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能打通生活与写作的通道,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通过及时点拨,发展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能让学生在全过程式参与中关注偶然性事件和必然性事件,并由表及里,上溯文化渊源,中跨文化经典,下及个人感悟,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全面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实践活动;写作能力;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32-0007-05
写作是发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方式。有情不抒不快,有感不发不畅,这种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正是人性最本真的“原生态”,写作就应把这种“本真”的东西展示出来。因此,写作在内容上需要真实、真切、真诚、真挚。“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就是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璞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所谓“本源”,是指事物产生的根源,而“生活本源”,是指学生的作文来源于日常生活。习作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观察、体验日常生活入手。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教学理念。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平常的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表达欲望,这正是教师将学生由“生活状态”引入“写作状态”的最佳时机,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从“要我写”的被动写作心理状态过渡到“我要写”的主动写作心理状态中。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途径。
笔者在教学中就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开展写作教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清明时节,鼓励学生到长安公园观赏牡丹,并用相机拍照,制作成PPT,配上自己喜欢的文字和音乐,与大家分享。这种实践性作业在写作方面对培育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尤其能丰富学生观察生活现象的视角。
一、观赏过程中的偶然性事件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新生与消逝
落了很久的雨停了,心理上就觉得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又现在晨窗里了。恰是阳春三月,树木已被雨洗出新绿,又逢老师圣旨:“去公园看看牡丹。”于是抬脚跑出屋门,直奔长安公园去了。
牡丹不过是任务,心里并不十分喜爱。那颜色——于我而言——太艳了,总让我想出一位高傲的贵妃来,心里便多了一份尊敬而少掉五分喜欢了。更想看的是白玉兰,温润的牛奶里加上一勺蜂蜜,在阳光下炙烤得微微发焦、发卷,叫人横生出许多欢喜和甘甜来。
路面潮湿,但并不很滑。或许是刚下完雨的缘故,竟在这清新的春里觉出几分厚重的湿冷。迎面开过一辆灵车,《葬礼进行曲》响着,跟车的人哀咽地哭着,灵车擦的发亮的黑色外壳上映出几抹刺眼的绿。我的脚步也沉下去了,似被寒气侵蚀,而心中又多出些抑郁不平来。
上天!在这样一个新生的季节,你怎么又来制造那些锥心的死别?!
不觉间已走进了公园,连忙小跑到玉兰下。刚一抬头,心里便划过几道惊骇的闪电,心似铁石一般沉入海底,怎样也托举不起来了。
玉兰树已然绿肥红瘦,地上铺起了一层满满的花瓣了!
树枝像一只曲张的手,向天空讨求着那些已逝的花。风叫嚷起来了,肆意地吹起满地的皱褶,漫卷着那些零落成泥的花瓣,冲着树枝炫耀着。阳光投射下几片树荫,阴沉沉的,像在心里溅了几点黑色的血。
上天!在这样一个新生的季节,你怎么又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踩在脚下?!
心被风灌满了,脚又抬不起来了,只一步步地挪动,挪到了牡丹园。
空气忽的又热闹了许多。孩子们簇着几株硕大的牡丹,兴冲冲的,眼睛也被映成了粉红色,像几只欢蹦的小兔似的。正中央的雕像上,那个废弃的燕窝也重新启用了,几只小雏鸟焦急地鸣叫,唤着正辛劳着的父母。
挤到牡丹跟前,看到硕大重瓣上几颗娇滴滴的露珠。此时,她倒不像骄矜的王妃了,成了个偷穿母亲衣服的小姑娘,在端庄中又显出点活泼和跳脱。
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活泼的,一切都是春的景色。
我呆呆地站在花丛中,看着奔跑玩闹的孩童,又想起了那辆灵车和那些玉兰。
是的,他们逝去了,可总有些新生的承载起那些逝去的灵魂。玉兰死了,取而代之的是艳丽的牡丹;皑皑白雪死了,取而代之的是刚探头的春草;迟暮老人逝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哇哇啼哭的孩童。生命在生死之间传承,在枯萎与盛开中接续,无数次的死亡终会换来无数次的新生。那些新生寄存在灵车里;寄存在凋零的玉兰中;寄存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里,他们等待着终结,然后在终结的一刹那挣脱死亡。于是,一朵新的花开了,一个婴儿出生了,一个新的季节降临了……
那些逝去的,总会以另一种形式归来。
(上文选自本班学生作文)
该生在去往长安公园的路上遭逢一辆灵车,这种偶然性遭遇带给了他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同时也开启了他一种特殊的观察视角,引发他对“生与死”的思考。对于十几岁的少年而言,这个话题未免沉重,但足见其深刻。作者由灵车联系到凋谢的玉兰花,由盛开的牡丹联系到欢呼雀跃的孩童:对“死亡与新生”的认识逐步清晰了起来,并得出一个富有哲理性的认知,非常难得。不得不说,在实践性作业里全过程式参与——或是那一曲哀乐,或是灵车上的棺椁,或是亲人佩戴的挽花……那些能唤起人对生命逝去的哀戚的瞬间,都带给作者一定的刺激,从而让该生生发了对“生与死”的思考。
二、正面观赏,由此及彼激发学生对青春的特殊感怀
野蛮生长,不负韶华
四月,长安公园的牡丹开得正盛。经过几日的春雨滋润,让它们的色泽更加鲜丽,明艳。四周的一切因为它少了几分光彩。
牡丹的种类繁多,颜色各异。“满堂红”红的似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美得招摇,热烈,美得惊世骇俗。“粉中冠”粉嫩娇艳,秀韵多姿,似含笑的美娇娘,娇憨烂漫。紫色“锦绣球”,典雅幽深,似雍容华贵的美妇人。“香玉白”晶莹如玉似雪,仿佛下凡的仙子,裙摆层层叠叠,微微掀起。
牡丹全身上下都是饱满的。花瓣似有千层,如浪花般一层层紧紧包裹着,叶子片片是亮眼的绿,同样的肥硕,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托起朵朵牡丹花。团团簇簇,一株株紧紧挤着,一丛丛密密聚着,它们争芳斗艳,攀比着,要绽放得更充分,展开得更完美。
牡丹连香味也是浓烈的,不用费力便能感受到阵阵沁人心脾,伴着微风扫除人心的一切烦恼。
牡丹花的盛开是那样的奋力而恣意,向着阳光毫不吝啬地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将自己的美丽与香气献于世人。那是一种热情洋溢的态度,一种感人肺腑的精神,一种要将生命绽放到最精彩的拼搏。从它还是一粒看上去与别的花并没有区别的种子,被埋进泥土开始,不凡的成长历程便开始了。它默默地生根发芽,钻破土层,在第一缕阳光得以照射到它身上时,它便开始贪婪地感受温暖和力量。它拼命地汲取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一点一点地向上生长。日复一日,第一片叶子长出时,它顾不得欣喜就用这新的臂膀更大面积地感受阳光,攒足了劲儿继续向上……直到它顶上来一朵朵花苞,沉甸甸地压着它低下了头,但又不服输地昂起脑袋,一层层地绽放花瓣。待盛开之时,牡丹便仰首向阳,绚丽娇艳的笑颜令群芳失色。丰硕的花瓣轻轻抖动,那是它成功后愉悦的舞蹈。哪怕牡丹花期不长,但这几日,它独占风头,引来无数游人前来观看,实现了自我生命的价值。
这便是花中之王,这便是国花。
我们也应似牡丹这般恣意热情地生活,这般拼搏努力地学习,不为感动谁,只为不与最好的自己失之交臂,只为未来某一刻自己也能夺目绽放。
——愿你野蛮生长,最终璀璨生光。
(上文选自本班学生作文)
这篇小文就是在观赏牡丹之后写出的感悟,目的性较强。面对花朵硕大、色彩艳丽的牡丹很难不为所动。那种注目期间的激动,“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共情或共鸣,都能给学生带来独特感受。实践性活动总有自己的实践主题,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寻美,尤其是寻牡丹之美。该生的作业非常鲜明地体现出这一点。聚焦于牡丹,瞩目于花色与花态,用自己的妙笔精心描绘,体现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反其道而行之,在对世俗人情的观察中升华自己的认知
世俗之美
我起初是不喜欢牡丹的。
原因无他,只是觉得它过于艳俗,无论是外形还是寓意。它硕大艳丽的花盘,丧失了精致灵巧,超凡脱俗的美;它过短的花期,又排除了“墙角偶遇两三星”的可能;它自古“荣华富贵”的象征,让我觉得功利、世俗。
少年人总是心高气傲,自诩不入世俗,不染凡尘,宁愿与五柳同吟“采菊东篱下”,也不愿夸赞一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因此,我对于赏牡丹本是兴致缺缺的。
进了公园,七绕八绕才找见牡丹园,人头攒动,窸窸窣窣的。我凑到一朵粉牡丹前,调好曝光,细致地拍了几张,却总是不满意。画面里的粉牡丹虽鲜艳,但总觉得少了些生气。太阳渐渐大起来,我的卫衣被汗水浸湿了,活动活动僵硬的腿脚,这时,突然感觉前方吹来一阵风,抬头一看,是一位外婆挥着蒲扇,在给膝头的小外孙扇风,外孙挥着肉嘟嘟的胳膊,正努力地够一朵粉牡丹。
我拍下,两个小朋友坐在草地上,聚精会神地盯着白牡丹的花蕊。
我拍下,一对年迈的伴侣,肩并肩坐在长椅上低声细语。
我拍下,蹒跚学步的人类幼崽手捧冰棍追着妈妈的步伐。
我拍下,一群大爷在花坛边下象棋,指点江山。
我拍下,年轻的夫妇在树下拥抱,他们的孩子扎着小辫,正从远处跑来。
我拍下,被树荫笼罩的小卖店,插在窗框里的风筝“簌簌”地转动。
不大的公园里,溢满了欢笑、幸福和圆满。
我突然就明白了牡丹的“世俗”,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间,又有谁能真正摆脱所谓的“世俗”呢?“世俗”没有错,渴望“荣华富贵”也没有错,因为“世俗”不是虚荣,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日复一日的生活。
走出公园,已经是傍晚了。路过省图,有一群阿公阿婆正在广场上边唱边跳,吸引了很多不同的面孔。用的是《海草舞》的音乐,但改了唱词:
“生命啊,向太阳。”
(上文选自学生作文)
也许是受了《爱莲说》的影响,我们把莲花视作品性高洁的象征,而把牡丹看作追名逐利的俗者。这种先入为主的认识对作者影响至深,也对很多学生影响至深。如果没有更好的思想,那我们无论在辞藻上怎样精雕细琢也不过是在重复老祖宗的话语,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该同学的作文非常清晰地写出了自己认知转变的过程,由不喜欢牡丹到喜欢牡丹,由鄙夷“世俗”到理解“世俗”,走进人间烟火,感受人世欢乐——这是对原有认知的颠覆。
四、情思飞扬,借物喻人
牡丹花与《红楼梦》
我们错过了迎春鹅黄娇嫩,错过了海棠浅粉繁茂,错过了丁香花香浓郁,那这牡丹四月芳菲,我们便不能错过了。于是周六的一大清早,我便去长安公园瞧了瞧那人间四月天盛开的牡丹花。
倒也不知是什么冥冥之中奇怪的缘分,前一天晚上意外看到红楼梦的解说,寻找牡丹时又听到大爷收音机里播放着红楼解说,让我越看,越发觉得这牡丹园似那大观园了。
大粉红色的牡丹花,虽说没有王熙凤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本事,却也是在花群中十分扎眼的存在,鲜艳红色的花瓣和金黄色的细蕊,要真的也抵得上王熙凤那镂了金的大红云缎袄和金丝八宝攒珠髻了。“我花开后百花杀”虽是形容菊花的,但不得不承认,这艳红色的牡丹也蛮有“粉面含春威不露”的盛气。
而这个淡粉色的瞧着虽是淡,可这花骨朵里的典雅和富贵,确实是挡不住的。花儿开的是中规中矩,不张扬,不内敛,可是与元春那“腮凝新荔,鼻膩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的评价如出一辙。
也不知是怎的,看着这朵花便觉得有一股太平祥和的味道,想必这“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虽是确实有些过于奢侈,与她倒也是蛮般配的。
而这朵绿牡丹算是牡丹群中稀有的了,倒也像惜春,明明“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却不骄不躁,只这单单的开一朵,还开得这般矮,但确也鲜活地开着,不顾世俗的目光,明明是朵鲜花却与着绿叶一个色,但她自由,烂漫。“青灯古殿人将老”,但也无须叹无缘。
再便是绝类宝钗的了,心里应该是已经认定那朵繁繁茂茂的粉红花是宝钗了,看着花都觉得她年幼了些,花瓣密密麻麻的,挤得蕊都看不见,可就是这种腼腆的羞涩,更显得她娇小可爱,可她鲜艳的颜色,又让人觉得活泼,闹腾的很,这可不就是宝钗吗?
我其实并不想用牡丹来形容黛玉的,可就是这种花开富贵十字绣的主角,却也能让人看出那“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心较比干多一窍,病若西子胜三分”。那牡丹凌落的只剩一瓣,却依然粉嫩的似胭脂,没有枯萎的泛黄的边缘,不像被揉搓过的花瓣那般软烂,倒像是刚开的牡丹花瓣,水灵灵的。那花托即使是只剩一瓣儿了,也仍然直挺挺地向上立着,就如咏絮才的冷傲气。
(上文选自学生作文)
观赏牡丹,有内外之别,也有高下之分。多数人看到了牡丹外在的型态和色彩,但该同学不仅看到了牡丹外在的色彩,还领略到了每一种花色的内在神韵。展开联想,从花朵到金陵十二钗,一一点数,了如指掌,写出了文化的味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现实场景的激发,纵横捭阖,广泛联系,从文化的视角切入,往往能写出非同凡响的文字。
五、促使学生深入探究,开掘思想内涵
关于牡丹曾有这样一个传说: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得更盛,因为这种牡丹在烈火中骨焦心刚,矢志不移,人们赞它为“焦骨牡丹”。后来经过洛阳人的精心培育,花儿更红更艳了,所以后人起名叫“洛阳红”。
许多人因《爱莲说》对牡丹有了偏见,可正是因为学生找到上述关于牡丹的典故,才能够让我们一睹牡丹别样的风骨,改变对牡丹的偏见。因此,思想求新,不落俗套,这就促使学生努力开掘资源,提炼资源。语文实践活动与写作的内在关联,总能让学生在生活的内涵与外延上发掘出令人欣喜的宝藏。
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关注主体任务,还关注整个过程中的偶然性事件。在赏、品、思的过程中开掘深度学习的各种要素,从而达成语言建构、思维培养、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的阶段性目标——语文核心素养就在整体活动中逐步得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