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和本质的认识,开创人类文明理论发展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构建逻辑理路在于,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创新现代化发展理论;把握文化自信自强这个根和魂,夯实现代化理论的精神内核;把握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激发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其基本经验在于,坚守人民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把握规律性,实现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用好方法论,确保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方法。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基本经验
作者简介:王伯睿,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 430070);朱喆,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项目“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工作体系研究”(2022KT26—2);湖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湖北精神研究”
DOI编码: 10.19667/j.cnki.cn23-1070/c.2024.06.004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的共同追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世界各国因文化传统、历史命运、社会制度、基本国情等差异,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也充满艰辛,且路径不同、特色各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紧密结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通过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毅然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这一道路不仅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还深刻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孕育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并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在深化思想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中不断开辟新境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举改革创新旗帜,强调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①
深入剖析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民族复兴进程的渊源与内在逻辑,科学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背景、核心议题、理论谱系及其路径创新的基本经验,不仅关乎中国式现代化自身的光明前景与原创性贡献,而且对于构建一个兼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这一理论体系不仅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丰富与发展,也是对人类文明多样性探索的积极贡献。它展示了在全球化语境下,一个国家如何通过自主创新与文明互鉴,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与文明特质的发展道路,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的历史背景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工业化,工业化意味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巨大积累。早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就已对英国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巨大生产力无比赞叹。”②对于工业在创造经济、社会价值上的巨大能量以及工业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清醒的认识。1945年4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③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现代化也必然地被提到党和国家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50年,党中央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目标。1952年8月,周恩来提出:“今后五年建设方针,其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加强国防,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使中国经济向社会主义发展。”④在当时看来,“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更是中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贫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而成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⑤。经过1950年到1952年这三年的恢复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一定进展,但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贫穷的农业国,是没有现代工业的国家。1952年,我国钢的年产量平均每人约2.4公斤,苏联平均每人约150余公斤;我国棉布的年产量平均每人可得约9公尺,苏联每人可得约23公尺。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迫在眉睫。毛泽东作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⑦,明确提出建设“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⑧。1954年9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四个现代化。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写入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⑨1975年1月,周恩来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又进一步明确:“在本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①
“由于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之不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方式就各不相同,各国现代化的社会变革顺序与发展模式也就各异。”②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要坚定地立足国情,“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③。1979年12月,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小康之家”,并将其界定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这也正是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到的“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二十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④的来由。进入新时代,党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根据新的实践对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⑤,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明确界定,既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又凸显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同时明确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在探索实践、创新突破基础上,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具有特定内涵的中国话语和中国概念。可见,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强盛、人民解放的目标是内在一致的,与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辩证统一的。
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逻辑
从学理上看,判断一种理念、论断是否形成为理论体系,标准至少应包含:一是它是否针对重大现实问题作出科学回答,二是它是否形成体系化、学理化的完整系统,三是它是否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纵观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无疑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得到肯定的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特别是新时代的突破性发展,为回答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系列时代课题提供了实践场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其强大的思想主体性和理论主导性在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基础上不断得以强化,彰显了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在实践中实证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创新规律。
(一)基于历史逻辑,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强盛、人民解放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化道路中,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和价值观念,并不一定会完全适用于另一个国家,每一个国家必须找出解决本国问题的办法。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应该认识传统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现代化受传统的影响是可以断定的,无论是排除不利的传统,还是利用传统的有利因素,都必须对传统重新评价,今日文化复兴的意义在此,国家现代化的前途亦在此。⑥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近代以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向西方学习的救国方案接连出台,均以失败告终,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从未停歇。胡适说:“三十年前,主张‘维新’的人,即是当日主张现代化的人。”⑦1933年,《申报月刊》推出“中国现代化问题号”特辑,提出:“讲究洋务,设制造局,造轮船,修铁路;兴办电报,提倡格致……凡此种种,都是昔人促使中国‘现代化’的工作和努力。”①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建国方略》集中体现其国家建设理念,其中《实业计划》描绘了现代化建设具体方案。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便毅然担负这一使命。实践证明,“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②。这一精准判断,与党的二十大主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呼应,共同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新征程肩负的使命任务,就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对现代化的探索是一个历史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从这个意义上说,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必然奠基于探索和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两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的。也正是因为对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延续性、一贯性,决定了我们能够打破“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坚持走自己的路。
(二)基于实践逻辑,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同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坚持中国道路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秉持的重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则是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判断的集中总结与理论升华。
无论是从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式现代化擘画蓝图来看,还是从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主要内容来看,从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特征,到把“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予以整体性思考,再到将“中国式现代化”写入党的重要文件等,无不聚焦中国式现代化,从理论建构层面集中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目标和方向,从实践发展层面着重展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和成功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四个自信”“五个必由之路”,也将诸多核心要素贯通起来,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五个必由之路”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中国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三)基于体系逻辑,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基本构成
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③。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普遍性与特殊性发展规律形成和丰富的。这一科学理论,既蕴含政治上的高瞻远瞩和理论上的深邃思考,也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工作的部署,还贯穿着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系列有机统一的要素息息相关、层层递进、相辅相成,构成领导力量、根本性质、内涵本质、重大原则、总体目标、战略步骤、政策措施等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并体现于三个层面。
一是原理体系层面,包括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④,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本质属性的明确和界定,是根本。这一规定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遵循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使之更符合本国实际,“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①。具体阐释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展现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现代化图景”,深刻回答人类现代化之问。另一方面,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并直接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表述中,在此基础上明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以及对于世界发展和文明进步所担负的使命。
二是要素体系层面,主要包括总体目标、战略安排、路径举措,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是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的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发展,其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从八个方面对至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作出具体明晰的要求。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路径举措是围绕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提出12个方面重点任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战略支撑。
三是方法论体系层面。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六个方面重大关系,②是在深刻认识现代化建设内外部环境的前提下,对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方法论要求。同时,对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方向、道路探索、发展进程、成果共享、领导力量上的人民性、多样性、持续性、普惠性、坚定性进行深刻阐释,③再次向世界宣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属性,强调政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的责任。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④是文化自信,由此彰显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⑤这就要求我们始终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己任。同样的,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本身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形态,对“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答案,既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更实现了对既往西方式现代化理论的超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实践互动共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整体性拓深。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接续推进的。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道路不断拓展和深化,形成了指导实践的思想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既是理论概括,也是实践要求;既有宏观的战略引领,也有具体的工作部署,在引领中国现代化走深走实的同时,随着实践的发展继续得以丰富和拓展。从中国与世界的角度看,基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理解和探索实践,全球“三大倡议”以发展为起点,以安全为保障,以文明为全新形态,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世界观、发展观、安全观和文明观,丰富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涵。
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的基本经验
“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①每一次理论上的创新,都伴随着党和人民的事业向前发展,并形成了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宝贵经验。
(一)坚守人民性,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②马克思一再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在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主要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 都是建立在人民实践范畴基础之上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③。在理论创新中坚持人民至上,是对理论创新机理与方法的深刻认识和把握。一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推进现代化最坚实的根基、最深厚的力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的是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另一方面,人民也是理论创新的主体。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探索和创造。推进理论创新,要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总结新鲜经验、汲取创新智慧、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并使之深入亿万人民心中,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探索规律性,坚持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④马克思主义从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出发,批判改造了黑格尔的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形成科学的辩证逻辑方法,强调研究社会历史进程的方法是“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不是作为社会存在的历史进程去和作为社会意识的逻辑相适应,而是作为社会意识的逻辑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这种符合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对历史事实经过科学抽象的提炼,上升到理性高度,达到对历史本质与历史规律的反映,从而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规律。可以说,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全部思想内容及其立场观点方法,就是要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际进程相一致。这一方法,应用到理论创新中,就是要运用逻辑分析揭示其规律,这也是党的二十大以来提出的原创性理论的鲜明特点,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深化对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都是从当前面对的世情国情党情出发而提出的,都是从实践中来又经过实践检验而不断推向前进的理论创新成果。这其中,世情国情党情属于历史的范畴,根据历史范畴进行逻辑分析,从发展道路、领导主体、保障力量等找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路径。遵循马克思主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才能在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逻辑。因此,在理论探索中,统筹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就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分析挖掘隐藏在历史背后的客观规律,既要进行逻辑思考,善于发现历史中蕴含的规律,又要不断学习理论发展的历史,夯实经验基础,实现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三)运用科学方法论,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总的观点和方法。现代化的概念是个“概括”的而不是“差别”的概念,也就是使用足够全面的方法去明确阐释它的意义,不致使这个“多方面的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可能的部分被遗漏。对现代化下定义的常识旨在告诉我们现代化是(或者可能是)什么,而不是告诉我们现代化不是什么。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构建的新进程,体现了新思想在理论和实践结合中对方法论要义的探索和遵循。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把握“六个必须坚持”贯穿于理论创新全过程,而且要把握其理论渊源和内在联系。理论创新是为了人民,并在人民实践中检验创新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基于“四个自信”的理论创新,也是坚持自信自立,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必然要求;守指导思想、发展道路、社会制度、中华文化之正,创实际变化、时势变迁、实践发展、与时俱进之新,形成适应发展需求的新时代科学理论;从问题出发,进行哲学凝练与升华,推动理论创新;坚持系统观、整体观、全局观,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理论创新的科学思想方法;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在开阔视野中坚定理论自信和历史主动。党的原创性理论成果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推进而持续发展、不断丰富、更加完善,并以其指导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辉煌成就,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预见性。
[责任编辑 付洪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