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红色档案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在文旅融合视角下的开发利用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红色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将成为红色档案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契机。文章聚焦文旅融合视野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要点,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以南京下关滨江风光带文旅开发的现状为分析案例,考察如何通过深化主题开发、强化协同配合、突出特色宣传等途径,实现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与文旅产业升级发展的有效融合,以期为现实相关工作开展提供参考方向。
关键词:红色文化;红色档案;红色文旅;下关滨江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同时在文化发展领域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1],为新时期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红色档案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奋斗历程的真实见证,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资源载体,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整合好、利用好红色档案资源,对于实现红色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希望江苏“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2]。江苏拥有丰富的红色遗存与档案,在当前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红色文旅事业的契机下,无论是文旅工作者还是档案工作者,都应当深刻认识红色档案资源资政育人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当下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势头,深度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价值意蕴,助力红色文旅产业提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南京下关滨江风光带是近年来当地重要的文旅建设项目,由南至北,沿途分布着中山码头—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站)—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下关火车主题园—和记洋行旧址—南堡公园(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等诸多重要红色遗迹与人文景观,全长约3千米。围绕这些历史遗迹产生的档案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进一步挖掘。而如何充分挖掘红色档案资源,助力区域文旅开发,实现创新性发展,还需开拓思路、深度思考。
1文旅融合视角下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的要点
在当前文旅融合的战略指导下,红色文旅产业必然离不开对红色档案的挖掘利用。除了学界的理论探讨[3],档案业界也已开始摸索如何实现红色档案与文旅结合的有效途径。如江苏省档案馆与南京市溧水区档案馆及“红色李巷”合作,从馆藏新四军在溧水战斗生活的档案文献中遴选制作仿真件,并深入挖掘这些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大大充实了“红色李巷”展陈内容,用档案助力基层开展红色旅游。[4]
从以往理论与实践层面的考察可知,档案开发与文旅融合具有先天的“协作优势”:文旅融合之“文”意指“文化”,档案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可为其提供内容养分,凸显文化旅游的服务内涵,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文旅产业相较于档案专业面向的群体更加广泛,档案专业则可借助文旅业的全面覆盖性提升自身影响力、扩大教育宣传面,实现文化增值。近年来,下关滨江在文旅开发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其中不乏大量利用红色档案文献为红色文化传播助力,充分体现了档案资源开发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完美协作”。
1.1主题开发:红色档案的系统利用
江苏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和活动开展的重要地域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国家重点建设省份之一,遍布全省的红色历史遗存和珍藏在全省各地的红色档案承载着党领导江苏人民接续奋斗的历史记忆,是爱国主义教育最鲜活的教材。下关滨江作为南京城市景观的窗口,既是都市商务区,也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区域。作为下关滨江标志性地标之一的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历史见证和伟大成果。围绕其形成的红色档案不仅留存了那段珍贵的国家记忆,更蕴含着在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华儿女展现出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不怕牺牲、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是地方文旅开发必不可少的红色文化宝库。正因南京长江大桥的特殊地位,近年来下关滨江以其为中心,进行系统的主题开发,逐步形成了以长江文化为依托的新型文化旅游圈。
2015年4月,南京长江大桥建设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为滨江文旅开发提供了更多新思路。2019年,南京长江大桥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桥南端的南堡公园同时开设了纪念馆(历史陈列馆),正式对公众开放,现已成为重要旅游打卡地。在档案、铁路等部门的协作下,该纪念馆收集并展陈了大批量文书、照片、音频、视频、实物等档案资料。在展陈中,运用高科技手段真实还原了当年大桥建造的部分场景,为参观者提供了身临其境的体验。2022年,纪念馆附近的亲水圆环景观桥(又称“玻璃栈道”“映虹桥”)正式完工开放,迅速成为“网红地标”。当地通过路标牵引等精巧设计,实现人工引流,使更多人在观赏大桥外部景观的同时,也能走进纪念馆,通过观摩真实的档案资料深入了解这座大桥的建设历程和辉煌成就,深刻感悟大桥精神,真正实现红色文旅融合。
1.2配套基建:文旅融合的规划优势
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离不开配套的规划设计来扩大其影响力。然而,长久以来档案馆囿于专业性强、走进群众普及不足,致使“存在感”不强,很多群众对“档案”概念认识不清,对档案价值缺乏深入了解;相较于博物馆等旅游景点,在大众眼中,档案馆仍旧略显“小众”,除了学习工作需要,很少有人主动去档案馆查阅档案。所以档案馆内的红色档案仅靠馆内展陈或外部查阅,将难以充分发挥其价值。
文旅行业涉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定位、道路交通设计、旅游资源调配、城市文化宣传等方方面面,覆盖人群广,影响力较大。当前国家大力鼓励支持各地发展红色文旅,这为红色档案资源整合开发提供了重要契机。借助文旅产业的广泛影响力,档案馆无论在红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层面,还是自身宣传层面,都将更有传播优势。
作为重要的文旅发展区,下关滨江区域内规划建设了高档江景住宅,修整了重要沿江历史遗迹,并配备了大量商业店铺。在交通方面,除了继续维持连接长江南北的中山码头轮渡运营,还整修了“江边路”,完善了公交线路及公共自行车设置等,同时地铁5号线也在建设中。上述配套设计为文旅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特别是通过公共交通规划,将区域内外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红色遗存等重要板块串联在一起,织就了一张内容极其丰富、可任意组合策划的文化旅游体验网。
南京下关历史陈列馆是该区域的重要景点之一。作为小微展馆,其在下关滨江区域外影响原本是比较有限的,但文旅部门在资源配置方面做了优化,馆内增设了所在行政区(南京市鼓楼区)全域旅游线路推荐展板,直接将陈列馆置于该区域“红色文化主题游”推荐路线之中,使其与静海寺、渡江胜利纪念馆等域外景点形成互动,有力地扩大了其影响力。馆中展陈的大量原始档案资料均来自档案部门,为参观者全面了解下关历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下关地区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如何发生显著变化,从棚户聚集区逐渐发展成为集高档住宅区、商务区、文旅区为一体的重要城市发展区块提供了实证。纵观全馆展示内容,改革开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建设城市的红色档案最能彰显地方特色,能够让参观者在第一时间了解该区域发展史,结合现实游览环境,切实感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有效提升了展览的教育意涵。从另一方面看,地方建设的相关红色档案通过区域布展得以走出档案馆,借助文旅景点让更多人看到,使得它们的教育价值得到更大发挥,教育功能被更多人所认识。
1.3特色宣传:拓宽渠道形成合力
进入数字化时代,档案蕴含的价值愈发显现,档案馆走向开放、档案资源社会化开发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建设数字中国的当下,档案馆及档案工作应当不断扩大宣传效应,向广大民众展示档案的功用与价值,同时发挥好档案的文化教育效能,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为未来档案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创造条件。
一是要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及征集档案文献的职责,充分发挥整合地方特色资源、宣传地方特色文化的优势。档案部门不仅要做原始资料的提供者,还可尝试参与主办、协办文旅活动,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交流,通过不断“引进来”“走出去”,强化自身形象,扩大宣传面,普及档案部门在地方文化宣传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如鼓楼区档案馆(地方志办)密切与区文旅局、下关滨江商务区管委会的联系,征集了大量档案文献,并结合馆藏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鼓楼园林录》《鼓楼街巷录》等成果。在推广和宣传方面,利用《南京日报》、“鼓楼微讯”等报纸、公众号媒体平台以及江苏书展进行宣传推广。
二是利用区域整体规划,在宣传形式上实现联合发力、创新开发。信息化时代,各种碎片化信息充斥人们的大脑,如何提升宣传效果,真正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多渠道、显特色的宣传模式尤为重要。特色宣传的重点在于创新的策划方案、富有魅力的互动形式及深刻的教育影响力。如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充分利用档案馆提供的各类档案文献,设有红色档案(工人运动)专题展陈,还布置了大量设备模型(或已裁汰设备等实物档案),部分水下设备以玻璃桥外观展示,力图让参观者对电厂工作环境有全面的认识,实现情境还原,在参观讲解时提升互动感。此处景点还与南京市鼓楼区委组织部及区委党校共建合作,作为红色工人运动教育基地,且是鼓楼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实地教学点之一,大大延展了该景点红色文化教育的影响范围。
2文旅融合视野下红色档案开发的几点思考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理念,红色文旅事业的升级发展必然要抓住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实现内容升级。红色档案是红色文化“寄存”的重要实体,文化与旅游部门可借助红色档案之力,深化与档案部门的合作;档案部门因收藏、接收、征集有大量红色档案,在资源体量方面拥有先天优势,在开发利用宣传方面则可与文旅部门密切合作,实现创新创造,共同做好红色文化基因弘扬和传承工作。
2.1小规模红色景点的宣传策略
某一区域相对分散的小规模红色景点(遗迹)所蕴含的红色基因共同构成了该地区的红色文化精髓,不应被忽视或遗忘。在扩大小微红色景点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方面,或可从如下几点入手。首先要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策划好办展主题,找出亮点特色。例如,普通民众对民国首都电厂的中共地下党员、工人群众的革命事迹知晓不多,而旧址公园充分挖掘了这些红色要素,通过主题展陈使参观者加深了对这一沿江区块历史的了解,凸显了地方红色文化特质。其次要借助好区域整体策划方案。滨江地区各小微景点与规模景点紧密结合,通过路标指示,串成一条完整的文化旅游线路。如2023年春,第二届蓝鲸·鼓楼潮玩节活动在下关滨江岸线举办,通过设置“下关滨江游园打卡赛”,将中山码头、南京长江江豚保护监测站、下关火车主题园、南京长江大桥玻璃栈道等系列景点联系起来,引发很大反响。今后或可根据红色遗迹分布情况策划相应主题,设置滨江红色文化旅游打卡专线。最后要强化馆际互动。目前不少红色景点展览在展出时虽然利用了大量档案馆资料,但标注来源并不明显。希望今后在来源介绍方面有所突出或创新,甚至考虑专项联展、巡展,达到资源互通有无,通过不同文化部门的资源整合、引流,加强红色文化传播效应。
2.2红色文化主题的扩展与构思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改革历程是铸就当前地方建设成就的基底,认识好、宣传好这段历史及相应成就对当前爱党爱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滨江沿线的部分景点来看,新中国成立后的红色档案资源尚待进一步探索挖掘,如新中国成立后中山码头的建设发展、口岸运输经济模式变革、长江生态保护、沿江环境整治等重大决策部署和治理成果的展示宣传,还需要在主题策划上下功夫。在宣传构想方面,可考虑如何凸显党和国家在地方建设规划中的整体部署思路,特别是党在经济建设中的领导力、引领力,展现新时期的红色文化魅力。此外,展览形式需多样化,扩大受众面,除了文书、照片、声像档案外,可以更加活泼,体现互动性。比如江豚监测站内不仅展示了历史上党和国家针对长江水体保护的档案资料,还报道了地方贯彻落实新时期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具体实践成果。同时为了吸引青少年群体,在陈列设计风格中使用了漫画特效,专门设有沉浸式放映厅,依托AR全息投影,增加实景体验感;互动环节上,参观者可通过动作引导,听到江豚不同状态下发出的声音,增加趣味性。
2.3打造红色IP的创新协作
文化旅游IP运营的最终目的是把旅游产品、营销、品牌通过IP进行连接,形成资源的知识版权化到产业价值化。品牌IP化后,能够凭着其特有的内容形式,自带话题、自行散播,产生口碑,最终进入目标群体的生活中,实现商业转现。
文博领域的IP制造非常普遍,目前国内影响比较大的有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文创IP等。综合档案馆也在不断尝试打造IP,如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倾力打造了红色档案文化品牌“第七档案室”。[5]与文博系统不同,各级国家档案馆因其公共属性,虽然有部分档案馆提出过文创IP概念,但很少含带商业色彩,影响范围相对有限。而当下文旅领域正不断以IP授权形式打造“联名款”,相互引流,实现宣传互赢,如南京博物院与栖霞山风景名胜管理处合作,推出“览金陵画境”文创体验行,将画展中的风景、《随园食单》、古人燕游之乐融入体验之中。以此为启发,在目前倡导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资源整合、同谋发展的大趋势下,跨界联名是不错的合作模式,或可有更多的探索尝试。以南京长江大桥景观为例,江苏省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等收藏了大量相关红色档案文献,省馆还设有专题展览,若档案部门与大桥纪念馆、滨江文旅部门等单位联合开发长江红色文化IP,相信在文创概念上会有新的突破。
3结语
档案是文化记忆的载体,用好档案对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深远意义。当前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文化价值,并融合于文化旅游业,实现资源整合,相互借力,无疑将启发红色文旅的创新升级,红色档案开发利用的创新发展,其实质是以红色文化创新为动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注释与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3-12-13].http://www.news.cn/politics/cpc20/2022-10/25/c_1129079429.htm.
[2]孙中元.南京:用活红色资源,坚定信仰力量[EB/OL].[2023-12-13].http://js.people.com.cn/n2/2021/1101/c360300-34983945.html.
[3]刘芮,卜昊昊.文旅融合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场域分析和行动逻辑[J].档案学研究,2022(4):17-23.
[4]江苏档案信息网.数说2021——档案资源开发处创新创优项目汇报(二)[EB/OL].[2023-12-13].http://www.dajs.gov.cn/art/2022/1/27/art_167_60280.html.
[5]陈鑫,杨韫,谢静,等.档案文化“破圈”传播实践路径——以中国丝绸档案馆“第七档案室”项目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2(2):51-54.
(责任编辑:邵澍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