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基本框架及推进路径

2024-12-26 00:00:00车延年刘康
教育与职业(下) 2024年12期
关键词: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

[摘要]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亟须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专业群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对于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高职专业群建设内在逻辑关系,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框架,明确了指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职专业群建设实践路径,即构建“政—行—企—校”多元参与的专业群建设协作机制,搭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职业素养要求的专业群核心内容,以及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融合的专业群建设运行模式,以期为高职专业群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以更好地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高职专业群建设;内在逻辑;基本框架;核心要素

[作者简介]车延年(1986- ),男,山东青岛人,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主任,副教授,博士。(重庆 "400072)刘康(1987- ),男,重庆人,重庆五一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重庆 "40132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产教协同框架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EJA210411,课题主持人:车延年)

[中图分类号]G717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24-0048-08

2023年,“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被提出,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强大发展动能的先进生产力质态[1]。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包括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这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其能否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已成为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目前,学界关于新质生产力与职业教育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单向赋能、双向赋能、耦合机理等方面。从单项赋能的角度来看,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旨归[2]、要素配置、内在逻辑[3]、制约因素、实践路径与策略[4]等;同时,也有研究关注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的逻辑理路和实践模型等[5]。从双向赋能来看,相关研究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指出职业教育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6]。从耦合机理来看,新质生产力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两者处于高度耦合的关系之中[7]。综上,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新质生产力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展开,为理解两者间的复杂互动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进一步探究其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基本框架以及推进路径,不仅有助于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技能人才,还能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变革与创新发展提供更为精准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一、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内在逻辑

(一)新质生产力赋予高职专业群建设内涵的迭代升级

新质生产力作为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其已远超出传统生产力的范畴,更多地融入了技术创新、智能升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时代元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变革,进而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这一变革不仅预示着产业结构的重塑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发展方向提出了挑战。从发展理念看,新质生产力注重可持续发展理念。面对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绿色生产、循环经济等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融入环保意识、社会责任等教育内容,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新型人才。从技术创新看,新质生产力强调高科技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驱动下,各行各业正经历深刻的变革。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紧跟科学技术进步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布局、优化课程体系,确保培养的人才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智能升级看,新质生产力注重通过自动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这意味着高等职业教育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智能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智能制造、智慧服务等新兴领域的人才需求。

(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提升高职专业群建设水平的内在需求

发展新质生产力与高职专业群建设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首先,发展目标高度契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而高职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则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目标的高度契合决定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其次,资源整合上具有互补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调整新的生产关系,需要大量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高职专业群建设则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等措施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资源整合上的互补性决定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要相互支撑、相互补充,以更好地发展。最后,创新元素上具有共通性。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技术变革为核心元素,推动生产关系变革;而高职专业群建设则通过数智技术等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元素,推动教学内容与手段变革。创新元素上的共通性决定了二者在发展过程中要保持密切的沟通协作,协同推进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概言之,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高职专业群建设在发展目标、资源整合以及创新元素等方面紧密联结,故亟须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发展趋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高职专业群建设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三)高职专业群建设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价值意蕴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升级、行业变迁高度关联,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具有积极影响。高质量的专业群建设,能够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市场适应性,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一方面,高职专业群建设有助于形成集群效应和品牌优势。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通过有效整合相近或相关专业资源,形成与产业链高度契合、特色鲜明且优势突出的专业群,既可以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也能够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和企业合作资源,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高职专业群建设在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科学合理地设置和布局专业群,可以更加顺畅地实现校企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以及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还能够有效支撑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一批高技能人才。

二、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框架

构建科学、合理的基本框架对高职专业群建设成效至关重要。专业群建设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的重要纽带,需要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背景下更新理念、调整原则和升级目标。

(一)树立“创新引领、终身成长、文化浸润”的发展理念

当前,面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高等职业教育改变“规模扩张”的传统理念,树立“创新引领、终身成长、文化浸润”的发展理念,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促进学习者全面可持续发展以及构建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教育生态的必然选择。

一是以提高教育创新力为引领。教育创新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专业群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应积极响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建设过程中从两个方面提高教育创新力:一方面,认知角度的创新,即以前瞻性的认知培养前沿产业、未来产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摆脱专业群建设仅仅是“迎合”产业发展的片面认知,通过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引领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方法手段的创新,即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引领专业群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以促进学习者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在当前背景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其中包括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专业群建设既要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也应当关注包括学习者的自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需求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在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需紧密结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使学习者具备与未来产业、前沿科技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并注重培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进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机平衡[8]。

三是以构建专业群文化为基础。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提出,“文化框架”有助于推动组织变革,其核心是具备共同的认知基础[9]。可见,文化传统对组织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专业群通常是由3~5个专业构成的一种教学组织,其有效运作也应当伴有特有的组织文化,以此为基础推动专业群内部的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一般来说,专业群内各专业具备同领域、同服务面向的特点,故群内各专业对专业群文化通常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容易形成一致的认知框架与认知范式[10]。鉴于此,专业群组建后,需要开展群文化建设,打造群内特有的话语体系、职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以此为基础,推进职业岗位群平台课程建设、群内师资团队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确立“高规范度、高畅通度、高对接度”的基本目标

为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职专业群建设被赋予新的使命和要求,即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培养出既掌握扎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具备良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专业群建设需厘清基本目标,提高规范度、畅通度及对接度,从而培养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一是提高专业群建设的规范度。在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模式,编制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群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质量标准等,通过出台各类制度规范专业群建设全过程、全要素,以此提高总体建设质量。

二是提高专业群建设的畅通度。根据结构功能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专业群建设应具备“创新、协调、开放、共享、高效”等整体性发展思维。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专业群还应推动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等主体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创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调动各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群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专业群运行的畅通度。

三是提高专业群建设的对接度。专业群要以服务市场发展为逻辑起点,依托产业链和岗位群进行组建。为此,应加深与产业需求、职业岗位需求以及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程度,使专业群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更加符合职业岗位需求;企业教师教学基本功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显著改善;教学模式更加契合生产需求,教学资源和条件更加符合真实工作环境;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对接度不断提升,以期培育出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技能人才。

(三)遵循“协同针对、稳定灵活、系统适切”的基本原则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在开展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需兼顾协同性与针对性、稳定性与灵活性、系统性与适切性等基本原则,以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一是坚持“协同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专业群建设旨在解决专业划分过细、过窄,相同领域各专业之间较为分散、独立,相同领域专业的共同属性难以体现等问题[11]。因此,强化群内专业协同合作,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强化课程建设、重组教学团队等途径,打破专业“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结合产业文化和专业群发展逻辑,立足人才培养目标,优化基于共同职业岗位群的课程设置。在注重专业群建设协同性的同时,兼顾专业群建设的针对性,增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关的专业课程模块,实现群内专业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以及学生“一专多能”的培养。

二是坚持“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产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作为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也并非一蹴而就,高职院校专业群与相对应的产业链之间衔接密切,故专业群建设呈现出稳定性特征。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业态不断出现,产业的发展变化也对专业群建设提出了挑战,要求专业群在兼顾稳定性的同时,还要关注其自身的灵活性,即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群结构,使专业群人才培养更加契合产业发展的需要。总而言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服务相对稳定的产业需求,同时又有一定灵活性,旨在应对技术迭代、产业升级带来的变革,以此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三是坚持“系统性和适切性”相结合。专业群建设的系统性,特别是专业群的组建过程,是基于一定的组群逻辑对现有专业重新调整、组合的过程,也是对专业和产业发展趋势的预测过程。专业群建设需形成系统性思维,既要考虑专业间的共性知识、能力和素养,同时还要考虑其职业特点、职业属性,将“产业链、岗位群、课程群”协调统一,使专业群成为群内各专业的有机统一体。但是,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本身具有延展性和不确定性,而专业群属于学校教育范畴,其服务面向不可能涉及全产业链,也难以覆盖所有职业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群时,应重点关注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群的变化趋势,合理确定专业群的服务面向和培养规模。

三、指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职专业群建设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不仅要求专业群建设在内部结构上进行优化与升级,还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寻求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协作。只有构建有效的协作机制、搭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内容,以及建立与之相融合的运行模式,高职专业群建设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一)构建“政—行—企—校”多元参与的专业群建设协作机制

高职专业群建设需要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紧密协作,形成合力。这种协作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专业群建设的质量和效率,还能够更好地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一是高职院校应提升专业教育质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作为专业群建设的内部环境主体,需紧贴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结合内外部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使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对接。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发挥以下作用:第一,组织专业群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开展市场调研,及时跟踪产业发展动态和市场需求变化,保障专业群建设有据可依。第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优化专业群建设与管理的基本架构,围绕专业群建设配套出台相关制度,保障专业群建设有机运行。第三,提供场地、资金等各类保障。由此可见,学校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承担了组织协调、推进落实和支持保障的角色。

二是政府机构需出台相关政策,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政府机构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外部环境主体,在高职专业群建设中发挥着规划、协调、支持和引导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根据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引导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与发展,构建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12]。通过编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规划,引领专业群服务区域战略发展,支撑产业发展,推进专业群与产业链有机衔接。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要制定政策激励措施,设置专项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健全由政府、社会、企业、高职院校等多元主体共同承担专业群建设的成本分担机制和经费保障体系[13]。

三是行业组织应积极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行业标准和实践机会。专业技术协会、学会等行业组织是连接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发挥咨询、标准制定及评价等作用。行业组织既要为高职院校专业群提供咨询服务,为专业群设置与建设发展提供“风向标”,也要为企业提供职业岗位标准参考,让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群课程建设和制定教学标准。此外,行业组织基于对所在区域内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布局、人才供给、培养质量、课程开设、社会服务水平等方面进行综合质量评价,适时动态监测专业群建设中的校企合作成效,及时向高职院校反馈人才培养成效,以便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发挥行业组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育人导向功能。

四是合作企业应深化与院校的融合,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双元主体的关键方,在专业群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校企合作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还是凸显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既是用人主体,又是人才培养主体。基于此,企业需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通过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订单培养等形式,与高职院校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度参与专业群的升级改造以及内部专业结构的调整,投入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开发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同时,还要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与学校深入合作,激活校企双育人主体的能动性,共同制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标准体系,如专业标准、教学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

综上,参与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外部主体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见图1),形成了“政—行—企—校”多元协作机制,以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

(二)搭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和职业素养要求的专业群核心内容

专业群建设不仅要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己任,还需要关注学生职业迁移、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适应等能力的提升。鉴于此,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一般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于产业需求和未来职业岗位组建专业群。这是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和行动基点。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敏锐洞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尤其要关注由技术创新引领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崛起。鉴于此,在组建专业群时,要充分考虑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关系,重点围绕新兴产业链,深入分析其技术特征、职业岗位变化以及人才需求的新特点。一方面,考虑产业链中的职业技术领域与具体专业的对接性,即专业群与产业链及其相关要素能否对接;另一方面,产业链在当地的区位优势和表现形态,重点关注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构成形式以及专业群本身的开放灵活程度。综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以及群内各专业的基础条件和专业间的协调度,确定专业群的最终组建形式[14]。

二是基于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这是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的目标指引。当前,职业变更和跨界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普遍样态,这一变化对个体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期望。因此,高职院校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中关于素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新要求,注重综合素养培育、专业知识和通识知识的结合以及职业迁移能力提升等。随着“双高计划”的开展,专业群已成为多数高职院校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这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必须立足于“群”的视角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设定,因为专业群的服务面向不再仅仅是某一个具体岗位,而是面向某一类职业岗位群。

三是基于新职业岗位群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这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核心环节。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挑战,高职院校需要推动课程建设与改革。首先,开展课程体系重构,建立模块化、灵活性为特征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推进课程联动和课程模块协同。课程体系作为专业群课程建设的基本框架,是实现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应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要求和职业岗位标准。其次,注重课程内容的选择。根据专业群的服务面向,系统分析群内各专业的课程设置,识别不同专业之间课程设置的共性与特性,结合职业岗位群工作内容,以及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标准和素养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编排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既要遵循技能习得规律以及学生认知规律,又要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融入,还要适应“岗课赛证”考核要求。最后,专业群课程建设应根据职业岗位群需求,打造一支具备“双师”素质的高水平课程建设开发团队,为构建模块化课程,打造虚拟仿真、精品在线课程等提供重要保障。

四是基于新技术和生产过程优化教学过程。这是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通过引进生产流水线、实训工厂、共享工厂等方式,整合专业群的校内外教学资源,探索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完全符合生产实际的教学环境。教师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结合新技术和生产过程设计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带领学生进入实训室(实验室)、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完成典型产品的生产、加工、制作,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要求教学过程与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因此,高职院校应大力推广项目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充分运用VR、AR、AI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此外,基于生产过程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地模拟或还原真实工艺流程、生产环境、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以体现真实生产过程、工作氛围与组织形态特征。

(三)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融合的专业群建设运行模式

为了专业群建设更好地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高职专业群要积极变革运行模式,优化产业组织体系,发挥专业群的支撑服务作用。

一是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强化专业群建设组织领导。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专业群建设的组织领导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协同。专业群建设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关键,亟待建立健全专门的组织机构。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群建设咨询指导机构,邀请来自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校内外专家组成专业群建设咨询指导机构,专门负责统筹协调、规划部署、责任分工、经费分配、资源调配、咨询指导等工作。在专业基础较好、师资力量充足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设置专业群师资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下层模块组织,根据任务分解开展专业群建设工作。另一类则是基于专业群开展二级院系建设。组成专业群的各专业若属于同一个二级院系,则无须跨二级院系进行资源调配、人员调配,某种程度上会减少诸多阻碍。综上,无论何种方式,均反映出高职院校应当建立健全专门的、统一的组织机构,对专业群组群逻辑、内涵要素把握、建设任务完成度、资源统筹调配等进行统一管理。

二是明确目标任务分解,有序推动专业群建设。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应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相契合,包括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等。专业群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高职院校、政府机构、行业组织以及合作企业各参与主体共同努力,进而构建起涵盖目标任务分解、目标任务管理、目标实践等在内的专业群建设目标引导机制,以达到专业群建设预期成效。一般来说,专业群建设的目标较多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涉及的“点”较为零散,需要各参与主体共同参与目标的制定,并对目标进行明确、分类、细化,逐一分解并完成。目标任务分解完成后,则要考虑其实现路径。要达到预期目标,一方面,需要由学校出台包括激励制度、运行制度、资金制度等配套制度,形成科学的制度体系,以确保每项任务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需要各相关主体根据分解的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专业群的组群、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学标准制订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等相关工作。

三是构建多元质量保障,确保专业群建设成效。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质量保障机制。高职院校需要组织行业协会、合作企业、政府机构等相关主体对专业群建设过程和建设结果的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并提出专业群建设诊断与改进方案。为确保高质量开展专业群建设,高职院校亟须配套完善科学合理的质量保障机制,运用AI大模型等技术手段,全过程采集学习行为数据,对专业群建设阶段性目标和最终成果进行监督、评价、诊断。要建立起涵盖项目、课程、师资、设施设备等在内的专业群质量监测大数据平台,定期对任务进程、成果质量、资金使用进行把控,形成包括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教学督导、目标任务考核、质量评价、绩效评估等在内的多元、多维评价体系。行业组织、合作企业作为人才的“输入方”“用人方”,应与高职院校协同组建专业群建设质量诊改共同体,在诊改过程中突出用人满意度、行业企业参与度等内容,实施差异化评价等措施,使专业群评价精准有效。政府机构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方面,既承担了规制和引导高职院校开展专业群建设的作用,同时,还代表社会层面对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予以评价。因此,政府机构在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是双向的。总之,构建专业群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需多元利益主体通过多渠道共同参与,以精准把握专业群建设的质量和方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N].人民日报,2024-03-01(9).

[2]胡澎,雷宏振,许世杰.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价值旨归与困阻纾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21):39-50.

[3]曹渡帆,朱德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三融”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5):202-211.

[4]何柏略,刘衍峰.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4(11):14-21.

[5]郑蓓,阮红芳.新质生产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与实践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2):12-21+38.

[6]韩飞,金琴花,郭广帅.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双向赋能[J].高教探索,2024(3):58-64.

[7]张培,南旭光.伴生与耦合: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J].高校教育管理,2024(3):44-52.

[8]胡德鑫,逄丹丹.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测度[J].教育学术月刊,2024(5):27-36.

[9](美)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8.

[10]王纾,宗诚.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织管理:现实意义、实践困境与理性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16-22.

[11]郭福春,徐伶俐.高职院校专业群视域下的专业建设理论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5(9):111-114.

[12][13]马廷奇,王俊飞.从专业到专业群: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产业需求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11,15.

[14]陆春阳,王春燕.基于二元组群逻辑的新时代职业教育专业群组建[J].教育与职业,2020(20):39-44.

猜你喜欢
核心要素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山东国资(2023年9期)2024-01-02 13:49:10
何为“新质生产力”?
领导月读(2023年10期)2023-12-23 15:47:36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责任教育下数学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7年2期)2017-01-19 15:20:40
特色彰显 品在其中
体育师友(2016年6期)2017-01-16 11:17:48
论遵循社会规律与坚持包容性发展的内在逻辑
理论导刊(2016年12期)2016-12-27 17:37:25
新建本科院校校内专业评估体系构建与思考
国有企业改革与管理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对策探讨