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式档案馆研学实践探索与展望

2024-12-28 00:00:00曹玉汪晓娟苏晔姜欢
档案与建设 2024年11期

摘要:中小学生研学热潮已悄然在公共文化机构蔓延,多年来档案馆以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然而,研学热后的冷思考促使档案馆对其“研中学”的效果进行反思。昆山市档案馆开设“档案小课堂”,已举办两百余场研学实践活动;常州市档案馆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级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之一,已举办数十场反响热烈的研学实践活动。文章从研学主体、研学内容、研学形式三个方面深度剖析“昆山模式”与“常州模式”的研学实践特色,基于项目驱动式教学理念,提出树立档案馆“无我”的研学服务意识、建立与中小学课程方案相适应的研学内容、打造以激发学生内驱力为情境的研学形式、完善多主体联动的反馈机制等建议,以期为我国档案馆研学服务提供经验参考。

关键词:档案馆研学;项目驱动式(PDC);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项目

分类号:G279.2

ExplorationandProspectsofProject-DrivenArchivesResearchPractices:ADualCaseAnalysisBasedonthe\"KunshanModel\"and\"ChangzhouModel\"

CaoYu1,WangXiaojuan2,SuYe3,JiangHuan1

(1.SchoolofManagement,TianjinNormalUniversity,Tianjin300387;2.ChangzhouArchivesExpoCenter,Changzhou,Jiangsu213016;3.KunshanArchives,Kunshan,Jiangsu215300)

Abstract:Theupsurgeofresearchandstudyof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tudentshasquietlyspreadinpublicculturalinstitutions.Overtheyears,archiveshaveplayedthefunctionofpatriotismeducationbasebecauseoftheirrichculturalresources,however,thecoldthinkingbehindthehotofresearchandstudypromptedarchivestoreflectontheeffectof\"research-basedstudying\".\"KunshanArchives,whichestablished\"archivesclassroom\",hasheldmorethan200researchandstudypracticeactivities;andasoneofthefirstnational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archivaleducationsocialpracticebases,ChangzhouArchiveshashelddozensofhighlyresponsiveresearchandstudypracticeactivities.Thispaperdeeplyanalyzestheresearchpracticecharacteristicsof\"Kunshanmodel\"and\"Changzhoumodel\"fromthreeaspectsofresearchsubject,researchcontentandresearchform.Proposingtoestablish\"noself\"consciousnessofresearchandstudyserviceinarchives,establishtheresearchcontentsuitableforthecurriculumplanof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createtheresearchandstudyformbasedonstimulatingstudents’internaldrive,andimprovethefeedbackmechanismofmulti-subjectlinkagebasedontheproject-drivencreativeteachingconcept,inordertoprovideexperiencereferencefortheresearchandstudyservicesofarchivesinChina.

Keywords:ResearchandStudyinArchives;Project-Driven-Creative(PDC);PatriotismEducationBase;ResearchandStudyProject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定义为“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1]。2021年7月,双减政策的出台进一步推动中小学教育从课上转向课下,从课外培训转向社会实践,促进了研学项目的蓬勃发展。在此背景下,档案馆积极探索创新研学模式,如杭州市档案馆联合多家单位推出“一眼百年、点档成案”研学活动[2]、北京市朝阳区档案部门在网红景区打造“兰台号”主题游船[3]。但由于制度欠缺、经费不足、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制约,档案馆研学服务尚处于缓慢发展状态,大多数档案馆仍以参观讲解为主,互动体验较少,未能达到“以研促学、以学助研”的效果。

江苏省昆山市档案馆自2018年7月起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并于2019年初加入“成长昆山”平台,至今已举办200余场活动,在平台75家入驻体验站中活动发布量居第5位,评分高达4.98分,成功打造了昆山市档案馆在中小学课外教育中的品牌地位。江苏省常州市档案馆作为12家首批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之一,以档案博览中心为基地,推出“漫游档案·传承记忆”夏令营、学习蔡旭院士等多项品牌项目。两馆均以馆藏特色为基础,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档案研学活动,形成了各自的品牌特色,成效显著,诠释了档案育人的功能属性。本文以项目驱动式理念为研究机理,聚焦档案研学的“昆山模式”与“常州模式”,探讨档案馆研学实践的创新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档案馆研学服务提供借鉴。

1项目驱动式档案馆研学的理论基础

1.1项目驱动式(PDC)理念的提出

项目驱动式(PDC)理念根植于杜威的教育哲学,具体体现为其“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的主张,是对国际上流行的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理念的本土化创新。PDC,即Project(项目)、Drive(驱动)、Create(生成)的缩写,旨在以项目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等真实情境出发,促进其兴趣、实践、体验、认知、思维等内驱力的形成,进而生成学生的价值观念、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这一理念包含两个维度的目标:一是从课堂到生活,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二是从学校到社会,通过“感知—认知—体验—实践—生成”,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力。[4]

1.2档案馆研学的理论探究

档案馆研学相关理论研究最初多聚焦于发挥馆藏特色优势,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内容相对宏观。进入21世纪后,随着各级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获批,研究成果多集中于经验做法的推广,并开始转向对档案馆在文化建设、社会教育功能方面的审视,以及创新发展路径的探讨。[5]2019年以来,学界多从档案教育角度审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出档案微课堂等创新形式[6],并提出引导公众参与基地建设、完善基地教育内容体系、拓展教育基地辐射面、优化对外传播路径等发展策略[7]。2020年,孙大东等通过分析美英两国国家档案馆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活动经验,提出我国国家档案馆应从建立多方合作机制、研学协调发展、开发多元化教育三个方面提升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质量。[8]此文正式开启了国内档案界从研学角度思考档案馆社会实践活动的新篇章。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学界呼吁全面开展档案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将其打造为富有吸引力的文旅融合场域。[9]相关研究成果揭示了研学服务在内容、层次、资源配置、馆校合作模式方面的现存问题[10],从服务要素、服务内容、服务产品、基地建设、课程设计、服务保障等层面提出了档案馆开展研学旅行服务的策略[11-12],并以管理、服务、宣传、评价、保障为五大抓手,深入探索了档案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的运行机制[13]。

1.3项目驱动式档案馆研学的可行性

首先,始于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考。教育部自2012年起启动研学试点工作,随后国务院于2013年印发《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倡导“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14]。正是在这一背景下,PDC理念应运而生。《意见》指出各地要根据研学旅行育人目标,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以配合学校教育,解决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时间有限的难点。2011年12月,教育部与国家档案局共同指定了12家档案馆作为全国首批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历经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档案馆研学活动已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实践基础,为档案馆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教育提高了有力支持。

其次,符合公共文化机构的角色定位。2022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强调公共文化机构应建设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搭建文教合作平台,推进文教合作机制。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下简称《档案法》)明确了档案馆作为文化事业机构的属性,并鼓励档案馆利用馆藏资源进行文化宣传和教育。可见,档案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与家庭、学校联动,合作开展项目式研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最后,档案馆育人功能实现的有利契机。存史、资政、育人,是档案工作的核心职责,档案馆育人服务工作起步较早。20世纪90年代,已有档案馆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5]2002年,江苏省档案馆举办“我与历史牵手——档案之旅”夏令营活动,面向近200名青少年学生开展革命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16]这是江苏省档案馆首次以夏令营的形式开展研学教育,也是全国首例档案馆研学。2005年发布的《国家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规范》(DA/T34—2005)(以下简称《规范》)明确了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活动形式、机构设置、规章制度等关键要素,并于2019年进行了修订,以适应时代新发展、新要求。

多年来,档案馆以国际档案日、档案开放日等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开展多种形式的档案文化教育活动,将家国记忆、民族记忆、地方记忆植根于社会公众心中,增强了社会公众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与自豪感。PDC中的“解读人文”理念,要求从人文的角度分析感兴趣的内容,提高人文素养和内涵,这也是档案馆展陈布置、编研成果中应体现的最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规范》明确指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指导思想开展活动。

综上,以项目驱动式为理念开展档案馆研学具有可行性。如图1所示,项目即为驱动式教学理念落实的实践载体,档案馆丰富的馆藏资源是真实历史与社会生活的记录,以此为资源进行研学项目设计与实施,可激活学生的兴趣、欲望、思维等内驱动力。通过到馆沉浸式研学,学生得以与真实历史对话,触摸家国文脉,进而促进其文化意识、人文情感、价值观等素养目标的生成。因此,项目驱动式档案馆研学不仅能够助推档案馆育人功能的实现更加规范、实效更加显著,还能够搭建起档案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文化桥梁。

2基于Project的档案馆研学实践分析

2.1面向社会招募的昆山市档案馆研学活动实践模式

2018年6月6日,昆山市档案馆新馆开馆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开展,档案馆常设多个主题展,如“玉出昆冈——昆山历史文化档案陈列”“星光璀璨照耀桑梓——昆山籍院士与将军展”,通过丰富的档案史料与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展现昆山丰富的文化积淀与人文精神。同时,昆山市档案馆开辟了“档案小课堂”作为研学基地,服务未成年人群,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市情民俗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18年7月,昆山市档案馆推出针对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主题公共教育活动,小学低年级组为“很高兴认识你,档案”,中高年级组为“我是小小档案管理员”,中学组为“览鹿城风华品兰台馨香”。同时,结合不同节庆推出亲子体验活动,如重阳敬老、教师节花礼、冬至九九消寒图等每月两期的公共教育体验活动。2019年起,昆山市档案馆以体验站的方式入驻“成长昆山”平台,通过线上面向社会报名、线下合作研学组织开展研学活动。新馆开馆以来,已成功举办200余场档案研学活动,充分发挥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目前,昆山市档案馆已有研学项目如表1所示。[17]

昆山市档案馆研学项目已形成相对固定的开展模式,每年投入稳定的专项经费,举办24期未成年人公共教育和4期科学家精神公共教育活动,主要面向小学3—6年级亲子家庭。自入驻“成长昆山”平台后,以社会报名为主,每场活动约有15组家庭参与。“成长昆山”平台赋予了昆山市档案馆独立的项目规划与实施权限,为其提供了对外展示的窗口,增加了社会公众对档案部门的了解与认识。

在项目实施方面,昆山市档案馆组织志愿者带领学生参观展厅,进行知识讲解,设计展厅探秘任务卡与学生互动,随后进入“档案小课堂”活动空间进行动手实践,提高研学活动的趣味性与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会鼓励学生写下活动感受,或在活动微信群内分享感想,家长也会在平台上留言,多样的反馈记录既是参与者对昆山档案馆研学项目的肯定,也能够为后续项目的规划提供改进建议。

2.2基地共赢为主的常州市档案馆研学活动实践模式

常州市档案馆于2007年被认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获评全国首批国家级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目前,常州市档案馆和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常州市档案馆下属正科级事业单位)共设有“历史见证未来常州档案文化展”“常州百年工商档案展示馆”“常州市全国劳模档案展示馆”和“龙城记忆——常州档案史料陈列馆”4个常设展厅,共同承担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等重要职能。

自2012年建成后,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接待中外游客、市民和学生已达30多万人次,其中学生8万余人次。中心积极探索档案教育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自主研发“常州知多少——青少年趣味答题学习系统”,创建“学生成长档案体验馆”和“社会实践活动体验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常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作用。[18]常州市档案馆主办的档案研学项目如表2所示。[19]

常州市档案馆秉持“社会即学校,实践即教育”的理念,强化与其他实践教育基地的交流合作,实现社会公共文化资源向教育力量的转化。目前,常州市档案馆已与20多所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并与社区、书屋等多家单位或团队建立合作。因此,常州市档案馆研学项目多以参与单位负责人带队、学生独立参营的形式进行,针对不同年龄段提供菜单式服务,其特色品牌项目“漫游档案,传承记忆”已连续开展6年,每年5—6期,涵盖传统文化、常州城市文化、重要人物精神以及档案知识科普等内容,采取参观、讲座、互动体验、分享交流、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展开。

常州市档案馆研学项目不仅服务于本地市民,也为外省市学生、留学生等群体提供参与渠道。例如,2017年,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研学项目接待了70余名华裔青少年,通过对中华文化与常州工商业发展的深入讲解,驱动华裔青少年们在文化上找寻自己的根脉,增强其归属感与自豪感。常州市档案馆研学项目还积极投身公益,为特殊群体提供公益研学活动,将档案科普与公益活动相结合。合作共赢是常州市档案馆研学项目的主要运营模式,通过整合公共教育资源,推进档案公共服务的创新发展。

3基于Drive的“昆山模式”与“常州模式”类比分析

PDC理念旨在驱动学生内在的自我成长,研学活动需激发学生的动力源和原始本性,如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同时激发学生的成长需要,如审美需要、认知需要、成功的需要等。[20]昆山市档案馆与常州市档案馆的研学模式各具特色,但均已形成了相对固定化、系统化的运营模式,依托优质的馆藏资源,与相关主体合力深挖特色资源,以丰富的研学内容、多样化的研学形式,激发学生成长所需的内在精神与品质。

3.1以多元的主体协作驱动档案馆研学实践落实

档案研学多主体协作共建包括两层意蕴。其一,以研学内容为核心的主体协作。因馆藏资源多为传统的文书档案,反映城市及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源相对较少,档案馆须与其他文化机构协作,通过共建的方式实现研学资源的集中管理。昆山市档案馆依据《江苏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牵头组建昆山史志馆联盟,整合全市各类场馆资源,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档案研学服务储备资源,发挥档案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作用。[21]其二,以研学形式为主线的主体协作。常州市档案馆通过横向衔接、纵向联动的主体协作机制,与常州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部门共同构建多层次的联动协作体系,推进档案研学实践活动的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同时,完善全市两级档案馆之间的联动机制,加强馆际资源共享与协同,搭建更具实践性与教育性的档案研学平台。常州市档案博览中心注重扩大档案研学服务的受众面,并与高校、媒体、非遗团队等机构合作,以满足研学服务的多样化需求。

3.2以丰富的研学内容驱动参与者文化素养提高

文化素养即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内在品质与修为,不仅体现在知识的认知与应用上,也反映出与其知识认知相适应的能力水平与思维意识等特性。通过研学项目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需依托扎实的人文研究内容,这也正是档案馆开展研学的资源优势。《“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档案利用服务达到新水平的发展目标,要求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文化教育能力。昆山市档案馆在固定模式下实现内容的多样性转化,既有利用档案资源讲述节日、节气等传统文化,也有建立在非遗主题上的民俗文化内容。同时,昆山市档案馆与常州市档案馆均重视德育内容开发,如昆山市档案馆的“追寻院士足迹弘扬科学家精神——礼赞科学家”项目,常州市档案馆联合荷花池社区开展的“勤奋学习立志报国”蔡旭院士故居主题研学活动,均旨在以榜样力量提升学生科学文化素养。

3.3以多样的研学形式驱动参与者实践能力提升

昆山市档案馆与常州市档案馆经过多年持续不断地以独立或合作的形式开发研学项目,成功树立了档案馆研学品牌的社会化服务形象,打造了“历史无声档案有痕”“跟着档案去旅行”等多个系列品牌项目,深受参与者肯定。就研学形式而言,两家档案馆均以展厅为研学起点,通过参观展厅加深学生对当地历史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认知。根据项目主题特点,常州市档案馆会带领学生参观库房、机房,让学生直观了解档案;昆山市档案馆为不同主题活动设计匹配的任务卡,结合图文选择题,让学生在参观中边学边悟、边听边选,并预留留言板收集学生实践感悟。此外,昆山市档案馆开设“档案小课堂”,让学生动手制作树叶拓印、活字印刷、昆曲脸谱等作品;常州市档案馆则与合作单位共同设置成长档案制作、古法造纸、国学经典诵读等环节,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使其带走作品收获成就感。

4基于Create的档案馆研学展望

研学既重视习得的学识,又强调认知、体验与实践的学习过程,是一种鼓励学生从生活、实践的真实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项目式驱动教学认为,“儿童眼中完整世界的建构需要在实践中完成,而不只是停留在知识和技能层面”[22]。档案馆作为学生研学实践的一个校外空间,若要实现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有效建构,则需要以“无我”的服务意识为理念,将文化内容的挖掘前置于研学项目设计阶段,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的场域情境,并建立有效的评价反馈渠道,以便更好地开展持续性研学服务。

4.1树立档案馆“无我”意识的研学服务理念

2011年,教育部与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关于建立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档案教育的通知》,强调档案教育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指出档案资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增强爱国爱乡情怀。为满足研学需求,档案馆需加大档案资源开放、开发与宣传力度,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并转变公共服务理念,树立内部“无我”意识的研学服务理念。也就是说,档案馆应从学生视角出发,而非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的视角出发;应重视档案资源教育价值的实现,而非过分强调档案馆之“我”的主体性。

因此,应建立“档案馆+”合作机制,形成服务协作圈,“推动档案馆研学旅行基地向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发挥各馆特长,规避无效资源消耗,提高研学旅行联动服务效率”[23]。随着档案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合作共建研学主题专题库、跨越空间实现档案文化资源共享已具备较强的可行性。档案馆应妥善处理已开放共享的档案教育资源利用协议相关事宜,在研学服务、基地建设等方面灵活扮演主导者或者辅助者的角色。此外,由于档案馆的开馆时间与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重合,影响了档案研学的频率与效果。在资源的跨时间应用上,档案馆应体现“无我”意识,增加档案资源的弹性利用时间与空间,突破时空障碍。

4.2建立与中小学新课标相匹配的研学项目内容

档案馆研学实践应与教育理念相契合,以项目调研、设计、实施、反馈四大环节为全过程,不断优化原项目并衍生新项目,如图2所示。项目调研旨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获取习性,为项目内容的设计提供主题思路。教育部2022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强调学段衔接,即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型。档案馆的教育资源能匹配新课标要求,助力教育部门落实教育改革实现“研中学”。因此,档案馆研学服务,需要设计符合不同学段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的项目,并与基础教育课程相适应,通过研学实践项目强化课本教学内容,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例如,昆山市档案馆紧密结合相应学段教材知识点以及育人目标,合理规划研学内容与过程,与学校教育相配合,驱动知识、能力、素养、德育、美育等育人目标的生成。

4.3打造以激发学生内驱力为情境设计的研学形式

项目驱动式理念倡导“研中学”,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学习方法,反对只游不研、只玩不学的实践活动。缺少习得过程的伪研学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仅依赖教师或导游的讲述,学生更多是走马观花式地参观,知识难以长久留存。如果说研学项目设计是前置学习阶段,那么到馆的实践探索则是沉浸式学习阶段,这一阶段对形式的要求更高,有效的研学形式应能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感受。因此,在项目设计阶段,应结合需求调研,结合研学主题设计探索式、引导式、游戏化的研学形式。

形式的多样化不完全是靠新科技带来的互动性效果方面的呈现。例如,昆山市档案馆设计的任务卡能引导学生对知识点深入思考;中国丝绸档案馆的《第七档案室》将知识升级成故事文案,将解谜线索隐藏于展厅中,让学生完成实景解谜任务的同时,了解展品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在公共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档案馆应调研学生兴趣,将学生喜欢的动画形象、游戏等元素融入研学实践的道具,正向引导学生,增强他们对档案馆研学的黏度。针对档案研学服务人员不足的情况,可规范志愿服务机制,鼓励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加入志愿团队,设置分组导师制,由志愿者带领学生完成各项研究性学习与动手创作任务,既能解决档案馆研学人力不足的问题,也能够强化“大手拉小手”的研学助长机制,实现多主体共赢。

4.4完善校、馆、家、生四主体联动的评价反馈机制

档案馆的研学项目不应仅停留于项目设计与实践,还需进行反馈,以便为后续项目的优化设计与实施提供依据。基于馆藏文化资源特色,昆山市档案馆与常州市档案馆均推出了与常设展厅传统文化和城市记忆等资源相适应的主题品牌项目,这些项目虽多次开展,但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如昆山市档案馆通过线上评论、打分以及线下收集意见反馈等方式进行复盘,不断完善项目。档案馆研学所追求的是讲述真实的历史故事、传递真实情感价值的研学实践,因此,反馈机制的完善尤为重要。如图2所示,反馈既是对项目的评价,也是对学生研学效果的评估。除了以线上、线下意见簿的形式收集反馈意见外,还可以采取量化评价的方式,由各参与方对项目内容、形式及目标实现效果进行打分或星级评价。鉴于学生习得效果的及时性、短暂性特征,为评估研学效果的长期影响,档案馆可联动学校、家长、学生,以周或月为计量单位进行跟进式反馈或评价,以此来评估档案馆研学服务效果。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社会责任视角下国家综合档案馆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CTQ03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贡献说明

曹玉:提出论文写作思路与框架,撰写论文,通稿定稿;汪晓娟:参与常州模式部分案例分析与写作;苏晔:参与昆山模式部分案例分析与写作;姜欢:参与归纳分析昆山模式与常州模式已有研学实践项目。

注释与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24-08-17].https://www.gov.cn/xinwen/2016-12/19/content_5149943.htm.

[2]浙江杭州:联合多家单位推出“一眼百年点档成案”研学活动[EB/OL].[2024-08-17].http://www.zgdazxw.com.cn/2024-05/16/content_500104.html.

[3]掀起一场档案文化热潮——2024年国际档案日系列宣传活动效果良好[EB/OL].[2024-08-17].http://www.zgdazxw.com.cn/2024-07/08/content_500647.html.

[4][22]马骏.当教育走进完整真实的世界——PDC理念下项目群实践育人系统的构建与实施[J].人民教育,2018(Z1):116-120.

[5]邹华,刘鸿浩.发挥档案优势强化教育功能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江苏档案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回顾与展望[J].档案与建设,2011(12):11-14.

[6]谢咏含,王运彬.新时代档案馆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9(6):23-26.

[7]张芳霖,段莉莎.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理论根基、发展现状与优化路径[J].北京档案,2020(8):6-10.

[8]孙大东,彭登辉.美英国家档案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教育的实践与启示[J].北京档案,2020(6):44-46.

[9]周林兴,邹莎.文旅融合时代档案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基础、困境与路径[J].档案与建设,2020(12):17-21,32.

[10]戴艳清,龙苗.文旅融合时代地方综合档案馆研学旅行发展路径——主要以长沙市档案馆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2(7):25-29.

[11]周林兴,邹莎.文旅融合时代档案馆研学旅行服务探析[J].档案学研究,2021(3):65-72.

[12]刘星,侯征,程结晶.默会知识理论视域下档案馆参与研学旅行教育策略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1(12):17-22,11.

[13][23]周林兴,邹莎.档案馆研学旅行基地建设:生成逻辑、内涵描述及运行机制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1(5):9-14.

[14]董艳,和静宇,王晶.项目式学习:突破研学旅行困境之剑[J].教育科学研究,2019(11):58-63.

[15]成为.成都市档案馆成为市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J].四川档案,1995(4):4.

[16]刘鸿浩.让历史开启未来“我与历史牵手——档案之旅”夏令营回顾[J].档案与建设,2002(10):35-36.

[17]表1统计数据来源于“昆山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未成年人‘成长昆山’平台”,统计时间为2024年8月12日。

[18]建成“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获得全市创新成果奖[EB/OL].[2024-08-18].https://dag.changzhou.gov.cn/html/daj/2013/PLQAIIOP_0222/12476.html.

[19]表2数据均来自“常州档案”微信公众号所推送的相关文章,统计时间为2024年8月12日。

[20]贺慧,吉萍.项目驱动研学旅行的内涵及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8(14):18-22.

[21]首批选出25家单位、27个阵地!昆山组建史志馆联盟[EB/OL].[2024-08-18].https://www.ks.gov.cn/kss/ksyw/202303/0565fffa8c224ec78380b3263427e9bc.shtml.

(责任编辑:张帆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