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2024-12-28 00:00:00孙云红
档案与建设 2024年11期
关键词:数字人文

摘要:红色档案资源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及教育价值。随着大数据、VR/AR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崛起,数字人文的崭新视角与技术手段为红色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文章深入探讨了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提出了跨界合作、资源梯度开发与技术深度融合等策略,力求通过多方协同努力与创新实践,推动红色档案资源实现动态传承与价值深度挖掘,为教育领域提供丰富素材,促进学术研究深入发展,并激发文化产业的创新活力,为经济社会多领域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力。

关键词:数字人文;红色档案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ResearchontheProtection,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ofRedArchiveResourcesfromthePerspectiveofDigitalHumanities

SunYunhong

(BijieCityArchives,Bijie,Guizhou551700)

Abstract:Redarchivesresourcescarryheavyhistorical,culturalandeducationalvalues.FacedwiththerapidriseofcuttingedgetechnologiessuchasbigdataandVR/AR,thenewperspectiveandtechnologicalmeansofdigitalhumanitieshaveopenedupunprecedentedopportunitiesfor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redarchivesresources.Thisarticledelvesintotheprotection,development,andutilizationstrategiesofredarchiveresourcesfromtheperspectiveofdigitalhumanities.Itproposesstrategiesforcross-bordercooperation,deeptechnologicalintegration,andgradientdevelopmentofresources,aimingtopromotedynamictransmissionanddeepvalueexplorationofredarchiveresourcesthroughmulti-partycollaborativeefforts.Itprovidesrichmaterialsfortheeducationfield,promotesthein-depthdevelopmentofacademicresearch,andstimulatestheinnovativevitalityoftheculturalindustry,injectingacontinuousstreamofredpowerintothedevelopmentofmultipleeconomicandsocialfields.

Keywords:DigitalHumanities;RedArchiveResources;ProtectionandDevelopmentUtilization

红色档案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底蕴,更是激励后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字人文作为一种新兴的跨学科领域,为红色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性。因此,本研究从数字人文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究推动红色档案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策略,让红色文化在教育启迪、学术研究及文化创意产业中焕发新的活力,实现其历史价值、教育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为红色档案资源的可持续保护与创新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以期为全国红色档案资源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数字人文赋能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概述

1.1数字人文倡导“跨界合作”理念

数字人文理念打破了传统档案开发与利用的单一模式,倡导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跨界合作”。这一理念促进历史学、档案学、信息技术、艺术设计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强大的研究合力。[1]通过组建多元化团队,围绕红色档案资源展开共同研究,不仅扩大档案征集的广度和深度,还丰富了档案资源的内容与结构,实现了红色档案资源的共建、共有、共管、共享,极大提升了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与价值。

1.2数字人文实现“全过程化”技术

数字人文技术为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撑。从数字化采集、加工标注到组织集成、关联分析,再到可视化展示与智能化服务,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人文理念。这种“全过程化”的技术应用,不仅挖掘了红色档案资源深层次的潜在关联,还动态呈现了其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演变进程,为红色档案资源“数字化聚合—知识化开发—可视化展示—智能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技术支撑。[2]

1.3数字人文展现“立体可视”效果

在数字人文技术的助力下,红色档案资源的展现形式实现了从二维向三维乃至多维的跨越。通过3D建模、GIS、VR、AR等技术的运用,红色档案资源被加工成为可看、可触、可说、可演、可学的全息景观。[3]这种“立体可视”的展现效果,让红色档案资源“活”了起来,极大提升了用户的沉浸感和体验感,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加深入人心。

2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行动逻辑

2.1资源层:跨界合作构建基础数据库

在资源层,数字人文倡导的“跨界合作”理念得到深入实践。通过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域的协同工作,档案馆与历史学、信息技术、艺术设计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努力,采用先进的数字化采集与数据管理技术,构建起全面、系统的红色档案基础数据库。[4]首先,在档案征集阶段,特别邀请历史学专家与信息技术专家组成联合工作小组。历史学专家负责档案内容的鉴定、筛选与初步分类,确保每一份档案都能准确反映其所处历史时期内的社会背景与人物故事。例如,在筛选红军长征相关档案时,专家们会特别留意那些记录了重要战役、领袖决策、军民关系等关键信息的档案,以确保这些珍贵资料得以保存并纳入数据库。其次,信息技术专家则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采用高精度扫描仪对纸质档案进行快速扫描,利用OCR技术自动提取文本信息,并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照片和视频进行数字化处理。[5]此外,信息技术团队还构建了智能索引系统,通过关键词提取、自动分类等算法,实现了对海量档案数据的快速检索与定位。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不仅大大提高了档案处理的效率,还确保了档案内容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2.2知识层:全过程化技术促进知识化组织

在知识层面,数字人文的“全过程化”技术理念是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核心驱动力。首先,利用高精度扫描仪和3D扫描技术,纪念馆内的珍贵纸质档案、历史照片及文物被精确数字化,包括老旧战报、珍贵手稿以及革命时期的武器模型等,每一个细节都得以完美保留。[6]其次,通过OCR技术自动提取档案中的文本信息,结合人工校对,确保文字内容准确无误。同时,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被应用于提升照片和视频资料的质量,使褪色的老照片重焕光彩,模糊的视频片段变得清晰可辨。在组织集成阶段,采用主题分类法,如“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将海量的非结构化档案数据进行有序归类,使得用户可以轻松找到所需信息。最后,构建主题地图,以图形化的方式直观展示档案间的内在逻辑与层级关系,如某次战役的参战部队、重要战役地点及其战略意义等,帮助用户快速理解复杂的历史事件。通过关联数据技术的引入,档案中的关键实体如历史人物、地名、事件等被赋予唯一标识符,并构建它们之间的语义关联。例如,用户在查阅关于毛泽东的档案时,不仅能够看到他的生平介绍,还能通过关联链接发现他与哪些历史事件、地点、人物有紧密联系,从而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络不仅深刻揭示了红色档案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角色转换、重要战役中的决策过程等,还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理解视角,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学习更加深入和全面。

2.3应用层:立体可视技术打造可视化知识产品

在应用层,数字人文技术助力红色档案资源实现了从二维向三维乃至多维的跨越。首先,利用高精度3D扫描与建模技术,纪念馆内的珍贵文物如革命领袖的遗物、各历史时期的武器装备以及重要历史建筑等被精准数字化重建。游客佩戴VR头盔后,仿佛可以穿越时空,或是置身于红军长征途中的雪山草地,或是走进革命根据地的简陋会议室,亲身体验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种沉浸式体验极大地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历史认知。其次,AR技术的融入为实地探访增添了更多趣味性和互动性。游客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纪念馆内的特定标识,就能触发AR场景,看到历史人物的虚拟影像在眼前“复活”,讲述他们的传奇故事。[7]这种虚实结合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展览形式,还使得红色文化的传播更加生动有趣。最后,全息投影技术的应用更是将历史人物以立体影像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他们仿佛就在眼前,与观众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震撼的视觉效果,极大地提升了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对于研究者而言,可视化模型提供了丰富的多维分析视角和个性化的检索工具。他们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中的隐藏信息,如人物关系网、历史事件的时间线等,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历史脉络和背景。这种深度挖掘不仅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也为红色文化的广泛共享和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3数字人文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优化路径

3.1从单向连接到多方协作:确立“跨界合作”开发机制

(1)技术融合:构建红色档案数字化融合的基石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融合成为提升档案价值、拓宽文化传播边界的核心驱动力。这一过程不仅是技术赋能传统档案管理的深刻变革,更是连接历史与未来、促进文化繁荣的坚实桥梁。首先,构建标准化的元数据体系。遵循国际广泛认可的DC(都柏林核心)元数据标准,通过统一的结构与术语描述红色档案资源,确保其在不同系统间的互操作性和可发现性。这一标准化的元数据框架为红色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整合与共享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后续的智能化处理与深度挖掘奠定了技术前提。其次,数字化策略的创新与实践,为红色档案的精准采集与永久保存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档案的具体特点与保存状况,灵活采用人工精细录入与高精度机器扫描等先进技术,实现了档案内容的全面覆盖与深度还原。这种“一次采集、多次利用”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档案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数据化处理的深化阶段,依托前沿的数据分析技术,对数字化后的红色档案进行深度挖掘与智能归纳。通过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等精细处理步骤,为后续的智能化加工、个性化推荐以及体系化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最后,积极融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将红色档案文献纳入全国性的数据共享网络之中。通过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多馆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联动,共同构建了一个覆盖广泛、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红色档案文献数据库系统。

(2)多平台融合:促进红色档案资源数字化传播

首先,聚焦技术平台的深度融合,制定统一的数据交互规范与安全框架,并依托云计算技术构建起强大的分布式存储架构。以江苏省红色档案资源智慧平台为例,该平台已成功与多家权威主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建立战略联盟,共同设定了数据交换的“金标准”与安全协议,确保红色档案资源在跨平台流转中的安全与数据一致性。通过不断优化API接口及开放平台策略,吸引了众多第三方开发者与服务提供商加入,共同编织了一张覆盖广泛、内容丰富的红色档案资源传播网络。其次,注重内容的创新表达与多样化呈现。[8]针对不同平台的独特属性与用户偏好,灵活运用图文、视频、VR/AR等多元媒介形式,将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公众。在社交媒体上,推出一系列短视频、动态GIF等轻量级内容,有效吸引年轻群体的关注;在教育平台上,精心设计互动式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特别是VR/AR技术的应用,更是让用户能够“亲历”历史瞬间。再者,充分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实现对用户行为的精准分析与个性化内容推荐。这种智能化的推送机制不仅增强了用户与平台之间的互动黏性,也进一步提升了内容的传播效率与影响力。同时,建立完善的用户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在线评价、社区讨论等多种方式收集用户意见与建议,不断优化服务体验与传播策略。最后,跨平台协同推广。通过联合多方力量共同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发起社交媒体互动等方式,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了强大的传播合力。例如,开展“红色文化月”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了红色档案资源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的话题讨论与用户参与热潮。这些跨平台协同推广活动不仅显著提升了红色档案资源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促进了不同平台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为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与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多方协作:从单向连接到合作共赢

在红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融合开发进程中,从传统的单向连接模式向多方协作转变,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资源优化配置、价值深度挖掘的必然要求。这一转变要求政府、高校、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及公众等多个主体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互动与协作,共同探索出一条具体可行且高效的开发路径。

奠定合作基石。政府作为引领者,通过颁布一系列针对性强、前瞻性足的政策措施,为各参与主体铺设了坚实的合作基石。这些政策不仅为项目提供了法律保障,更以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激励手段,激发了各方参与的热情与创造力。在此背景下,高校、企业、非营利组织及公众逐渐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合力,形成了高度共识。通过持续性交流、学习与探讨,合作意愿日益稳固,共同致力于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构建合作机制。为确保合作的顺畅进行,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该机构精心策划合作蓝图,明确任务分工,及时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难题,确保项目能够按照既定轨道稳步推进。同时,制定详尽的合作规范与标准,涵盖职责划分、权益保障、信息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维度,为合作的公平性与可持续性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此外,依托数字技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无缝对接与知识充分流动。这一平台不仅可以成为红色档案资源的宝库,更为各方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碰撞火花的在线空间。

推动联合研发。在联合研发项目的浪潮中,政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精心组织项目申报、评审与立项工作,成功吸引了来自高校、企业及非营利组织等领域的精英力量,共同投身于红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融合开发事业。政府不仅为项目提供了必要的资金与政策支持,更为各主体搭建了展示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了学术研究、技术实现、市场推广及公益教育等多方面的优势互补。[9]高校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为项目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企业则凭借其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强大的技术实力,推动了技术的快速转化与应用;非营利组织则专注于公益推广与公众教育,为项目的社会影响力添砖加瓦。

3.2从静态存档到动态传承:红色档案资源数字化梯度开发利用

红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面对这样的挑战应秉持循序渐进的理念,将这一长期任务细化为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逐步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梯度开发模式及梯次推进的实施办法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可以将红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形成有序的梯度开发体系,如图1所示。

(1)红色档案资源初级数字化开发利用

首先,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和保存。采用高清摄影、精细扫描、立体声录音及高清录像等,对红色档案中的各类珍贵实体——如档案文书、历史文献、照片集、画报等,进行无遗漏的数字化转换。同时,注重收集承载历史记忆的声音与影像资料,如红色歌曲、人物访谈录音、口述历史资料等,通过专业录音与录像设备,精准捕捉并记录下历史的声音与画面。此外,运用全景拍摄与三维扫描技术,对红色景点、历史遗迹等进行现场数字化复刻。在数字化采集完成后,依据不同的主题分类、历史时期及存档形式,对海量的红色档案资源进行科学系统地分类、整理和存储,为后续深入开发利用红色档案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修复和呈现。面对存在模糊、老化、缺损乃至霉变等问题的红色档案,亟须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如图像处理、声音复原、三维建模等技术进行修复。同时,针对因历史变迁而遗失或损毁的珍贵资料,数字化技术同样提供了创新的解决方案。通过深度挖掘现存的文字记录、图片影像以及口述历史等多元化档案资源,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模拟等先进技术,重现那些遗失的历史瞬间、先辈风采及革命遗址原貌。这种数字化的再现,不仅让消逝的红色记忆得以延续,还极大地丰富了档案资源的种类与表现形式,为后续开发虚拟现实展示等新型传播方式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库。

最后,建立本地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构建本地红色档案资源数字化平台,通过详尽的摸底清查,整合博物馆、档案馆、展览馆及图书馆等机构的红色档案,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处理,建成本地红色档案资源数据库。此数据库不仅支持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资源展示,还实现了数字档案与实体档案的同步管理,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注重突出本地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精准定位与广泛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并传承宝贵的红色记忆,共同推动红色文化的繁荣发展。

(2)红色档案资源中级保护与开发利用

中级开发模式融合信息科技的力量,将直播、短视频、H5和VR等前沿新媒体技术全面引入档案开发领域[10],注重技术与人文的和谐共生,将冰冷的档案数据转化为充满温度的故事。此外,注重知识的系统化呈现,将档案中的宝贵经验、智慧结晶以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方式展现给公众,助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和模拟。利用全景技术,精心打造网上展馆、DF(深度数据融合)展厅及云展览等线上平台,力求完美复刻线下静态档案的真实风貌。观众只需轻点鼠标或滑动屏幕,即可跨越时空界限,身临其境游览数字化的红色殿堂。融合三维成像、立体投影显示、多通道视景同步以及三维计算机图像等尖端数字化技术,对重要战役、关键会议及大型历史事件进行深度还原与虚拟呈现。调动参与者的听觉、视觉乃至触觉等多感官体验,让历史事件以更加立体、逼真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其次,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创作和设计。创作一系列红色主题的文艺作品,包括影视剧、历史专题纪录片、理论学习专题片以及红色歌曲等。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设计并推出一系列红色元素表情包、卡通形象、人物头像等数字化产品。积极探索数字化娱乐与红色文化传播的结合点,开发线上游戏、剧本杀、虚拟盲盒等互动产品。这些产品巧妙地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其中,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红色故事。

最后,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数字化传播和宣传。依托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及移动应用等新媒体平台,开辟红色档案专栏。这些专栏紧密围绕社会热点话题,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背后的故事与价值。在传播过程中,充分利用音频、视频、小说、动漫等媒介,将红色档案转化为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作品。重视发挥公众个体的宣传作用,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红色档案的宣传中来。通过举办线上线下活动、开展互动交流、征集优秀作品等方式,激发公众的热情与创造力,让红色档案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播与传承。

(3)红色档案资源高级保护与开发利用

高级开发模式彰显了红色档案资源的育人功能,注重全方位、跨领域、多层次的创新表达方式。在此模式下,尤为注重高级开发利用的三大核心要素:研究性、系统性与可持续性。

首先,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研究性开发。一方面,强化理论研究,深入剖析红色档案资源所蕴含的思想精髓与历史底蕴,力求通过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过程,让档案资源成为滋养人心、启迪智慧的重要源泉。另一方面,重视教育价值的提升,致力于挖掘红色档案资源中深层的价值内核,特别是将其与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研究紧密结合,同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与践行之中,以此传承革命理想信念,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系统性开发。一方面,对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各类元素进行系统整合。这包括从红色标语、手稿、图书资料等实物资料,到重要史迹、代表性建筑等场所;从地方政府、文旅部门等政府机构,到高校、研究所、基层档案馆等专门机构;以及从数字设备的配置到数字技术的研发,均须纳入统一规划,确保各环节、全流程的紧密衔接与高效协同。通过整合,能够充分调动相关人员、资源、设备和平台,共同参与红色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利用,实现成果的共享共建。另一方面,系统性开发还强调融合运用多种数字技术,以实现全面开发与重点开发的有机结合。针对红色档案资源的特质和属性,结合现代教育形式的需求,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有效融入开发过程,构建分类开发、分级开发、原址开发、片区开发及整体开发相辅相成的开发体系。

最后,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可持续性开发。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背后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通过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的有机结合,促进数字化开发过程的动态传承与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基于文化创意产品的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通过丰富多样的数字红色档案产品,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通过技术革新与组织管理的双重创新,实现红色档案资源开发与时俱进、开创新局。勇于尝试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优化开发流程与管理机制,确保红色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同时,加强档案事业的科学化、健康化、可持续发展,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作出更大贡献。

3.3多领域利用:数字人文深度赋能红色档案资源的创新应用

(1)教育领域:推动红色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先,沉浸式浏览体验服务。巧妙利用3D展览的震撼立体效果、动态动画的生动演绎以及革命历史时间轴的清晰脉络,借助前沿的Web3D技术,构建了一个超越时空界限的虚拟红色殿堂。在这里,公众得以摆脱物理束缚,自由穿梭于全景展示之中,聆听语音导览的深情讲述,直观而深刻地感受红色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其次,推出数字红色研学服务。充分利用多媒体、大数据、三维建模及仿真等尖端技术,打造了虚拟仿真课堂与全景教室。这些教学空间不仅汇聚了丰富的影音资料与逼真的3D场景,还融入了高度互动的教学方式,为学习者营造了一个既沉浸又充满挑战的学习环境。[11]此外,平台特设的虚拟研讨室更是鼓励学生围绕红色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实现线上线下教育的无缝对接与相互促进。在动态讲述红色故事方面,紧跟数字技术的步伐,创新性运用数字叙事手法。这一手法不仅构建了新颖的叙事结构框架,深度关联并重构了人、地、时、事、物等核心要素,还强调与公众的双向互动,赋予他们从受叙者向讲述者转变的机会。通过征集公众的真实红色故事与感受,设立“我的红色故事”等专栏,鼓励大家分享感悟、交流评价,并上传相关照片、实物及故事,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多彩的红色记忆画卷。同时,数字叙事的超文本特性使得叙事元素更加灵活多样,让红色故事的讲述更加立体生动,直击人心。

最后,运用视觉沉浸技术进一步深化公众对红色文化的感知。数字技术巧妙地将新媒体元素融入档案文化成果之中,通过嵌入音视频、图画等丰富叙事要素,创造出数字化的红色出版物。特别是AR(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应用,让公众只需简单扫描二维码,即可在眼前呈现虚拟场景,实现与文化内容的深度互动。此外,积极探索人文游戏在红色文化传播中的应用,通过精心设计的图像情节与高度还原的历史场景,为公众打造既有娱乐性又有教育意义的记忆实景空间。

(2)学术领域:提供开放共享数据资源

开放共享数据。档案馆的基础设施构成了人文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撑,其档案资源的真实性更是科研人员获取可信研究资料的重要保障。档案的妥善保存,确保了历史记忆的长期可靠性与完整性,为后世的探索与理解奠定了坚实基础。公众普遍且迫切期望档案部门能在档案检索服务上迈出更大步伐,尤其是红色档案资源更大限度的开放与共享。这一需求不仅反映了公众对获知历史事件真相的渴望,也凸显了红色档案在人文研究领域的不可替代价值。此外,档案馆通过技术创新,如数字化、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正逐步实现档案信息的快速检索与高效利用,进一步拉近了珍贵档案与广大研究者及公众的距离。

建立多种方式关联和检索方式。采用RDF三元组框架构建知识本体,实现档案内容的多层次、精细化检索,打破物理限制,让公众能深入探索档案的全文及多维度信息,如时间、人物、地点等,显著提升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与深度。[12]建立档案数据间的关联网络,确保数字档案的真实性与连贯性,通过知识图谱等形式,助力研究者全面梳理革命历史。打造可视化检索结果界面,让公众能自主选择、对比分析档案资源,通过词频统计等量化手段进行内容分析,同时平台提供与数字档案相关的关联比对功能,利用先进技术展现档案背景信息,激发研究灵感,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且直观的材料支持。

提供个性化红色档案资源知识服务。个性化推荐服务在数字人文档案平台中,可通过深度分析用户行为、偏好及研究习惯,精准定制档案信息服务,以满足历史学家对史料资源的多样化需求。该平台利用用户画像、知识关联等技术,不仅根据用户过往检索内容推荐相似或关联档案,还能智能预测用户当前研究兴趣,主动推送相关资源,节省资料搜集时间。

(3)经济领域:激活红色档案资源经济价值

建立红色档案资源与红色旅游的联系。国家相关政策为红色旅游与红色档案资源融合利用奠定坚实基础。2009年颁布的《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加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理念[13],《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相继实施,深化并拓展了文旅融合实践[14]。《2016—2020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更是为红色档案资源与红色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指导。该纲要明确指出,要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通过举办红色档案展览、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将其与红色旅游紧密结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红色档案是在中国革命、发展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特色资源,其形成与开发得益于国家政策、文化事业单位等权力场域的影响,文化场域内资本的支撑和运行,社会组织机构等社会资本的运作。这些政策共同构建了红色旅游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融合的良性生态,为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注入了强大活力。

基于红色档案资源创造虚拟场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被应用于创造一系列引人入胜的虚拟场景。这些场景精准再现了革命遗址等历史遗迹的三维空间,并通过深度挖掘档案数据,将历史事件、关键人物与地理位置紧密融合。采用先进的实景建模技术,构建出逼真的虚拟环境,让公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档案内容在虚拟场景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不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而是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生动元素。通过档案中的图片、影像、文献等资料,构建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背景,使游客在浏览过程中不仅获得视觉上的享受,更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深刻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开发数字红色档案资源文化产品。通过融合现代科技手段与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将传统纪念品升级为具有高度互动性和教育意义的数字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设计新颖,更通过闯关游戏、线索收集等互动形式,让游客在参与中深入了解红色档案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2021年,支付宝花呗推出了“花呗文物守护计划”,让用户通过在线搜集碎片,模拟参与敦煌遗书、三星堆珍贵文物等的虚拟修复,成功吸引了广大用户成为云端的文物守护者。[15]这一模式为档案部门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即可以借助区块链、3D建模、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赋予红色档案新的生命,转化为生动可交互的数字藏品。这一系列举措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促进了“文化旅游—数字档案—企业服务”产业链的构建,为档案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

注释与参考文献

[1]翟乐,李金格.数字人文视阈下红色档案资源的遴选、组织与开发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2021(12):174-178,186.

[2]陈慧,刘赛楠,廖雪琴.全域旅游背景下红色档案资源全景式呈现模式探索——以洪湖市红色档案开发利用为例[J].档案学研究,2023(4):108-117.

[3]赵红颖,张卫东.数字人文视角下的红色档案资源组织:数据化、情境化与故事化[J].档案与建设,2021(7):33-36.

[4]陈莹,刘蓉.挑战与突破:红色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关键问题解析[J].兰台世界,2024(S1):219-221.

[5]郑慧,零江鹏,潘晓东.“一带一路”视域下红色档案资源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1(12):30-32.

[6]陈艳红,陈晶晶.数字人文视域下档案馆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J].档案学研究,2022(3):68-75.

[7]李姗姗,罗梦涵,崔璐.数字人文视域下多模态红色记忆资源知识聚合与开发[J].档案与建设,2022(6):33-36.

[8]梁文超.数字人文视域下湘鄂赣红色档案在线知识服务创新路径研究[J].档案学研究,2023(6):85-92.

[9]连志英,徐拥军,陈怡.2022年中国档案学研究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基于对《档案学研究》《档案学通讯》的发文统计[J].档案学研究,2023(1):12-17.

[10]王震.数字人文方法驱动红色档案打造课程思政2.0版的实现路径研究[J].档案管理,2022(5):94-95.

[11]李建伟.数字人文视野下红色文献编撰整理与革命记忆建构研究——以广东梅州土地革命档案为例[J].图书馆杂志,2021(7):89-96.

[12]李仁海.数字人文与红色档案资源开发的深度融合[J].兰台内外,2022(30):58-60.

[13]文化部国家旅游局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09-08-31].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scgl/202012/t20201206_918160.html.

[14]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2-02-16(005).

[15]陈宇.从支付宝“花呗守护计划·文物公益”活动看档案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路径选择[J].档案管理,2021(4):73-75.

(责任编辑:孙洁陈骞)

猜你喜欢
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项目合作平台分析
图书馆未来的技术应用与发展
图书与情报(2017年6期)2018-03-12 19:13:41
数据驱动下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研究
图书与情报(2017年5期)2018-01-02 11:24:34
汉传佛教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
数字人文2011—2016年研究综述
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数字人文时代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研究
数字人文目标下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究
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