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2024-12-27 00:00:00张澜
档案天地 2024年12期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是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也是实现档案现代化的主力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的重要论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联合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要求“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发展”[2],并单列人才强档工程。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档案人才队伍面临“老龄化”趋势、职业认同度低等严峻挑战,为实现档案工作“三个走向”目标[3],迫切需要创新理念、方法和模式,建设一支高层次、多元化的专业人才队伍。

一、我国档案人才队伍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尽管各级各地档案部门逐渐重视档案人才培养,致力于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但结合《2023年度全国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4]中数据分析及现实实践,我国档案队伍仍存在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少、发展后劲不足等突出问题,难以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

(一)队伍结构不合理

1.人员规模化不足

据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共3236个,专职人员5580人;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4174个,专职人员46308人,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3302个、专职人员37152人,国家专门档案馆259个、专职人员3371人,部门档案馆101个、专职人员1375人,企业档案馆128个、专职人员1671人,省、部属事业单位档案馆384个、专职人员3385人。从数据分析来看,档案专职人员平均人数仅7人,队伍规模较小。

2.老龄化问题突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各级档案主管部门及综合档案馆现有专职人员42732人,其中:50岁以上12850人,占30.07%;35-49岁20955人,占49.04%;34岁及以下8947人,占20.94%。队伍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青年比例低,缺乏后续发展动力。

3.专业化程度不高

从档案主管部门及综合档案馆专职人员角度分析,按学历水平分布,共有博士137人,占0.32%;硕士3584人,占8.39%;研究生班1193人,占2.79%;双学士361人,占0.84%;大本29453人,占68.92%;大专6997人,占16.37%;高中及以下939人,占2.2%。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不足9%,学历结构集中于本科,高精尖人才欠缺。

按专业情况分布,共有档案专业博士16人,占0.04%;硕士769人,占1.8%;研究生班157人,占0.37%;大学本科5321人,占12.45%;大专1200人,占2.81%;中专342人,占0.8%。档案专业的专职人员总占比仅有18.27%,专业程度总体较低。

(二)职业认同度不高

长期以来,相比较项目建设、乡村振兴等地方“重头戏”,档案部门处在边缘地带,远离党政中心工作与核心地位,面临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关注度不高、前景不光明等尴尬局面,这些对档案人员工作热情、职业认同和进取意识产生了负面影响,档案队伍整体职业认同度偏低[5],激励因素弱化,致使档案队伍难以释放人才红利、提供智慧支撑。

(三)创新精神缺失

创新精神是档案事业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步入新时代,公众档案意识持续提升,档案利用需求和服务质量要求与时俱进,倒逼档案部门转变理念、创新方法、探索路径解决新问题。而现行档案队伍缺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信息技术存在接受“沟壑”,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时代浪潮和档案事业发展新趋势。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了“八种本领”“七种能力”的领导干部标准画像,既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路延续与跃升,也是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战略部署。《“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建设一支“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加优良、作风更加过硬”的档案队伍,“到2035年,档案资源建设质量、档案利用服务水平、档案治理效能和管理现代化程度进入世界前列”[2],为中国式现代化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明确了需求取向、指明了发展方向,须从政治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同向发力,走出契合中国式现代化需求的人才之路。

(一)绝对忠诚的政治立场

“为党管档”是档案工作的首要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要求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档案工作的领导”[6],对党忠诚也必然成为档案人才队伍首要政治品格。档案人员必须坚定“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政治定力,站稳“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立场[7],将“档案工作姓党”的政治属性根植于心,以高度自觉的“政治三力”服务好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大局。

(二)独当一面的专业素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专业能力是新时代档案人员综合能力的核心,也是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稳固基石,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档案人才队伍要有扎实的档案业务能力[8],学有专长,术有专攻,以炉火纯青的专业能力和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落实好档案收管存用职责,推动档案“四个体系”建设全面现代化。

(三)与时俱进的服务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档案工作“四个好”和“两个服务”重要指示精神,阐明了档案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目标要求。《“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要求“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到2035年档案利用服务水平进入世界前列”[2]。不断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职能和职责要义。档案工作人员理应强化主动服务意识,创新服务理念,从档案服务的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升人才队伍能力[9],顺应时代要求和国家中心大局战略部署,以优质高效的档案公共服务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四)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第一动力,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技术的蝶变和管理的更新,决定了新时代的档案工作要以技术手段赋能、创新方式方法,走好创新推动档案工作高质量发展之路,持续提升档案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攻坚克难、改革破局,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推动档案事业提质增效,加快现代化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突破路径

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系统工程,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时代要求,本文从需求层面出发,坚持问题导向,探索打造多元人才队伍体系、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健全考核评价机制等路径,构建出新时代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模型(见图1),为凝聚共识、统筹推进、系统发力,推动档案现代化,激发强劲人才智力动能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坚持政治考量,打造多元人才体系

1.强化政治统领

档案工作姓党,坚定的政治自觉和过硬的政治素养,是档案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和奋斗航标。要把对党忠诚摆在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作为第一要素和首要标准,在人才“引”“育”上严把政治关口,加强理论学习,以党的创新理论为“第一理论体系”,坚持“学、信、思、用”融汇贯通,着力锤炼忠诚政治品格,切实服务好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大局。

2.突出规划引领

要树立科学布局、规划先行理念,开展档案人才队伍专项调查,精准把握新时代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特点和规律,科学制定人才建设长远规划和培养成长布局,对人才规模数量、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等动态调整、合理配备,构建政治能力引领,综合型、创新型、专家型等并重的“1+N”多元人才体系,形成青蓝相继、素质过硬、体系完备的人才梯队。

3.注重人才引进

完善人才引进制度,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10]摸清家底,持续推动按需引才、精准引才,科学统筹“惠当前”和“利长远”,对人才引进向高端、专业、年轻力量等进行倾斜,采取招录、遴选、干部调任等途径,优化队伍结构,补充“年轻血液”和新生力量,推动档案工作“基业长青”“事业长虹”。

(二)拓宽培养渠道,提升人才专业素养

1.加大培养力度

持续深化档案系统“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探索人才培养储备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工匠型人才、青年业务骨干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从业准入制度,实施职业准入资格,对新进人员开展岗前培训,把好岗位入口关。建立健全再教育培训机制,推行“互联网+教育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培训资源,根据实际需求丰富档案管理、工作方法技巧等培训内容,切实提高培训质效。

2.搭建育才平台

加强馆校合作,依托高校建立档案人才培养基地,开展专业学术理论交流活动,“点对点”培养适应档案工作需求、档案行业发展的高层次、专业化、应用型人才。建立完善档案远程教育平台,丰富平台课程内容,提高课件质量,多层次满足档案人员教育需求,以“开放、共享”理念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实行双向交流模式,向上选拔业务骨干跟岗学习,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向下选派年轻力量开展基层锻炼,在基层“一线舞台”施展才华、成长历练。

3.突出重点领域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适应档案信息化发展需求,对接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性思维、专业技术与管理融合发展等符合新时代档案事业目标方向的关键因素和重点领域,进行针对性和精准性培训,为档案工作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注入创新动能。

(三)完善激励机制,激发队伍动力活力

1.科学考核评价

要把档案工作特别是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不断营造重视档案、支持档案、推动档案的工作氛围。以服务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导向[11],以实绩论英雄,优化档案人才队伍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式,质化量化业务绩效,将综合职业素养、德才兼备、创新价值、学习能力、重点工作参与力度等作为考核评价方向和重要指标,建立干部“成长档案”,助力档案人才队伍“拔节生长”。

2.强化结果运用

将考核结果作为使用干部、调整薪资等的重要依据,破解“考而不究”“考用两张皮”难题,推动考核结果“真用”“实用”“及时用”,旗帜鲜明为实干担当者撑腰,让“有为者有位、优秀者优先”。

3.引入负向激励

完善档案工作责任制度,按照遵从法规、主体清晰、权责统一原则,厘清职责界定,建立责任约束机制[12],坚持激励与约束结合、并重理念,重点抓实档案安全、重点工作落实、履行岗位职责、群众满意度等环节的监督约束,明确追责程序、环节要素,以责任倒逼工作落实,增强档案人员的责任心和“担当度”,从“游离状态”紧绷责任之弦,不断破解“职业倦怠”和“躺平”问题。

4.提升职业自信

通过开展档案宣传、举办学术活动、深化档案开放利用、凝练档案编研开发精品成果等方式,提高档案工作传播度和感染力,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获得地位和话语权,不断增强档案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唱响档案工作“光明论”,激活档案人才队伍“一江春水”。

四、结语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档案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要适应档案智能化、服务多样化、管理现代化发展方向,努力培养专业型、创新型、复合型的“三合一”人才队伍,激发档案事业人才动能,推动档案事业在高质量发展航道上逐浪前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本刊编辑部.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J].中国档案,2021 (6):18-23.

[3]郑金月.“三个走向”是推进档案事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档案与建设,2023 (5):4-5.

[4]国家档案局.2023年度全国档案主管部门和档案馆基本情况摘要[EB/OL].[2024-09-20].https://www.saac.gov.cn/daj/zhdt/202409/fd579fbcb59f4f4eae534495f2170849.shtml.

[5]赵春庄.档案工作者职业状况及职业认同度实证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7 (4):41-42.

[6]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EB/OL].[2020-06-20].https://www.saac.gov.cn/daj/falv/202006/79ca4f151fde470c996bec0d50601505.shtml.

[7]吴尚谕,陈瑞祥.新时代档案专业人员胜任力高质量发展需“八面俱到”[J].人事管理,2023 (1):120-121.

[8]王调江.新修订《档案法》背景下档案工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研究: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J].档案工作,2023 (8):131-132.

[9]黄霄羽,靳文君.档案服务能力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读[J].档案与建设,2023 (4):16-17.

[10]万谦,李楠森.人才强档视域下档案现代化影响因素:基于Logistic模型[J].兰台内外,2023 (10):3.

[11]毛章勇,陈蝶.我国档案人才工程: 现状调研、实施困境与优化路径[J].档案学刊,2022 (6):96-97.

[12]屈榕辉.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新时代档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兰台纵横,2023 (6):66-67.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垣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