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档案遗产的抢救保护到世界记忆的开发利用

2024-12-28 00:00:00覃兆刿卜鉴民方鸣周林兴谭必勇王玉珏聂云霞吴飞刘川豪
档案与建设 2024年11期

主持人语:为纪念企业档案管理苏州模式形成20周年,苏州市档案学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在研讨中,众位专家对从地方文献遗产的抢救保护到世界记忆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回顾,总结了20年来“苏州模式”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对“苏州模式”的核心内涵、创新成就、时代精神以及学术价值进行了分析,对“后苏州模式”的实践发展空间进行了设计,对档案资源建构与重置进行了探讨,对“苏州模式”在新时代的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展望,彰显了“苏州模式”的蓬勃生命力和光明前景。

(卜鉴民,苏州市档案学会秘书长)

关键词:改制企业;“苏州模式”;档案遗产;世界记忆

▍覃兆刿:

此次会议规模虽然不大,却是一个专业的、高端的学术研讨会。前面的主旨发言中,方鸣教授与我们分享了“苏州模式”的形成、内涵和时代意义,他还对“苏州模式”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富有启发的建议;周林兴教授围绕“苏州模式”的价值,归纳并解析了它的榜样价值、学术价值与法律价值;聂云霞教授提出并解读了“后苏州模式”,与前面卜秘书长和方教授的发言形成呼应,立足“苏州模式”的未来实践,使“苏州模式”展示出长远的意义和张力;王玉珏教授从世界记忆项目和地方文化的发展视角切入“苏州模式”,使我们一窥申遗的门径。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是我国档案文献发挥其软实力作用、展示世界影响的重要通道,也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要内容;谭必勇教授讨论了档案资源的建构与重置,以鲜活案例分享了他关于档案资源合理化建构和“活化”利用的深入思考。总之,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研讨,令人印象深刻,必将启发后续的相关研究和实践。

第一,“苏州模式”之所以产生,主要源于苏州档案人的家国使命感。一方面,改革开放初期的苏州很多企业关停并转,出现人去楼空、档案无人管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苏州档案人表现出难得的敏锐、积极和主动。他们以档案人特有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改革大潮之中,为社会变革时期治理新的矛盾、适应新的形势、化解档案散失导致的风险而积极作为,保驾护航。这里所讲的风险包括档案散失的风险以及档案散失必然引发的秩序风险、知识与文化失落风险等。另一方面,面对社会变革,是苏州档案人对祖辈营生记忆和城市特色产业底蕴的珍视,对新技术与传统工艺脱节的担忧,对新时期特色产业振兴和质量品牌建设的责任。正因这份使命感,苏州档案人自觉运用档案的控制和工具职能,吸取集中统一的传统经验,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成功的改制企业档案管理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改制企业档案的“苏州模式”,其底色是“担当”,是中国档案事业的治理模式和参与模式。

第二,“苏州模式”的产生,还源于苏州档案人的人文情怀。苏州的城市品格,苏州这块土地的人文底蕴,滋养着苏州档案人对传统格外重视的情怀。方鸣教授刚才特别强调“情怀”二字,我深有同感。苏州档案人格外重视传统,重视历史,所以他们特别能够沉浸于负载传统意蕴的事业,对档案事业有着真切的热情和执着的精神。他们格外懂得重视传统对于创造未来的意义,对于档案价值认识之深入、全面,是卓然于档案界的。他们不仅重视档案资源的集中管理方式,而且极为珍视这些故纸黄卷,珍视这些故纸黄卷中的经验数据和生动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苏州模式”的底色是“人文”,是中国档案事业的人文模式和情感模式。

第三,“苏州模式”的产生,是因为苏州档案人的真抓实干。苏州档案人不仅有重视传统、温婉细腻的人文心,更有立足当下、正视现实、真抓实干的精气神。从艰难起步到如今,整整20年,可谓一步一个脚印。我还记得十几年前初见肖局、沈局和卜局时,与他们在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的老旧大门前留影时情景。苏州档案人20年执着于改制企业档案这件事,从宏观架构到业务细节,一方面长远谋划,一方面慢工细活,步步为营,臻于完善,其中的工作量和专注度可想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讲,“苏州模式”的底色是“坚持”,是中国档案事业的持续模式和工匠模式。

第四,“苏州模式”的产生,很好地诠释了什么叫“守正创新”。“苏州模式”作为档案界的一种创新模式已为大家公认,可真正的创新,非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不行。从刚开始的“工投模式”到如今综合馆(苏州市档案馆)、专业馆(苏州市工商档案中心)、特色馆(中国丝绸档案馆)三馆互补的立体结构和馆库环境的华丽转型;从统分结合的实体管理到内容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展示传播;从丝绸档案在地方产业、文化生活中发挥作用,到现身国际事务并入选世界记忆遗产,无不体现出苏州档案人视工具与信息、建构与分享、书写与阅读“两翼”并重的思路。创新,首先是意识和观念的创新,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丰富的档案资源汇聚,没有“大档案观”不行。馆藏资源和价值影响的表达、分享与意义拓展,不放眼全国和世界不行。在我的印象中,苏州档案人对教学活动和同行参观一直都是非常欢迎的,总能让人感受到大气的姿态。要想档案资源走向社会大众,走向各个行业,走向世界,没有这样的开放格局肯定不行。他们还非常重视团队和人才队伍建设,与学术界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档案资源的建构和开发中,他们还与企业界展开持续有效的合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苏州模式”的底色是“格局”,是中国档案事业的互动模式和开放模式。

总之,正是因为苏州档案人的这种担当、人文、坚持、格局,使“苏州模式”立于宏阔的时代背景,他们以细腻如丝的温婉姿态、真积力久的执着精神、超拔卓越的贡献和影响力,赢得了档案界的普遍赞誉。他们贡献的改制企业档案管理“苏州模式”,以其典范意义和榜样力量,已然成为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中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生动的案例。诚如林兴教授所说的榜样价值,我也衷心期待,“苏州模式”能够引起更多的档案同行反思和行动,能够成为推进中国式档案事业现代化的一条大“鲶鱼”。

▍卜鉴民:

第一,“苏州模式”的贡献——成就了苏州档案。首先从四个体系建设来看:在治理体系方面,确立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管理中心纳入国家综合档案馆管理体系管理的地位和职能。在资源体系方面,明确了改制企业档案资源是国家档案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利用体系方面,遵循民生为本,文化为根,跨界为创的工作理念。在安全体系方面,实现全部改制企业档案资源集中统一管理新模式,确保了改制企业档案安全完整齐全。

其次从档案事业发展来看:“苏州模式”的建立,丰富和发展了档案学理论,特别是档案来源理论、档案整理与开发利用理论等,进一步推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档案事业。“苏州模式”全面准确诠释了具有中国特色档案工作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创新和发展了企业档案管理理论,是企业档案管理史上的一个创举;开创了地方档案事业发展的里程碑式创新模式;成就了档案专业教育教学的经典案例;让地方特色档案——苏州丝绸档案走向了世界;促成了国家级专业档案馆——中国丝绸档案馆的落地建成;催生了人类记忆遗产工程在中国地方城市推广与发展。

第二,“后苏州模式”任重而道远。“苏州模式”经历了20年的创新发展,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和经验,展望未来,“后苏州模式”的高质量创新发展任重而道远。苏州档案人要具有国际视野、全新格局,建好一馆两中心,即中国丝绸档案馆、工商档案管理中心和世界记忆项目苏州学术中心;全方位做好“苏州—中国—世界”这篇大文章;擦亮苏州丝绸档案这张金名片,运作好中国丝绸档案馆,扩大世界记忆项目在地方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影响;让档案中的新质生产力、文化力、融合力和创新力充分释放;加大档案管理、制度、人才、科研、服务创新多轮驱动;紧紧抓住档案工作牛鼻子,即民生档案—民族工商业档案—苏州丝绸档案,为中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苏州力量。

▍方鸣:

第一,深刻总结和解读“苏州模式”的内涵与特色。概括地说,“苏州模式”即苏州对改制企业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开发和利用的20年工作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苏州模式”的内涵归纳起来有以下方面:以“依法治档”为根本遵循,以抢救改制企业档案为历史使命,以建立“大档案”为先导观念,以支持创新宽松氛围为鼓励条件,以“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为业务支撑,以“化腐朽为神奇”的理念为创新引领,以“绣花精神”为工作态度,以提升品质挖掘内涵为发展出路,以“走出国门,融入社会”为事业情怀,以“不干则已,一鸣惊人”为实干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文化性、地域性和品牌性。

第二,“苏州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档案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在苏州档案工作的实践中,档案集中统一原则、全宗原则、来源原则、大档案观、档案双元价值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世界记忆共同遗产论等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理论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延伸、丰富和发展,并遵循着“政策引导—实践积累—理论支撑—创新先行—事业情怀”的科学路径长期坚持和坚守。

第三,在新时代强化档案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建设中应不断创新。“苏州模式”对于中国档案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多得的借鉴和推广意义。当然,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苏州模式”自身今后将如何实现再发展?在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档案工作如何积极顺应和有所作为?各地综合档案馆的职能如何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如何广泛开展“地方特色档案”的收集、管理与利用?如何进一步挖掘馆藏档案的历史文化和经济价值?这些都是“苏州模式”带给我们的深刻启迪与思考。

▍周林兴:

第一,作为一种管理档案信息资源的榜样价值。档案从未停止过形成的步伐,与之同频共振、相得益彰的是作为人类记忆守护者越来越重大的责任。时空不可穿越,不可能回到过往去保存现在及未来所需的东西。销毁亦不可逆转,永远没有机会去找回那些曾经被认为“无用”的拥有。“苏州模式”最大限度地把相关企业所形成的档案资源完整地保留下来,事实已经证明该模式是成功的,其经验也是可以复制与推广的。

第二,作为一种推动档案学理论创新的学术价值。档案学术研究能够为档案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同时更应该看到,优秀的、成功的档案管理实践经验与做法亦为档案学术研究更高阶级的创新提供了最为有力的素材支撑。“苏州模式”的成功实践经验已经证明,以前一些学术观点、学术理论需要进行完善与优化,如档案价值鉴定、档案收集原则等,其成功的经验与优秀的做法正在成为推动档案学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

第三,作为一种推动档案法律制度完善的实践价值。虽然档案法律法规及相关规章制度都是需要遵从的文本,但由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及政治环境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在当前数字化快速转型的社会背景下,给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适用带来不少挑战。总有一些法律条款、制度规定及理念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苏州模式”充分证明了不同的档案资源都是对特定的历史时空、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真实记录和反映,都具有重要的保存价值,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收集真的不要怕多。应该看到苏州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的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推动档案学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的作用。

▍谭必勇:

二十年改制企业档案管理苏州模式发展史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最大限度地挽救了以苏州丝绸行业为代表的诸多企业档案遗产,给档案部门开展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留下了充分的资源基础与施展空间。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的成立,则意味或标志着“后苏州模式”的启动,而这一阶段最核心的任务,则是深入、细致地挖掘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经济、社会及文化价值,推动其由组织记忆到公共记忆、由碎片记忆到整体记忆、由固化记忆到活态记忆的整体转型,从而使其在更大的公共空间发挥遗产价值。

首要且最基础的工作是对改制企业档案遗产数据资源进行聚合与集成,从中挖掘有温度、有深度的叙事资源,进而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社会号召力的文化IP,并灵活研制与巧妙运用多元叙事工具、方法,结合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数字空间的特点,通过服务功能集聚、应用场景搭建等手段,打造资源与服务深度融合的公共空间。早在2009年,加拿大著名档案学者特里·库克就曾指出:“档案的价值已经从服务于国家和学术精英(尤其是历史学者)延至更广泛的社会文化诉求,包括公共政策的责任性、信息的自由度以及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如利用档案保护个人权利、开展各层次的文化遗产教育、分享个人及社群与过去的历史联系等。”因此,兼具经济史、微观社会史、国际传播等多元价值符号体系的苏州改制企业档案资源,其遗产潜力远未被挖掘,做好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的兼容、学术性与大众化的平衡及公益性与市场化的联动,相信在改制企业档案遗产“活态”利用之路上一定会产生更多有益于我国档案界的创举和思想。

▍王玉珏:

丝绸是苏州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亦是中华文明的基因与标识。“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见证了苏州丝绸业由传统作坊到工业化生产的历史转变,既是不可再生的科技资料,又是苏州地方特色文化真实、系统、集中的体现。20年间,苏州档案人在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抢救保护了大批企业档案,留存了苏州民族工商业发展的珍贵记忆,不遗余力地打造苏州丝绸档案文化名片,为地方档案文献融入全人类共同记忆创造中国范例。

“共享”(Sharing)是国际遗产保护事业的关键词。苏州档案部门始终致力于以丝绸档案为纽带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围绕丝绸主题的文献展览已在国内外举办几十余次,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共享遗产理念。

随着自然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档案实体不可避免地面临损毁和消亡的风险。以三维建模、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支撑的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为苏州丝绸档案的保存、展示、利用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展了档案文献遗产保护的内涵。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动画等多模态形式,构建面向公众的数字记忆空间,创新、创造生动鲜活的遗产体验,实现苏州丝绸档案的文化传播和身份认同功能,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中国丝绸文化,赓续中华文脉。

相信在国家数字文化战略的不断支持、鼓励与推动下,苏州丝绸档案必将走向数字化、多维化、沉浸式、互动式,成为中国记忆与世界记忆的交融互通的一张“金色名片”。

▍聂云霞:

第一,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进度。档案数字化是档案数据化的基础,是数字时代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目前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中心”)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率总体还比较低,未来应对馆藏种类多样、数量庞大的珍贵档案资源做好整体规划、有序推进数字化进程,尽快实现中心的数字化转型。

第二,加强档案内容开发深度。深度挖掘以丝绸档案为代表的特色馆藏、工业遗产档案,是探索“后苏州模式”走内涵式、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关键抓手。新时代背景下,中心应积极探索各种可行的开发模式与合作渠道,继续深耕档案内容。

第三,加大档案文化传播力度。做好档案文化传播,既是国家文化战略的要求,也是中心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开展主题讲座、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接待外宾来访、外出调研交流等“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充分利用档案文献遗产和世界学术中心等多个平台、多重角色,以丝绸档案文化传播高峰为目标,打造更多文化传播高地。

第四,坚持创新驱动整体发展。一方面,打造泛档案特色品牌。未来可多维度打造以“第七档案室”为代表的文创产品、文化故事、场景体验等完整IP体系,充分挖掘利用中心独有的特色资源、特色服务、特色建筑等,探索与建构剧情联动、层次丰富、系列互补的大档案文化系列产品。另一方面,拓展档案特色教育平台。可举办基于某主题、某系列的档案亲子活动,通过打造以家庭为单元的档案特色教育平台,增强已有档案用户的黏性、吸引潜在用户的关注度。

▍吴飞:

“苏州模式”在全国改制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中影响深远:成功推动档案管理水平提升,探索出改制企业档案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路径,为档案资源的现代化管理树立了典范;有力驱动档案开发利用创新,“近现代中国苏州丝绸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全国地级市首家中字头档案馆——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建成,进一步提升了文献遗产开发利用水平,增强了档案文化传播效能;有效带动档案理论研究深化,为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案例支持,获得国家档案局及多所高校的认可。

放眼未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改制企业档案管理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机遇。新一轮改革涉及相关企业档案收集、整理、开发、利用工作,要做好传承、丰富、拓宽“苏州模式”三篇文章。一是做好创新文章。深入挖掘提炼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实践、新案例、新典型,让“苏州模式”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二是做好转化文章。着力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助力档案部门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规范,努力在探索改制企业档案管理经验上,展现苏州档案学会担当。三是做好拓展文章。争取把“苏州模式”研究拓展至更广阔的领域,多维立体展示苏州档案工作成果,擦亮苏州档案学术品牌。

▍刘川豪:

“档案化”概念的核心在于建构性与全程性:一是档案完成从无到有的生成过程;二是涵盖文化遗产从生成、保护、管理到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因此,文化遗产的档案化保护不只是简单的记录或转化过程,而是涉及建构和全程管理的多维度策略和综合性实践。

档案化建构的实质是对文化意义的重塑和精神的表达。建构强调档案工作者的主观性与创造性,通过整理、解读、展示档案,赋予档案更为丰富的文化与精神内涵。档案化建构的业务重心在于档案实体与信息的建构。档案实体的建构涉及对档案实物的清点、分类、整理、修复和保存。档案信息的建构通过信息处理与关联整合,揭示档案内容,为重塑社会记忆提供凭证。苏州中国丝绸档案馆的建设与苏州丝绸档案的申遗工作就是对档案化建构的最佳诠释。

档案化建构旨在推动档案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并以各种形式呈现其开发成果,这一呈现过程可描述为“档案表达”。档案表达既是传播文化知识的过程,更是一种塑造和引导社会记忆的重要手段。苏州丝绸档案通过商业化、国际化与大众化表达,以促进丝绸产业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增强公众认知和参与度。

分享是档案化建构的最终归宿,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互联网时代,丝绸文化的分享与传播显得愈发珍贵和必要。苏州丝绸档案应借助媒体平台、多元主体协作、数字资源服务等形式,克服文化传承挑战,彰显丝绸文化价值。

(责任编辑:刘鸿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