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基诺族作家出版的第一部散文集,张杨以一名基诺族女性知识分子的本土化视角描述了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族山区的风土人情,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书写中不仅蕴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思想,更是折射出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新兴作家自觉的生态意识。《阿布基诺》是云南基诺族生态文学在散文版图的一次突破性尝试与成功范例,同时彰显出云南基诺族在生态文学研究和生态散文创作发展的新空间。通过对《阿布基诺》生态智慧的全面梳理与探讨研究,可以更好地回应基诺族这一“无文字民族”的生存危机和生态危机问题,让基诺族文化更好地融入中华文明的大花园里。
关键词:生态散文;基诺族;生态意识;生态智慧;《阿布基诺》;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I0-03;I1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11(b)-0001-06
Research on Ecological Wisdom in Ecological Prose of the Jino Ethnic Group in Yunnan Province
—Taking Zhang Yang's Collection of Essays Abukino as an Example
CAO Rui
(School of Humanities, Kunming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14, China)
Abstract: As the first collection of essays published by a Jino ethnic writer, Zhang Yang describes the local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the Jino mountainous area in Jinghong City, Xishuangbanna Dai Autonomous Prefecture, Yunnan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Jino female intellectual. In his writing on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he not only contains the deep ideas of protect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building a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but also reflects the consciou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of contemporary emerging ethnic minority writers in Yunnan. Abukino is a breakthrough attempt and successful example of Yunnan Jino ethnic ecological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prose, and also highlights the new space for Yunnan Jino ethnic research in ecological liter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prose creation. By comprehensively sorting out and exploring the ecological wisdom of Abukino, we can better respond to the survival crisis and ecological crisis of the "wordless" Jino ethnic group, and integrate Jino culture into the big garde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prose; Jino tribe; Ecological awareness; Ecological wisdom; Abukino; National culture
生态散文这一称谓从环保散文、绿色散文和自然文学中脱颖而出,但是其概念的界定目前并未统一,学界总体趋向于认为“生态散文指的是并不单纯地描写自然,而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去观察、思考和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1]。我国生态文学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报告文学,继而作家创作了一系列反映中国生态问题的文学作品,生态散文在当代文学和生态文学两个维度都发挥着文学和社会双重价值,但与生态小说及其他类型散文的研究相比,生态散文研究处于生态批评的边缘位置,更是较少触及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生态散文。还有一个现状是相较于学界对其他少数民族知名作家生态散文的研究,对基诺族作家创作的生态散文研究格外单薄。而基诺族作为“直过民族”,被确立为单一的少数民族至2024年也才45年。这一聚居在西双版纳拥有丰富生态资源的民族,其作家创作的生态散文更是蕴藏着大量的生态智慧,有着广阔的阐释空间。基诺族新兴女性作家张杨的散文集《阿布基诺》蕴含的生态智慧,为该民族其他散文创作者提供了经典范例,为研究者提供了基诺族文化记忆研究的范本。
1 自然之道:自觉生态意识的审美追求
钱锺书先生在《管锥编》的开篇就写道:“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2]他认为,世界各国文化都有着相同的文学愿景和文学审美追求,这说明了文学国际化传播的可能性,我国当代生态散文的创作与研究正是在欧美生态文学影响下兴起与发展起来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民族国家的背景下和东西方文化差异下,我国须根据自身需要对其进行重新解读,正如乐黛云所指出的,“一切外来文化都是被本土文化过滤后而发挥作用的”[3]。《阿布基诺》就是在结合欧美生态文学思想与基诺族本民族文化实践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的一部散文集。鲁枢元在《生态文艺学》中提到生态批评三分法,即自然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精神生态学,分别以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生活为研究对象。很显然,张杨的《阿布基诺》在自然、社会、精神书写方面都带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审美追求。
1.1 自然生态:原始森林的自然风光
《阿布基诺》一共由44篇散文构成,通过整理可以看出单篇中涉及描述当地基诺山区自然风光的就有17篇,这不仅是作家宣传家乡西双版纳雨林的美丽之词,更反映出当地人民保护原始森林的生态理念。在首篇《故乡云海》 中张杨用优美的诗化语言构筑了家乡洛科大寨村周围的自然环境,蓝天白云下的孔明山、日夜流淌的小黑江和望不到边的绿色热带雨林,从那句“神奇的乌优文化神寨洛科大寨村,是基诺族人赖以生存的家园、世居的人间天堂”可以看出张杨作为基诺族散文家对生存环境的无比自豪与认同。
《情满攸乐山》表达了基诺族人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张杨面对历经岁月沉淀的基诺茶山写道:“每次踏上这片茶山,都用脚步和想象来丈量这个世界,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茶花芬香,会让我顿时安静下来,也暂时忘却平日工作中身上堆垒着的疲惫。”[4]这体现了她对于这片故土茶山的热爱,也透露出她领悟到了生态智慧的奥妙。美国作家艾比在其散文作品《沙漠独居者》中毫不吝啬地表达了对美国西南部沙漠的赞美,“艾比非常重视自然的非功利性价值”[5]。这也间接说明张杨有着与欧美地区生态作家一样的整体主义生态思想。
《阿布基诺》书中的同名单篇散文《阿布基诺》描写了基诺族人民对大自然的敬仰,例如“几百年来,基诺族的祖祖辈辈一直繁衍生活在基诺山中,他们的人生与命运和山紧密连接。我们基诺族一直善待土地,敬畏自然”。这里谈到自然书写就不得不提到19世纪美国生态作家爱默生的生态散文《论自然》,爱默生认为“自然是一种媒介,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人类服务”[6]。很显然,爱默生属于温和的人类中心主义者,与之不同的是,张杨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影响后进而在她的散文里流露出“生命中心平等”思想。
1.2 社会生态: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散文集中的《情满攸乐山》《阿布基诺》《石咀茶山》《茶地村》《一片茶叶的醇香》《香樟树下》这6个单篇都有写到张杨自己作为基诺族普洱茶第5代家族传承人辛苦奔波在当地各个村寨的茶山里的场景。例如,《一片茶叶的醇香》提到“我多次在泥泞的路上艰难前行,沾得一身泥巴。从父辈身上,我知道那是我作为茶人必然要经历的,也知道,只有脚踩着先辈们的足迹,才能真正解读原始森林中的古树茶生长的传奇,也才能捕获那些感人肺腑的人间故事”。为了写好这部散文,张杨用双脚在各个村寨调研,只为能够更好地收集散文写作素材,这也是当代散文家搞创作需要的田野精神。美国生态学家蕾切尔·卡逊女士把科学精神用于自己的散文写作过程。正如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诺所说,写作《寂静的春天》之前,她不仅将当时所有有关杀虫剂之副作用的研究文献全部收集在手,而且还就所有重要问题给居住在世界各地的数名科学家写信请教。从生态散文创作上看,张杨作为21世纪基诺族新兴的女性作家,同20世纪的生态文学里程碑式人物一样,已然自觉拥有了在散文创作方法上的严谨思想和刻苦精神。
基诺族为“直过民族”,杜玉亭提到在新中国成立前“基诺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山地农业,新中国成立前尚处于刀耕火种的阶段”[7]。面对这一社会面貌,基诺人运用生态智慧让自己过上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生活,在散文《党的光辉照耀基诺族山寨》里就写到当地居民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种植药材砂仁。同时张杨在单篇散文《阿布基诺》里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写道:“希望通过我们的平台,推广宣传我们基诺山的自然文化,以及山地的各种资源,让更多人认识基诺族,为我们西双版纳的旅游经济发展做一点贡献。”又如,张杨在《绿帽山水库》里写道:“于基诺乡而言,绿帽山水库是我们基诺族不可或缺的水资源。它不仅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还承载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从生态文学在社会生态层面的理解上看,作为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散文家,张杨用自己的亲身实践和散文写作助推更多人关注基诺族及其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
1.3 精神生态:淳朴风气的传承发扬
散文集里多达14篇散文都有明确的话语关照到精神生态学的范畴,主要聚焦于张杨自己的家风和当地基诺族的民风。作为一名边疆文学工作者,张杨在《我的文学梦》中写道:“以鲜活的交谈方式给各族读者以强烈代入感,生动展示着我国各民族相濡以沫、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力量。”张杨思想里的这份爱国思想也是家风的传承教育,她的父亲张志华先生是一名边防军人,同时也是基诺族有名的作家,她的母亲是基诺族当地的一名小学教师,耳濡目染之下,她有着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这种良好的家风也影响到她的工作与散文创作。
张杨的生态散文因何有如此强烈的生态智慧呢?在《家风》里,张杨写到她的父亲主编了基诺族历史上第一本由自己民族作者创作和编辑的文学丛书《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基诺族卷》,同时也提到他父亲“时刻鼓励青年人,要树立文化的民族自信,多努力学习,努力创作好的作品”。在这样的家学渊源和严格的家风里张杨创作了基诺族的第一部散文集,民族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智慧在两代人之间实现了传承与发扬。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少数民族作家,美国拉科塔族的卢瑟·斯坦丁·拜尔在1993年发表生态散文《斑点鹰的土地》,将自己的经历与印第安文化结合,赋予了这本散文作品生命力,这种声音也传达了拜尔的生态整体主义思想。《阿布基诺》正是张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的反馈。
《路没有尽头》里张杨用全知全能视角写了基诺族从解放战争时期每年都有参军投入祖国边防建设的青年,而且退役老兵返乡后成为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发展的见证者,军人的血性与顽强的精神意志,正是基诺族老百姓生态智慧的缩影。《白花欢喜满天雪》里张杨对一位曼弄老寨的农村妇女评价道:“六妹手脚勤快,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她的品质体现了基诺族的传统美德和文明家风。”在这里张杨直接赞美了基诺族传统村寨居民的淳朴风气。无论是基诺族热血青年的参军入伍还是当地基诺族女性的热情好客,都是他们经过世代努力而今过上幸福生活的生态智慧的体现。美国当代生态文学女性作家特丽·威廉斯1991年问世的生态散文《心灵的慰藉》渗透着生态整体主义的智慧,其独到的文风也值得一提。我国生态文学研究者程虹教授称之为“共鸣的写作方式”[8]。张杨在散文创作中通过运用小说创作手法上的全知视角和限定视角让读者产生了情景式体验,需要承认的是,张杨作为新兴的作家还没有那么成熟的笔调建构起像威廉斯一样炉火纯青的文风,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张杨想兼顾基诺族本民族文化的民族性,而在语言上显得平淡。在这里笔者更想说明的是,我们理应看到基诺族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的首部散文集在精神生态文学层面写作上的独特性与民族性特征。
2 民族之道:特色文化的“复魅”与“袪魅”
鲁枢元在《生态批评的空间》里写道:“远古神话是尚处于童真的人类对世界做出的质朴而虚幻的描绘,远古神话是人性与自然最初的一次美妙的交媾。”[9]神话传说是文学的起源,神话的功能可以引起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西方与我国神话的生态意象对于我国生态伦理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阿布基诺》当中涉及的基诺族民间神话传说的“复魅”书写正是张杨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记忆,也是她不自觉的生态智慧体现,同时多篇散文也指涉当地衣食住行的“袪魅”书写,让基诺族文化在神性与现实中被读者与研究者所接纳,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态平衡系统的建构性描述,原始的“复魅”记忆和现代的“袪魅”生成正是生态文学生存发展的秘诀,即“跨越时空”在散文创作上的实践性应用。
2.1 复魅:民间神话传说的传统记忆
基诺族聚居的地方是植被丰富的西双版纳地区,而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其面临着植被被破坏的生态危机。正如王诺的观点,“只要人类仍然面临生态灾难的威胁和灭绝性危险,生态文学就一定会繁荣并持续繁荣下去”[10]。所以面对这一现实问题,《阿布基诺》当中对基诺族民间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化的“复魅”书写正是在生态散文方面的贡献之作。
散文中提到“基诺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国家对基诺族文化的一种保护,同时以其为写作对象也是作者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情感的表达。张杨在《我的文学梦》里提到了基诺族创世神话“阿嫫腰北”的传说,在《石咀茶山》中更是详细介绍了杰卓山主峰上的“阿嫫腰北”遗址,和流传在基诺族的洪水神话“杰卓山与孔明山”传说,在《行走的基诺族服饰》中谈及了“彩虹衣”的民间服饰传说故事。杜玉亭先生在《和而不同的中国民族学探索:基诺族人文社会经济史论》中也以文献记录的方式记录了“阿膜小贝”和“孔明老爹”的传说故事。需要指出的是基诺族的创世神话传说与水族的“牙线造人”故事、独龙族的“嘎美、嘎莎造人”故事、布朗族的“人王岩洛卜”故事、傈僳族的“天神匠塑人”故事均不同,有着基诺族自身基因的痕迹。张杨用散文化的语言把基诺族传说移植在自己的《阿布基诺》中,用文学创作的方式保护与区别本民族文化特色的生态智慧,可以让更多的读者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让读者树立尊敬自然、敬畏自然的生态思想。
民间传统习俗包含着当地人民对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寄托与诉求,基诺族虽然人口较少,流传至今的民间习俗及故事却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杨适说道:“对于原始人来说,纯自然的、物理的、客观的东西是没有的,山、河、风、云、雷电、土地不单是他们生活的环境、舞台和生活资料的源泉,同时本身也有一种神圣的生命力。”[11]《阿布基诺》提到过多种基诺族的民间传统习俗,例如《在大山深处呼唤》一文中提到火塘传统习俗。“这是我们基诺族的祖先留下的规矩,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不能借用他人火塘,必须自己升起火塘,圣火不能熄灭,这样才能家业兴旺,后人才能更加团结。”在该篇也提到了基诺族的丧葬文化传统:“人活不到60岁的,叫短命鬼。短命鬼的尸体不能土葬,必须先火化之后,再土葬。”在《梦回曼控山》里讲到族人祭拜天神地祇的祭祀活动以及婚嫁习俗。在《家乡之夜》中详细讲述了重大节日宴会中的“三弦文化”。在《我的文学梦》中介绍了基诺族的“特懋克节”“新米节”“火把节”三大民族节日。散文中也有提到基诺族自古以来就大量流传的民间口头文学,包括“七歌文化”“阿嫫腰北”“结婚歌”等。
基诺族拥有自己的语言,遗憾的是没有自己的文字,作为一个“无文字民族”以汉语的方式把自己的传统文化记录并推广本身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选择。从生态文学角度来看,此做法符合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伦理学”的要求;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来看,符合朝戈金一派的“口传文学”传播方式。在这种文学的交叉价值中张杨作为生态散文家完成了她的使命,《阿布基诺》实现了它的生态智慧价值。
2.2 袪魅:现代衣食住行的纪实文化
主题学研究不论在德国还是中国都是从民俗学开始的,笔者聚焦于《阿布基诺》当中涉及的基诺族的意象研究,具体而言就是衣食住行方面涉及的意象群体。胡志红教授在《生态文学讲读》中认为,美国生态学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整部著作的内容按照季节框架来组织安排,即‘夏天—秋天—冬天—春天’的顺序”。张杨的《阿布基诺》内容上则是围绕基诺族“衣食住行”展开的。这种对基诺族现代化进程中的记忆性描述,不仅是一种家园书写,也是一种对基诺族文化的“袪魅”书写,目的在于让读者可以了解真实的基诺族生活状态背后的生态文化渊源,认识基诺族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优缺点,以期找到一条重返自然和谐的路径。
散文集《阿布基诺》中专门有篇《行走的基诺族服饰》讲了带有美好传说色彩的基诺族女子服饰“彩虹衣”,在一年一度盛大的“特懋克节”,每个村组的老百姓就会穿上带有自己村小组特色的服饰,而散文中提到当地村寨的一位女性把富有基诺族民族文化的服饰赠予了张杨,她继而穿着基诺族服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舞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基诺族文化。在《亲切的握手》中提到,在中非合作论坛,张杨戴着基诺族特有的披风式尖顶帽。张杨用报告文学纪实性的手法见证着基诺族通过服饰文化传播民族文化的符号意义。
在《基诺骨头糁》中讲到,过去基诺族人民会在寒冬腊月剁猪脊椎骨制成骨头糁,在青黄不接之际作为菜肴,但是随着当地生活水平提高,骨头糁这一美食逐渐消逝,张杨提出了自己对“这些四季有别的基诺族饮食文化背后的故事,在我心中逐渐模糊、消失”这一生态危机的隐忧,并将其通过散文记录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呼吁更多人关注基诺族饮食文化。当然张杨也呈现了几种现在还流传在基诺族餐桌上的家乡美食,在诸如《挂腊肉》《酸笋剁辣子鸡》《美味佳肴白参菌》《火灰泡笋菜》《基诺水豆豉》等单篇中介绍了基诺族当下多元丰富的美食文化。
散文集还写到多个地方的干栏式房屋,《情满攸乐山》写到采访中张杨看到生牛村“建造了基诺族干栏式房屋,纵横交错在沟谷中和平整的田坝上”。随着现代化建设,当地很多地方结合干栏式风格和现代化审美修建了创新型的房屋,散文提到现在很多地方是干栏式风格和汉式相结合,例如,茶地村干栏式二层楼房顶层盖着琉璃瓦,2016年被列为国家级传统村落的扎吕村基本上也是干栏式和钢混结构的楼房。这充分表明当地人民在房屋建筑,即居住条件改善上既保留民族特色又与时俱进的生态智慧。
散文中讲到张杨父亲小时候从曼控新寨到勐腊县医院求医之路的艰难,需要举着火把徒步穿越原始森林里六七十千米山路才能抵达。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基诺山乡46个自然村还没有一条民用公路”到如今“从村组至各基地形成了蜘蛛网式的公路网”,交通条件的改善带动了基诺族经济的发展。
3 茶香之道:建构“处所”的生态实践
王诺认为,“处所”是指“人所依附的特定自然区域”。国内外的生态散文作家都在致力于用自我实践建构起重新回归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处所”,也在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生态危机面前愈发想去实现这份理想。最经典的作品就是梭罗在美国的瓦尔登湖畔生活两年多后写下的《瓦尔登湖》。“在中国当代生态散文的发展过程中,梭罗的《瓦尔登湖》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瓦尔登湖》被引进中国文学界之后,立即引起了作家们的强烈关注,成为长期影响当代生态散文创作的异域文化经典,具有深远而重要的启示价值。”[12]张杨作为基诺族的女性知识分子,也自觉承担起了这样的责任。通过笔者前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张杨已经把基诺族当下的生态现状描写得很充分,那么如何像其他生态散文家一样建构起“处所”,散文集《阿布基诺》中茶文化的推广传播和家乡环境的主动性建设实践可以明显体现出建设“处所”的自觉生态意识。
3.1 茶文化的现代化传播
“阿布基诺”是散文集的名称,是张杨的笔名,也是她主理的茶品牌。不难发现所有生态散文作家作品里的“处所”都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相关,由于我国面积较大,东西南北都有着不同的地理生态环境,因而生态散文呈现出不同的地域差异。
蒙古族散文家鲍尔吉·原野受到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影响,主要聚焦于草原退化生态危机,例如,他的散文《胡杨之地》阐述了过度猎杀野生动物导致沙尘暴急剧恶化而破坏整个生态系统的问题。台湾达悟族作家夏曼·蓝波安生活在南方岛屿,受到海洋文化的影响,在《冷海情深》中记录了一次他因为迷恋海洋生物而未按时归家,让家人很担心的同时自己也感到无比焦虑的问题。满族作家胡冬林因穿梭于东北地区的长白山,所以写下了《野猪王》,聚焦于雪地里野猪的遭遇。
基诺族作家张杨由于家乡在云南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基诺大山,所以有种“靠山吃山”的智慧,围绕“古树茶”这一深山植物建构自己的“处所”。从散文写作推广来看,她直接在单篇《幸福之路》中写道:“易武,是普洱茶源头地区,是云南六大茶山之一,也是‘茶马古道’起始地、茶叶历史重镇、贡茶生产地。”这种直接的方式像把一张名片递给了所有读者。从张杨亲身实践上来看,在茶的品质革新上,作为张氏第五代传承人,她通过开拓创新,创立了“阿布基诺”品牌;在茶叶选品考察上,她亲力亲为地奔跑在各座古茶树茶山之间;在品牌宣传推广上,在2019年中国合作贸易大会上张杨表达了“作为中国茶文化的代表品牌,‘阿布基诺’一直致力于将中国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向世界传递着基诺族茶文化。
3.2 家乡环境的生态建设
在推广茶文化这种生态意识的指引下,当地百姓也开始了家乡的绿化建设。曼控山的生态环境建设从张杨自家庭院的建设推广到挨家挨户,而今周围路段的三角梅已经烂漫绽放。《蝶恋花》写到扎果村公路两侧都是水果树和花卉,村民们的生活垃圾也集中处理,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乡村文明景象,这正是人们主动融入自然的生态智慧。
生态建设不是拘泥于自然绿色的建设,在基诺族文化教育的现实背景下,当地人民也因地制宜地开展家乡社会建设,在建设上也有了一定的成果。例如,散文中提到从1956年开办第一所小学后,基诺族逐步有了自己的学校和教师群体。20世纪80年代又建成了中学,这让基诺族的教育更加有了保障,可以培养出更多有知识文化的人才,这对于基诺族这一“无文字民族”来讲是难能可贵的。基诺族的文学经过不断建设而今也有了书写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作家群体。从教育和文学两个版图从无到有的建设历程可以看出基诺族人民构建“处所”的决心与智慧。
4 结束语
诚然,生态散文只有近40年的历史,在少数民族文学史70多年的发展长河中显得格外年轻,基诺族生态散文的发展更是处于童蒙阶段。笔者认为,张杨的《阿布基诺》作为基诺族本民族作家创作发表的第一部散文集,在语言表达上融入了小说和报告文学的语言体征,这正是散文在创作形式上的张力所在。从思想内容上看,它不仅是一部散文作品,更展现了基诺族人民在现代化发展中的生态智慧。《阿布基诺》的出版,对于少数民族特别是基诺族在生态散文创作和生态批评两个维度都起到了一定的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栋.中国当代生态散文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0:20.
[2] 钱锺书.谈艺录·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4:1.
[3] 乐黛云,陈跃红,王宇根,等.比较文学原理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96.
[4] 张杨.阿布基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23:2-181.
[5] 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3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172-191.
[6] 胡志红.生态文学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42-254.
[7] 杜玉亭.和而不同的中国民族学探索:基诺族人文社会经济史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4:57.
[8] 程虹.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336.
[9] 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0.
[10]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7.
[11]杨适.哲学的童年:西方哲学发展线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41.
[12]赵树勤,龙其林.《瓦尔登湖》与中国当代生态散文[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6(1):92-97.
作者简介:曹芮(1996-),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