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梳理了国内外高校图书馆数据驱动下的数字人文服务现状,认为图书馆与科研人员的联系和沟通缺失、缺少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面临的主要挑战。长远来看,图书馆应从文献组织与揭示的“数据化”、馆员在数字学术服务中的角色转变、提供和推荐系统化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工具、开展速成或按需的数据技能培训等几方面来应对数字学术环境下用户的需求,帮助用户提高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技能,从而带动单学科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向更广泛的多学科的数字学术方向发展。
关键词:数字人文;数字学术;数据馆员;科研数据;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7101
Study of Digital Humanities Service Driven by Data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Abstract Digital humanities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investigated and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challenge in this area is the lack of contact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librarians and researchers, compound librarians and corresponding policies. In the long term, the demand of digital service should be met by digitalizing the collection, role conversion of the librarians, provision of data management and analysis tools, and skill training.
Key words digital humanities; digital academic; data librarian; scientific research data; university library
1 引言
早在1966年,图灵奖得主Peter Naur就提出用Datalogy(数据分析论)来代替计算机科学。50年后的今天,我们刚走过了信息爆炸时代,又迎来了数据无处不在、实时大量出现的“数据爆炸”时代,人们对于数据价值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领域通过数据获得了知识、效益和财富,数据驱动已成为新的全球化大趋势。在科研领域,数据密集型科学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科学范式,科学研究被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希望有一个专门的学科来管理和融合不断产生的浩如烟海的科研数据,从而避免重复性劳动。在这样的背景下,数据科学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席卷而来,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在研究本领域的同时,开始学习分析和管理数据,试图从数据汪洋中找到可用之物,从而把它们转化成有价值的东西。
在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学者们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为科研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各种载体、各种形式的人文资料被数字化并以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深度文本挖掘、可视化、数据关联等拓宽了人文科学研究的范围和工具,历史学家用GIS建立交互式的数字地图,文学家则通过不同算法对海量文学书籍进行分析以揭示文学史的“真面貌”。由于人文学科的数字学术研究依赖于对已有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和数据化后进行的数据组织和分析,与图书馆现有业务关联度较大,使数字人文服务成为高校图书馆在数据环境中开启数字学术服务的首要领域,也为图书馆在理工农医等更广泛的学科领域开展数字学术服务奠定了基础。
2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人文服务内容
2.1 建立人文学科数据库
将人文学科文献进行数字化,并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供学者們远程访问和深度搜索。事实上,建立人文学科数据库在高校图书馆早已有之,但当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兴起之后,人文学科数据库的建设已不仅仅停留在资料储存和文本检索的单一层面,而是更多地考虑基于数据驱动下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变化,文献不仅仅是数字化,更注重数据化,关注如何通过数据帮助人文学者获得与研究相关的分析方法和结果。
斯坦福大学图书馆是以数字人文研究为目的建设人文学科数据库的典型代表。2016年,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与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共同发布了法国大革命数字档案库(French Revolution Digital Archive,FRDA),包括法国议会档案和法国大革命图像资料。考虑到研究者的需求,议会档案部分采用了元数据较为复杂的TEI标准,研究者可以很容易发现发言人、地点、日期和术语等信息,并可同时看到原文图像和文本。TEI的特点就是以深入描述学科或领域的精髓为基础进行元数据标准的架构,元素数量较多,着重于以内涵为本的知识分析,在语义和语法结构上都能够满足人们在资源发现、检索和利用方面的需求。FRDA对检索结果按时间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极大地方便了研究者[1]。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另外一个以数字人文研究为目的数据库是大不列颠名人库(Kindred Britain),包括1500年历史中的近3万名英国名人,通过可视化技术展示名人之间的血缘关系、婚姻关系以及在同一时空的关联关系等,以帮助研究者快速从海量信息中发现新的知识和新的研究课题[2]。
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与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历史系共同开发了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收集我国各地地方历史文献。为了给研究者提供更好的研究环境,进行进一步的文本挖掘与研究,该库设计了在题名、事主、归户、事由、分类中用任意词检索,以及利用时间、地域、归户、分类法等方法交叉浏览、检索,并设计了反映文献与当地人群之间关系的元数据,提供了有效帮助研究者揭示文本记录中的时间、空间和人物之间关系的分析工具,以进一步帮助研究者发现新的资料或新的研究议题[3]。
2.2 提供综合性的数字人文服务
人文学科分支众多,单靠建设若干数字人文数据库并不能为所有的数字人文学科服务,因此,很多图书馆成立了专门的部门和团队,为高校师生提供人文数字工具的开发和使用、数据可视化处理、元数据创建以及相关的咨询、教育、培训和会议服务等。
(1)教育和培训服务。由图书馆提供或资助师生接受数字人文方面的相关培训。如耶鲁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DHLab)设有专门的数字人文培训奖学金,针对研究生、本科生和图书馆员开放,资助他们在暑期参加各高校或研究机构的数字人文培训[4]。此外,学生还可以申请成为数字人文研究员,参与到数字人文元素较多的课程中[5]。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创新实验室(DHIL)2016年与维多利亚大学共建了跨学科、跨机构的区域学术交流网络SFU-UVic,通过各种活动为师生开展国际数字人文教育培训[6]。哥伦比亚数字人文中心则通过演示、专题研讨会、课程以及个别咨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DH教育和培训[7];密歇根州立大学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团队提供方法、工具和技术讲座或培训班,同时还提供数据分析、管理以及经费申请过程的咨询服务[8]。
(2)提供DH研究的相关工具。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图书馆的DH实验室为师生提供文本分析、数据可视化、GIS数据分析、数据清洗、内容发布等软件工具的目录和下载地址,并开辟了讨论和学习数字工具的“车库会议”服务项目[9];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图书馆的数字人文研究中心(CDRH)自主开发了将不同XML文本集合转换成通用互操作格式的工具Abbot、文本可视化工具Evince以及多文档文本可视化、分析和播放工具Evince等供用户在数字人文研究项目中使用[10];密歇根州立大学图书馆的数字人文服务团队则可以通过协作为用户开发数字工具[11]。
(3)开展数字人文项目。与研究机构或院系合作开展有关数字人文的科研项目是很多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中的重要内容,由于与相关研究机构或院系的合作,这些项目针对性强,根据研究内容对数据进行了很好的组织和处理,并提供了特定的分析和研究工具。如耶鲁大学图书馆DHLab开展的Robots Reading Vogue项目,针对期刊数据进行主題模式、n-gram搜索和色度分析研究;Photogrammar则是针对美国农场安全管理局和战争信息办公室(fsa-owi)1935-1945年17万张照片进行基于网络平台组织、检索和可视化的研究[12];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图书馆的数字人文创新实验室与各院系合作开展了用于人类学和艺术教学、基于网络的开放存取档案展览和教学工具“现实与虚拟”项目以及从童年回忆录中搜集文化和文学信息建成数据库研究儿童阅读的“儿童的共和世界”项目等[13];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中心的项目“内战中的华盛顿”则借鉴了多种研究方法如文学研究、历史、地理、计算机辅助制图等,创建了一个研究战争对城市影响的数字资源[14]。
3 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面临的挑战
3.1 图书馆与科研人员的联系和沟通缺失
近十多年来,信息技术导致的信息环境、信息行为、学术行为与学术方法的变化是迅速而剧烈的。当图书馆还在设置专门的数据馆员岗位或部门来应对科研数据的大量产生、为用户提供科研数据监护、保存和管理服务,还未来得及制定创新策略将此项服务进行推广时,数字学术就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席卷而来。国外学者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数科研人员尚未意识到图书馆能在科研数据生命周期提供各种数据服务,并且图书馆员可以传授他们在相关领域科研数据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17]。美国研究图书馆学会(ARL)2015年对339所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人文服务调查显示,“与科研人员难以沟通,因为他们通常认为图书馆是服务或内容的提供者,而不是项目合作者”成为高校图书馆支持数字人文遇到的最常见的挑战[18]。目前,科研数据服务正成为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務的必备和基础内容,图书馆更多地关注服务本身、关注服务质量与能力的提高,使得与科研人员的联系和沟通缺失,缺少甚至没有推广策略成为数字人文服务难以纵深开展、真正嵌入科研过程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缺少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不同的学科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异,直接导致科研数据收集、分析和共享行为的差异,因此,数字学术的理想状态是从事某一领域的科学家精通一门、两门甚至多门学科,同时使用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开展研究工作。但就目前的状况,让科学家短期内熟练使用数字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却存在很多困难,很多科研人员需要学术技术专家(Learning Technologist)的支持。所谓的学术技术专家就是不仅能够管理和洞察数据,而且具备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过程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较易参与到研究项目中,进而为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合适的数据管理与分析服务。而目前高校图书馆提供数字人文服务的馆员,更多的是在数据管理方面拥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却缺乏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对特定学科的研究过程缺乏深入了解,真正的学术技术专家还非常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图书馆数字学术服务向人文学科之外的其他学科扩展。一些图书馆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为提高数字学术服务质量已开始对馆员进行相关培训,如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John G.沃尔巴克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图书馆于2014年联合开展的馆员数据科学家培训(Data Scientist Training for Librarians,DST4L[19]);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从2014年起组织的数据馆员培训班[20]等。然而,类似的培训课程在高校图书馆并不普遍,其涉及到培训资金、跨机构的合作、授课人员、馆员技术素养等复杂问题。如本文所述的ARL的调查中,有13%的图书馆认为馆员缺乏培训机会也是实施数字人文需要面对的难题之一。因此,学术技术专家缺乏是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面临的又一挑战。
3.3 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
总体来看,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数字人文服务还处于自发的状态,是高校图书馆为应对信息环境变化对其生存造成威胁而进行的技术性变革。由于多种复杂的因素,高校图书馆要想在数字学术的发展大潮中有更大的作为,仅凭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依靠国家的行政命令、大学的管理办法、资助机构和研究机构的相关政策以及在此背景下的相关利益机构的协作。ARL关于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调查也表明,“制度性承诺(institutional commitment)缺乏”在图书馆提供数字人文服务时常见的挑战中位列第二。从数字学术服务的基础服务项目如数据监护、数据管理和数据共享中就可以看到政策对这一服务实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正是由于各国科研数据管理与共享政策的相继出台,对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的数据管理与共享提出了要求,图书馆才有更多的机会为科研人员制定数据管理计划和开展数据保存提供服务。然而,由于数据版权、用户隐私、跨机构数字化平台、数据管理与共享预算等在相关政策中还不明朗或标准、规范的不健全,科研人员可能会蒙受损失或学术声誉受到影响,导致科研人员并不积极参与解决科研数据共享或管理中的一些问题,进而接受和了解图书馆数据服务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数据分析、从数据中发现知识是科研人员非常需要的,但这只是数字人文的一部分,数据从收集(产生)到管理、分析、存储、共享和重用才是一个完整的数字学术链条。在这个链条中,针对科研人员、科研数据以及图书馆的相关政策的缺乏或不完善,是服务提供方和接受方共同面临的挑战。
4 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策略
4.1 文献组织与揭示应趋于“数据化”
事实上,如前所述,一些高校图书馆在提供数字人文服务时已经在尝试文献组织与揭示的数据化,如对非结构化文本进行结构化标引,进而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和智能分析。可喜的是,近几年出现的语义出版和语义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与实践,其强调知识的揭示和关联能力的提高与数字人文服务对于图书馆文献的这种数据化要求不谋而合。语义出版的最大特点是支持对文章中所包含的各种知识进行访问并操作,可以自动链接与之语义相关的文章,使文章之间的数据整合更容易实现。如路透社推出的Open Calais,可以将用户输入的非结构网页内容转化为具有语义标记的数据,然后将数据按照人物、地点、公司等分组组织,第三方企业或网站可以利用这些数据生成诸多新的应用[21];英国皇家学会设立的语义出版项目RSC Prospect在文章中标识出化合物、概念和数据,并将其链接至相关的学术环境如RSC本体、化学结构数据库以及其它开放电子资源库等,使其在线出版文章极大地增强了对学科知识的揭示和关联能力[22]。在语义数字图书馆方面,利用本体以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方式描述信息资源,提供基于语义级别的检索和信息互操作,能有效提高对该领域知识发现的效率。而基于语义的检索结果,能够帮助用户在研究中提出新的研究问题,寻求新的假说,为进一步研究指明方向。因此,关注语义出版和语义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在资源建设中做好数字资源的进一步“数据化”准备,是图书馆为数字人文提供服务的文献基础和数据基础。
4.2 馆员在数字人文服务中的角色转变
虽然目前针对数字人文的服务还处于研究和发展阶段,无论是否已开展数字人文服务,高校图书馆已经是时候做好馆员角色转变的准备了。在数字学术环境中,科研人员在整个科研生命周期内需要得到的数据支持是多方面的,不仅包括技术方面,还包括科研数据标准、政策、开放获取、知识产权以及数字学术项目资助申请等方面的支持。因此,提供数字人文服务的馆员应是同时具备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背景、具有数据科学家思维的、掌握一门或以上数据科学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支持各种数字环境中的工作,并具有跨部门协同合作的能力。图书馆的数字人文服务团队,通过个性化形式为科研人员提供深度服务,参与到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他们能够胜任或协助科研人员完成项目规划、数据出版和发布、数据知识产权、数据分析工具和编程、数据库系统操作、数据长期保存和重用等多方面的工作。然而,让一位数据馆员同时具备多种技能和多学科背景知识是不现实的,数据馆员的工作应该有分工和侧重,如专门提供数据理论知识、政策、标准、项目申请的数据情报馆员;熟练掌握数据技能的数据技术服务馆员;相对于各学科来讲,应设置学科数据馆员,他们是具有某一特定学科背景、熟悉该学科领域科研过程并掌握数据知识和技能的新一代学科馆员。馆员的角色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高校图书馆提前做好人才队伍的建设规划,不仅是为现在,更重要的是为将来的数字学术环境变化做好人才储备。
4.3 提供和推荐系统化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工具
为用户提供或推荐科研数据管理工具是数字人文的基本服务项目,系统地了解这些工具也有助于科研人员和馆员掌握最基本的数据技能。目前很多图书馆已经开展了这项服务,甚至有的图书馆还自行开发了相关工具,但提供的工具数量有限,没有考虑到科研过程的不同阶段对不同工具的需求。为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科研数据,一些科研机构提出了若干科研数据生命周期模型,图书馆可以参考这些模型对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进行分类提供,当然也可以根据本校科研情况制订自己的数据生命周期模型。以面向科研过程的DataONE 数据生命周期模型为例,該模型是由地球数据观测网(Data Observation Network for Earth,DataONE)构建,主要包括8个部分,分别是计划、收集、保证(检查确保数据质量)、描述(使用适当的元数据标准准确地描述数据)、保存(长期存档)、发现(潜在有用的数据被定位和获取)、集成(来自不同来源的数据相结合,形成一组可容易分析的数据集合)和数据分析[23]。据此可以为用户提供DMP创建工具、数据收集工具、元数据创建与管理工具、数据存储工具、数据集成工具、数据分析与处理工具等。由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产生数据的环境、数据类型、范围等也会存在很大区别,造成数据收集内容和方法、管理、分析与处理方式等的不同,需要分清哪些过程可以是通用型工具,哪些过程需要本学科领域的专业性工具。因此,数字学术服务的工具提供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工具在图书馆主页,需要根据不同学科和科研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同时及时关注工具研发的最新技术和动态,不仅使用户能找到适合自己科学研究的数字工具,还要能起到指导用户管理和利用科研数据的作用。
4.4 開展速成或按需的数据技能培训
目前虽然高校数据科学学科建设、数据科学人才的培养已经起步,但尚未形成持续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不同层次数据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对于很多科研人员来说,如何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自己需要的数据技能或许对他们的科研过程更有帮助,但选修计算机或数据科学的相关课程不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学完之后未必就能马上自己动手分析和处理数据,因为接受系统化的课程学习后要想从理论过渡到实践还要很长的路要走,期间还涉及到这些技术是否适合所研究的专业领域。如果图书馆能够和相关机构或院系合作,邀请具有学科背景的数据技术专家开设针对某一学科的数据技能培训或训练营,由于培训人员具有学科背景,因而能够结合科研实践,只教科研人员“用的上”的技能,从而为科研人员节约时间,使其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自己动手”的能力。同时,收集接受培训的科研人员的反馈信息,针对他们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补充培训或提供参考咨询。这种按需或速成的数据技能培训,能够帮助科研人员较快进入数据管理过程,将他们吸引到图书馆来,使图书馆在数字人文服务中处于主动地位,但需要图书馆做好后期的技术咨询和辅导,因为“速成培训”讲授的内容毕竟有限,科研人员在实践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能否做好“售后服务”是这一模式成败的关键。同时,由于前期的培训和后期的服务都需要有合作机构的数据技术专家提供支持,因而这也是对高校图书馆跨部门协作能力的一大考验。
5 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发展趋势
从单学科的数字人文服务向多学科的数字学术服务转变是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发展趋势。这是因为数字人文仅仅是人文学科与数据科学的融合,事实上各学科研究都在数字学术环境中与数据科学活跃地交叉、融合与发展。为满足更多学科数字化研究的需求,很多高校图书馆开展了数字学术服务,建立了数字学术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Scholarship,CDS)或数字学术实验室(Digital Scholarship Lab,DSL)以及以其他名称命名的数字学术服务机构,但很多CDS依然以数字人文服务为主。如布朗大学图书馆的CDS提供数字人文、数字仓储、元数据、数据管理服务等;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CDS提供数字人文、OA 宣传和出版、元数据管理等服务;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数字研究与学术中心(CDRS)提供数字人文、数字出版咨询、数字仓储、数据分析与管理以及元数据服务等。这些图书馆的CDS虽然主要为数字人文研究提供服务,但其提供的一系列数据分析与管理的相关服务对其他学科的数字学术研究同样有指导和支持作用。
以迈阿密大学图书馆的CDS为例,其主要服务领域是人文学科,除提供数字人文项目、建立数字化馆藏服务外,还提供数据管理过程评估、协助用户制订数据管理计划(DMP)、提供DMP在线工具以及数据管理分步指南;根据数据属性,协助用户选择适当的描述性元素和内容标准,以实现基于Web的发现、跨平台的资源保存和互操作性[15]。毫无疑问,这些数据管理的相关服务对任何一个学科的科研项目都是适用的。当然,也有一些图书馆的CDS提供综合性的数字学术服务,并没有侧重某类学科,但这些服务同样也适用于数字人文的研究,如俄勒冈州立大学图书馆的CDS服务为科研数据整个生命周期提供服务等[16]。总体看来,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正在逐渐面向更多学科提供通用型的服务内容,以便将数字学术服务拓展到人文学科以外的更广泛学科领域。
6 结语
毫无疑问,数据驱动下的数字人文还处于开端阶段,但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其发展速度可能会更快。高校图书馆开展的数字人文服务亦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却已成为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进行服务转型与创新的重要手段。密切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挖掘数字学术环境中用户的需求及其变化,提早规划、未雨绸缪,使资源、人才、服务模式等适应数字环境下科学研究的变化,才能更好地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 French Revolution Digital Archive.From the curator[EB/OL].[2017-09-11].https://frda.stanford.edu/en/about.
[2] Kindred Britain.BASICS[EB/OL].[2017-09-11].http://kindred.stanford.edu/.
[3] 赵思渊.地方历史文献的数字化、数据化与文本挖掘:以《中国地方历史文献数据库》为例[DB/OL].[2017-09-11].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24267.
[4] DHLab.DHLab Training Scholarships[EB/OL].[2017-09-13].http://web.library.yale.edu/dhlab/trainingscholarships.
[5] DHLab.DH Fellows Application[EB/OL].[2017-09-13].http://web.library.yale.edu/dhlab/dhfellowsapplication.
[6] The Digital Humanities Innovation Lab.SFU-UVic Digital Pedagogy Network 2016-2017:Digital Humanities Innovation Lab[EB/OL].[2017-09-13].http://www.lib.sfu.ca/help/publish/dh/dhil/digital-pedagogy-network.
[7] Columbia University Libraries.About the Digital Humanities Center(DHC)[EB/OL].[2017-09-13].http://library.columbia.edu/locations/dhc/about.html.
[8] MSU Libraries.Digital Humanities[EB/OL].[2017-09-13].http://www.lib.msu.edu/dh/.
[9]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Libraries.Learn more about the DH Lab[EB/OL].[2017-09-13].http://uwm.edu/libraries/dhlab/resources/digital-humanities-tools/.
[10] Center for Digital Research in the Humanities.Tools & Metadata Projects[EB/OL].[2017-09-13].http://cdrh.unl.edu/tools-metadata-projects.
[11] MSU Libraries.Digital Humanities[EB/OL].[2017-09-13].http://www.lib.msu.edu/dh/.
[12] DHLab.Projects[EB/OL].[2017-09-15].http://web.library.yale.edu/dhlab.
[13] Rebecca Dowson.Projects:Digital Humanities Innovation Lab[EB/OL].[2017-09-15].http://www.lib.sfu.ca/help/publish/dh/dhil/projects#past-projects.
[14] Civil War Washington[EB/OL].[2017-09-15].http://civilwardc.org/introductions/.
[15] Miami University Libraries CDS.Services[EB/0L].[2017-09-18].http://cds.lib.miamioh.edu/services/.
[16] The Valley Library.Research Data Services[EB/0L].[2017-09-18].http://guides.library.oregonstate.edu/research-data-services.
[17] Diekema A R,Wesolek A,Walters C D.The NSF/NIH Effect:Surveying the Effect of Data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on Faculty,Sponsored Programs,and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4,40(3-4):322-331.
[18] Stewart Varner,Patricia Hswe.Special Report:Digital Humanities in Libraries[DB/OL].[2017-09-20].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23976.
[19] DST4L.REGISTRATION NOW OPEN FOR DATA SCIENTIST TRAINING FOR LIBRARIANS[EB/OL].[2017-09-20].http://altbibl.io/dst4l/registration-now-open-for-data-scientist-training-for-librarians-dst4l/.
[20] 趙昆华,顾立平.第四届中国数据馆员培训班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成功举办[DB/OL].[2017-09-20].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418589.
[21] Thomson Reuters.About Open Calais[EB/OL].[2017-09-25].http://www.opencalais.com/about-open-calais/.
[22] 翁彦琴,李苑,彭希珺.英国皇家化学会(RSC)科技期刊语义出版模式的研究[DB/OL].[2017-09-25].http://www.chinalibs.net/ArticleInfo.aspx?id=347475.
[23] DataONE.Data Life Cycle[EB/OL].[2017-09-26].https://www.dataone.org/data-life-cycle.
作者简介:余文雯(1983-),女,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体育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