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流域民间传统技艺蕴含着该流域千百年来所孕育的乡土文明、工匠智慧和民俗文化,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长江文化生态整体风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活态化诠释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征”。随着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开展长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和复兴传统文化等重大战略的提出,皖江文化迎来了学术研究与档案资源建设的热潮,传统技艺作为皖江文化的核心内容,其研究亦备受瞩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技艺面临传承人数量少、推广难度大、核心技艺失传概率高且难以恢复的濒危窘境,因此,对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资源的建设极为紧迫。
对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资源进行挖掘建档,既有助于弥补史料研究的不足,还原技艺的本原特征,完善档案资源体系的建设,丰富馆藏资源,又有利于完善社会记忆,促进地方经济和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应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和部署,统一建档标准和规范,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对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
一、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建设的意义
(一)弥补史料研究不足,还原技艺本原特征
口述史料档案为传统技艺史料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视角[1]。文化遗产史料的搜集整理是国家重要的文化工程,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档案信息,是皖江流域地域文化特征的重要体现和见证,是社会民众记忆的有力补充。口述史料档案资源体系建设有助于全面还原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的本原特征,弥补现有史料资源的不足,更好地发挥口述档案辑轶、补遗和缀合作用。
(二)健全档案资源体系建设,丰富馆藏资源
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健全档案资源体系,丰富各类馆藏资源,满足社会需求。《“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进一步充实和优化各类馆藏档案资源,鼓励各级机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乡村技艺工程等工作,加快构建国家记忆新局面[2]。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历史档案资源的建设不仅能丰富馆藏资源,还能更好地宣传地域文化,让公众了解皖江文化,传承和发扬长江文化。
(三)构建社会民众记忆格局,完善社会记忆
社会记忆是人类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精神特质,是个人记忆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传统技艺口述史料档案是社会记忆的重要载体,是社会发展的历史实录,反映人类在生活生产活动中创造、传承和发展的民族特性和社会文明[3]。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史料档案是读懂皖江流域内在文化逻辑、文化特质和长江文化生态及中华工匠文化体系关系的密码,通过对其口述史料档案资源的收集、征编、整理与研究,使即将消逝的民族文化遗产重回大众视野,让民众通过了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史,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四)挽救民族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发展
抢救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加快促进农商文旅的深度融合是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在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历史档案通过口述文字记录、照片、音像等多种形式对非遗进行最原始资料的保存,能够完整保存非遗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是非遗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史料档案资源的搜集建档,为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数字化资源,充分揭示传统技艺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增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激活传统技艺的社会活力,从而推动传统文化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建档不充分
口述档案、纸质档案与实物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的三种形式,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都是非遗社会记忆的流传方式。然而,当前在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档案资源的建设中,对纸质档案与实物档案都非常重视,而对口述档案资源的搜集与整理则缺乏关注。尽管相关组织和学者陆续对传统技艺传承人口述史料开展搜集与整理,但对其价值认识和建档实践还远远不够。首先,虽然各类传统技艺很早就已经列入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口述档案在保护中并未体现其重要性。其次,在各地非遗档案资源建设中,口述档案尚未列入接收和归档范围,其价值无法体现。另外,当前只有部分非遗传承馆和相关学者对传统技艺口述档案开展采辑与整理工作,部分档案馆等文化事业机构并未重视此项工作,口述档案资源建设还未成为一项系统性的活动。
(二)组织规划不系统,建档无保障
非遗口述档案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周期长,过程复杂,因而需要坚强的组织领导和系统的规划指导[4]。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建设起步较晚,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至今仍未设立相关组织机构,更没有系统化的规划指导,导致口述档案建设不系统,也使得建档工作所需的资金、人才等基本条件缺乏保障。
(三)标准规范不统一,质量受质疑
标准化、系统化和规范化是口述档案建设的基本前提,直接影响其建设进度和可靠性。国家档案局发布的档案行业标准《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DAT59—2017)为非遗口述档案建设工作的规范化提供了基础参考[5]。然而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全新工程,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化的口述档案建设工作指南,缺乏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参考,使得不同采集主体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截然不同,采集的口述档案资源质量也参差不齐,科学性、可靠性和真实性无法保证。
(四)行动主体分散,机制不协调
口述档案建设过程复杂,不仅需要档案工作人员的参与,更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近年来,随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的提出,对皖江文化的关注急剧增长,参与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建设的机构也逐渐增多。然而,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各大机构和采集人员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工作中缺乏交流与配合,使得口述档案缺乏可靠的管理机制,由此给口述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很大障碍,其价值无法完全发挥。
三、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建设的对策
当前,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建设呈现出突出的碎片化问题,严重影响档案资源建设的质量。为此,需要对传统技艺口述档案建设进行通盘考虑,对其进行整体性的优化和改进。
(一)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
树立正确的口述档案观念和意识是科学开展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基础。因此,与口述档案建设相关的机构和个人,要对传统技艺口述档案有深刻的认识,肯定口述档案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充分认识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基于此,以健全体制机制为抓手,统筹做好顶层设计,促进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的标准化和系统化建设。
(二)多元协同,统一建档规范
《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DA/T59-2017)对口述史料的采集方案作了原则性要求,为口述史料档案的采集流程与方法提供了科学指导。在此基础上,结合传统技艺本身的特点,制定专门针对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建设工作的标准规范,对其采集对象、工作流程、业务规范及建档原则等方面作出更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形成统一的采集建档标准。
(三)多方合作,建立协同机制
一直以来,不同行动主体的分散采集,导致了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的重复建设和碎片化管理。因此,需要加强对建档主体的整合,构建以档案管理部门为核心,多方主体协同合作的整体性推进机制。为此,需要做到:一方面,借助现代技术与渠道,构建高效的交流互通机制,推动各档案建设参与方形成常态化的交流机制,开展口述档案采集建档、规范管理、开发应用等方面的交流研讨。另一方面,需要理顺各参与方的职责划分,协调各方利益,建立相应的制度,为口述档案建设的多方协同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确保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的高质量建设。
(四)深入实践,加速采集进度
Pg+sANoPKrS2qsTgX5ITwiWwxqwC05vWbLcpa7df0ag=针对当前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采集实践不充分的问题,需要协调各参与方加快采集工作进度。各相关单位应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年龄较高的老手艺人为优先采访对象,兼顾技艺流传区域其他公众,就各地传统技艺的历史沿革、工艺技术、实践经验、传承方式、风俗习惯、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口述记忆展开采录。此外,由于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有许多传承人口述档案散落民间,为获取完整的口述档案资源,优化档案资源结构,急需开展搜集与编研工作。为此,应建立长久性的征集工作机制,开拓思路,广泛咨询传承人、研究人员等的意见,利用现代媒体扩大宣传,尽可能多地寻找线索,将流落民间的口述档案征集进来。
(五)力求全面,加大整合力度
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的碎片化,导致其价值无法充分体现。因此,需要加大整合力度,构建结构合理的口述档案资源体系。借鉴国内外相关实践经验,口述档案资源体系建设需要破除观念、部门和利益界限,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对口述档案资源进行整理、编辑和存储,构成一个有机体系。为此,首先要构建口述档案资源整合机制,推动各参与方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实施联合采编和建档工作,加快建设涵盖文本、图片和音像等多种形式的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数据库。此外,为了使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资源的多元价值得到更好地发挥,实现广泛的社会共享,需要依托现有档案数据库,融合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构建一个全面生动展现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发展历程和文化风貌的口述档案资源网络平台,满足社会公众的多样化需求。
四、结语
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档案是体现该流域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依据和历史见证,是长江文化生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其口述档案建设碎片化现象严重,亟需开展多学科、基础性和系统性的采集与征编。综合运用图书馆学、档案学及文献学等学科理论方法,对其口述史料档案资源进行征编、整理与研究,利用数字化等先进技术,完成口述档案资源数据库建设,既是对皖江流域优秀文化遗产的有效抢救、保护和传承,又是对民间档案、公共文化和图书馆特藏资源建设的有益探索,也是对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开展长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和复兴传统文化等重大战略的积极响应。
参考文献:
[1] 庞帅.社会记忆视角下非遗口述历史档案资源保护及开发探究[J].北京档案,2022 (10):30-32.
[2] 国家档案局政策法规司.《“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综述[J].中国档案,2024 (4) :6-7.
[3] 徐益,翟婧媛.湘中梅山傩戏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探究[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2 (3):42-46.
[4] 康蠡,王婷婷.整体性视域下海南渔民南海口述档案建设探论[J].档案,2020 (11):47-52.
[5] 丁钰镔.《口述史料采集与管理规范》解读[J].中国档案,2018 (10) :22-23.
基金项目: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皖江流域濒危传统技艺口述史料的征编研究与数据库建设”(24BTQ089)
作者单位:湖州学院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