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大运河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利用实践理路研究

2024-12-27 00:00:00王潮刘慧鑫刘成士解俊霞
档案天地 2024年12期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大运河距今已有1400余年,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做好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与开发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文化传承与保护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领域高度重视,统筹力量,共同推进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弘扬与光大。档案方志文献作为最真实的历史记录,充分整合挖掘,可以为推动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开发利用、讲好大运河河北故事提供历史视角。

一、大运河河北段历史文化传承和档案文献资源有关情况

(一)历史脉络和文化遗产情况

河北境内大运河肇始于东汉末年曹操开凿的白沟、平虏渠,分属于海河水系的北运河系和漳卫南运河系,沟通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后历代均有疏浚、整治,是历史上大运河贯通南北交通运输不可或缺的重要段落。现今的大运河河北段,基本保持了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由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和雄安新区白洋淀与大运河连通部分组成,涵盖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两部分,上连京津、下接鲁豫,主河道总长千余里,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5市的17个县(市、区)。其中:北运河省域内长度21.7公里,流域面积282平方公里,流经廊坊市香河县;南运河省域内长度为242公里,流经故城、景县、阜城、吴桥、东光、泊头、南皮、沧县、沧州市新华区、沧州市运河区、青县等县(市、区);卫运河省域内长度157公里,流经馆陶、临西、清河、故城4县;卫河省域内长度76.4公里,流经魏县、大名;永济渠遗址位于邯郸市魏县、大名县及馆陶县,其中路线较明确的段落约40公里。

大运河河北段在历史上不仅是漕运通道,还是古代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海盐之路的通道,沿线文化遗产丰富多元,地理和人文特色明显。在诸多历史文化遗产中,既有颇具特色的河道、码头、闸坝、古城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杂技、传统曲艺、传统戏曲、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文学、民俗等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河北省共有大运河文化遗产207处,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172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8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4处),物质文化遗产35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沧州—衡水—德州段、谢家坝和华家口夯土险工“两点一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4处。

(二)大运河河北段文化保护现状

大运河申遗十年来,河北省陆续出台《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等系列制度性规范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保障体系,为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并且,同步在大运河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系列利用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传承与开发大运河文化成功案例。一方面,加强非遗保护。河北统筹运河沿线场馆,鼓励建设传习所、传承基地、展示中心等保护传承设施,设立运河文化生态保护区。大运河河北段沿线的非遗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沧州市建成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打造百狮园、南川楼文化街区、大化工业遗存等重点项目;衡水内画、武强年画等项目入选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馆陶县制定非遗保护规划,改造提升馆陶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南皮县“非遗”工匠坊、吴桥杂技大世界等非遗传习所建成。另一方面,制作运河文化精品。沧州市档案局、沧州市档案馆联合举办“盛世华诞 古运新生——沧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档案图片展”,立体呈现沧州大运河发展变迁,突出展示近年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邯郸市档案馆拍摄《在邯郸大地流淌的大运河》;南皮、东光、泊头、吴桥等县市组织开展四县“非遗”联展;大名县拍摄大名草编、小磨香油、二毛烧鸡等非遗系列专题片;大名县“战国袍”系列短视频、故城县《千年运河 故城传奇》、景县河北梆子小戏《知县筑险工》动画《大运河上的“鬼斧神工”——华家口夯土险工》等一大批围绕运河文化创作的文艺作品涌现。

(三)河北省大运河档案方志资源情况

大运河流经河北,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目前,河北省内大运河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较为零散,而且内容单一,反映大运河历史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及其成果的档案方志文献资料极为有限,而且这些文献资料散存在档案馆、图书馆、方志、文物、水利、规划、航道等不同保管部门及个人手中,尚未形成系统的运河文化文献资源体系。

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函询、座谈、调查问卷、词条搜集、条目查阅等多种形式对河北省域内相关省直单位、档案馆、方志馆、大运河流经市县有关单位等重点点位开展课题基础数据收集,对省内运河相关档案方志资料留存、运河相关编研成果进行摸底调查。基本现状如下:

作为集中保存国家档案的场所,河北省各级国家档案馆特别是大运河所涉及的市、县档案馆,保存着一些大运河相关档案,但并不完整和系统。以省档案馆为例,馆藏档案电子目录涉及“大运河”条目共624条,其中包含冀南二地委建设的冀中大运河38条,其余蓟运河160条,南运河253条,北运河75条,卫运河81条,石津运河7条,京杭运河2条,京秦运河1条。档案资料主要集中在河北省水利厅、省交通运输厅、河北省根治海河指挥部、省文化厅几个全宗中,其他全宗零散有记录。内容主要集中在:工程技术类,如工程计划报告、河防工程位置图等;原始资料登记类,如水位、降水、蒸发、气象等;河道管理类,如清理、灌溉、防洪、防汛、复堤、修险、疏浚、分洪、修整、排水等,以及其他事务类等类型档案。可见,档案内容主要集中在工程修缮、航道管理和数据参数等基本资料,直接反映大运河文化相关内容的极少。与大运河河北段相关的沧州、邯郸、廊坊、邢台、衡水等地档案部门,不仅相关档案数量较少,且也集中在河道清理、防洪等方面,尚未建立系统的保管利用体系。

由于大运河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历代志书多将大运河的有关情况纳入修志内容。据搜集整理,省域内档案馆和地方志机构保存有部分大运河相关志书、地情资料,成为研究和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如河北省档案馆保存的《京杭运河志(苏北段)》《隋唐时期的运河和漕运》和沧州市档案馆保存征集的《非遗沧州》《沧州大运河文萃》《大运青县(非遗篇)》《大运河与泊头》等涉及大运河书籍14种;涉及大运河内容的康熙版《吴桥县志》、光绪版《吴桥县志》以及《沧州地区水利志》《东光县志》《青县志》《沧县志》《沧州市志》等志书10套;近年来整理的《王希鲁节制闸简介》《大运河申遗文本正文》《大运河非遗文物介绍》等资料6件;展现南运河的《飞跃南运河》《乾隆御石碑》等视频2套,共6集。此外,还有少量实物档案,如清乾隆御石碑、古运河石料等。这些资料记载了大运河河北段不同时期的情况,主要包括河道历史变迁、文化遗存、考古发现、水务管理、建设工程、漕运商贸、沿岸古城古镇古村、非遗项目、民俗民风、民族宗教等内容,是大运河档案资料的有益补充。随着各地对大运河的研究逐渐深入,《大运河文化志》(沧州市区域文化研究所院编)、《我们的大运河——沧州记忆》《运河泊头史话》《大运青县·名人卷》《故城运河文化鞠翠》等一批论文论著发表。

除档案馆和地方志机构外,民间也收藏有相当数量的运河档案方志文献资料以及亟待抢救收集的口述历史档案。

二、从档案方志文献资料现状中反映的主要问题

(一)与大运河历史文化相关的档案方志文献收集工作薄弱

由于历史久远和各种复杂因素,对大运河档案和资料的历史价值认识不到位,造成档案资源收集不全、种类单一,大都集中在工程修缮、航道管理和数据参数等基本资料,而且涉及大运河档案资源没有成系统保管,分散在各级国家档案馆和各相关机关事业单位。现阶段未有哪个部门档案资料能够完整呈现大运河河北段悠久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历代志书多将大运河的有关情况纳入修志内容,这些资料记载了大运河河北段不同时期的情况,主要包括河道历史变迁、文化遗存、考古发现、水务管理、建设工程、漕运商贸、沿岸古城古镇古村、非遗项目、民俗民风、民族宗教等内容,是大运河档案资料的有益补充,但也未成系统。且随着运河沿线各地加大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未来档案资源将持续丰富。因此,有规划地对大运河历史资料收集整理与未来大运河文化资源的梳理整合、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手段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研究力量较为分散

尽管沿岸各市积极开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但整体综合统筹方面还有所欠缺。运河沿线地区对大运河文化的研究力度参差不齐,目前运河沿线地区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还停留在不同的城市研究各自的运河文化,对大运河文化的利用也是各自为政,零打碎敲。此外,各领域研究力量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符合河北实际的大运河历史文化领域研究力量,大运河本身是鲜活的,它涉及文物、遗产、历史、景观、艺术、文学、建筑、规划、管理、考古、经济等众多领域,单领域角度对大运河进行挖掘和提炼比较薄弱。无法整合大运河研究的各方面力量,致使我们与大运河历史文化保护与研究先进省区存在明显差距,运河流经省域,江苏省的大运河文化研究居于翘首,在专题博物馆建设、文学艺术创作、文化街区建设等多方面都有显著成果。

(三)运河历史文化研究尚不够深入,系统开发利用成果不足

目前,河北省出台的一系列文件、规划、法规,对于传承和弘扬大运河文化,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仔细审视,推进举措大多集中于遗产保护、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与治理、景观建设、文旅开发等可视性建设领域,而对于推进大运河历史文化的研究与成果运用等领域的内容较少、研究较欠缺。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专著与文化产品的创作开发方面,还缺乏系统化、有影响力的课题,优秀研究成果和文化精品还不够多。

三、弘扬与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对策建议

(一)开展大运河历史文献资源普查与社会征集工作

一方面,对现有大运河历史文献资源开展普查与整合,是全面、准确、快速开展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的有效途径。大运河作为超大规模、线型、活态文化遗产,需要通过普查形成完备的大运河历史文献资料。另一方面,除档案馆和地方志机构等机关事业单位外,民间也收藏有相当数量的运河档案方志文献资料以及亟待抢救收集的口述历史档案。应广泛征集大运河历史文献资料,动员社会力量,鼓励民间收藏家、研究机构和公众参与,通过捐赠、复制、购买等多种方式,丰富大运河历史文献资料。

(二)整合研究力量纵深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提出,要求我们有效整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加大科学研究、宣传推广、文化艺术创作等的规划、立项力度,形成多维度开展大运河文化研究与文化产品生产的集团优势、专业优势,对大运河及沿线城市文化的价值与精神内涵作深度梳理与挖掘,形成一批优秀研究成果。

(三)加强大运河优秀文化产品创作开发

加强大运河河北段优秀文化产品创作开发,是活化利用运河文化价值的有机体现,也是赓续优秀燕赵文化的重要途径。应不断加强大运河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挖掘具有地域色彩的运河文化场景、实践案例,提取文化精髓,发掘文化故事,着力打造一批文创产品、文学作品、展馆展览、文化街区、歌曲舞蹈、影视话剧等,让更多的人关注和感受大运河的魅力。

(四)统筹建设大运河档案文献数据库

通过对大运河档案文献资料的普查登记、征集收集,建立大运河档案文献数据库,对于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尤为必要。

搭建大运河档案文献数据库的主要思路是:通过系统建设解决各类档案资料散落存放问题,覆盖河北省、市、县三级档案机构,省级平台统一管理,构建数据库平台全场景应用,覆盖所有对于数据库平台的使用场景,包括:档案数据收集、档案数据整理、档案查询利用、3D库房、智能编研、智能检索、虚拟展厅、长期保存、智能分析等多元化、智能化的使用功能,数据库内容涵盖档案、文献、地方志资料、报刊、著作、音像、实物等各种载体,实现数据精准管理与持续完善,整体提高档案信息资源保障水平。由数字技术连接起来的信息资源系统从广度和深度上更能满足社会和群众的各种需求,通过标准化API接口和定制化集成服务,可为不同地区业务单位提供一个高度兼容和灵活的集成平台,为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档案资源共享。大运河档案数据库的建设需政府各部门间的互动合作,因此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互性,政府要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应当在政府顶层设计层面纳入进去,制定相关政策,健全综合管理体制,理顺各部门的权责关系,并对大运河档案数据库建设实施宏观指导、提供资金支持、人力支持,对今后长时期内运河文化传承、开发与保护大有裨益。

河北省档案局科研立项项目“基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大运河档案文献遗产保护利用实践理路研究——以大运河河北段为研究中心”(课题编号:2023-R-20)

作者单位:河北省档案馆(省方志办) 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