勒·福柯尼耶(Gilles Fauconnier)[7]将隐喻机制与其他语言性及认知性现象融合,将两领域映射模式改进为四空间模式,提出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或概念合成(conceptual integration) 理论,为多模态隐喻的阐释和解读提供有力的支持。

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不断构建心理空间,并通过跨空间映射和整合来形成新概念和意义。心理空间是人们在思考和交流时构建的临时性的概念结构,可包含各种不同元素和关系[8]。概念整合过程常涉及4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空间2、类属空间和整合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概念域或认知框架,它们通过跨空间映射将各自的元素和关系投射到整合空间中。类属空间则包含了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和组织原则,为整合过程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整合空间则是通过对输入空间的元素和关系进行组合、完善和扩展而形成的新的心理空间,其中产生了新的概念和意义。

因此,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构建和解读会经历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阶段。组合过程对应着意义构建的初始阶段。多种模态元素被引入并初步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的、简单的意义集合,产生一个基本的意义框架。在完善阶段,输入空间的投射结构与人们长期记忆中的信息结构相匹配,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多模态隐喻的意义。观众或读者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初步构建的意义进行补充和修正。比如,看到一幅描绘战争的报道时,结合燃烧的房屋、惊恐的人群等画面,以及文字中对战争残酷性的描述,人们会联想到历史上类似的战争场景,从而使图片所表达的隐喻意义更加丰满。而在深化和拓展阶段,基于合成空间中的层创结构,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认知运作,挖掘出更多的隐含意义和联想。例如,一部关于种族冲突的电影,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行为及场景的设置等多模态元素的共同作用,引发观众对种族问题的深入思考,探讨其背后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原因。

多模态隐喻往往能够创造出新颖的、独特的意义,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创新性,帮助人们理解这种创新意义的产生过程。此外,它也能阐释多模态隐喻意义的普遍性、特殊性,以及多模态隐喻中不同元素之间的互动性。首先,概念整合理论认为人类认知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也反映在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中。例如,红色在很多文化中与热情、危险等概念相关,当红色以视觉模态出现在多模态隐喻中时,人们能够理解其隐含的意义。这种普遍性使得多模态隐喻能够跨越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实现一定程度的意义传达。其次,概念整合理论也能够解释多模态隐喻意义的特殊性。不同的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会影响人们对多模态元素的理解和解读,导致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特殊性。比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龙是吉祥、权威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龙可能被视为邪恶的生物。因此,当龙的形象出现在多模态隐喻中时,其意义会有所差异。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输入空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最后,多模态隐喻中的不同模态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建意义。概念整合理论也可以解释这种互动性。例如,在一场演讲中,演讲者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与演讲的文字内容相互配合,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分析不同模态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这种互动如何促进隐喻意义的传达。

2 多模态隐喻对《广府春秋》语篇意义的动态构建

在全媒体时代,岭南文化的价值更多地通过电视、电影、海报等媒体的多模态话语来体现。这些话语将语言、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多模态符号并置,实现多向跨域映射,形成动态的多模态隐喻,产生更丰富的隐喻意义。

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岭南文化不断吸收和融合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形成了务实、开放、创新、包容的特色。岭南文化主要由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组成。《广府春秋》是一部展现广府文化的系列纪录片。2016年,第一季《山海之间》拉开该系列纪录片的帷幕。其以山海为空间线索,以变迁的地理空间和历史人物为主线,以文化事件的发展为层次推进,探寻广府文化的起源。第二季《璀璨明珠》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三颗明珠——广州、香港、澳门展开叙述,通过历史影像和情景再现,透视三地同宗、同源、同根的文化基因,横向展示了广府地区建筑、武术、粤剧、电影、咸水歌等特色文化和风俗,纵向剖析了该地区近代以来的思想变革及文化传承。第三季《一路花香》从“花”入手,以广州别称“花城”为切入点,透过广府地区的人、事、物,多角度溯源“花城花市”的历史,呈现其长盛不衰的历史文化根源。第四季《如往如来》以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为线索,以广府地区海外移民史为观照,展现广府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广府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文化根源的追寻。

2.1 跨域映射与概念整合呈现岭南文化价值观念

隐喻是一种文化行为,能构建文化的总体概念,影响人们的思想价值和行为。在网络媒体新时代,科技、经济与文明发展的双重作用使各民族在心理和情感上形成极大的一致性,这使得多模态隐喻的应用和接受成为可能。通过理解和运用多模态隐喻,人们可以突破话语本身的意义,体验其背后的社会和文化思想。岭南文化的精髓构成了岭南人自身的思想价值体系。利用超越纸质文本的语言形式,通过各种话语平台,采用多模态话语形式和多模态隐喻,可以有效地促进岭南文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播。

2.1.1 跨域映射呈现岭南文化思想

《广府春秋》中,观众能欣赏到很多蕴含岭南文化意蕴的画面。跨域空间映射通过图像、语言和色彩等多模态之间的互动,将岭南文化蕴含的理念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陈家祠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及独特的建筑布局,展现出浓厚的历史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水平。通过空间映射,陈家祠的实体建筑特征被映射到岭南文化的抽象概念上,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岭南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价值。岭南传统美食,如肠粉、靓汤等的色香味以及制作过程,则映射到岭南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地域特色的目标域上。观众看到美食画面,就能联想到岭南人对美食的热爱及背后蕴含的生活态度。岭南水乡的河道布局和村落结构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屹立的山峰隐喻了岭南文化的崇高坚韧,面朝大海的地理位置使岭南文化具有吸收外来文化、不断创新的特点;片中的岭南名人,如康有为、梁启超等,则可作为实体映射到岭南文化的进取精神和变革意识的目标域上。

2.1.2 概念整合传播岭南价值观念

观看《广府春秋》时,观众会构建多个心理空间。例如,看到岭南传统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的场景,观众会构建一个关于民俗活动的心理空间,包括热闹的场面、鲜艳的色彩、激昂的音乐等元素。同时,也会构建一个关于岭南文化活力和凝聚力的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映射,将民俗活动的热闹氛围与岭南文化的活力联系起来,理解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当纪录片展示岭南传统工艺如广绣时,观众会构建一个关于广绣的心理空间,包括细腻的针法、精美的图案、传承人的专注神情等元素。另一个心理空间则是关于岭南文化精致与细腻的特质。通过概念整合,观众将广绣的艺术魅力与岭南文化的审美追求相结合,深刻体会岭南文化的独特价值。概念整合的过程中,不同的输入空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例如,纪录片中同时呈现岭南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自然空间中的青山绿水与人文空间中的古老建筑、传统习俗相互融合。这种整合让观众感受到岭南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传播了岭南文化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当纪录片讲述岭南的商业发展历史时,输入空间包括繁荣的商业街区、忙碌的商人、丰富的商品等。通过整合,观众可以理解岭南文化中的务实精神和商业智慧。这种整合不仅展示了岭南的经济成就,更传播了岭南文化中勇于开拓、善于创新的价值观念。

2.2 多模态协同与互动呈现岭南文化魅力

符号的形式特征是由它的意义特征确定的,一个符号系统如果没有意义潜势作为背景,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而模态是语式的核心特征[9]。《广府春秋》中不同模态相互作用和整合,为观众呈现了一幅丰富多彩、富有内涵的岭南文化画卷,使观众在欣赏纪录片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2.2.1 语言模态

解说词在纪录片中起到引导和阐释的作用。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为观众提供了关于岭南文化的背景知识和内涵解读。在介绍岭南的历史变迁时,解说词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帮助观众理解岭南文化的发展脉络。语言模态中的隐喻表达丰富了岭南文化的内涵,例如,“岭南文化是一座璀璨的宝库”,将岭南文化比喻为宝库,强调了其丰富性和珍贵性。同时,语言模态还能与图像和音乐模态相互呼应,增强多模态的整体效果。例如,在展示岭南的自然风光时,解说词配合优美的画面,用诗意的语言描述自然之美,让观众更深入地感受岭南文化与自然的融合。

2.2.2 图像模态

精美的摄影画面是纪录片多模态表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构图、镜头语言等手段,展示了岭南的自然风光、建筑风貌、民俗活动等,传达隐喻意义,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岭南文化的魅力。例如,在拍摄岭南园林时,摄影师运用对称构图和细腻的光影效果,展现园林的精致布局和宁静氛围。在拍摄民俗活动时,运用动态的镜头和鲜艳的色彩,捕捉活动的热闹场面和人们的喜悦之情。拍摄广绣作品时,用特写镜头展示细腻的针法和绚丽的色彩,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广绣的艺术魅力。图像特定的色彩与特定的文化元素相联系也形成隐喻。例如,在传统岭南节日和庆典中,红灯笼、红对联等随处可见,隐喻着岭南人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岭南山水画卷中,绿色的植被、清澈的河流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传达出岭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此外,黄色通常隐喻着岭南文化的尊贵和辉煌历史,而蓝色则隐喻着岭南地区的开放和包容。

2.2.3 声音模态

声音的功能同样不可或缺。片中的自然音效、人物对话,以及背景音乐等声音元素,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情感。自然音效,如鸟鸣、流水声等,与岭南的自然风光图像相呼应,隐喻着岭南地区的宁静与生机。人物对话则通过语言的选择和表达,传达出岭南人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例如,岭南人常用的生动、幽默的语言表达方式,隐喻着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悠扬的岭南传统音乐,如二胡、琵琶等乐器演奏出的旋律,隐喻着岭南文化的优雅与细腻。这些音乐仿佛是历史的回声,带领观众穿越时空,感受岭南文化的源远流长。

文字和音乐是两个独立且相互联系的输入空间,歌词通过比喻、反语、举例等修辞手法来交流主题,音乐则通过音域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旋律的变化传递歌词语言部分未能表达的细节和情绪[10]。悠扬的旋律出现在自然风光和传统文化画面中,象征着广府地区的宁静和美好;激昂的旋律则常出现在现代城市和科技创新的画面中,象征着广府人民的热情和奋斗精神。缓慢的节奏常出现在古建筑和传统文化的画面中,象征着广府文化的内敛和深沉;快速的节奏则常出现在现代城市和时尚文化的画面中,象征着广府文化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2.2.4 动作模态

动作也能够传达隐喻意义。片中,岭南传统的武术表演、民间舞蹈等动作元素,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展示,更是岭南文化精神的隐喻。武术表演中的刚柔并济、动作流畅,喻示着岭南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灵活应变的能力。民间舞蹈中的欢快节奏和优美动作,隐喻着岭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此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如传统手工艺人的制作过程、市场上的交易场景等,也都蕴含着特定的隐喻。手工艺人的精细动作隐喻着他们对工艺的执着和追求卓越的精神,而市场上人们的交易动作则隐喻着岭南地区的商业繁荣和经济活力。

3 多模态隐喻解读和运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多模态隐喻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等不同模态及模态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共同构建了语篇丰富的意义,塑造了岭南文化的独特形象和价值观念,生动展现了其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并通过情感表达,增强岭南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亦通过文化传承,促进岭南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但是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多模态隐喻在跨文化传播中可能面临理解难度。岭南文化中的一些隐喻可能在其他文化中难以被理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模态的技术应用也面临着挑战。如何将先进的技术手段与岭南文化的内涵相结合,创造出更加新颖、吸引人的文化产品,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的问题。要克服跨文化理解难题,需要加强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了解其文化特点和审美需求,以便更好地运用多模态隐喻进行岭南文化的传播。同时,也要加强对岭南文化隐喻的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价值,为跨文化传播提供更加准确、深入的解释和说明,并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分析观众的需求和喜好,为文化创作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

4 结束语

多模态隐喻在岭南文化语篇意义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丰富了意义表达,还增强了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为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空间映射和概念整合理论,为理解和解读文化语篇中的多模态隐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多模态隐喻在岭南文化语篇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以及如何更好地利用多模态隐喻促进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还可以将多模态隐喻的研究方法应用到其他地域文化的研究中,为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2] 陈薇,彭紫荆.“文化中国”形象的隐喻建构与多模态叙事[J].中国电视,2020(2):83-86.

[3]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 FORVEVILLE C. Multimodal Metaphor [M]. 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9.

[5] 赵秀凤,苏会艳. 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8-24,30.

[6] 沈莉. 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力及其应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0(5):109-112.

[7] 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8] FAUCONNIER G,TURNER M B. Blending as a Central Process of Grammar [C]//GOLDBERG A. Conceptual Structure, Discourse and Language. 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1996:113-129.

[9] 张德禄. 系统功能视阈下多模态隐喻建构及释解模式[J].现代外语,2024(11):731-742.

[10]朱菊芹. 多模态隐喻意义理解的制约因素研究[J].外国语文,2020(7):93-100.

基金项目: 2021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多模态视阈下岭南特色文化语篇的意义构建与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21WTSCX151); 2022广东省高等教育专项“融入岭南文化的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22GXJK408)。

作者简介:陈玉莲(1982,11-),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语篇分析,多模态话语分析,多模态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